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篇

誘敵深入退為進黃帝涿鹿戰蚩尤

要說我國最早最著名的戰爭,那應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在涿鹿大戰蚩尤了。

那是在5000多年前,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的首領。

與黃帝同時期的,有一個黎族部落,他們的首領叫蚩尤。這個蚩尤十分強悍,他有81個兄弟,全是猛獸般的身體、鐵錘般的頭,真是凶猛無比。

蚩尤和他的兄弟們自恃勢力強大,不在自己的地方好好生活,卻常常北下侵擾別的部落。大家都恨透了他,可又不敢惹他,都紛紛跑來向黃帝述苦。

黃帝早就想除掉這個禍害,現在見各部落首領都來找他,心中大喜,就對大家說:“蚩尤和他的兄弟們雖然凶猛,可是我們人多力量大,隻要大家聯合起來,就一定能夠打敗他。”各部落首領聽了十分讚成,都回去組織自己的兵馬,準備和蚩尤決一高低。

黃帝知道蚩尤雖然使用銅兵,勢力強大,但有一缺點,就是他們由南方發展而來,對北方的天候、地形不太適應。於是,黃帝決定采取一種後退戰略,就是不在現地與蚩尤決戰,而是把他引到一個生疏的環境裏,利用天候、地形的條件,增大蚩尤部族行動的困難,削弱其實力,然後乘其消極被動之機予以打擊。

作戰方略確定好後,黃帝即率各部落士兵,先在河南中部與蚩尤打了一仗,爾後逐漸北退。蚩尤不知是計,步步緊逼。進至河北平原後,蚩尤部落因地形生疏、氣候不適,給養供應日漸困難,戰力不斷減弱。相反,黃帝各部落因得天時、地形之利,戰力則大增。黃帝見時機已到,決定在涿鹿一帶與蚩尤決戰。

會戰那天,黃帝和其他部落首領率領本部兵馬,早早地來到戰場,擺好了陣勢,單等蚩尤的到來。蚩尤可傲氣得很,直到太陽正午了,才帶著隊伍懶洋洋地開過來。他到了黃帝的部落前,也不擺兵布陣,就一窩蜂地衝了過來。

他們原以為這樣一衝,黃帝的陣腳肯定會大亂。可是,當他們剛剛接近黃帝的陣前時,隻見黃帝令旗一揮,立刻從陣裏竄出上千隻熊、羆、虎、豹。這些野獸是黃帝專門馴養的,打仗時用來助陣。它們性情十分凶猛,且已餓了半天,現在把它們放出來,一個個發瘋似的撲向蚩尤的部隊。蚩尤的士兵經過半天的奔波,還沒喘一口氣就衝鋒,本來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現在被這些猛獸一衝,一個個都驚呆了。許多人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就成了這些野獸的美餐。蚩尤見狀不好,趕緊指揮部隊向後退,黃帝和其他部落的首領則指揮大軍乘勢衝殺過去。蚩尤和他的兄弟們雖然凶猛,但哪裏抵擋得住黃帝大軍和眾多野獸的衝殺,紛紛大敗而逃。

正當黃帝帶領大軍乘勝追殺的時候,忽然天昏地暗,雷電交加,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黃帝的士兵看不見路,無法前進。黃帝見狀,立即從軍中拿出一個能辨方向的“指南車”,用它來指引,帶領士兵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很快,他們就追上了蚩尤,經過一場混戰,將蚩尤和他的兄弟們都殺死了。

黃帝為民除了一大禍害,大家十分高興,都很擁戴他。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部落聯盟的首領。這次戰爭,以黃帝後退決戰大獲全勝而載入中華民族的戰爭史冊,成為千古傳誦的典型戰例。

待時機欲取姑予韓趙魏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有一場韓、魏、趙三個後起的統治集團,聯合擊敗晉國統治階級的戰爭,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戰爭。

