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北方比南方煤多
煤的作用非常廣泛,被稱為“工業的糧食”,是冶金、化工、交通運輸和電氣工業等部門的重要原料和動力資源。我國是世界上煤炭儲量大的國家之一,已探明的儲量達6000多億噸,至少可以開采1000年。我國煤田分布很廣,主要集中在華北,約占全國總儲量的60%。特別是山西,一向有“煤海”之稱。全省2/3以上的縣都有煤田,儲量占全國的1/3。河北、山東、江蘇、內蒙古和東北等地區也有大片煤田。江南的煤炭資源較少。
為什麼我國北方的煤比南方多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煤是怎樣形成的。
有人說煤是石頭變的。但隻要仔細觀察一下,在有些煤塊中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等形狀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在顯微鏡下看,可以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細胞組織和孢子、花粉等,而且在煤層中還可以發現植物化石。在我國著名的撫順煤礦,煤層裏貪有大量琥珀,有的裏麵還包有完整的昆蟲化石,而琥珀則是樹木分泌出來的樹脂變成的。經研究,原來煤是由古代陸生植物遺體經過複雜的變化形成的。
那麼,古代陸生植物又臬能夠變成煤呢。原來,在地質曆史期間,某些時期的環境對煤的形成非常有利。在這些時期,由於氣候條件適宜,地麵到處係列著茂密高大的植物,在湖泊或沼澤地帶,也生長著大量高等或低等植物。由於後來的地殼變動,這些植物迅速地被泥沙覆蓋住。這些被泥沙掩埋的植物,長期受著壓力、地心熱力和細菌的作用,原來所含的氧氣、氮氣以及其它揮發物質等都通通跑掉了,剩下來的大部分是“炭”,這個過程,被稱為“炭化作用”。經過“炭化作用”被泥沙掩埋的植物就形成了炭泥,隨後炭泥被埋藏得越來越深,在壓力和溫度的作用下,逐漸變成了煤,泥沙成了砂頁岩。
地質曆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成煤的地質條件。如在3.45~2.30億年前是個聚煤期,煤儲量 占總儲量的56.5%。恰好在這個時代,我國華北、東北等地區是湖沼廣布、植物繁茂的環境,甚至出現了萬木參天、密林成海的沼澤森林景象。而南方卻是海水漫布,地殼運動頻繁的時期。這就是為什麼我國北方的煤比南方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