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藥入水可辨真偽
多年來,中藥品種一直存在著魚目混珠、摻雜使偽現象,尤其是貴重中藥材有利可圖,不法分子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精心加工冒充,致使有些中藥僅從外觀上很難辨別真偽優劣。水試法是根據有些中藥材在水中或遇水後能產生較明顯的特殊理化現象,從而鑒別其真偽、優劣。
胖大海———投入熱水中膨大呈海綿狀,可達原體積的8倍。偽品圓粒蘋婆的種子入水膨脹較慢,僅達原體積的2倍。
蘇木———碎片入熱水中,水染成紅色。偽品係木材經染色而成,浸入熱水中水呈淺黃色、黃色、橙黃色。
西紅花———投入水中水被染成黃色,不顯紅色,無沉澱,柱頭膨脹呈喇叭狀,無油狀漂浮物。若水浸柱頭呈條狀或絲狀係偽品金針菜製造;若摻雜細沙、澱粉、植物油等則出現沉澱、油狀漂浮物。
秦皮———置盛水透明形玻璃杯中,水在日光下可現碧藍色熒光,偽品其他樹皮水浸液無熒光。
牛黃———投入清水中,可吸水變潮濕但不變形,不溶解,不脫色,不渾濁。加少許清水調和,塗於指甲上,能將指甲染黃,俗稱“掛甲”。偽品多用黃連、大黃、薑黃、雞蛋黃等粉末或馬鈴薯加植物色素偽造,入水則迅速溶解、破碎、染水、渾濁。
蟾酥——正品表麵或斷麵沾水迅速泛出乳白色液狀物並隆起。摻偽者沾水也泛出乳白色液狀物,但液狀物泛出慢而且不隆起。
蛤蟆油———用溫水浸泡呈絮狀,體積可膨脹10~15倍。偽品中華大蟾酥輸卵管水浸後呈螺旋形雞腸狀,體積僅膨大3~5倍。
熊膽——取正品少許投入清水杯中即見熊膽旋轉並呈黃線下沉而不擴散,靜置24小時全部溶解出來的黃色色素僅布於杯底。偽品豬、牛、羊膽雖然也呈不同程度的黃線下沉,但24小時後水全部染成黃色或有不溶絮狀物。
金錢白花蛇———用水浸軟後觀察,蛇頭蛇尾齊全,連為一體。偽品係用大蛇剝條而成,蛇頭可拔出,蛇尾短粗。
阿膠———取阿膠放沸水中溶解,溶液呈棕紅色,較澄明,下層無沉澱,清而不濁。偽品雜皮膠水溶液呈棕褐色,下沉大片膠絲結片及黑渣。代用品新阿膠水溶液呈棕褐色,下層有黑渣及絮狀物常常有沉澱,渾濁不透明,表麵有脂肪油。
鑒別假劣藥品的“三板斧”
假劣藥品不但給消費者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影響疾病的康複,更嚴重的還會危及使用者生命。那麼對於普通的消費者而言,究竟如何準確識別出真偽呢?下麵將教會您鑒別假劣藥品的“三板斧”:
第一,哪些藥品假藥最多
目前市場上的藥品種類很多,不法分子生產假冒藥品也是有選擇的,從市場檢查情況來看,以下幾種類型藥品的假冒產品最多,消費者應多加小心:
(1)進口藥品。不少人存在著迷信進口藥品的思想,認為其療效優於國產藥,加上此類藥品售價偏高,就成為不法分子造假的對象。如市麵上的進口藥品“消石素”、“美滿黴素”等,其假藥較多;
(2)含有名貴藥材的藥品。由於這一類藥品生產成本較高,價格通常十分昂貴,造假者容易牟取暴利。所以,大家在選購含有人參、鹿茸、蟲草等名貴藥材的藥品時,要特別提高警惕以免上當;
(3)久用不衰的傳統藥品。“六神丸”、“蛇膽川貝液”等就屬於這一類藥品,盡管價格不高,但療效確切、應用廣泛,市場需求量大,因此假冒產品較多。
第二,慎選保健用品
踏入藥店的大門,消費者常會被五花八門的品種弄得暈頭轉向,從廣告說明上看仿佛個個都是靈丹妙藥。但是藥店中銷售的商品,可不都是藥品。不少人在“熱情”的推銷人員的攻勢下,捧回的也許隻是一種保健食品或消毒產品等。
日前藥管部門查處的一種號稱可治療頸椎病、關節炎等症的膏藥,它的“真實身份”其實隻是一種保健用品。類似這種意在誤導、暗示消費者,而混在櫃台裏出售的各類產品,不算少數。因此消費者切不要被一些宣傳廣告、“誘人”的產品名稱所迷惑,選購藥品時應首先認準外包裝上的“藥準”字樣,其它標有諸如“食健”、“健用”、“衛消”及“衛妝”等文號、甚至無文號標識的產品,均不是藥品,當然也沒有治療作用。