公元前403年,晉國的國君智宣子死後,智伯當政。他自恃本國強盛,根本沒把韓、趙、魏三國放在眼裏,威逼三國割地給他。一次,他對韓國國君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隻是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你們拿出一萬戶的土地來歸給智家。”康子本想拒絕,宰相段規卻說道:“智伯這個人貪圖私利且剛愎自用,我們若不割地給他,他必將討伐我國,不如先滿足他的要求,待他嚐到甜頭,必依此法向別國割地,別國如果不給,他就會興兵討伐,那時,我們既可免予戰禍之患,又可待機應變了。”康子一聽很有道理,就派人把一萬戶的土地割給了智伯。

智伯向韓國要地得逞後十分高興,又用同樣的方法威逼魏國割地。魏國國君桓子認為晉國欺人太甚,也想加以拒絕。宰相任章勸說道:“我們把地割給他,智伯必驕而輕敵,鄰邦必因怕他而相互結盟。用結盟的軍隊去對付輕敵的國家,智伯的命運就不會長久了。”桓子聽後說:“此言極當”,遂也將一萬戶的土地割給了智伯。

兩次要地都達到了目的,智伯更加忘乎所以,又乘勢逼趙國國君割地給他,卻遭到趙襄子的嚴辭拒絕。智伯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國一起發兵去打趙國。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兵馬逃到了晉陽。

沒過幾天,智伯率領的三國兵馬也到了晉陽,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三國軍隊圍攻城的時候,城上的箭就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攻城的軍隊無法前進一步。就這樣,趙襄子憑著晉陽城堅弓箭多,帶領士兵死死守了兩年多。

智伯見晉陽城遲遲攻不下來,就到城外察看地形,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立即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遊築起壩,攔住上遊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命令士兵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裏去了。城裏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把鍋掛在樹上做飯。盡管如此,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見趙襄子仍不投降,就約康子和桓子乘車察看水情。路上,他乘機恐嚇康子和桓子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用來滅亡別的國家,你們看,晉陽不是快完了嗎?”康子和桓子表麵上答應,心裏卻暗暗吃驚。原來魏國的封邑安邑、韓國的封邑平陽旁邊各有一條河。智伯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同晉陽一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裏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見狀非常著急,就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雖然沒有變,可是要是水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張孟談說:“我看韓、魏兩國把土地割讓給智伯,是不會心甘情願的,我去找他們兩家說說去。”當天晚上,張孟談悄悄出城,找到康子和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裏,智伯正在自己的營裏睡覺,猛然聞聽到一片喊殺聲。他連忙爬起來,發現衣服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裏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裏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正莫名其妙,忽然四麵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國的兵士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了過來。智伯的兵士被殺死、淹死的不計其數,他自己也被三國的兵士給殺掉了。

趙、韓、魏三國滅了智伯,不但把智伯侵占的土地都收了回來,連智國的土地也給平分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土地也給瓜分了。從此,韓、趙、魏一躍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曆史上稱的“戰國七雄”開始並立中原。

圍魏救趙巧用兵軍師孫臏破勁敵

戰國時期,在北起長城,南至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裏,分布著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戰國七雄”。這七個大國為了爭奪天下的霸權,互相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圍魏救趙之戰,就是齊魏兩國進行的對後人影響巨大的著名戰爭。這次戰爭,齊國軍師孫臏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以其卓越的指揮藝術,撇開強點,調動魏軍,乘敵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機,突然出擊,大破魏軍,在中國的戰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那是公元前的354年,魏國的附屬國衛國在趙國的攻打下,被迫倒向趙國。魏惠王對此十分惱怒,準備派兵攻打衛國。大將龐涓建議說:衛國是被趙國攻打不得已才屈服的,我們不如先攻打趙國,如果把趙國打敗了,衛國也就一塊帶過來了。魏惠王覺得龐涓說得有理,就決定起兵8萬伐趙。

魏軍在龐涓的指揮下,很快就打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軍民雖奮力抵抗,但時間一長,便漸漸支持不住了,隻好派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接受了趙國的請求,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攻魏救趙。

