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人的堅定信念
要取得成功,除了有堅強的意誌,還需要有強烈的信念。信念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它可以推動一個人去做別人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雖然信念也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是我們生活中行動的指針,指出我們人生的方向,決定我們人生的品質。
哈佛人的信念
哈佛人都強調:要取得成功,除了有堅強的意誌,還需要有強烈的信念。信念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它可以推動你去做別人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要在4分鍾跑完1英裏(約1609米)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1954年,著名的短跑名將羅傑·班納斯特卻做到了。
他之所以能創造這項佳績,一是得益於體能上的苦練,二是歸功於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在腦海裏多次模擬4分鍾跑完1英裏,長久下來便成為一種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係統有如下了一道死命令,必須完成這項使命。
他果然做到了大家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事。誰也沒有想到,在班納斯特打破記錄的第二年裏,竟然有近400人先後也都達到這項記錄。
有了班納斯特這樣的信念,人就能夠發揮無比的創造力。
當然,信念也有可能是破壞力。積極的信念會使人大步向前邁進,而消極的信念則會毀掉人的一生。
哈佛大學的亨利·畢其爾博士研究過信念對身體的影響。他把100名醫學院學生平均分為兩組,第一組分配了紅色膠囊包裝的興奮劑,第二組則分配了藍色膠囊包裝的鎮靜劑。實際上膠囊裏的藥粉調了包而未讓學生知道。結果吃了紅色膠囊的一組很興奮,吃了藍色膠囊的一組則很平靜,由此可見他們的信念壓製住了身體服用藥物的化學反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無用意識。指一個人在某一方麵失敗的次數太多,便會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從而停止了任何嚐試。
馬丁·賽利格曼教授對這種現象做過深入研究後指出。有3種特別模式的信念會造成人們的無力感,最終毀掉自己的一生。這3種信念是:永遠長存,無所不在,問題在我。即相信困難永遠長存,某一方麵失敗後就會處處都是困難,並把不幸的失敗也為自己能力的不足。
1952年,世界著名的遊泳好手弗洛倫絲·查德威克從卡德林那島遊向加利福尼亞海灘。兩年前,她曾經橫渡過英吉利海峽,現在她想再創一項紀錄。
這天,當她遊近加利福尼亞海岸時,嘴唇皮已凍得發紫,全身一陣陣地寒顫。她已經在海水裏泡了16個小時。遠方,霧靄茫茫,使她難以辨認伴隨著她的小艇。
查德威克感到難以堅持,她向小艇上的朋友請求:“把我拖上來吧。”艇上的人們勸她不要向失敗低頭,要她再堅持一下。“隻有一英裏遠了。”他們告訴她。濃霧使她難以看到海岸,她以為別人在騙她。“把我拖上來。”她再三請求著。於是,冷得發抖、渾身濕淋淋的查德威克被拉上了小艇。
後來,她告訴記者說,如果當時她能看到陸地,她就一定能堅持遊到終點。大霧阻止了她去奪取最後的勝利。
這件事過後,她認識到,事實上,妨礙她成功的不是大霧而是她內心的疑惑。是她自己讓大霧擋住了視線,迷惑了心,先是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然後才被大霧給俘虜了。
兩個月後,查德威克又一次嚐試著遊向加利福尼亞海岸。濃霧還是籠罩在她的周圍,海水冰涼刺骨,她同樣望不見陸地。但這次她堅持著,她知道陸地就在前方;她奮力向前遊,因為陸地在她的心中。
查德威克終於明白了信念的重要性。她不僅確立目標,而且懂得要對目標充滿信心。
你同樣也能確立目標,你也能使夢想變成現實,但首先你必須自己相信能夠實現這一夢想。
千萬不要讓形形色色的霧迷住了你的眼,不要讓霧俘虜你。你麵臨的霧也許不是彌漫在加利福尼亞海岸上空的,它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哈佛人非常推崇的例子,它會告訴我們信念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吉爾·金蒙特的信念改變了她整個生活的方向。1955年,18歲的金蒙特已是全美國最受喜愛、最有名氣的年輕滑雪運動員了,她的照片被用作《體育畫報》雜誌的封麵。金蒙特躊躇滿誌,積極地為參加奧運會預選賽做準備,大家都認為她一定能成功。
