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戰篇

創先例馮如上天勇獻身銘記中華

1912年8月25日上午,廣州郊外燕塘操場上人聲鼎沸,熱火朝天。在操場中央的空地上,停放著一架嶄新的雙翼飛機,此刻,一名身著飛行服,氣宇非凡的年輕人站在飛機旁邊,正向裏三層,外三層的參觀者詳細介紹飛機的性能和在國防、交通上的作用,精彩的講解不時引起陣陣掌聲。上午10點,試飛儀式正式開始,年輕的飛行員在壯嚴的軍樂聲和振耳的掌聲中健步登上飛機,發動、滑跑、升空,飛機繞著燕塘機場轉了幾圈,搖動機翼向歡呼的人群致意,然後,調轉方向,向太陽升起的東方自由飛翔……。

這名年輕的飛行員姓馮,名如,號鼎三,1883年生於廣東恩平縣,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飛行家。馮如自幼喜歡讀書,善於動腦,在課餘時間,他常和同伴一起動手,製造各種各樣的模型。由於家境貧寒,到12歲時,家裏實在供不起他繼續念書,馮如隻好隨表親飄泊到美國舊金山。剛到美國,馮如人地兩生,謀生艱難。多虧當地華僑的幫忙,才在一個教會辦的小店裏找到一份工作。他白天做勤雜活,晚上學習英文,很快就攻克了語言關。後來,馮如為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實現振興中華的宏願,千方百計進入一家工廠工作。在繁重的勞動之餘,他刻苦攻讀科技書籍和基礎理論,在機械學、電學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還掌握了機械製造技術,搞了許多技術發明。

馮如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時刻關心著祖國的命運,早已下定決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術服務於中華。

1903年,當美國萊特兄弟成功地進行了人類曆史上首次機械飛行時,馮如敏捷地預感到飛機將在軍事上產生巨大的作用。他下定決心製造飛機,使之“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並發誓說:“苟無成,毋寧死。”

1906年,馮如在華僑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司徒壁如等三人的協助下,開始籌劃製造飛機事宜。沒有資料,他們不辭辛苦跑遍了舊金山的圖書館和書店,翻閱查找了大量的圖書和資料,刻苦鑽研飛行原理和製造技術,反複比較,博采眾長,在此基礎上設計和製造了飛機的模型。沒有資金,他們以“壯國體,挽利權”為宗旨,倡議華僑集資創辦飛機製造公司。在飛機的試製過程中,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不斷的失敗和挫折前麵毫不氣餒,終於研製出一架飛機,並由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上空翱翔了2640英尺,在中國航空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09年9月23日,美國報刊以《中國人民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為題,報道了這次飛行,在歐美國家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幼。

1910年10月,國際飛行協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國際飛行比賽,馮如代表中國“廣東飛行機器製造公司”駕駛經過改進的飛機參加競爭。比賽開始後,馮如駕駛飛機衝出跑道,冉冉上升,飛行高度高達700多英尺,時速達65英裏,飛行距離遠達20英裏,技壓群雄,榮獲國際飛行協會頒發的優等證書,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

馮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少公司和國家都紛紛找到馮如,懇請他傳授技術。但馮如沒有忘紀自己從小立下的誌願,毅然帶著自製的兩架飛機,和公司的一班人一起回到了祖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後,同情和支援革命的馮如被廣東革命軍政府任命為陸軍飛機長,帶領朱仁泉、朱兆槐,司徒壁如等人,積極準備駕機支援北伐軍戰鬥,但未能成願。

……,飛機繼續向東飛去,馮如看著機身下的大地,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這次飛行是馮如為了喚起國人對航空事業的重視,特呈請廣東革命軍政府批準進行的飛行表演,此時,他第一次翱翔在祖國的藍天,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心中多麼激動。飛機繼續飛行,繞瘦狗嶺飛行一周後,馮如移動操縱杆,準備繼續爬升,不幸的事突然發生了,由於用力過猛,兩足浮動,飛機一下子失去控製,墜落下來,馮如身負重傷。當人們把滿身是血的馮如送到醫院時,他吃力地對助手囑咐道:“不要難受,不要失望。要知道,幹什麼事都要有犧牲,你們一定要把中國的航空事業搞上去,這樣,我就放心了。”由於醫療手段有限,治療又不及時,馮如最終閉上了雙眼,為中華航空事業獻出了生命。犧牲時,他年僅29歲。

9月24日,廣州各界人民在馮如墜機的地方召開了追悼大會,人們深切悼念這位不畏犧牲,敢創先例的民族英雄,紛紛送上花圈和挽聯。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命令:從優照少將陣亡例給恤,並將事實宣付國史館。

中國第一飛行家馮如名垂千秋!