在如何救趙的問題上,田忌和孫臏的意見卻不一致。田忌主張率領大隊人馬直接進軍趙國的邯鄲,包抄魏軍的後路,配合趙國裏應外合,夾擊魏軍。可是孫臏不同意這種打法。田忌不解地問:“趙國的邯鄲危在旦夕,除了直接去解救外,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孫臏問:“將軍解過亂絲、勸過架嗎?”田忌被問得莫名其妙:“你問我這些幹什麼?”孫臏笑著說:“幫助趙國解邯鄲之圍,就象解亂絲、勸架一樣,要想解開一團亂絲,不能一把抓住在手裏強拉硬扯,而隻能用手指細心抽出絲頭,慢慢去理;要勸解兩個人打架,不能自己擠到二人中間去幫著打,而隻能從旁勸說。我們要解救趙國,也不能去同圍城的魏軍主力交鋒,而要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襲擊它的薄弱環節。現在魏國把精兵強將都調到了邯鄲城下,國內剩下的都是老弱殘兵,我們可乘此機會打它的國都大梁。它的國都一吃緊,龐涓必然要率軍回救,這樣,既可以解邯鄲之圍,又可以疲勞魏軍,趁機狠揍它,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田忌聽後,連聲稱道:“好計,好計!”隨即改變主意,率領大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龐涓得到齊軍去攻大梁的消息,心急如焚,趕緊下令,全軍撤回,去救大梁!於是,邯鄲之圍也就隨之而解。

魏軍長期攻城作戰,未得休息,此時又長途行軍,一路奔跑,弄得人困馬乏。而田忌和孫臏卻率主力在桂陵擺開陣勢,以逸待勞,準備迎擊龐涓。當魏軍撤到桂陵時,即陷入齊軍的包圍之中。魏軍分左、中、右三路,其中左軍力量最強,中軍次之,右軍最弱。田忌見了準備以賽馬之法擊敗魏軍。原來田忌經常與齊威王賽馬,賽馬時馬分上、中、下三等,由於田忌的馬比齊威王的馬略差一些,因此,田忌屢賽屢敗。一次孫臏對田忌說:“下一次我使你獲勝。”比賽開始了,孫臏用田忌的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田忌的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田忌的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比賽結果,田忌二勝一負,以二比一獲勝。這次田忌還想以賽馬之法,將自己的軍隊按戰鬥力強弱分上中下三等,以最弱的下軍擊敵最強的左軍,以自己最強的上軍擊敵中軍,以自己力量中等的中軍去擊敵最弱的右軍,求得三戰兩勝,打敗敵軍。孫臏說:“不可!這次我們不是求個二勝一負,而是要徹底戰勝敵人。”他經過計算,采取用自己的下軍對敵最強的左軍,以自己的中軍對敵中軍。前者敵強我弱,後者勢均力敵。孫臏提出,這兩軍要依托有利地形,盡量纏著魏軍,拖延時間,作鉗製活動。與此同時,孫臏令自己最強的上軍以速戰速決的戰法,擊敵最弱的右軍,得手後再與中軍協力,共擊敵中軍。兩軍齊勝後,再與下軍協力,共擊敵最強的左軍。

齊軍以這種戰法,使疲憊不堪的魏軍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處處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齊軍則以逸待勞,大獲全勝。

李信輕狂負楚國王翦益兵挫項燕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在平定了韓、趙、魏國之後,就打算去攻打楚國。在當時的戰國七雄中,楚國、秦國最為強盛,它們之間互相抗衡,都有統一中國的可能,因而當時有“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的說法。為了打敗楚國,實現秦國統一天下的宏圖大誌,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議大計。他首先想到的是青年將領李信。李信隨王翦伐燕時曾以數千人追擊燕軍,一直追到衍水中生擒了燕太子丹,因此,秦王認為他智勇雙全,便問李信:“我想攻取楚國,你看要用多少兵才行?”李信不加思索,隨口答道:“有20萬兵馬足夠了。”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沉思了一會才答:“非60萬兵馬不可。”秦王聽了哈哈大笑道:“王將軍到底是年老了,是何等的膽怯啊!李將軍果然年少壯勇,他的意見是對的。”接著就命李信、蒙恬率20萬兵馬攻打楚國。王翦見秦王不聽他的意見,便托辭有病,告老回到家鄉去了。