她當時的生活目標就是得奧運會金牌。然而,1955年1月,一場悲劇使她的願望成了泡影。在奧運會預選賽最後一輪比賽中,金蒙特沿著大雪覆蓋的羅斯特利山坡開始下滑,沒料到,這天的雪道特別滑,剛過幾秒鍾,便發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事故。她先是身子一歪,而後就失去了控製,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直往下衝。她竭力掙紮著想擺正姿勢,可無濟於事,一個個的筋鬥把她無情地推下山坡。在場的人都睜大著眼緊張地注視著這一幕,心幾乎提到了嗓子眼。
當她停下來時已昏迷了過去。人們立即把她送往醫院搶救,雖然最終保住了性命,但她雙肩以下的身體卻永久性癱瘓了。金蒙特認識到活著的人隻有兩種選擇:要麼奮發向上,要麼灰心喪氣。她選擇了奮發向上,因為她對自己的能力仍然堅信不疑。她千方百計使自己從失望的痛苦中擺脫出來,去從事一項有益於公眾的事業,以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幾年來,她整日和醫院、手術室、理療和輪椅打交道,病情時好時壞,但她從未放棄過對有意義的生活的不斷追求。
曆盡艱難,她學會了寫字、打字、操縱輪椅、用特製湯匙進食。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礬分校選聽了幾門課程,想今後當一名教師。
想當教師,這可真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她既不會走路,又沒受過師範訓練。她向教育學院提出申請,但係主任、學校顧問和保健醫生都認為她不適宜當教師。錄用教師的標準之一是要能上下樓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此時,金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為一名教師,任何困難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
1963年,她終於被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聘用。由於教學有方,很快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她教那些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心不在焉的學生也很有辦法。她向青年教師傳授經驗說:“這些學生也有感興趣的東西,隻不過和大多數人的不一樣罷了。”
金蒙特終於獲得了教授閱讀課的聘任書。她酷愛自己的工作,學生們也喜歡她,師生間互相幫助、互相進步。後來,她父親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絕她當教師的加利福尼亞州去。
她向洛杉礬學校官員提出申請,可他們聽說她是個“瘸子”就一口回絕了。金蒙特不是一個輕易就放棄努力的人,她決定向洛杉礬地區的每個教學區逐一申請。在申請到第18所學校時,已有3所學校表示願意聘用她。學校對她要走的一些坡道進行了改造,以適於她的輪椅通行,這樣,從家裏坐輪椅到學校教書就不成問題了。另外,學校還破除了教師一定要站著授課的規定。
從此以後,她一直從事教師職業。暑假裏她訪問了印第安人的居民區,給那裏的孩子補課。
從1955年到現在,很多年過去了,金蒙特從未得過奧運會的金牌,但她的確得了一塊金牌,那是為了表彰她的教學成績而授予她的。
一位靠強大的信念成功的哈佛大學畢業生,叫齊格的推銷員回憶了如下經曆:
在兩年半不是很出色的推銷後(老實說,我都不曾有過稍微出色的經曆),我的職業戲劇化地有了180°的大轉變。下麵就是這個故事。我參加了一個在北卡羅來納州查勒提開辦的由田納西納什維爾的梅裏爾指導的全日製培訓課程。那是一門很棒的課,但我早已忘記那些學來的特殊技巧了。一天晚上,我開車回南卡羅采納蘭卡斯特的家,準備一個晚餐展示會。我很晚才回到家的,睡覺就更晚了,而且嬰兒整夜吵醒我們。當早上5點半鍾鬧鍾響時,習慣的力量將我拉出了被窩。當時我們住在一家蔬菜店樓上的小公寓裏,我迷迷糊糊地看見窗外在下雪,而且地麵已經落得有10英寸厚了,而我卻要駕駛無空調的克羅斯利汽車出門。那天早上,我像任何一個聰明人會做的一樣,又回到了床上。
當我躺著時,我開始意識到我從不曾誤過或遲到過一次推銷會。這時母親的話也在耳邊響起:“當你替人工作時,就得想方設法做好,做什麼事都要全力以赴,要是不全力以赴,那就別做了。”《聖經》上也說:“我寧願你是冰冷的或是火燙的。但你如果是溫和的,我就要把你吐出去。”我遲疑著爬起來,開著車子向著查勒提進發,同時也是向著我不曾料到的一個全新的生活進發。
培訓結束後,梅裏爾先生將我留下,“你知道,我已經觀察了你兩年半,我從未見到過這樣的浪費。”
我有些驚訝地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解釋說:“你有許多能力,你可以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甚至一個全國優勝者。”我飄飄然起來,但仍有點懷疑,就問他是否真的那樣認為。他向我保證說:“我絕對相信,如果你真正投入工作,真正相信自己,你能衝破一切困難獲得成功。”
