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讓創新思維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
讓孩子成為創新人才,應從小就培養他(她)們的創新思維,讓創新思維在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使創新能力在孩子身上激發出耀眼的光芒,從而使孩子在將來的發展中展露頭角,一展特長。
嬰兒階段的創新培養
1.讓活動成為嬰兒學習的方式
嬰兒是意欲性、活動性的,他們藉此在生活環境中不斷地學習。
因此,大人必須注意隨時讓嬰兒易於活動。
接近2個月大時,嬰兒就能夠用力抓住可碰到的東西,會將手伸到嘴邊,會靈巧地吸吮拇指,把小小的粉拳塞入嘴裏……母親也許擔心這樣不衛生,但這也是活動之一種。不論如何,活動才是學習、才是遊戲、才是在造就道具。
經過4-5個月,運動機能更加活潑,踢踢腿、搖搖頭,或翻身趴在床上。此時要讓嬰兒盡量少穿一點,尤其手臂,一定要能自由活動才可。玩具也以不過重、過大,且易拿為原則,並就近放在嬰兒的手能接觸到的地方。
6個月時,嬰兒便能簡單地翻身,所以可能發生由床上滾落地下的意外。但若因此始終將他放置在4周有屏障的小床,卻是筆者不敢苟同的作法,最好每天上、下午各利用1小時左右的時間,讓嬰兒在寬闊的場所自由自在地玩耍。這時嬰兒會不斷發出不成曲調的呢前,母親要配合他的調子,試著和他交談。
超過7個月後,嬰兒逐漸能坐在床上,起初尚不能坐太久,但是到了8-9個月就可以完全習慣,並開始嚐試爬行。有些嬰兒不需經過爬的階段,就能單手支撐著來移動臀部。能夠移動身體之後,野心就會增強,不時地朝遠處的玩具。餐具、家具前進。這時,一切危險的物品都不能放在他的手能摸到的地方。
嬰兒也很喜歡把餐具或家裏的日用品,拿來作為玩耍的道具,所以可以把鍋蓋。皮球、飯匙。打泡器等不危險的用具拿給他玩。如果家人把他喜愛的玩具藏起來,他就會不停地尋找。7個月左右的嬰兒,會時而站起,時而坐下,時而躺著,並翻轉身子,變得非常活潑,運動的花樣也很多。雙親絕不可將視線從他身上移開,以免發生危險,但也不能限製他的活動,因為運動能力是嬰兒日後一切學習的基礎。這一兩月,嬰兒成長的速度似乎更加快了,很多嬰兒在這個時期便具有與大人共同享受簡單、規律的遊戲之意欲。所以大人不防陪著他玩耍,但絕不要阻礙了他的活動,因為活動是嬰兒最好的運動。
現代父母理想中的子女,必須是身上具有特殊的稟賦,而且具有獨立性,不窮父母煩心的孩童。特殊的稟賦自然是無法強求的,不過,關於自主性和其他某些能力,卻必須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給予長期指導。否則等長大之後,就很難加以塑造了。
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如果睡他蘇醒過來,會很愉快、滿足地看看身邊的事物。發現這種情景時,父母親應該尊重他這種獨自的遊戲,在一旁默默觀察即可;但事實上,有很多又母喜歡在此時挨過身去打擾嬰兒,就像這是做父母親應盡的職責一般。這種情形如果重複幾次,嬰兒便會誤認為母親應該隨時陪伴自己,所以不時想以哭叫來吸引母親的注意。
如此即掠奪了嬰兒單獨遊戲的能力。許多小孩盡管到了入學之後,碰到芝麻小事仍舊不斷地呼喚:“媽媽,媽媽!”使我們不得不認為此種舉動便是這種情形的延長。
出生達半年之後,嬰兒便應在每天上午或下午擁有單獨遊戲的時間。每次最多20-30分鍾。
當然,和雙親共同遊戲也是必要的,並非完全放任不理即可,嬰兒若缺乏遊戲對象,感情的發育和智能的成長都會因而受到延緩。