卻說李信帶20萬兵馬向楚國進發,碰到的對手卻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燕善於用兵,他認為大軍在廣闊的平原作戰,最要緊的是主力不能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於是隻以少數兵力分別部署在邊界要地以吸引秦軍,主力卻集中於新都壽春一帶等待時機。

李信進到楚國邊界,未遇到很大抵抗就攻占了幾個要地,以為楚軍根本沒什麼戰鬥力,便馬不停蹄地向楚國縱深打去。項燕見秦軍深入楚地,才率主力進行迎擊。楚軍以逸待勞,連破秦軍2座壁壘,斬殺秦軍7個都尉,殺得李信大敗而逃。

秦王聞聽秦軍打了敗仗,氣得暴跳如雷,把李信革了職。思前想後,沒有別的辦法,隻得親自乘車前往王翦的家鄉,請他出來帶兵,說:“上回是我錯了,沒聽將軍的話。李信果然誤事,這回非請將軍出馬不可。”王翦說:“大王一定要我帶兵,還是非60萬兵馬不可。楚國地廣人多,他們要動員100萬兵馬也不難,我說要60萬兵馬,還怕不大夠呢。要是再少了,那就不行了。”秦王賠笑說:“就依將軍的”。這次,真的給王翦撥了60萬兵馬。出兵那天,秦王還親自給王翦擺酒送行。

秦軍60萬大軍浩浩蕩蕩向楚國進攻。楚國也動員全國兵力進行抵抗。王翦率秦軍到達楚國後,隻是構築陣地進行防禦,卻不肯出戰,命士兵每日休息洗浴,並改善夥食以撫慰軍隊。過了一段時間,項燕見屢次挑戰秦國都堅守不出,心想:王翦原來是上這駐防的,並不想進攻楚國,就不怎麼把秦國的軍隊放在心上了。沒想到在項燕不防備的時候,秦軍突然發起攻勢,60萬兵馬象排山倒海似地衝殺過去。楚國的將士好象在夢裏被人家當頭一棍子,暈頭轉向地抵抗了一陣就各自逃命去了。秦軍乘勝占領了楚地大片領土。一年後,又俘虜了楚王負芻,終於平定了楚國,並在楚地設立了郡縣,為秦最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楚漢成皋大決戰漢王智高勝霸王

楚漢成皋之戰,是項羽、劉邦之間進行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次著名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劉邦以10萬兵力,打敗了擁有40萬大軍的項羽,從而為建立我國封建社會極盛的西漢王朝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和韓信率漢軍攻打關中,關中的老百姓本來對漢王有好感,漢軍一到,都不願意抵抗,結果不到3個月,關中就為劉邦占領。此時,項羽正發兵攻打齊國的田榮,無暇顧及這邊的事,劉邦又乘機攻下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這一下可把項羽氣壞了,他扔下了齊國的那一頭不管,帶3萬精兵回擊漢軍。雙方在睢水展開了大戰。項羽兵多,劉邦兵少,結果漢軍大敗,死傷無數,連劉邦的父親太公和妻子呂後也被楚軍俘虜了,劉邦隻帶出幾十人突圍西逃。劉邦逃到成皋一帶,接受謀士張良的建議,在這裏組織防禦,準備抗擊楚軍。原來成皋一帶背靠山地,麵對平原,退則可守,攻則可依,是個重要的戰略要地。劉邦一邊聚攏散兵,一邊組織士兵構築工事。這時蕭何從關中調來一支人馬,韓信也帶著軍隊來見漢王,漢軍才又振作起來。從此,楚漢兩軍在成皋、滎陽一帶展開了長期、艱苦的拉鋸戰。