說真的,當我細細品味這些話時,我驚呆了。你必須理解我當時的處境,才有可能意識到這些話對我有多大的影響。當我是個小男孩時,我長得很小,即使在穿得最多時也沒超過120磅。我上學後,從五年級開始,放學後和周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運動方麵也不是很活躍。另外,我還很膽小,直到17歲才敢和女孩約會,而且還是別人指定給我的一個盲目性約會。一個從小鎮中出來的小人物,希望回到小鎮上一年賺上5000美元,我的自我意識僅限於此。現在突然有一個受我尊敬的人對我說“你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所幸的是,我相信了梅裏爾先生,開始像一個優勝者一樣思想、行動,把自己看成優勝者,於是,真的就像個優勝者了。
齊格說:“梅裏爾先生並未教很多推銷技巧,但那年年底,我在美國一家7000多名推銷員的公司中,推銷成績列第2位。我從用克萊斯勒車變成用豪華小汽車,而且有望獲得提升。第二年,我成為全州報酬最高的經理之一,後來我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地區主管人。”
齊格遇到梅裏爾先生後,並不是獲得一係列全新的推銷技巧,也不是他的智商提高了50點,隻是梅裏爾先生讓他確信自己有獲得成功的能力,並給了他目標和發揮自己能力的信心。如果齊格不相信梅裏爾先生,梅裏爾先生的話對他就不會有什麼影響。
我希望你也相信我所說的關於你也是一個非凡人物的話,並最終獲得成功、幸福、健康,完成有價值的目標。
調整你的心態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指出:要想好好控製住腦子的反應,你不能不隨時注意自己身心所處的“狀態”。不容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於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然而我們若是改變意焦或形氣,那麼就可以很快地改變先前對於快樂和痛苦的認知。
我們的身心狀態受製於神經係統,千百萬種神經活動的總和結果,這些活動乃是各種感覺器官將所測得的外界資料在腦中處理的過程。我們對於大部分身心狀態是怎麼發生的並不知道,因為當我們一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體立即就會有相對的狀態產生,這個狀態可能是消極無力的,也可能是積極奮發的,隻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控製這些狀態的發生。
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突然記不起一位熟悉朋友的姓名?或者一時忘了某個字的筆畫?何以會有這樣的現象?你明明知道那個朋友的姓名,也知道那個字該怎麼寫,可就是當時記不起來,難道說你笨嗎?當然不是,那隻是你當時處在笨的狀態罷了。事情做得好壞的差別不是有沒有能力,而得看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你可以有馬華·柯林斯的勇氣和毅力、也可以有舞王佛雷·亞斯坦的典雅、更可以有諾蘭·雷思的體力和耐力、以及有愛因斯坦的聰明和才智,然而你若是一直使自己的身心處在“低落”狀態的話,就永遠別想有能夠發揮潛能的一天。
你若是曉得如何進入積極狀態的奧秘,那麼就必然能做出你意料之外的成績出來。任何時候你的認知都受製於當時的狀態,而這時的認知便會影響你隨後的想法和做法,換句話說,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跟你的能力無關,而是跟你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有關。因此,你若是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那麼就改變自己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這樣便可把蘊藏的無限潛能一一發揮出來,做出驚人的成就。
在此你可能就要問了,到底要如何才能改變自己的狀態呢?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用彩色電視機的例子來解釋這個問題。如果你希望這台電視能呈現出極佳的色彩和聲音的話,首先要做的便是把插頭接上電源,然後打開電視,而讓你處在有勁的形氣下,就好比是給自己接上了電源。如果你的形氣沒有勁的話,那麼就有如沒接上電源的電視,沒有畫麵、沒有聲音,隻是空蕩蕩的一麵熒光幕而已。想想看,當你清晨醒來還睡眼惺鬆時,是不是走路跌跌撞撞,腦袋一團糨糊,直到你活動一段時間,讓血液流動加快之後才覺得好些?當你的四肢從“靜”到“動”,你的腦子便因而發動且清醒起來,然後各種主意便源源不斷地湧出來;然而若是你的形氣處在低沉的狀態時,就算是有再好的主意,怕也不見得能夠想到。
當然,電視就算插上了電源,你還得把它轉到正確的頻道上,才能看到所希望看的節目。同理,就你的心理狀況而言,在此所說的正確頻道乃是指你得把意焦放在使你振奮的方向上。當你把注意力放在任何事物上——任何能使你有興趣的事物上,那你的感受便會變得比較強烈,因此,你若是不喜歡自己的某種習慣,那麼隻要改變那個頻道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