但是,嬰兒一旦養成了對大人的依賴心之後,就很不容易去除了。
到10個月大左右,嬰兒單獨遊戲的時間要增加為上。下午各約1小時。隻要有3-4種玩具,嬰兒就會完全投人,仔細觀察玩具的裏裏外外,甚至連一個小缺口都不放過。當他自由地單獨遊戲時,最好不去打擾。如此可以讓嬰兒學習動腦筋、創造、吸收新知、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喂食當中嬰兒若熱衷於新的遊戲,母親應稍加等待,勿去打擾。這種單獨活動,對培養嬰兒的自主性是很重要的。
當嬰兒哭泣或不高興時,表示他已對該種遊戲感到厭倦了,大人就必須及時出現,陪著他直到他心情再度變佳為止。
2.給嬰兒玩後發智力的玩具
玩具最主要的目的,必須是能讓幼兒感覺快樂的,如果無法達到這項功能的話,不論大人認為多麼理想,都不能算是有價值的玩具。不過,每個嬰兒都有自己的個性與嗜好,所以喜愛的玩具多少有差別。
玩具還具有透過遊戲啟發智能的作用,故必須配合每一個嬰兒的發育狀態作選擇。
一般說來,嬰兒的玩具以堅固、無危險性者最為理想,必須是嬰兒用力敲打也不會損壞、想咬也無害,同時不會損傷嬰兒柔軟的肌膚者。此外,弄髒時可以洗滌以保持清潔,也是選擇玩具的一個條件。當然,配合運動機能、不可過重,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2-3個月
能讓嬰兒躺著聆聽聲音、享受顏色的玩具是最為理想的。例如風車、音樂盒、拔浪鼓等。不論哪一種,都以紅色、黃色、綠色等色彩鮮明者較佳。大人喜愛的柔和色彩,對這階段的嬰兒還不能產生吸引力和清楚的印象。
此外,較精細的物品,如香包等,不但容易積存灰塵,對嬰兒來說,也不太適合。至於聲音或音樂,單純清澈的比較理想。
4-5個月
容易握在手中,重量較輕的拔浪鼓、懸吊著能夠飄動的玩具最為理想。例如不倒翁、能發出聲音的玩具等,能讓這時期的嬰兒獨自玩耍一陣子。
6-9個月
嬰兒能夠翻身,甚至爬行之後,就需要有能誘導他運動的玩具。例如能推動的車子、較大的皮球。敲打時會發出聲音的大鼓,以及海棉製品、咬與洗均不會損壞的動物或玩偶等。另外像鍋蓋和球形物.品對這階段的嬰兒也很有吸引力。
10個月以後
10個月以後,嬰兒的手腳變得較為靈巧。當他們能站立、能向前踱行的時候,就開始能對應玩具和小型的物體。球、餐具類、可以推拉的車子、可扶著站起來的大型橡皮動物、大鼓、木琴等可敲擊的玩具樂器、大型積木和布製玩偶或動物,都是他們所喜歡的。
玩具對嬰兒智能的啟發,雖然有很大的效果,但是,過多的玩具也會導致反效果。若一次給予過多的玩具,會造成嬰兒容易厭煩,精神無法集中的傾向。所以,嬰兒的玩具最多是10-15種,而一次隻給予4-5種即可,其餘的都收在他看不到的櫥櫃裏。
家人不考慮嬰兒的智能發育,胡亂地選購玩具回來,或者隨隨便便地買玩具送給別人的嬰孩,這是令人不敢苟同的作法。尤其是隻收集同一類型的玩具,嚴然把玩具視為大人的收藏品,實在毫無意義。
但是,如果玩具不足,不但無法引起嬰兒的新鮮感和興趣,在培育嬰兒的創造力,以及運動機能、智能發展方麵,都容易產生遲鈍。又,容易損壞的玩具,隻會刺激破壞狂,不太理想。
總之,大人應該本著關複及智慧,本為嬰兒選擇最恰當、最理想的玩具。
3.掌握嬰兒思維發展之道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問我:
“我看到一本育嬰書上寫著:過度受漠視的嬰孩,長大後會成為寡情冷漠的人。但是又有一本育嬰書上說:過分關心嬰兒,會使嬰兒變得浮躁、依賴性強。這兩種說法讓我迷惑,不知應相信哪一種才好。”