第三,切莫隻認“有效期”
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藥時,都會認真識別有效期。不過許多人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認為隻要在有效期以內的藥品,就可以放心地使用。其實,不少劣質藥品,雖在有效期範圍內,但早已變質不能使用。藥品管理部門曾查獲一個製售假劣藥品窩點,不法分子竟收購過期的劣質藥品,擅自更改生產批號和有效期後出售,這種劣藥的療效自然可想而知。
因此,消費者在選購藥品時,要仔細檢查:外包裝是否光潔如新;商標印刷是否精致;鋁箔有無破損;藥片、膠囊是否完整無裂痕等,對於包裝粗糙、外觀汙染的藥品切莫購買使用。
蜂蜜的摻偽鑒別
蜂蜜是食療也是藥療之品,更是中藥炮製的重要輔料之一,摻偽現象較為普遍並很嚴重,不但影響蜂蜜的質量,還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對蜂密的摻偽鑒別既需要經驗鑒別,也需要現代技術鑒別。常見摻偽的鑒別如下:
純正蜂蜜 因花源不同色澤有所差異,一般為水白色、白色或淡琥珀色,呈透明或半透明的黏稠液體。用筷子蘸蜜,成熟蜜(末經人工煉熟)下流慢而成拉絲狀,其含水量在20%以下。口嚐有濃鬱的花香氣味,甜味濃厚。純正蜜結晶不多,晶體如雪花或棗花呈鬆散狀,透明度差,用手搓之無砂礫硬感,結晶粒放到嘴裏很快溶化。刺槐蜜與棗花蜜以及新鮮的蜜不易出現結晶,溫度在20℃時以波美比重計測量其濃度在420以上為ⅰ級,410為ⅱ級,400為ⅲ級,390ⅳ級,380以下質差。一般濃度400~430時比重在1.38~1.423之間。含糖量達75%左右,其中葡萄糖占40%左右。含水量超過22%以上易發酵,難以貯存。
摻糖蜂蜜 摻糖蜂蜜味變薄,葡萄糖結晶不顯著。由於白糖價格提高,摻偽造假者少見,可用費氏反應法檢驗摻糖蜂蜜(略)。
摻澱粉蜂蜜 將澱粉溶於水中,在不斷攪拌下加熱至熟糊狀,待轉溫後加入蜂蜜中攪勻,可加入到8%左右。以筷子蘸蜜試驗不成拉絲狀,而呈滴狀或波狀。如蜜已全部結晶,可用燒紅的光滑鐵棍插入蜜中,稍停片刻抽出,鐵棍上有附著物,說明有澱粉摻假。也可用1ml蜂蜜加水10ml搖勻,滴加0.1%碘液1~2滴,即變成藍色,為摻澱粉蜂蜜。
摻果膠蜂蜜 果膠為淡黃或清黃褐色粉末,易溶於水,在蜂蜜中溶解度大,透明度強。鑒別方法:可取蜂蜜適量加熱微煉,待降至室溫時置冰箱內冷藏一定時間,如蜜液結為透明難溶於水的膠體,表明為摻果膠蜂蜜。
摻羧甲基纖維素鈉蜂蜜 羧甲基纖維素鈉的黏度大,2%的溶液即相當於外觀濃度的蜂蜜,摻入用量較小,且透明度好,直觀難以鑒別。鑒別時取此蜜50g加水100ml稀釋,再取此液2ml加水至10ml搖勻,加鉻變酸試液0.5ml水溶,加熱10分鍾,顯紫紅色者為摻入品。
摻海藻酸鈉蜂蜜 海藻酸鈉為從海藻內提取的白色或淡色無嗅無味的製取物,加熱可溶解,摻入蜂蜜中可起到增稠擴充作用。鑒別時取此蜜適量放在手心中試之有黏滑感,純蜂蜜則有黏滯感。理化鑒別:取此蜜10ml加水至100ml搖勻,以試劑調ph值為酸性,可見蜜中有膠狀沉澱析出;或取上麵檢液1ml的氧化鈣試劑,見有藍綠色凝膠沉澱,即為摻入品。
藏醫常用三種名貴動物藥鑒別
⒈麝香(譯為拉仔)
