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會比人類聰明嗎
計算機會不會比人聰明呢?人類發明了計算機,也給自身帶來了困惑,人類對這個問題是很敏感的,也許人類希望計算機跟人一樣聰明甚至超過人,但必須聽人的話。
有的科幻小說裏,經常出現了計算機統治人類的情景,究竟會不會發生呢?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科學技術上的問題了,而是一個全社會的哲學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見仁見智。
現在的計算機能在一秒鍾內判斷一個97位的整數是不是素數,而人卻要花幾百年的時間,這正是現代傳統計算機的長處。
一個小孩過馬路這一過程大約也隻用幾十秒到幾分鍾的時間。小孩並沒有對來往的車輛行人作出準確的計算,什麼時候走,以什麼樣的速度走,什麼時候停等等,但是他卻很快且安全地穿過了馬路。如果用現在的計算機來模擬這一過程,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專家們經過計算指出,如果用現有的10億次/秒以上的巨型計算機來模擬這一過程,一台的處理時間將會是幾十天甚至幾個月。而如果要達到與小孩同樣的速度穿過馬路,那麼這個計算機係統將大得驚人,專家計算說明用現有的巨型計算機構成一個係統來處理這個問題要在幾十秒或幾分鍾處理完,這個係統要覆蓋整個得克薩斯州。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然而確實是這樣的。
同樣,要用現有的計算機來完成一個一歲小孩找媽媽的過程,計算機的計算量也是大的驚人。與這個問題十分相似的問題就是模式識別,在人工神經網絡發展的八十年代末期時,在日本的一次國際智能會議上,日本學者用神經網絡實現了一個“識別人”的人工神經網絡係統,這個係統包括一台計算機及一個攝像儀。在學術會議上日本學者先當場讓日本人作了試驗,機器回答是“日本人”。出於一種檢驗或是好奇,上來了個白皮膚的西方朋友,當計算機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之後,說出了一句“不是人”的答案,結果滿堂大笑。當然,後來這個學者將程序改為了“不認識”,但那又有什麼區別呢?
計算機在這些問題上為什麼顯得那麼弱智呢?
電子計算機出現並被廣泛應用後,有人驚呼電子計算機為電腦。嚴格來說,現在這種傳統的馮·諾依曼結構體係的計算機是不能稱之為電腦的。因為現代計算機與人腦不論是在結構還是在信息的處理上都是相差甚遠的。
簡單地說,計算機在目前還隻是一種計算及判斷的機器,它基本上隻能按照人所給的指令(所編的程序)運行,但如果出現故障或幹擾時它也可能自行其事,發出一些錯誤的信息或命令等等。
即使是基於人工智能的專家係統或是第五代人工智能計算機在這些模糊問題上也是無能為力的,因為這些計算機都沒有跳出傳統的編程,然後由計算機執行這種思想,即事先編好指令,然後讓計算機按指令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