擁有優勢兵力的項羽,不斷向漢軍發動進攻。劉邦一麵堅持正麵戰場防禦,一麵展開一係列軍事外交活動。為配合正麵防禦,並進而形成在戰略上包圍楚軍的態勢,在漢軍的東北方,劉邦派韓信作翼側突擊,攻打歸附楚軍的魏、趙、齊等國,有力地支援了正麵戰場的防禦。在漢軍的東南方,劉邦運用政治手段拉攏了項羽的宿將英布,使其背楚歸漢,成了漢軍的有力右翼。同時,劉邦還使用離間計,離間項羽和謀士範增的關係。使項羽聽信謠言而懷疑範增,範增一氣離走。這樣,楚營再沒有能替項羽出主意的人了。

公元前204年4月,項羽加緊進攻滎陽,劉邦再無法堅持下去,隻好讓手下一名長得象自己的將領假冒他,向楚軍詐降,劉邦乘機帶幾十名親信騎兵從西門逃出。項羽見投降的不是劉邦,方知受騙,一怒之下,將冒充劉邦的這個漢將活活燒死,並攻下了成皋。劉邦由成皋退入函穀關收兵再戰,雙方又相持了一年多。

公元前203年,歸順劉邦的彭越渡過睢水,大敗項聲、薛公所率的楚軍。楚後方告急,項羽又率兵去打彭越,把手下的將軍曹咎留下來守成皋,並告訴堅守營寨,不與漢軍交戰。

項羽一走,劉邦就派人向曹咎挑戰。開始時,曹咎說什麼也不出戰。後來,實在聽不進漢軍的辱罵,就決定渡過汜水,和漢軍拚一死戰。楚軍兵多船少,渡河要分好幾批。漢軍乘楚軍剛渡過一半的時候開始出擊,登時把楚軍的隊伍打亂,楚軍自相踐踏,踩死、淹死無數。曹咎見楚軍大敗,覺得無臉再見項羽,就在汜水邊自殺了。漢軍乘勢二次奪占成皋。

項羽在東邊正打彭越,聽說成皋失守,又匆匆趕到西邊對付劉邦。楚漢兩軍在廣武地方又對峙起來。為要挾劉邦,項羽讓人把俘虜的劉邦父親綁起來,放在宰豬的案上擱著,派人大聲喊:“劉邦再不投降,就把你父親宰了。”

劉邦知道項羽嚇唬他,也大聲回答:“我跟你曾經結為兄弟,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你要是把父親殺了煮成肉羹,請分給我一碗嚐嚐。”項羽一聽恨壞了,真想把太公殺了,還是項伯勸住了他。

雙方相持不下,項羽派使者對劉邦說:“現在天下亂紛紛的,無非是你我兩人爭天下,你敢不敢出來與我比個高低。”漢王要使者回答項羽:“我可以跟你鬥智,不跟你比力氣。”項羽又叫劉邦陣前對話,劉邦當麵數落了項羽十大罪狀,說他不講信義,殺義帝、害百姓等。項羽一聽火了,拈弓射箭,一箭射中了劉邦胸口。劉邦忍著劇痛,故意彎著腰摸摸腳,罵道:“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左右趕緊把劉邦扶進營帳。漢軍聽說漢王受傷,都著了慌。張良怕軍心動搖,勸劉邦免強起來,到各營巡視了一遍,軍心才安定下來。

項羽聽說劉邦沒死,大失所望。後來,韓信在齊地大敗楚軍,楚軍的運糧道也被彭越截斷。劉邦趁項羽為難的時候,派人與項羽講和,要求把太公、呂後放回來,並建設雙方以鴻溝為界,鴻溝以東歸楚,以西歸漢。項羽接受了劉邦的建設,放了太公、呂後,並把兵馬帶回彭城。

