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從西方創新教育看孩子的創新培養(1 / 3)

第九章從西方創新教育看孩子的創新培養

創新能力強弱是衡量人的素質和創新的一項主要指標,並與其對社會的貢獻成正比。創新力是“人騰飛的翅膀”,孩子應從小就獲得這一能力的開發和培育,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西方人的觀點,同時也是大家的心聲,從西方人教子的經驗和實踐中,中國的家長們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呢?

運用家庭教育開發孩子的創新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主要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結構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現代社會中,家庭規模越來越趨向於一夫一委或夫妻與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的經濟、政治等各種功能逐漸分化出去,由社會所取代,但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則不斷得到強化,內容也豐富起來。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響個體創造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許多研究都證實長子往往比弟妹更具有創造力(J.W.Getzels&J.MDillon,1973,etc)。

有關人腦的生化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約140億個神經細胞,到5歲時大部分已經形成,各種機能特征也已趨完善,而通常的人隻利用了神經細胞所具有的巨大潛力的114,有的人未被使用和開發的大腦神經細胞竟高達叨詠以上。因此,兒童大腦神經細胞的潛力大得驚人,如果能在豐富的環境和合理的教育條件下得以發展,就完全可以把巨大潛能充分地挖掘出來。創造力的開發,是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通過對近千人的追蹤研究認為,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一般來說,如果把17歲的個體所達到的平均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便獲得了50%的智力,從4歲到8歲又獲得叨%,餘下的20%則是從8歲到對歲獲得的。環境對智力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在嬰幼兒時期被剝奪或忽視給予智力刺激的兒童,將很難達到他們原來應該達到的水平,而在其他階段,造成的影響則相對較弱一些。總之,教育越晚,兒童生來而具有的潛在能力發揮出來的比例也就越少,反之亦然,良好的早期教育則有助於兒童潛能的開發。

西方教育專家認為,家庭對孩子智力和創造力的影響十分巨大。家庭實施早期教育,實質上就是要我們不失時機地給兒童充分發揮智慧潛能的機會,使兒童不虛度智力發展的最寶貴的關鍵期,充分發掘其潛能,為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

個體從出生到學齡前期,隨著各種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認識的範圍和深度也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也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關鍵期,而家庭在這時又以特殊的方式對兒童的個性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影響。

1.父母影響孩子創新力的六種直接方式: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雷丁(Radin,1982)闡述了父母影響兒童的6種直接方式:()通過活動為兒童樹立了觀察和模仿的榜樣;(2)運用言語或身體的獎懲;(3)提供直接的教導;(4)通過規則表明期望;(5)運用認知變化的策略(如評價行為、給孩子說理等);(6)建立物質環境。而兒童早期在家庭中,最主要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言行及結果,作為自己言行的榜樣,進行模仿,學會大量的行為及結果,並經過反複實踐而形成一定的態度體係和行為方式。幼兒從父母身上將獲得關於生活和人生行為舉止的最初概念,吸取生活經驗和學習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特征。

有證據表明,出生順序與個體創造力的發展有一定聯係。A.羅發現,傑出科學家大多數是長子或長女,其後的許多研究也表明對於許許多多領域的創造性成就,創造者大多數是長子或長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並不支持上述結論。為了解決結論的衝突性,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llbo)對此提出解釋,他認為從本質上看,不是出生順序影響了個體後來的創造力發展,而是由於個體在家庭中處於特殊位置,引起父母的特殊關注和重視。最先出生意昧著在家庭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其他在家庭中處於特殊位置的兒童,如獨子、長子或長女病逝而成為老大的次子或次女,早年喪父或喪母的孩子,也可以產生同樣的效應。有人根據奧爾波特的解釋對亞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其中74%屬於上麵所列出的特殊位置中的一種,在另一組傑出科學家中,76%的人在家庭中處於某種特殊位置。這些結論都說明了給個體以特殊的關注和重視,提供各種機會,將有助於個體創造力的發展。