如果是要購買商品,也許我能立刻告訴她:“選這種比較好。”然而有關嬰兒的事,實在無法決定何者比較好,若勉強要下結論,那就是“不要偏袒任何一方,采取不過於關心,也不過度放任的折衷辦法”。
這種折衷辦法,可能會令神經質的父母更加困擾。但是比較樂觀的雙親也許就會依照自己的方法去詮釋。實際上,幸福、健康,既不貧窮,也不富裕的家庭,父母親隻要以愛心來養育小孩,通常都能自然地維持這種調和。因為嬰兒對雙親而言,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的寶貝,想不會加以寵愛是辦不到的。而嬰兒也是不必害怕會被寵壞,而可盡情疼愛的。
年輕的父母親必定會有必要的忙碌,不可能一直陪伴著嬰兒。再說,家庭中隻要不起糾紛,自然能形成一股和樂的氣氛,所以不必刻意努力,就能維持平衡調和。
這種不造作的自然相處,對嬰兒來說是很重要的。
當然,過度受到漠視與冷落的嬰兒長大之後個性容易趨於孤僻;尤其雙親雖在身邊,卻對嬰兒的呼喚無動於衷,如此最容易令嬰兒產生不安感。
但是,如果將嬰兒當作成人的玩偶般,由大家輪流抱著逗弄,也會使嬰兒變成依賴性強\無法單獨遊戲的小孩。
雙親若忽視這兩種極端所可能產生的弊害,極可能導致養育的失敗。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在理性的思考之後,再以自然性來處理日常生活中所麵臨的問題,這才是正確的養育之道。
從前的婦女個個都是多產者,幾乎一生當中都排精竭慮於養兒育女,但她們尚不敢自認為育兒專家;而現代人僅生1個孩子,對育兒一事,更可說完全是門外漢。
再仔細尋思,幾千幾百年以來,哪個父母不是由門外漢開始的?哪個人不是父母一邊摸索、一邊學習而拉攏長大的?
外行的父母,在每天與嬰兒的接觸中,逐漸建立起為人父母的自信。這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其間到底有什麼秘密呢?那正是兩代間的聯係與交流。
父母親從與嬰兒的交流中體驗到了一體感,具備了做父母的心境,行為舉止間變得像為人父母,所以是嬰兒造就了父母親。
另一方麵,嬰兒透過與雙親的聯係,獲得安全感、信賴感與幸福感。這種最初與父母聯係的滿足感,成為嬰兒日後成長的基礎,同時也被認為是其人際關係圓滿的起步。
曾經替為人父母者著述了許多優良指導書籍的美國心理學家拉多遜博士這麼說:
“嬰兒會以自己的看法對人生保持信賴感與幸福感,或相反地保持絕望感與不幸感,關健全在於與父母的感情聯係是否順利。”
充滿了滿足與幸福的嬰兒,能夠有自信地活動,不斷學習新的事物。瑞士兒童心理學家比雅久博士說:“幼兒愈看愈喜歡看,愈聽愈喜歡聽。”始的可能就是父母親的感情聯係呈滿足狀態的嬰兒。
提到與嬰兒之間的接觸,大家一定以為是身體肌膚的接觸。的確,擁抱、撫摸等的接觸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隻是雙親單方麵愛的表示。
嬰兒比我們想像中來得聰明,他們也渴望向父母傳達愛的感覺,尋求雙向式的交流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所以,除了肌膚的接觸之外,他們更希望擁有其他豐富而愉快的交流,例如:呼喚時立即得到回答,微笑時也獲得同樣的回報,觸摸到時就能得到擁抱等,這些豐富的接觸就叫聯係。嬰兒均渴望此種聯係,所以請父母們能不吝於給予。
如果有人認為:“根本無所謂的‘與嬰兒相處之道’!因為嬰兒無法成為對象,我們隻是在為嬰兒服務罷了!”那麼,我們可以毫不考慮地下結論說:“這個人必定是個受嬰兒討厭的人!”