其實,劉邦與項羽講和,隻是一個緩兵之計。不出兩個月,劉邦約了韓信、英布、彭越三路人馬一起會合,由韓信統領,攻打項羽。楚漢雙方一場最後決戰又開始了。

新漢昆陽決勝負王莽無道命歸天

公元8年,王莽篡奪王位,將漢朝改作新朝。王莽掌權後更加殘酷地壓榨百姓,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兵造反。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饑荒,饑民不得不到沼澤地裏挖草根充饑。當時有兩個有名望的人叫王匡和王鳳,他們乘機把災民組織起來,建立了綠林軍,專門和王莽的官軍作對。公元23年,綠林軍兩次大破莽軍,人數發展到10多萬,便改稱漢軍。漢軍乘勝北進,攻克了昆陽、定陵和郾城等鎮。王莽聞壯大驚,立即調集43萬大軍,號稱百萬,派其親信王邑、王尋率領,直撲昆陽而來。新朝和漢軍之間的昆陽大戰,至此拉開帷幕。

當時,漢軍主力正在圍攻戰略要地宛城,昆陽隻有八、九千人。麵對強大的敵人怎麼辦?有的主張放棄昆陽,回到原來的據點去。劉秀對大家說:“現在我們兵馬和糧草少,全靠大家齊心協力打擊敵人,如果分散開來,昆陽失守,漢軍各部被消滅,那就什麼都完了。”

大家見劉秀說的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意見,並根據當前的形勢,確定了作戰方針:由王鳳、王常堅守昆陽,阻滯敵人,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內外夾擊,殲滅敵人。由劉秀帶一支人馬突圍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搬救兵。當天晚上,劉秀帶12名精壯士兵,騎著快馬,趁黑夜衝殺出昆陽南門,向定陵方向飛奔而去。

卻說王莽大軍來到昆陽城下,立刻把這座小城裏三層外三層地包圍起來。王邑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嚴尤,他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雖然小,但工事堅固,易守難攻。目前漢軍主力正圍攻宛城,那裏漢軍沒有象昆陽城這樣的堅固陣地。如果我們把主力指向那裏,就有可能比較容易打垮他們。宛城的漢軍主力被打垮,昆陽城不攻自破。”但是,驕傲自大的王邑仗著人多勢眾,執意要蕩平昆陽城,以顯示其威風,根本沒有采納嚴尤的意見。

昆陽城外,莽軍的隊伍一波又一波地攻擊,他們還製造了一座座十多丈高的樓車,在樓車裏不斷地向城裏射箭。昆陽城裏,全體軍民團結一致奮力堅守,打退了莽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20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小小的昆陽城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劉秀到了定陵,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馬都搬到了昆陽。劉秀親自率領一支由步、騎兵1千多人組成的先鋒部隊,在離王莽軍四五裏的地方擺開了陣勢。王尋、王邑見漢軍人少,隻派了幾千士兵對付。劉秀趁敵軍還未站穩腳跟,先發製人,指揮部隊衝殺過去,一連殺死了十幾個敵人。漢軍前來救援的大隊人馬趕到後,見劉秀的先鋒部隊打得很猛,也鼓起了勇氣,叫喊著衝殺過去。這時劉秀又帶著3千名敢死隊,直指莽軍的中堅部隊,王尋一見,也趕緊帶著1萬人馬與漢軍交鋒。莽軍的1萬人還真打不過漢軍的敢死隊,打了一陣,莽軍的隊伍就開始亂了起來。漢兵越打越有勁,大家看準了王尋,圍上去一頓亂砍,結果了王尋的性命。

昆陽城裏的漢軍見外麵的援兵打得很猛,就打開城門衝了出去,兩下夾攻莽軍,喊殺之聲震天動地。王莽的軍隊見主帥被殺,又遭夾擊,全都慌了神,亂奔亂逃,互相踐踏,沿路1百多裏,丟下莽軍的無數屍首。碰巧又遇上大雨大風,屋瓦都被大風刮走,河水猛漲,莽軍士兵又掉在河裏淹死了不少。當王莽大將王邑逃回洛陽的時候,43萬大軍隻剩下幾千人了。漢軍打掃戰場,到處都是王莽軍丟下的兵器、糧草。漢軍搬了1個月都沒搬完,最後把剩下的放把火燒了。