紅軍空中第一機威震敵膽“列寧號”

1931年4月的一天中午,位於鄂豫皖根據地大別山南部的陳家河上空突然傳來一陣飛機的轟鳴聲,人們以為又是國民黨的飛機前來偵察轟炸,一麵迅速疏散隱蔽,一麵派出赤衛隊員嚴密監視空中動向。隨著轟鳴聲由遠到近,一架美國製造的“可塞”式雙翼雙座輕型偵察、轟炸機飛臨陳家河上空。奇怪的是,這架飛機飛到陳家河後,先是在空中盤旋了幾圈,然後越飛越低,從地麵上都能清楚地看到飛機機翼下那青天白日的國民黨徽記,負責監視的赤衛隊員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就見那架飛機“轟”的一聲降落在村外的河灘上。

“怎麼回事?敵人想幹什麼?”放哨的隊員沒有想到敵機會降在村外,他連忙吹響號角,通知周圍的赤衛隊員包圍敵機,生擒了飛機駕駛員。經過連夜審訊才知道,該機是由武漢飛往開封,執行通信聯絡任務的,在返航途中,因遇大霧迷失方向,油料快要耗盡,被迫降落在陳家村。駕駛員龍文光,是國共合作時創辦的廣州航空學校的畢業生,經蘇聯培訓後,在南京政府航空處任飛行員。

當天下午,位於陳家河河西姚畈的反動民團得到消息後,立即派兵分三路向陳家河奔襲過來,企圖打散赤衛隊,搶走飛機和駕駛員,回去請功。赤衛隊聞訊後,迅速占領有利地形,沉著迎戰,打的民團鬼哭狼嚎,落荒而逃。

赤衛隊繳獲飛機的喜訊很快就傳遍了鄂豫皖根據地,軍事委員會接到報告後,立即指示當地武裝部隊保護好飛機和駕駛員的安全,並將飛機送到軍事委員會的駐地——新集(今河南新縣)。經過4000多人半個多月的辛苦搬運,飛機終於運到了新集。

蘇區軍委十分重視這件事情。在文光被俘後,為了爭取他參加革命隊伍,軍委領導人徐向前和錢鈞等同誌多次接見龍文光,對他反複說服教育。龍文光被紅軍的誠意所感動,決定棄暗投明,參加紅軍,被任命為新成立的鄂豫皖蘇維埃航空局局長,他駕駛的飛機也被命名為“列寧”號,從此,中國工農紅軍有了第一架飛機。

為了使“列寧”號早日飛上藍天,航空局先後在黃安(今紅安)和英山縣附近修建兩個機場,在新集修建了一個占地一百多畝的大機場,同時,想方設法從敵占區搞來許多汽油,積極準備試航。

7月10日,新集機場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紅軍第一架飛機就要在這起飛,展翅藍天了。上午8點整,龍文光和紅軍第4軍政委陳昌浩在眾人的簇擁下登上了飛機,隨著一陣轟鳴的馬達聲,“列寧”號在跑道上急速地滑行,抬頭,衝上了天空,地麵上的軍民一片歡騰。

這次飛行,原計劃將陳昌浩從新集送到英山降落,但因英山機場雨後泥濘,無法降落,龍文光和陳昌浩改變計劃,飛往固始,潢川一帶國民黨占領區上空進行偵察,沿途還散發傳單,大大鼓舞了豫南革命群眾的鬥誌。

9月8日,“列寧”號再次起飛,抵達華中重鎮武漢市上空進行偵察並散發傳單,這次飛行大大震幼了國民黨當局,一些重要目標被迫實行燈火管製,敵人第一次被空中的紅軍嚇破了膽。

11月10日,我軍發動黃安戰役,由於敵人城堅槍好,我軍圍攻一個多月都沒有攻克黃安城。眼看時間一天天過去,敵人的援兵也在逐漸逼近,紅軍指戰員個個心急如焚。忽然,有人想到“列寧”號,既然它可以用來偵察撒傳單,為什麼不能利用起來轟炸敵人?紅軍想到做到。在龍文光的指導下,兵工廠的工人很快就在“列寧”號機翼下麵安裝了兩個掛彈架,修好了撞針和雷管,掛上了兩枚120磅重的炸彈。

這天上午9時許,“列寧”號掛彈起飛,飛臨黃安上空,城中的敵人一見空中來了飛機,以為是來給自己空投食品,全部衝出房屋仰著臉衝著天上看,等敵人看清機翼下“列寧”兩個大字和閃閃的紅星時,頓時亂成一團,“列寧”號乘勢對準敵指揮所,連續投下兩顆炸彈。“轟轟”隨著兩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敵人的指揮所一下子飛上了天,守敵見指揮所被炸,軍心動搖,紛紛向南逃竄。我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克黃安,全殲敵軍一萬餘人,活捉敵69師師長趙冠英。

“列寧”號威震敵膽,被敵人祝為眼中釘,肉中刺,第二年,敵人集中全力進攻鄂豫皖蘇區時,把搜索“列寧”號作為一項主要任務,多次派兵搜索。為了不使“列寧”號落入敵人手中,紅軍不得不把它拆卸開,分散掩埋在大別山麓。