①火鑒法:去麝香仁少許,放在薄金屬片上,金屬片下麵點火燃燒,開始有崩裂聲,跳動現象,然後熔化冒泡,油狀似珠,香氣濃烈四溢,無毛肉焦臭,無火焰或火星,灰燼殘渣灰白色。若有毛肉焦臭和灰燼呈棕黑色者,則有其他動物類物質摻雜;若見濃煙,則有樹脂類物質摻雜;若灰燼殘渣多,呈赭紅色或棕褐色,則有礦類物質摻雜;若燃燒時見火星多者,則有植物類物質摻雜。②水鑒法:取麝香少許,撒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應多數浮魚水麵,水液呈澄清的微黃色,香氣四溢,若見沉澱物者,有礦物摻雜;見水溶液混濁者,有澱粉類或植物類物質摻雜。③手捏法:取麝香末少許,放在手心中,用水潤濕後,用手指壓捏,應有柔軟感,香仁無角,不頂手,不粘手,不粘塊,放手不壓即見鬆開,富有彈性。④探針法:用槽針1枚,插入香囊中,經轉動後,探針從香囊中拔出,槽內香仁應冒出槽麵,若凹於槽麵者,考慮有摻雜或質偽。⑤口嚐法:取麝香末少許,放入口中,具有甘、辛、苦、鹹、酸五味,並應有清涼濃鬱香氣直達舌根部。⑥聞氣法:取麝香末少許,放入手心中,經兩手擦掌,立即聞到香氣四溢,香氣遠射,經久不散,久嗅一致。若將麝香用酒精弄潮後,合掌摩擦至手幹,香變濁而逐漸淡者應考慮有摻雜的可能。⑦蔥鑒法:取縫針1枚,穿上棉線,再將棉線浸入濃蔥汁內,然後將蔥汁線穿過麝香囊,來回穿過2~3次,嗅之蔥氣應消失。⑧分墨法:取麝香少許,撒入磨好墨汁的硯台中,應見到墨汁分開,分開處見到硯底無墨汁。
⒉牛黃(譯為格旺)
①針刺法:取小針燒紅刺入牛黃,牛黃分裂,剖裂成層狀。質細密酥脆,內心有白點,氣清香者為真,若刺入後不分裂,剖開內部不起層紋,內心無白點,病微有臭濁氣味者為偽品。②掛甲法:塗少許牛黃於沾水的指甲上,若指甲立即被染成明亮的黃色,久久不退並有顯著的清涼感者為真品,反之即偽品。③水煮法:投入少許牛黃於半燒杯清水中煮沸,靜之,真牛黃全部融化為棕黃色澄清液,無沉澱和漂浮物,反之即偽品。④口嚐法:用舌尖舔之,味先苦而後為甜,有清涼感直達舌根及喉部,嚼之不粘牙。
⒊熊膽(譯為冬尺)
①外觀法:膽囊皮質是否甚薄,若見過厚則有假;膽仁是否過滿,若過滿者要注意摻假;質地是否過重,不鬆脆,要注意是否摻入雜質。②手搓法:取膽仁少許研末,置於掌中,滴上1滴水,沾上指頭快搓,即顯很強的粘感,指上即見拔絲,並有特異的清香氣者為真品。③口嚐法:取膽仁少許,放入口中,遇水即溶,即感到味苦並有粘舌的清涼感,然後回填,這是熊膽之特點,而牛膽、羊膽、豬膽則腥氣重,隻苦而不回甜,且無清涼的粘舌感。④火燃法:取膽仁少許,置鐵片上,以火燃之,不熾灼,無明顯腥氣者為真品;若燃之有焦臭氣和明顯腥氣者為偽品。⑤投水法:取膽仁1粒,投入盛青水的玻璃杯中,即見膽仁在水麵上轉動,然後膽仁溶解,膽色下沉,形成一條黃線不散者為真。反之則是偽品。
地膚子的真偽鑒別
地膚子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幹燥成熟的果實。近年來,中藥材市場上有用天仙子、藜、崗鬆等冒充地膚子者,由於地膚子與偽品性狀相似,不易區分,現將地膚子的真偽鑒別方法介紹如下。
真品:
真品地膚子的果實呈扁球狀五角形,直徑1~3mm。外被宿存的花被,表麵灰綠色或淺棕色,周圍具膜質小翅5枚,背麵中央有微突起的點狀果柄痕及放射狀脈紋5~10條。花被可見膜質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長約1mm,黑色,形似芝麻。氣微,味微苦。
偽品:
天仙子本品為茄科植物莨菪的幹燥成熟的種子,呈腎形或扁卵形,直徑約1mm。表麵棕黃色或灰黃色,有細密的網紋,略尖的一端有點狀種臍。剖麵灰白色,油質,有胚乳,胚彎曲。無臭,味微辛。
藜本品為藜科植物藜的胞果,呈扁平五角形,直徑1~2mm。外麵的宿存花被呈黃綠色,緊抱果實,先端5裂,基部中央有果柄殘基,可見放射狀排列的5條棱線,不具翅。內藏果實一枚,果皮薄膜狀,半透明,易剝落。種子圓形,具黑色光澤。氣微,味微苦。
崗鬆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崗鬆的蒴果,呈鍾形,帶有細小果柄,萼筒直徑約2mm,萼先端具5裂片,常向內卷。萼筒內蒴果已裂開,子房3室,中央伸出細長的宿存花柱。種子往往脫落不存,有的可見種子多數,細小,扁平圓形,紅黃色,質堅硬脆。搓之發出特殊香氣,味澀而辛。
防風商品藥材的鑒別