除關注外,家長的期望也與個體創造力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家長具有較高的期望時,即使孩子表現較差,家長依然會提供各種機會,並加以鼓勵,肯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這樣就有助於個體創造力的充分發展。美國教育權威市盧姆等人對天才的數學家和作曲家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父母通常從一開始就對孩子寄予厚望,不僅給孩子以熱情的鼓勵,而且為孩子尋找最好的教師,並且自己對這些領域充滿激情,積極參與。大量的事實都證明,家長的良好期望將會促進孩子向家長所期望的方向努力,促進其創造力的發展。

家庭的教育方式,一般分為三種:壓製性、溺愛型和民主型。研究發現,壓製型和溺愛型的教育方式,易使孩子養成依賴、順從的習慣,思維懶惰,缺乏創新性,創造力水平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則讓兒童積極參與各種事務,以激發孩子強烈的創造動機。因此,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和善、溫暖、融洽和民主的氣氛對孩子的創造力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隻有在這種氣氛下,孩子和父母之間才存在著積極的交流關係,很小的兒童就會嚐試著想出新穎的主意,使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更加獨特;也隻有在這種自由式的氛圍中,父母才會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孩子的獨立性,容許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也隻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服從意識減弱,獨立意識加強,創造性得以發展。

2.四種促進個體創新力發展的方法

雷丁(Radin)總結了這方麵的文獻資料後指出存在四種促進個體創造力發展的特殊教育方式:(1)對規定和限製作出解釋,允許孩子參與;(2)適時地把對孩子的期望表達出來,並恰當地運用獎懲手段;(3)在家庭中提供豐富的玩具、材料;(4)家長有與孩子一起從事學業方麵的活動。

60年代初,美國創造力研究專家蓋茲爾斯和傑克遜(Getzels&Jackson,1961)比較了26名高智商低創造力青少年與28名高創造力低智商青少年的行為表現和家庭特征。結果顯示:(l)兩組的艾母盡管都有高於一般人的教育水平,但高智商組被試的父母獲得的教育水平比高創造組被試的父母還高,並且有更多的特殊訓練。另外,高智商組被試的母親參加整日或半日工作。(2)兩組父母對孩子創造行為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高智商組被試的父母對孩子及其學校更多地提出批評。(3)在閱讀興趣上,高智商組被試家庭所訂的刊物不僅在數量上超過高創造力組,而且在質的方麵更側重於學術性。(4)兩組父母的差異還表現在價值觀方麵,高智商組父母比較重視諸如整潔、禮貌、好學上進等社會外部特征,而高創造組被試的父母則偏重於諸如興趣、價值、坦率等個人內部特征。將這四項概括起來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高智商組被試的家庭生活比較安全有規律,高創造力組被試的家庭生活比較獨立和自由,有大量解決問題的機會;高智商組被試的家庭鼓勵遵從,降低風險,而高創造力組被試的家庭卻鼓勵多樣性,並接受風險。

另一位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尼科爾斯(Nichols,1964)對母親撫養兒童態度的調查產生了同樣的結果。他發現母親專斷性撫養態度。與兒童的獨創性和創造力呈負相關,而與學校年級、良好的教師評價都是正相關。概括地說,專斷性撫養習慣傾向於促進遵從,卻抑製兒童的創造性。多米諾(Domino,)關於母親特點的研究表明,具有創造性的學齡男孩的母親,表現出較高的自信、生動,自我能力強;喜歡變化和無係統的要求,更具直覺,更易寬容別人;珍惜自治和獨立性。但她們同時又缺乏認真、可靠性,欠守紀律,不善交際,不太關心是否給人留下好印象,對別人更少關心和幫助。蓋澤爾斯和狄龍在1973年的研究得到了同樣的結論。這似乎暗示創造性兒童的母親可能本身的創造性就高於普通人,並通過她們自己非墨守成規的力量去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正是這一點促進了孩子創造性的高度發展。另外,迪溫(Dewing,1973)在澳大利亞的研究中發現,創造力高的兒童,其父母興趣、愛好廣泛,母親更能平等待人,少專斷,允許孩子與外界發生聯係,更多樣化而少教條。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高創造力個體的家庭和父母有如下特征:(1)表現出更民主和寬容,而不是專斷的撫養態度;(2)重視社會所要求的內部特征,而不是外部特征;(3)他們自己更具有獨立性,但缺乏社會交往。而且,家長的特點與同性孩子的創造性有更緊密的關係,他們自身更富有創新精神。

