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為什麼不會倒下

看過電視劇《甄三》的人,一定還記得甄三和他師傅中幡老藝人駱小辮耍中幡的精彩場麵。他們嫻熟而又驚險的表演,使觀眾驚心動魄,瞠目結舌。他們那胸有成竹,輕鬆自如的動作,凝結著平時刻苦鍛煉的汗水,依靠的是長期煉就的鋼筋鐵骨,運用的是前人總結出來的力學原理。

中幡這種“頭重腳輕”雜技造型的成功,除了是因為演員的頭有足夠的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演員掌握好了平衡。要使物體保持平衡,必須使中幡杆子的重心沿力的作用線落到演員的頭頂。這樣,頂中幡杆子的演員頭部向上用的力和中幡的重力,恰好在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為零,使兩個力處於平衡狀態,所以中幡不會倒下。中幡杆子越高,觀眾會越為演員們提心吊膽,其實,杆子越高,演員反而越容易做到安然無恙,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塊做個實驗吧:假如我們用手指頂根鉛筆,鉛筆很難被頂立起來;假若用手指頂立個雞毛撣子時,雞毛撣子卻很容易地被頂起來。這是由於雞毛撣子的杆兒比較長,當它要倒時,也就是重心偏離開時,人有足夠的時間靠擺動手指來調整它的重心。由此可知,隻要頂中幡的演員頭部有足夠的力量,杆子越高,就越容易掌握力的平衡。

利用力學原理排演的耍盤子就更巧妙了。你看吧,演員的雙手拿著好幾根細竹竿,每一根細竹竿的尖端都頂著一個旋轉著的瓷盤。這時候,演員隨心所欲地表演著各種動作,最後在台上倒翻一個筋鬥,站起來,盤子仍舊穩穩地在竹竿尖上旋轉。是什麼力量使盤子“粘”在竹竿尖上不掉下來呢?

如果我們自始至終仔細地觀察,就會發現,演員在做著各種動作的時候,必須讓盤子旋轉著。

旋轉著的盤子為什麼不容易倒下來呢?簡單地說,這是物體運動慣性的表現。當竿子的尖端支撐著盤子的重量,而盤子以竿子為軸線繞著它旋轉的時候,盤子上的每一個質點都在盤子所處的平麵上作著圓周運動。由於運動的慣性規律,每一個質點都要保持已有的運動狀態,也就是要保持在盤子所處的平麵上運動,既然每一個質點都要保持在盤子一開始所處的平麵上運動,那麼,整個盤子自然會繼續保持在原來的位置繞著竿子旋轉,而不倒下來。因此,盡管演員的身體在運動,隻要他掌握住竿子的方向,旋轉著的盤子就不會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