昆陽大戰消滅了王莽軍的主力,鼓舞了各地人們的鬥誌,都紛紛起兵響應漢軍號召,殺死貪官汙吏。不久,漢軍攻進穀安城,殺了王莽。維持了15年的王莽新朝,就這樣土崩瓦解了。

曹操集思成大統袁紹拒諫敗官渡

東漢末年,曹操和袁紹為爭奪中原,在官渡展開了一場大戰,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這次大戰,曹操以2萬左右的兵力,打敗了擁有10萬軍隊之眾的袁紹,從而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人出奇製勝,以弱勝強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公元200年,袁紹掃平了北方軍閥之後,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準備南渡黃河,進攻許昌,想一舉殲滅曹操。當時,曹操的兵力僅三四萬人,形勢對他十分不利,許多部將都認為袁紹強大打不過他。曹操說:“我知道袁紹這個人,野心很大而才智淺薄,外表嚴厲而內心膽小,多猜疑而沒有威信,兵雖多而指揮不明確,將領驕傲而號令不統一。因此,他雖然有很多土地和豐富的糧食,那恰好是送給我們的。”於是,他根據上述分析,采取了全麵防禦的戰略。

正當曹操布置對袁紹作戰時,劉備也起兵反曹。曹操認為劉備才智超過一般人,今天不攻,將來一定會成為大患,就首先率軍去打劉備。這時,袁紹的大將田豐建議說:“如果我們乘機攻擊曹操的背後,準能打敗曹操。”但袁紹以孩子有病為推托,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田豐用手杖敲地,沉痛地歎息說:“碰上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卻以小孩子的病而坐失良機,可惜呀!我們要滅曹的大事算是完了。”

曹操打敗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夫人,招降了劉備的大將關羽,率兵回到官渡,袁紹才議論如何進攻許昌。原來勸袁紹打曹操的田豐,這個時候卻不讚成馬上進攻。他說:“既然曹操打垮劉備,現在許昌也就不再空虛了。曹操兵馬雖少,但他善於用兵,變化多端,可不能小看他。我認為目前不如做持久戰的打算,一方麵依據黃河、太行天險堅守,並聯絡各地割劇諸侯牽製曹操;一方麵對內專心治理農業,作好一切戰爭準備。然後再選精兵,尋找曹操空隙出擊,使他來回奔跑,不得休整。我們不費多大的力氣,敵人早已兵疲民困,不出3年,就能把曹操拖垮,那時,也就很容易打下許昌了。如果今天我們丟開這一有把握取勝的策略,而把成敗取決於一次決戰,萬一戰敗可就後悔不及了。”袁紹不聽,田豐一再勸諫,袁紹反認為他擾亂軍心,把他下了監獄,並向各州郡發出文書,聲討曹操。

這年10月,袁紹集中10萬精兵,派沮授為監軍,從鄴城出發進軍黎陽,並先讓大將顏良渡過黃河進攻白馬,目的是奪取黃河沿岸要點,保障主力渡河。曹操聽說白馬被圍,準備親自去救。他的謀士荀攸勸他說:“敵人兵多,我們人少,不能跟他硬拚。不如分一部分人馬往西,在延津一帶假裝渡河,把袁軍主力引到西邊。我們再派一支輕騎兵打到白馬,一定能解白馬之圍。”曹操采納了荀攸的建議,來個聲東擊西。袁紹聽說曹操要在延津渡河,果然派大軍來堵截。哪知道曹操已經親自帶領一支輕騎兵襲擊白馬。包圍白馬的袁軍,大將顏良沒防備,被曹軍殺得大敗。關羽看見顏良的將旗,就策動戰馬直衝過去,在千軍萬馬中剌死顏良,斬了他的首級回來。袁紹的軍隊見主將被斬,四散奔逃,白馬之圍當即解除。曹軍也從白馬向官渡撤退。