中藥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divaricata的幹燥根,主產於東北及華北地區,是我國《藥典》的規定品種。此外,雲南、四川、貴州以及新疆等地還有用同科植物川防風、竹葉防風(雲防風)、鬆葉防風以及細葉防風等作防風入藥者,其商品藥材性狀各有不同,鑒別如下:
1.防風:根呈長圓柱形,長15~30cm,直徑0.5~2cm。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習稱“蚯蚓頭”,環紋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狀殘存葉基。表麵灰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多數具橫長皮孔及點狀突起的細根痕。體輕,質鬆,易折斷,斷麵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有裂隙。木質部淺黃色,氣清香特異,味淡微甜。其橫切麵放置後形成層桔紅色,俗稱“紅眼圈”。
按野生產區,防風可分為關防風、口防風、西防風;防風的栽培品稱水防風或家防風,因河北地區栽培較早且量較大,又有人稱其為冀防風。鑒別如下:
關防風:產於東北及內蒙東部地區,尤以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區及內蒙紮魯特旗以北出產為佳,表麵灰棕色,蚯蚓頭明顯,斷麵皮部淺棕色,菊花心、紅眼圈明顯。
口防風:產於河北、山西及相鄰內蒙中部地區,表麵淺黃或黃白色,蚯蚓頭較明顯而略短,斷麵皮部黃白色,菊花心可見,紅眼圈明顯。
西防風:產於陝、甘及相鄰內蒙地區,量少,蚯蚓頭不甚明顯,纖維性略強。
家防風:是各地栽培品的統稱,其質量及外觀性狀因土質、水肥管理等有所差異。與野生防風相比,通常粗壯,蚯蚓頭不明顯或不甚明顯,質略重,粉性略強,菊花心色淺,紅眼圈不甚明顯,斷麵皮部裂隙不發達,氣略弱,甘而無辛味。
2.川防風:根細小,表麵多根痕,棕黃色或灰黑色。體輕,質硬脆,無蚯蚓頭,其根頭部有一段棕黃色的環節狀葉片殘痕,故又名“竹節防風”。氣微,味淡。
3.竹葉防風(雲防風):根細長,表麵較平坦,灰棕色或黃棕色,有致密的縱皺紋。體輕,質軟,易折斷。無蚯蚓頭、菊花心等。氣香,味微辛而澀。
4.鬆葉防風:根頭部有許多環節,無蚯蚓頭,表麵黃色或灰棕色。體輕,質脆,易折斷。皮部疏鬆,淡黃色,有黃棕色與黃白色相間之紋理,呈放射狀排列。氣微芳香,味微甘。
另外,陝甘地區尚用傘形科植物馬纓子的根作防風入藥,稱之為西北小防風或懷安小防風,偶有流入市場者;河南滎陽用汜水防風、名水防風入藥;雲南部分地區尚用唇形科繡球防風、傘形科杏葉防風和菊科小竹葉防風的全草入藥。以上均與正品防風藥材效用不同,不宜混用。
龍骨真偽鑒別
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化石。近來發現個別藥商用風化的動物骨骼外包滑石粉或石炭粉冒充之。
正品龍骨分為龍骨、五花龍骨和龍齒三種。
龍骨:形似獸骨而較粗大,大小不一。表麵灰白色或黃白色,較光滑,有的具紋理與裂隙,或具棕色條紋和斑點。質硬,斷麵不平坦,色白,細膩如粉質。關節處膨大,斷麵有數個蜂窩小孔。吸濕力強。無臭,無味。
五花龍骨: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麵牙白色,夾有藍灰色及棕紅色的花紋,深淺粗細不同,略似大理石的條紋,表麵平滑,偶有小裂隙。質硬而脆,易片片剝落而散碎。吸濕性強,以舌舐之有吸力。無臭,無味。
龍齒: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牙齒化石。呈完整的齒狀或破碎成不規則的塊狀。主要為犬齒及臼齒。犬齒呈圓錐形,先端彎而尖,直徑約3cm,近尖端處常中空。臼齒呈圓柱形或方柱形,一端較細,略彎曲,多有深淺不同的溝棱。表麵牙白色、青灰色或暗棕色,粗糙或可見具光澤的琺琅質。質堅硬,斷麵不平坦,粗糙。有吸濕性。無臭,無味。