嬰兒,以一個站在人生出發點的人格來看,他也具有人的個性和實在感。這段期間可說是他在人世間的第一個年度。
看,對嬰兒而言,最初接觸到的成人,可以向他反映出人間的誠實可靠及溫暖,也可讓他了解自己是個受歡迎的存在。
在“過於關心和過度放任”一文中,我們也提到過對嬰兒不能凡事皆耿耿於懷,但也不必因害怕寵壞而采取漠視的態度,應該懷以自然的本性去加以疼愛。
嬰兒會從每天的生活中,透過周圍成人們的態度及應對方法,奠定他日後心理機能與性格的基礎。不管願意與否,大人就是給予嬰兒最重大影響的關健,也是向嬰兒顯示人類交往方式的模型。
父親與嬰兒的相處之道
父親與嬰兒相處時,最值得注意的是“父親的方便主義”。
具體地說,父親常會閑來無事時便把嬰兒當作寵物或玩偶逗弄,疲倦不悅時即使嬰兒哭得聲嘶力竭,他也會裝聾作啞、不聞不問。
如此的話,嬰兒便會不斷警戒地觀察父親的態度,無法發諸本心與父親溶為~體。最糟糕的是,當父親背向著嬰兒看晚報,對嬰兒不理不睬時,嬰兒想引起他的注意,卻得不到回答,很可能導致嬰兒嚴重的欲求不滿。
又,母親常會要求父親下班後早點回家,好陪陪嬰兒。其實,父親為了母親早點回家是應該的,但絕沒有必要為了嬰兒勉強提前回家,因為嬰兒根本不需要掛著一張不情願的表情、臉上毫無笑容的父親。
嬰兒真正需要的是偶爾出乎意料提前回家時,能高興地陪伴自己的父親。尤其晚餐前的時刻,十分忙碌,無暇照顧嬰兒,加上嬰兒一整天都和母親在一起,已稍微有點厭煩了,父親若能在此刻適時伸出援手,就能和嬰兒建立親密的關係。
母親與嬰兒的相處之道
我們可以這樣說,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和信賴,是世間最親密深厚的人際關係。所以,母親對待嬰兒一定包含有肉眼看不出來的極細膩的巧思。
為了善用此種巧思,母親必須從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嬰兒每一刻的舉止、表情,甚至哭泣的方式,給予適當的反應,並且時常注視嬰兒的眼睛,向他微笑。
如果忽視嬰兒的心理,在嬰兒單獨遊戲時加以阻撓,或是對嬰兒的呼喚不理不睬,將無法使嬰兒養成感情豐富、細膩、善解人意的性格。與嬰兒相處時,中途想離開他是很困難,如果急於脫身,很可能被纏得更緊;若能加倍殷勤地服侍,也許可以促使嬰兒提前感到厭煩而放你走。最近,許多母親奉育兒書為經典,任何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依據書上的指示,否則就會手足無措,還有些母親視小孩為累贅,時時將之委托別人照料,或是本身帶有神經質,態度經常不一致。這些人與嬰兒相處的方法都是不理想的。
母親不僅要直接與嬰兒交流,更重要的任務是製造整個家的氣氛,所以必須努力造成一種舒適安祥的感覺。
有些三代同堂的家庭,母親唯恐嬰兒被祖父母寵壞,而不讓老人家親近嬰兒。然而,過分嗬護和溺愛並不可怕,最怕的是嬰兒自小在充滿懷恨和敵意的環境中長大,那將會造成許多無可彌補的後遺症。
祖父母與孫子的相處之道
和年輕無經驗的父母親比起來,祖父母較不會拿自己家的小孩和別人的相比,所以也不會過於性急或憂心。祖父母會以緩慢的調子與嬰兒相處。這隻能是基於一種“急也無用,遲早會達到那個階段”的預估,由漫長的人生經驗中,他們也知道了凡事隻要把握重點,不須過於在乎細節,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處之泰然,這點也很有關係。
此種與父母親迎異的態度和相處之道,正是祖父母存在之優點,能擴大嬰兒的經驗。
又,父母親之外,尚有對自己懷著深厚的愛與親情者,是嬰兒無上的幸福。
基於“未受到充分的抱與背的小孩,長大後會缺乏愛心。”的理論,有些小孩自小就被輪流地抱著和背著,從來沒有哭的機會,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相反地,有人深信:“抱和背會使小孩養成依賴性。”所以經常任性的小孩哭啞了聲音,也不去抱起或背一下。
上述兩種情形,都是有偏差的作法,十分危險。