袁紹聽說顏良被殺,白馬之圍被解,氣得暴跳如雷。下令全軍渡河追擊曹操,並派大將文醜帶五六千騎兵打先鋒。監軍沮授勸阻他說:“現在最好還是駐軍延津,隻以部分兵力去攻官渡,如果攻下了,再迎接大軍也不晚;如果整個部隊一齊打官渡,萬一失利,可就全軍覆沒了。”袁紹心急火燎,根本不聽。沮授對著黃河歎息:“黃河呀,黃河!我們還能回來嗎?”於是借口有病要求辭退回家。袁紹不準,免去他監領的軍隊。曹操聽說袁軍來追,就把6百名騎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叫士兵解下馬鞍,讓馬在山坡下吃草,把武器盔甲丟得滿地都是。文醜帶領的袁軍騎兵趕到南坡,看到滿地的槍械,以為曹軍已逃遠了,就叫士兵下馬收拾地上的東西。曹操見狀一聲令下,6百名伏兵一齊衝殺過來,袁軍措手不及,被殺個七零八落,許多人糊裏糊塗就丟了腦袋,就連大將文醜也未能逃生。

兩仗下來,袁紹連失兩員大將,仍不肯罷休,非要追擊曹操。監軍沮授再次勸阻:“我們人雖多,可沒有曹軍那樣勇猛。曹軍雖勇猛,可糧食沒我們多。所以我們還是守在這裏,等曹軍糧食用完了,他們自然會退兵。”袁紹此時已氣的七竅生煙,哪裏還聽得進沮授的話,帶領大軍馬不停蹄地追了下去,一直追到官渡,才紮下營寨。曹操的人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陣勢,堅守營壘。

兩軍在官渡對陣了1個多月,曹軍的糧食越來越少,兵士疲勞不堪。而袁紹方麵軍糧卻從鄴城源源不斷地運來。袁紹派大將淳於瓊帶領1萬人馬運糧草,並把大批軍糧囤積在距官渡40多裏的烏巢。

袁紹的謀士許攸探聽到曹操缺糧的情報,向袁紹獻計,勸袁紹派一支人馬,繞過官渡,偷襲許都。袁紹不聽,說:“我非先打敗曹操不可。”恰在這時,許攸家裏有人犯了法,他家裏的人全被抓起來。許攸聽了大怒,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聽說許攸來投降,高興得來不及穿鞋赤著腳就跑出來迎接,拍手鼓掌說:“你這麼遠跑來,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許攸坐下後問:“袁紹來勢很猛,你打算怎樣對付他?目前存糧還有多少?”曹操回答說:“還可以支持1年。”許攸冷冷一笑說:“沒有這麼多吧!”曹操又說:“可以支持半年。”許攸說:“您難道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什麼不講老實話呢?”曹操隻好實說:“剛才是與你開玩笑,其實軍營裏的糧食隻夠維持1個月,您看怎麼辦好?”許攸說:“我知道您內缺糧草,外無援兵,情況很緊急,特來給您送個消息。現在袁紹有1萬多車糧食,軍械,全都放在烏巢。烏巢淳於瓊的守備很鬆,您隻要帶一支輕騎兵去襲擊,把他的糧草全部燒光,不出3天,袁紹將不戰自敗。”

曹操聽了大喜,就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營,自己帶領5千騎兵,用袁紹的旗號,冒充袁軍,每人抱了一束柴草 夜裏偷偷從小路向烏巢進發。路上,遇到袁軍的崗哨盤查,曹軍就告訴他們:“袁紹因為怕曹操派兵從背後包抄他的糧囤,所以派我們去加強戒備。”聽的人都信以為真,就放他們過去了。曹軍到了烏巢,圍住糧囤就放起大火。袁軍守將淳於瓊見曹軍不多,就進行反攻,而後退守營寨,一麵滅火,一麵等待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