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哈佛大學生活
有些學生到大學之後,很快就適應了哈佛的學習和生活,成功地實現了從高中到大學的轉換。而有些學生,看上去和前者也沒有什麼差別,可實際上卻是麻煩重重,調整起來相當困難。看,哈佛學子是怎樣適應剛剛開始的大學生活的。
大學生活時間管理
我發現高中那套辦法到大學就失靈了。閱讀材料堆積如山,而且還得快速閱讀完不可。我真的對此準備不足。讓我吃驚的是,高中的學習內容我一學便會,可到了大學,就沒那麼容易了。
我在大學,沒有個好開端。因為我確實沒能掌握一種係統的學習方法去對付大量的閱讀材料。我常常在某一學科上花費一大段時間,然後放到一邊,一個星期都不再管它。然後去學另一門科目,看一段時間後又放置一個星期。所以每門課的學習都缺乏連續性。這種做法給我自己帶來了麻煩。不過我最終找到問題的症結。這個學年,我就做出了改變和調整,每天都給各門課分配一些時間。
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的情況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康斯坦斯·布坎南(ConstanceBuchanan)和來自四所大學的一些教師設計了一份詳細的問卷,對兩組大二的學生進行深入訪談。(開篇的那段引文即由此而來)第一組學生在大一時,不論學業還是社會活動,取得的成績都很卓越。另一組情況相反,甚至非常糟糕。這項調查的目的在於了解每位受訪學生在新生階段如何看待高中與大學的銜接。康斯坦斯·布坎南及其同事希望能夠發現這兩組學生中間存在的一些重要差別。調查者很快就發現差別的確存在,那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詞,但它是關鍵因素。在第一組學生的話語裏,那個詞時常出現。而第二組學生,也就是那些入校以來一直不順利的學生,就算給出提示,他們也不會說出那個詞。
這個關鍵詞是什麼呢?它就是“時間”。第一組學生反映他們剛進大學時,就意識到必須考慮如何利用時間的問題,包括時間管理、時間分配,還要將時間視為一種緊缺資源。相反,第二組學生幾乎不提及與時間有關的這些問題。與高中時代相比,大學的學業負擔要沉重得多,門門功課都要布置大量的閱讀材料,的確讓人感到一種不可逃避的巨大壓力。因此更有必要學會管理時間。但這不容易做到,需要一步步地來。
幾位指導教師告訴我,有的學生確實非常善於管理時間,而且把科學地分配利用時間視為一種挑戰。這樣的學生往往一到哈佛,就開始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結果他們不但功課好,自己也覺得很快樂。當我們請畢業生為新生提一條具體建議時,他們通常說的是“要學會管理時間”。這項建議很明智,因為是否善於管理時間將決定新生在未來大學生活中的成敗。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哈佛人的成功來自於對時間的有效管理。
學業與其他活動並重
每年開學的時候,都會有新生找我征求建議。這時,我就會向他們轉告那些過來人的話,鼓勵他們要充分利用大學的社團。尤其要深入參與至少一項課外活動。需要掙錢的話,就去打工;也可以參加體育運動、誌願者服務之類的集體活動。許多新生都能夠理解我的忠告,但有幾個還半信半疑。新生們初來乍到時,都希望自己有不錯的表現,因此有些人就難免產生焦慮。有些學生認為,每個星期在課堂裏坐上十幾個小時,其餘時間呆在宿舍裏獨自學習,這就是大學生活。
但是,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學生有些並不開心。他們經常一個人呆著,不與其他人接觸。每當看到這樣的危險狀況,我就會立刻指出來。可是他們的回答幾乎一模一樣。他們說:“學業是我的頭等大事,做其他事會對我的功課不利。”
有人對哈佛本科生課外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進行廣泛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每周用於參加一兩項課外活動的時間是20個小時,這樣的時間投入與其學業成績關係很小甚至沒有關係;但它和學生對大學生活的滿意程度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越多,滿意程度越高。
掌握了這些具有說服力的資料,我和同事們就知道該如何回答那些學生的疑問了。這隻是對哈佛一所大學的調查結果。其他大學的情況也許會有所差別。但我認為,這項代表某種關聯的結論在很多大學都能夠立足。