如果要舉出抱與背的優點,我們可以歸納為:“溫暖。舒適、有安全感”。抱在懷裏或背在背上,不管是滿足感或充實感,都是最高的愛的表達。因為小嬰孩通常必須透過身體的接觸才能感受到愛。抱與背尤其能夠成為強烈愛與親情的證明。使他們產生安全感以及與大人的一體感。
從實用性方麵來思考的話,如果不使用抱與背,而想給予相當於此的滿足感,大人務必要嚐試其他各種撫慰,而筋疲力竭。所以就簡單…效率高這點來講,抱與背可說是最理想的撫慰方法。
母親將嬰兒背在背上,一方麵照顧嬰兒,另一方麵還能工作,非常有效率。尤其黃昏忙碌於家事時,小孩哭鬧不休,將他背在肩上,既溫暖,又不會發生危險,母親可以安心地工作,這是多麼美妙的啊I難怪一位外國人主要稱讚說:“東方的母親是最有智慧的廣
說了優點之後,接下來也得談談缺點。
第一、嬰兒的活動、個人單獨的創意、自主性的解決能力和忍耐力等成長必須的經驗,有可能因為抱與背而白白喪失了。
其次,一般認為背的方法最方便、安全,但是有時也會發生意外。像一些缺乏經驗的母親,背著孩子通過狹窄的地方時,經常隻考慮自己身體的高度,而忘了身後的嬰兒,以致傷了小孩;還有些母親一味認為“背著很溫暖”,而忽略了嬰兒在背上睡著是容易著涼的。
除此以外,最近很多母親因為經常抱小孩,而出現了手臂疼痛的症狀。遇有這種情形,最好改為使用嬰兒車。
培養幼兒創新思維之道
1.讓幼兒由稚拙變為靈巧的方法
行走的能力在幼兒1歲階段就可完成,至於其他的運動機能,則以這個時期作為開始。尤其手腳的靈巧,還有待一段漫長時間的發展。不過,他們已逐漸嚐試從稚拙蛻變為靈巧。
每當有機會時,他們就會借著堆積木或火柴盒來鍛煉靈巧性。大人如果在旁邊觀察,就可以知道他們是何等熱衷於這項遊戲,那種認真的程度連成人都自歎不如。
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之後,1歲半的幼兒終於能堆幾個積木了。他們也許堆了一座塔,然後小心翼翼地放手,發出一聲滿足的歎息。
要翻開書本,也是件不容易的工作。他們可能因為力不從心而發脾氣,甚至撕破書頁。也許,他們會突然抱起布偶親著臉頰,但一下子又很快丟掉。這些動作他們都做得有板有眼。
看到掉在地上的別針,他們會用笨拙的手去撿起來。如果給他們鉛筆或毛筆,就會像在敲打紙張般地想去描繪。到了1歲半之後,有些幼兒已經能胡亂塗寫,而且自鳴得意了。他們拿毛筆的姿勢就像握住場匙一樣,可是,他們塗寫的意欲卻非常強烈。
室外活動方麵,他們最喜歡玩水和玩按,撈起來又放回去,始終不覺得厭煩。
五歲的幼兒就是這樣逐漸地從稚拙中蛻變出來。可是,他們所呈現出來的,會讓大人覺得隻是些無意義的調皮搗蛋,因此大人就容易抱怨,想讓他們終止。但如果這樣做,他們就不容易從稚拙中蛻變出來。
在這段時期,家人應盡可能給予各種玩具,來鼓勵他的調皮搗蛋。“危險!”“會打破!”“不行!”這些禁令,隻會剝奪他的鍛煉機會,延長他的稚拙。如果幼兒熱衷於使用雙手玩耍時,大人最好不要幹涉,讓他充分去享受單獨玩耍的樂趣。
“對!就是這樣做!”“你看媽媽怎樣做……”如果大人像這樣地加以幹預,不僅瓦解了他的創造性和獨立性能力,還剝奪了他學習靈巧的機會。反過來,讓他從失敗中一再嚐試,最後若心堆積了一座城堡,那麼,當他喊叫:“媽媽看!”時,他的心中將充滿滿足與自傲。
“哦!你難了什麼呢?”大人隻要在他做成後如此表示開心,再加上一聲“真棒!”的讚美.就可幫助幼兒贏取自信,使他產生想再重複練習的意欲。
2.創新思維教導的正式開始
l歲的幼兒,就應該開始教養。
在嬰兒時期,父母親極力以寵愛來給予愛與安全感。但是,三歲的幼兒已經成長,必須加上些許的教養。
當然,一切的教養必須建立於愛和信賴感之上,應以不破壞愛與信賴為原則,慢慢地展開。
在正式談論教養之前,最令筆者耿耿於懷的是,有不少的父母將教養與責怪混合為一、因此稍不注意,就會將教養的開始誤為責怪的開始。
教養首先要從教導開始。對1歲的幼兒,必須選擇最簡單的事,在具體的場麵中由母親以身作則來教導。
例如一麵說:“來!吃飯,我們去洗手吧!”一麵帶他進洗手間,母親先示範一遍,然後一邊為他說明,一邊替他洗手。如果幼兒想自己做,也可讓他嚐試。