戰長空日寇喪膽開記錄民心振奮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空軍憑借其飛機質量和數量的優勢,在戰場上狂轟濫炸,肆意橫行,中國軍民對此十分憤怒,天天盼望著中國空軍能夠狠狠地教訓一下日本鬼子。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1937年8月14日下午3點左右,杭州筧橋機場上突然警報齊鳴,高音喇叭中也傳來一聲聲急呼:“日機來襲,20分鍾後到達。機場所有飛機立即起飛迎敵,立即……”。刹時間,筧橋機場上馬達轟鳴,機聲隆隆,剛剛從河南周家口機場轉場到筧橋機場的中國國民黨空軍第4航空驅逐大隊的飛行員,來不及休息就隨著警報聲駕機飛上藍天。大隊長高誌航此時剛從一架運輸機下來,還沒有見到隊員,就聽到機場的警報和呼叫,隻覺的怒火衝天,仇恨滿胸,立刻衝向機場,登上一架飛機就飛上了天空……

高誌航,原名高誌恒,出生在東北通化一個普通的家庭裏。1925年春,他被張學良將軍選派到法國學習飛行,臨出發前,他找到張學良,要求改名,張將軍笑著問他:“誌恒的名字不是很好聽嗎,為何要改?”他抬起頭,凝視著碧藍的天空回答將軍:“做一名優秀的飛行員,保衛祖國的藍天是我終身的誌向,我要一輩子獻身中國的航空事業。”將軍聽罷,高興地摸著誌恒的頭說:“好,有誌氣,我看就叫誌航吧!”從此,“誌航”的名學就伴隨他走向法國,飛上藍天。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故意製造“九·一八”事件,點燃了侵華戰爭的戰火。這時,早已學成回國的高誌航和一群愛國軍人積極請戰,要求駕機飛殲敵。但他們的報國之心沒能實現,反被嚴令“不準抵抗”,高誌航心涼了,他毅然入關尋找報國之路。

後來,他來到國民黨航空總校,由於訓練刻苦,技術高超,很快被晉升為第4航空大隊長,領導三個驅逐機隊。高誌航職務雖然升高,卻始終不忘亡國之恥,他常常對部下說:“日本鬼子雖然囂張,但決不是不可戰勝。我們一定要打下敵機,為國爭光,為民出力。如果叫敵人的飛機在中國的天空中橫行,是我們飛行員的最大羞恥,決不能這樣。”高誌航和戰友們一直在等待著殺敵報國的時機……

飛機從覽橋機場起飛後,高誌航率隊迎著敵機來襲方向搜索了十幾分鍾,也不見敵機的蹤影。高誌航心想:“日機技術性能比較好,飛行員也都久經沙場,此刻,他們一定利用雲層的掩護,進行低空飛行,企圖騙過我機攻擊,搶占好的陣位。我決不叫他們的企圖得逞。”想到這,他一推操縱杆,沿著雲隙向下降,同時,命令僚機緊隨其後。飛機剛出雲層,一架標有太陽旗的日本轟炸機就迎麵飛過,高誌航毫不懼色,一壓機頭向敵機追去。日機一看有機追擊,一邊急速爬高,一邊用後尾機槍猛烈掃射,企圖在火力掩護下逃之夭夭。高誌航豈能叫敵機逃脫。他一推油門,飛機“呼”一下加速衝去,3000米,2000米,……500米……,眼看就要撞上敵機,高誌航先一個點射,擊斃敵機槍射手,接著,他用雙手緊扣扳機,隻見機翼下四挺機槍噴出條條火舌,一下子全部射向日本轟炸機,敵機立即拖著濃濃黑煙向下墜落。幾分鍾後,地麵上一聲巨響,飛機殘片滿天橫飛,熊熊大火騰空而起。“打的好!”高誌航和戰友們看見墜落的敵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來。這是抗戰以來,中國空軍擊落的第一架日機,高誌航首開記錄。

高誌航的戰績激勵了他的戰友。在另一個空域,隊長李桂丹率領兩架僚機也緊緊地盯上了一架塗滿黃墨綠迷彩的日九六式轟炸機。日機見事不妙,轉頭想溜,但為時晚。隻見三架驅逐機從幾個方向咬住敵機,一陣猛烈的火力,打的日機滿身創傷,搖搖晃晃地飛了幾百米,就一頭載向地麵爆炸起火。

三十分鍾後,高誌航率領全隊安全返航.這一次空戰,我機共擊落日機6架,擊傷3架,而我方卻無一傷亡,大獲全勝。

“八·一四”空戰的喜訊迅速傳向全國,極大的鼓舞了抗戰前線的軍民鬥誌,,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高誌航的名字和他的愛國精神,永遠留在了抗戰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