接下來,我要先談一談打工的情況。哈佛半數以上的本科生都在課餘時間打工賺錢,不論哪個專業。其中,女生與高年級學生居多。他們的工作門類各種各樣。最常見的是行政、文書工作,其次是研究分析或數據分析。女生更傾向於選擇文書工作。男生更願意從事管理工作。他們每周通常工作7-12個小時。
從事計算機運算和科技工作的學生人數穩步上升。他們不僅賺了錢,也增加了不少知識。將近55%的學生在開發新技術,或者研究現有技術的新應用,或者幫助大學裏其他人將技術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打工與學業成績之間無顯著聯係。不論打工與否,成績分布情況都大同小異。即使那些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的學生,其學術成績也不比別人差。至於工作量的多少,以及工作的靈活程度與成績分布情況都沒什麼關係。總之,打工這項課外活動與學術成績之間相關不大。並且學生們是否打工,也不會影響他們對大學生活的整體滿意程度,對課程質量的評價,以及對課程難度的整體滿意程度。此外,學生是否打工,與其交友情況,對哈佛浪漫氣氛的滿意程度,都沒什麼聯係。
當學生們講述在打工經曆中獲得的樂趣時,有兩項調查結果十分明顯。首先,那些視打工經曆為大學生活組成部分的學生,工作時間越長,心情就越愉快。其次,四分之三的打工學生認為這段經曆提高了他們對大學生活的滿意度。隻有6%的人持相反的觀點。女生與男生相比,更認同第一種看法。在哈佛,除了打工以及校際運動比賽之外的其他課外活動,本科生的參加率為80%。女生參加率為86%,男生參加率為76%。這10%的差異在於男生參加校際體育運動比女生多。不過近十年來,這種差異在縮小,參與校際體育運動的女生也在逐年增加。
參加兩項以上課外活動的學生占總人數的70%,14%的學生甚至參加了四五項。參加課外活動的所有學生中,68%平均每周在課外活動上的時間投入超出6小時,34%達12個小時以上。
誌願者工作也是一項很典型的課外活動。每個學期都會有25%的本科生加入誌願者行列。65%的學生大學期間都要不定期地參加此類活動。誌願者以女生、高年級學生居多。即使那些打工的學生,也會千方百計地抽出時間去做誌願者,而且他們參加活動的次數比那些不打工的學生還要頻繁。大學生誌願者一般每周工作3-6小時,平均5小時。這些誌願者中,46%麵向兒童和少年,13%麵向無家可歸的窮人,9%服務於殘疾人,10%為老人服務。
為什麼要去做誌願者?對於這個問題,學生們列舉的答案如下——“享受幫助他人的快樂”、“回報社會”、“美化世界”。在當前的誌願者中,96%的學生打算將來把此類活動繼續下去。誌願者活動與學術成績之間也無顯著相關。實際情況是,參加誌願者活動的學生與那些不參加的相比,成績還要略微高些。前者認為這些活動不會對他們的成績造成任何消極影響。總的來講,他們對社交生活以及大學整體生活的滿意度還因此提高。
在所有的課外活動中,隻有校際體育運動與學業上的低分有關。哈佛大學體育隊裏的學生,成績低於整體平均水平。其他大學的情況也大概相同。這種局麵是由他們用在體育運動和功課上的時間比例造成的。不過有一點令人安慰,校體育隊的學生雖然成績低於平均水平,但就整體而言,他們是大學校園裏最快樂的一群人。他們到哪裏都有朋友,而且他們覺得自己和哈佛大學的感情最深厚。
因此,我要重申這兩項具有典型性的調查結果。如果把學生們用於打工、課外活動、誌願者活動以及體育運動等各種非學術活動的時間和精力合計起來,作為參與程度的指標,那麼它與成績之間無顯著相關;但是與學生對大學的滿意度相關非常顯著。簡單的說,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的同學比不參加的同學要快樂地多。
經常參與藝術活動
我在劇院裏不擔任演員,而是負責舞台設計,還有技術方麵的一些工作。剛入校時,我沒有料到自己在戲劇社和實驗劇院參加的課外活動,竟然與我的學業建立起聯係,並且居然對我產生那麼大的影響。我主修的專業是曆史與文學。有一次,我們在課堂上討論阿爾比(ALbee)最近的兩部戲劇,關於其組織結構與19世紀的戲劇有何不同。在此之前,我曾經在實驗劇院編排過一台阿爾比的戲劇。因此與同學們交換對阿爾比戲劇的看法與理解時,我感到很愜意。
我說這些不是為了炫耀。不過,畢竟因為我參與了戲劇社的活動,將阿爾比的戲劇反複琢磨,又實實在在地將它搬上了舞台,才能夠比我的老師對阿爾比作品的結構有更多的了解。當然了,她也很不錯。也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殊途同歸吧。對我而言,所有一切都要歸功於在戲劇院參加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