如此,把希望教導他的事,每天重複地做。在教導的期間,絕不要責怪他,因為責怪是禁止不好的行為之作法,而教導是使他具備某種能力,兩者互不相同。教導時最重要的是,采取科學式的教育法。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親往往都對未教導小孩之事加以責怪。這些父母親才是應該被責怪的。
“責怪”這種行為,包括有忿怒與處罰的因素,會使1歲的幼兒非常畏縮。幼兒一旦心理上畏縮之後,就無法順利予以教養了。
所以,如果幼兒玩危險的東西,或做出令人困擾的事,大人應該告訴他:“這是危險的!”然後將他抱起,替他轉變一下環境。當然,危險而不能觸摸的物品,平時應該收藏在幼兒無法摸到的地方,如果既不收藏起來,當幼兒去玩的時候又加以責罵,這就不合理了。
對幼兒實施教養時,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如果幼兒能正確做到你的要求,你必須立刻加以讚美、鼓勵。倘若你對他的小小成就視若無睹,就無法繼續提升他的學習意欲。所以,你應該不停地對他說:“好律!”“加油!”
愈是年幼的幼兒,愈需要成人們給予愛的鼓勵。
l歲幼兒的語言能力,如果從整個發展階段來看,相當於預備期。雖然他們能夠實地使用的語言數量很有限,但卻蘊含著能在2歲以後迅速成長的語言胚芽。
語言能力的基礎,除了親子間的交談之外,也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語言能力尚未成熟的嬰兒,也知道自己的動作可以促使父母親為他做某些事情,因此拚命地做出動作。假如父母親能照他的預期給予反應,就產生了親子間的交流。
在前麵也一再提過,幼兒的能力發展必須以良好的親子關係作為基礎,尤其是語言能力方麵。
在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初期,如下幾項條件是值得深思的
發言
嬰兒雖然也能發出聲音,但這不能說是語言。但是嬰兒到了6個月左右,就能發出類似語言的聲音,這叫做哺語。這時,如果經常對他說話,他就能了解聲音可以傳達意誌。
然後,在10-11個月左右,嬰兒便能發出可以算是語言的“片語”。如果有說話對象,他就會不停地發音。
形式
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有一定的發育形式。幼兒由於反複聽大人所說的語言,就能學會符合一定形式的發音。所以這是需要模仿對象的。
涵意
語言各有獨自的涵意,了解涵意之後,再準確地使用,才能充分發揮語言的功能。幼兒通常都是在自己會說話之前,就能了解別人所使用的語言的涵意。大人時常認為自己的孩子“聽得懂,卻不想說”,而覺得不可思議。實際上,這有一定的順序。
意欲
有了語言能力,還要加上想說話的意欲,才能實際地發表出來。如果未能弓!發這種意欲,就隻是內藏式的語言,不能實際運用,而意欲是必須有好的聽眾才能產生的。
具備了這些能力,幼兒的語言能力才能開始發展。
大致來說,在滿1周歲的初期,這些準備條件就可以完成,這種出發期叫做“單語言時代”。
在這個時期,幼兒會使用一個單語,來表示各種含意。例如他說“ma ma”,依照不同的時間和場所,而有“肚子餓了”、“這是什麼食物”、“已經飽了”和“幾時才能吃飯呢”等各種涵意與內容。這段時期會從五歲持續到三歲半左右。
其次是1歲半到2歲的時期。這時期幼兒最大的特征,是已經清楚認識“每件事物都有名稱”,但是“卻不知各種事物的名稱”,以致於拚命想了解各事各物的名稱,因此,詞彙也跟著急速增加。
到了接近2歲時,除了名詞外,偶爾也會使用數量有限的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代詞等。
另一方麵,語言的結構也會由單音詞、雙音詞、多音詞而循次漸進,愈變愈複雜。
由語言能力的發展來看。到達這種上升弧線時就相當於第三期了,也就是即將步入兩歲的階段。此後,語言能力就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那麼,在這重要時期,父母應如何加以指導呢?
