大陸下的地殼與海洋下的地殼為什麼不同
大陸下的地殼一般厚達幾十公裏,地殼上層為花崗岩,下層為玄武岩;大洋下的地殼厚度一般隻有5~10公裏,基本上沒有花崗岩層而僅有玄武岩層。別看這些小小的差別,它竟是滄海桑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殼厚薄不均,組成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重力作用。我們都知道,輕者上浮重者下沉的道理。地殼中主要元素的平均含量:氧占49.10%,矽占26%,鋁占7.45%,鐵占4.20%,鈣占3.25%,鈉占2.4%,鎂占2.35%,鉀占2.35%,氫占1%,其他元素占1.9%。在重力作用下,地殼上層主要是由較輕的矽、鋁和鉀、鈉的氧化物構成的,這一層習慣上稱矽鋁層,因該層的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岩相似,所以又稱花崗岩層,物質密度通常小於2.7克/立方厘米。地殼下層,主要是由矽、鋁、鎂、鐵、鈣的氧化物組成,這一層又習慣上稱為矽鎂層,該層的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所以又稱玄武岩層,物質密度為2.9克/立方厘米。顯然花崗岩比玄武岩輕,當然就“浮”在上麵成為大陸。地殼下麵是處於高溫融熔狀態的極其緩慢流動著的軟流層,也就是說地殼是浮在軟流層上的。融熔的岩漿通過地殼裂縫往上湧,在大洋底部形成了一層玄武岩層。因此大洋底下主要是由玄武岩組成而花崗岩很少。
我們都用過天平稱東西,假如一端放石頭,另一端放木頭,為了達到天平的平衡,木頭一定要比石頭的體積大得多。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和測量,早就弄明白,從總體上說,地球各處的重力是平衡的。既然大陸地殼是由較輕的花崗岩和玄武岩兩層組成,大洋僅由一層玄武岩組成,那麼為了保持重力平衡,較輕的大陸地殼當然要比較重的大洋地殼厚一些。
大陸上花崗岩特別厚的地方形成山嶽,這就象厚木塊比薄木板更高地浮在水麵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