西創新力培養原則借鑒

近幾十年來有許多西方學者提出了有關創造力培養的教學原則與建議。我們認為美國學者費氏所提出的創造力培養的教學原則很有代表性,對教師如何搞好創造力的教學與訓練有很大的啟發,其主要內容有如下幾個方麵。

1.支持並鼓勵學生不平凡的想法和回答

中小學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朝著老師鼓勵的方向發展”,當學生提出了有獨特的意見與想法時,如果老師暫緩判斷,給予支持與鼓勵,不但會增強這個學生的反應,而且往往會影響到全體學生,使他們勇於表達,進而造成熱烈討論的氛,而這正是創造力教學的起點。

2.以失敗作為實際的教材

“成功是不怕失敗,能夠做最大的努力,讓今天比昨天好。”教師應當幫助學生了解什麼是錯誤的,以及在一種支持他的氣氛下告訴他正確的答案,而不是責備與懲罰。事實上,錯誤是最好的機會,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怕學生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把握機會,讓學生從錯誤中獲得經驗及學習機會。

3.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想法,不要強求一致的標準或答案,應讓學生能依自己的潛能盡力發揮,老師應依學生的個別差異作彈性的要求。當學生表現或從事於他所喜歡的活動時,老師應尊重他的選擇,並鼓勵他獨立學習。

4.允許學生有思考的時間

創造性思維需要靈感,但更需要思考的時間。老師在設計活動或提問時,應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而不是一提出問題後馬上就要學生回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盡量提供一些激發性的情境,善用各種教學媒體,如實物、標本、圖片……等,配合發問的技巧,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能夠醞釀及發展其思考的問題,以提高回答的質量。

5.創造良好的師生關係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成功的創造力的教學與訓練自然也離不開它。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活動,以促進教室中相互尊重與和諧的氣氛,使師生都養成“微笑和點頭,專心聽他說”的好習慣,而不是急著對別人的話題進行評判。

6.注意創造力表現的多方麵性

一個人具有很強的創造力,不僅僅表現在他的思維的變通性、流暢性、獨創性上,而且在個性特征上也會有突出的表現,如好奇心、冒險性、挑戰性等方麵。其表達方式不僅僅限於紙筆,在遊戲、製作、勞動等方麵均可表現。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讓學生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作品,如可以用講故事、唱歌、繪畫、捏泥巴……等方式來表現。

7.鼓勵學生的課外活動

讓學生有機會嚐試新的體驗,對於有興趣的事物作進一步的探究。例如從觀察綠豆發芽了解植物的奧秘,由觀日出日落學習大自然的變化。鼓勵他們利用課外時間在父母的輔導下,隨時發問,學習更多的事物,獲得更多的新知。

8.學會傾聽並與學生打成一片

老師能夠專心聽學生的敘述,接納學生的反應,並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評估。在課前課後與學生打成一片,減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以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教學的成功。

9.讓學生自己做決定

教師要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做決定,如今天要做什麼遊戲,學些什麼?……等,並盡量采用學生的意見。準許學生自己做決定,不僅會讓他覺得受到尊重,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

10.鼓勵每個學生都參加

創造力的培養是針對全體同學而言的,因此在活動中應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從班級及小組,從分組比賽到個人獨立學習,都要讓學生盡可能的參與進去。