盡量給予刺激
不要認為“反正他也聽不懂”,而從不對他說話,應盡量給予語言刺激。平時沉默寡言的雙親,在這段期間就不能不開開金口了。
曾經有一對父母說話有很重的鄉音,因此有所顧慮,不太敢跟小孩說話,以致子女的語言能力發展十分遲緩。正確的發音雖然重要,但是語言的刺激更為緊要。所以,雙親必須視幼兒的能力對他說話,以給予適當的刺激。
尤其是在把東西交給幼兒時,或某種行動要結束時,應把握具體的場合,使用恰當的語言來教導他。例如說:“暗!書本給你!”“晚安!”“紅色的花”等等。
簡潔而明了的示範
引導幼兒學習語言,對他說話必須從使用單音詞開始。如果能配合語言做做動作,或以實物示範,將更能讓幼兒了解。
尤其要給予幼兒指示時,以使用單音詞或雙音詞的簡潔表現,最能收效。例如對他說:“已經光光了!”“危險!”“借給我!”“謝謝!”等。
此外,要盡量使用正確的發音。因為這時期學會的發音,會根深蒂固地存在幼兒腦裏;錯誤的發音,以後再予糾正就有困難。
要不斷地給予反應
以幼兒的牙牙學語,要不斷給予反映,幼兒才能了解語言是一種傳播感情和意誌的工具,並且感覺到說話是件快樂的事情,在這段時期,幼兒所說的話有很多是不易理解的,父母若過於介意而一再反問,或強加糾正、幹涉,有時會令幼兒因此厭惡開口說話,導致反效果。所以,父母應該以輕鬆的心情傾聽,適當地給予反應。
幼兒的語言雖然不完整,令人費解,不過由他的態度和表情,大致可猜出他大概的意思。雙親最好設法了解幼兒所要表達的意思,熱烈地反應。否則,雙親敷衍的態度會感染幼兒,使幼兒喪失了說話的意欲。
氣氛最為重要
幼兒說話的意欲,大多是在愉快的氣氛下產生的。讓他在活潑、快樂的氣氛中說話,經由溫馨的心靈交流,讓他學習語言。電視之所以不能成為幼兒學習說話的老師,原因就在於電視隻能作單向的交流,而不能對幼兒的話產生反應。
注意異常及障礙
聽力不佳的幼兒,或是頭蓋骨破裂而不能正確發音的小孩、因腦部麻痹致使語言機能有障礙的兒童,都應盡早接受專家的矯正和指導。語言能力的異常是很難恢複的,所以在幼兒的發展初期就應給予充分的關懷。
語言是一種工具,語言能力的遲緩和障礙,對兒童的成長會成為一大致命傷,不可不注意。
3.針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的回答
幼兒從1歲半左右到2歲,看到任何東西都要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這段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會迅速發達。在初期,幼兒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於記憶各種東西的名稱,所以會拚命發問,想知道所有東西的名稱。
這就是兒童的第一發問期,其次在4-5歲時會為了解除各種疑難,而展開第二個真正的發問期。那時幼童每天都會追著母親問:“怎麼會這樣?”“又為什麼會那樣?”直到母親詞窮為止。在2歲左右的發問期,發問的內容較為單純,不至於今雙親頭痛,倒是幼兒的噴嚏跟糾纏,會令父母煩不勝煩。
然而,惟有如此,幼兒才能認識一些新事物的名稱,因此,父母親非但不能覺得厭煩,相反地還應該為幼兒的聰明而高興呢!