偽品一般較龍骨骨骼小或呈不規則塊狀,表麵附著較多的白色粉未,砸開可見骨質部分,斷麵多呈蜂窩狀小孔(係風化而成),以舌舐之無吸濕力。
如何鑒別朱砂、雄黃與鉛丹
朱砂、雄黃與鉛丹均係礦物類中藥,因其功效各異,毒性較大,外觀又容易混淆,故應重視三者之間的鑒別,確保用藥準確。
1.朱砂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
性狀:本品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顏色鮮紅或暗紅,條痕紅色至褐紅色,有光澤。體重,質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未狀者有閃爍的光澤。無臭,無味。
火試:取本品少許隔錫紙用火燒之,可有爆裂聲並膠狀液化,顏色由黃變褐,最後變黑,並反複起泡,泡破裂後有白煙冒出,久燒亦不灰化,涼後去泡殘留蜂巢狀痕跡。
2.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
性狀:本品為塊狀或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顏色深紅或橙紅,條痕淡橘紅色,晶麵有金剛石樣光澤。質脆,易碎,斷麵具有樹脂樣光澤。微有特異的臭氣,味淡。精礦粉為粉未狀或粉未集合體,質鬆脆,手捏即成粉,橙黃色,無光澤。
火試:取雄黃置於坩堝內燃燒,熔成紅紫色液體,產生白色或黃白色火焰,伴有黃白色濃煙,有強烈的蒜臭氣味。
3.鉛丹為純鉛經加工製造而成的四氧化三鉛。
性狀:本品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粉末,無結晶體。光澤暗淡,用手撚之有細膩光滑感,手指被染成橙紅色。質重、氣微、味辛。
火試:取鉛丹置於坩堝內燃燒,不熔化,無火焰,無冒煙現象,也無臭氣。
四種藥材的鑒別
假西洋參常用人參(生曬參、白參)冒充西洋參。進口西洋參主根較短。多呈紡錘形、圓柱形或圓錐形,常有分枝,分叉角度大。而人參的主根一般較長,少有分枝,分叉角度小。主根上部環紋不明顯,有不規則皺紋。質地略輕,可折斷。折斷麵粉性強,多有放射性裂隙,味微苦,無西洋參的特別氣味。
假高麗參常用國產紅參冒充進口高麗參(朝鮮參)。高麗參有3個較顯著特征,即“馬蹄蘆”(指雙蘆頭者,狀如馬蹄,縱觀兩麵與肩齊平)、“將軍肩”(指蘆頭以下至正身部分較國產紅參寬)、“著黃袍”(指主根的上部具有密集、細致、均勻的黃色細點),高麗參偽品的表麵不具有真品的特征,蘆頭多係人工銜接,斷麵沒有完整的顏色環。
假人參常見人參偽品有以下幾種:山參 因其形狀及外表呈深棕色,似紅參,常冒充人參,無紋理,須根,頂端有根莖而無“蘆頭”,折斷麵呈黃白色,味苦。板藍根 去皮加工,形似人參。主根呈圓錐形,外表呈黃白色,常冒充“糖參”(白參)。鮮品折斷麵有白色乳汁流出,幹品外形扭曲皺縮,折斷麵有放射狀裂隙,味道微苦且有刺激性。山萵苣 外形略似人參,頂端有脫落莖痕,但不呈蘆頭狀。
假燕窩真燕窩製品在瓶中能隨瓶的搖動而晃動,呈銀白色,且透明、晶瑩、有彈性(輕拉會伸縮),液汁呈淡白色,淡黃色或淡棕色,口感清香甘甜。假燕窩營養液一是以雪耳充燕窩,雪耳呈片狀,搖動後液體黏稠,一般不易晃動起來;二是用馬來西亞樹膠製成的假燕窩,其液體易產生淡棕色沉澱;三是用海藻膠加魚皮製成的假燕窩,外觀可以假亂真,但口感極差,無燕窩味。
血竭的真偽識別
血竭,別名血竭花、麒麟竭、血力。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中滲出的樹脂。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印度、馬來西亞等地。血竭性平,味甘、鹹,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止血生肌功能。[b]正品血竭的性狀鑒別[/b]