總之,創造力教學與訓練的原則是建立良好的教學風氣,重視學生的意見,不立刻下判斷,並能鼓勵學生去看、聽、嚐試、探索及操作。同時,教師能分享學生創造的喜悅,熱衷於學生的表現與想法,進一步鼓勵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有助於創造力的提高。

西方十八種創新力培養方法的運用

創造力的教學策略指的是創造力教學的原則、方法在具體的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有很強的操作性、實用性。美國學者威廉姆斯(Willams)曾為培養激發小學生的創造力而提出了一種三度空間結構的教學模式,提出了十八種教學策略,現解析及舉例說明如下:

①矛盾法

解析: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事實,包括不合理的事情,自相矛盾的現象,讓學生發現一般我們認為對的觀念並不一定完全正確。

例如:我們常說“人不可貌相”,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有時免不了“以貌取人”,你認為“勿以貌取人”是絕對正確的嗎?提出你的看法和理由,可舉個例子來說明。

讓學生從報紙、電視、雜誌中,發現存在於現今世界的種種互相矛盾的現象,如;少數服從多數,但有時多數的意見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意見。

引導學生去思考世界上有些發明創造既有利於人類又會危害世界的發展,如火藥、核電廠、汽車等。

引導學生思考今後有哪些事物會在我們生存的世界中繼續發生,並且超出我們的控製,如空氣汙染、水汙染、噪音、太空汙染等。

②歸因

解析:指導學生注意事物的許多屬性或特征,並加以歸類。這些屬性包括事物的固有特質、相似的情境、傳統的看法或象征性的意義。

例如:讓學生列舉出有洞的東西,並歸類為哪些東西的洞是有用的,如輪胎、氣球、鞋子,哪些東西的洞是無用的,如衣服的破洞、椅子等。

收集許多東西非試驗它們能否被磁鐵吸住。把能吸住的放一邊,不能吸住的放另一邊,並猜想尚未收集到的哪些能被磁鐵吸住。

讓學生假設他們被放逐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他們沒有日常用品,怎樣才能逃離這個荒島,要求他們想出別人沒想過的方法。

給學生三角板,鼓勵他們以三角形畫出一般人很少想象到的東西,也可增添某些細節。

給學生一個長方形,要他們運用想象力盡量添加細節,畫出最有趣的東西。

③類似

解析:指導學生比較類似的情況,發現事物間的相似處,做適當的比較。

例如:手套對手和鞋子對腳是一樣的,衣服對人和毛皮對動物是一樣的。指導學生想出其他的類比。

指導學生共同討論,“說出類似的事實。如:眼睛對人體和窗戶對房屋是一樣的,化妝品對臉猶如燈罩對燈是一樣的。

用圖解說明一架鋼琴和一把梳子的相似處。

給學生每人一張紙,要求他們每人盡可能寫出與動物有關的形容詞,如慢得像山羊、狡猾得像孤狸、忠實得像條狗。

指導學生收集礦物標本,然後說出它們相似的性質,並寫在黑板上。

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把他所想到的各種汽車的名稱列出,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去決定自己的分類方法而且決定每一分類的特性。

④辨別差異

解析:指出事物間的差異或缺失,包括發現知識上的不足或缺漏,各種資料遺漏部分,以及末被發現的部分。

例如:請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季節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讓學生想一些現時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並記下可能的結果。如:地球沒有了吸引力,這個世界將會變成怎樣?有一天早上醒來,你發現有10個太陽,那將會出現什麼情況?

要求學生假想在太空中如何生存,然後再比較地球和太空中各項不同的生活環境:地質、水利、空氣及農、食、住、行等多方麵的差異。

放一套故事錄音帶的頭和尾,接著要學生回想他們所聽到的故事,列出他們想要知道故事中哪些要點還沒放出,然後再把整盤錄音帶完整地放一次,讓學生做一個比較。

讓學生欣賞一篇短故事,想象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翁,就故事中的人物與現實人作一比較,寫出兩者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