每次都要作同樣的回答
幼兒學習新事物的名稱,並非一次就能牢記在心,他會重複地發問,得到同樣的回答之後,才肯接受這個新知,所以雙親絕不能罵他:“剛剛不是告訴過你了嗎?”他也會向家中其他親人詢問求證,因此家人所給予的答案必須統一,才不致使幼兒產生紊亂。等幼兒記住了之後,才可以進一步教他:“這個東西還有另一個名稱,兩種都可以用。”
也可反問幼兒
大人不應隻是一味接受發問,偶爾也可反問幼兒:“這是什麼呢產’幼兒必定會很得意地回答;如果他答對了,必須誇獎他;“好聰明!”如此一來,幼兒肯定自己所知道的正確無誤,便深具自信。這就是親子之間的“問答遊戲”。
問答的內容以身邊的實物最為理想。
成人的態度很重要
成人回答時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給予不良的印象,幼兒可能索性不再發問。因此,幼兒發問的時候,即使再忙,也得注視他的臉,耐心地回答他。
培養聰明的幼兒
如果以高中生水準的內容,回答2歲幼兒的疑問,小孩會喪失興趣。應該使用簡單明了的話回答他,即使答案不完整也沒有關係,隻要能學會隻字片語,幼兒就會心滿意足,也對自己的發問方式深具自信。不過,敷衍性的回答,是無法滿足孩子的。幼兒如果對發問有信心,便會繼續問下去,直到理解一些事情為止。
4.利用遊戲與玩具進行創新思維培養
1歲幼兒的遊戲,在剛學會走路的初期,和走得相當平穩的1歲半以後有相當不同的內容。
最初,幼兒喜歡在地板上爬行,或站起來行走。玩具通常被用來做丟掉、撿起的運動遊戲。
過了1歲半,幼兒興趣愈來愈活潑化,動作也愈變愈有速度,總是忙碌地遊戲著,不斷地玩玩拖拉的玩具,又玩玩推著行走的玩具,中間還會拿出廚房的用具、積木、書櫥裏的書,但很快又丟在地上,且不停地來回遊蕩。
等玩到疲倦之後,他會溫順地讓雙親為他讀書本,或借助一些器材遊玩。比較難的玩具,如有雙親協助也能玩得很好,但是單獨一人就比較勉強,還經常成為他發脾氣的原因。
即使有同年齡的幼兒造訪他的房間,彼此間也難以產生密切的交往關係,但卻會有相當的關心。最喜歡和年長4-5歲以上的兒童遊戲。這年紀的兒童比成人更受他的歡迎。
較常使用的玩具是推著行走或拉著行走車,尤其是能裝東西的車更喜歡。他會把各種東西放進去再取出來,不斷地搬運。
木琴、大鼓、響板、笛子等能簡單地發出聲音的樂器,對他們來說都是很理想的玩具。
積木是這個年齡的代表性玩具。各種大小以及拚圖式的積木對他們都有必要。
開始斷奶而若有所失的1歲幼兒,也需要有能成為其寵物的布娃娃和布偶。可以給他體積稍大,但又不重的布偶。
此外,像圖畫書和描繪的筆紙,以及玩水、玩沙用的道具,也能使幼兒高興。最好再準備些可隨意撕破的舊雜誌,以及可讓幼兒毀壞的紙盒,因為有了這類東西,才可以減少幼兒破壞其他東西的機率。
1歲幼兒的玩具種類以20種左右較為適當。但是不要一次全部給予,偶爾替換,以增加他的新鮮感,這是較為理想的方法。
這種年齡的幼兒都喜歡把尺子、湯匙之類的東西咬在嘴裏到處亂跑,容易受傷。把彈珠類的小物品吞下的事故也經常發生,如果皮球滾到馬路上,會不顧一切追出去。因此,必須在庭院置柵欄,若即若離地看顧是基本要領。
l歲的幼兒雖然不會和小朋友一起遊戲,卻會很熱心地望著年長兒童在遊樂場裏玩耍。尤其過了1歲半,就會像要學習般帶著興趣觀看別人遊玩,這可能是開始要和同伴集體遊戲的準備階段,須盡量替五歲的幼兒尋找這種見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