1.加工血竭:略呈扁圓四方形或方塊形,直徑6~8cm,厚約4cm,重250~280g。表麵暗紅色有光澤,附有因磨擦而成的紅粉。底部平圓,頂端有包紮成型時所成的縱皺紋。體堅質脆,破碎麵暗紅色,研粉則為血紅色。無臭,味淡。在水中不溶,熱水中軟化。
2.原裝血竭:呈扁圓形,四方形或不規則塊狀物,大小不等。表麵鐵黑色,體輕重不一,斷麵有光澤或無光澤而粗糙,黑紅色。研成粉末為血紅色。無臭,味淡,在水中不溶,熱水中軟化。[b]常見的血竭偽品[/b]
1.偽製血竭:摻鬆香偽製血竭的外觀與正品相近,但質地不及正品硬,研成粉末粉紅色,火燃之,冒濃黑煙,並有明顯的鬆香氣味。
2.鬆香、顏料、石粉、泥土等混合偽製備竭:本品呈不規則形或似血竭形狀。表麵暗紅色,略有光澤,用刀刮之起白色的粉痕。
(1)鬆香檢查:火燃之,有鬆香氣味,冒黑煙;顏料檢查:入水,水即染色。(2)石粉及泥土的檢查:取粉末少許,溶於石油醚成乙醇中呈黃色或淡紅色,殘留物甚多,呈灰白色,此殘留物不溶於濃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
3.摻瑪樹脂偽充原裝血竭:本品外形如正品原裝血竭,但在下列反應中顯陽性反應。
取血竭樣品粉末5g,加乙醚25ml,回流30分鍾,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5ml,加無水乙醇25ml,放置1小時,發生白色沉澱。
附注:國產血竭形狀呈不規則塊狀,精製品呈片狀。表麵紫褐色,具光澤。斷麵平滑,有玻璃樣光澤。無氣味,味微澀,嚼之有粘牙感。
不同貝母的鑒別
浙貝母和川貝母來源於百合科植物,土貝母來源於葫蘆科植物,三者的性狀、加工方法和功能主治都不相同。
浙貝母:來源於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分為元寶貝和珠貝兩種。元寶貝為鱗莖外層單瓣鱗片,形如元寶狀。直經2~3.5cm,外表麵類白色至淡黃色,內表麵白色或淡棕色,易折斷,斷麵白色至黃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珠貝為未挖去心芽的小形整個鱗莖,全體呈扁珠形。浙貝加工方法為新鮮藥材除去表皮,拌以貝殼粉或熟石炭粉,吸去漿液曬幹。浙貝母功能清熱散結,化痰止咳,用於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癘、瘡毒。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鬆貝母、卷葉貝母的鱗莖。鬆貝呈圓錐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麵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抱小瓣,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心芽和小鱗葉1~2枚。質硬而脆,斷麵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川貝母還有青貝、爐貝,這兩種川貝外層鱗葉大小相近。川貝母加工方法為:7~9月苗枯萎時采挖,將帶泥的鱗貝攤在烈日下曝曬,當曬至貝母表麵現粉白色時,將泥土篩去,將貝母裝入麻袋,除去附土及外皮,過篩曬幹。川貝母功效為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幹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