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化學教育測量和評價是在一般教育測量和評價的原理、方法應用於化學教育領域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化學教育測量和評價既要接受一般教育測量和評價理論的指導,又有其不同於其他學科測量和評價的特殊性質。因此,這裏將首先簡要介紹教育測量和評價的產生和發展的曆史進程,在此基礎上討論現代教育測量和評價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然後討論化學教育測量和評價的基本特點及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這裏介紹的有關化學教育測量和評價的一般理論與方法,對以後各章內容的討論都具有指導意義。
現代教育測量和評價的意義
一、教育測量和評價的產生和發展簡介
1.教育測量和評價的產生
教育測量和評價的產生與對學生學力和學業成就的檢測活動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其曆史源遠流長。早在我國的西周時期,就初步建立了學校教育製度,開始了教育測評。到公元606年,我國隋朝開始實行了科舉製。國外學者也認為,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教育測評的最初萌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本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測量和評價的研究一直未能發展起來;而在西方,其中主要是在美國,自19世紀後半葉以來,教育測量和評價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19世紀上半葉以前,學校考試一般都缺乏標準和應有的客觀性,其基本方法是對學生逐個口試。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這種考試很難繼續實施了。1845年,美國波士頓文法學校首先引入了書麵考試。但這時學生成績評定的客觀標準問題仍然未能得到解決。1864年,英國教師費舍爾(GeorgeFisher)收集了許多學生的成績樣本,編製了第一本《量表集》,作為度量學生成績的標準;1897年,美國的萊斯(J.M.Rice)博士發表了他對20個學校的16000名學生所作的拚字測驗的結果;1905年,第一個智力測驗量表——法國的《比納-西蒙量表》發表。191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特曼(L.M.Terman)發表了對比納量表進行修訂後的更完善的智力測驗量表——《斯坦福量表》,首次引入了智商的概念,使智力測量有了比較科學的計算方法,標誌著心理測驗已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
1904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R.L.Thorndike)發表了《心理和社會測量學導論》,介紹了心理統計方法和編製測驗的基本原理;1909年,桑代克又編寫了用於書法、拚字、作文、圖畫測驗的標準測量工具,使教育測量開始走上了科學化的道路。因此,桑代克被稱為教育測量學的鼻祖。1918年以後,教育測量的使用範圍逐漸從小學發展到中等以上學校,許多大學也開始設立了教育測量學課程。至本世紀20年代末,教育測量已發展到全盛期,教育測量在學力檢測與教育成就的定量化、客觀化、標準化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隨著教育測量運動的發展,其弱點也逐步暴露出來。由於當時的測驗都是圍繞著教科書編製的,測驗內容隻要求學生記憶教材的知識內容,未能包括對學生的社會態度、興趣、情感的檢查,不能反映學生的全麵發展和實際需要,因而它很快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和批判。
1929年,美國經曆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教育的社會效果問題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就直接推動了以教育的社會價值為依據的教育評價活動的發展。從1934年始到1942年止,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泰勒(R.W.Tyler)受卡內基基金會的資助,進行了曆時8年的課程與評價研究,這就是教育評價發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在對以往的課程和測驗設計進行了尖銳批評的基礎上,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標為核心的課程和測驗編製原則,試圖以此把社會的要求、學生的需要反映在課程與測驗中。為了把這一思想與早期的測量區別開來,泰勒和他的同事正式提出了教育評價的概念:“在本質上,評價過程乃是一種測量課程和教學方案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教育目標的過程”;即認為教育評價就是衡量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目標程度的一種活動,測量是它的手段。根據泰勒的理論進行的評價活動能夠獲得關於目標完成情況的信息,有助於發現存在的問題,改進教育工作。所以,這一理論受到了較為廣泛的歡迎。
2.教育測量和評價的發展
泰勒等人的教育測量和評價觀點以及相應的“目標評價模式”是教育測評曆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影響較大的理論。自30年代以來的幾十年中,這一理論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為了發展泰勒評價模式的實施技術,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B.S.Bloom)等人提出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對完善教育評價理論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測評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發展,這一理論也逐漸暴露出一些根本性的缺陷。泰勒理論的核心是目標,但由於教育目標概念與教育結果的概念緊密相關,這就容易使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對教育結果的評價上。因此,泰勒評價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種對結果的總結性評價;然而,形成性評價可能有著更重要的作用。此外,人們還認識到,目標本身的合理性也需要評價,對那些預期目標以外的教育效果也不能排除在評價之外。
在對泰勒評價觀進行分析和批判的基礎上,又有人提出了新的教育評價觀。克龍巴赫(L.J.Cronbach)修改了泰勒的評價定義,將評價定義為:“為作出關於教育方案的決策,收集和使用信息。”他強調:“評價能完成的最大貢獻是確定教程需要改進的方麵。”斯塔佛比姆(D.L.Stufflebeam)給評價的定義是:“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並強調:“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prove),而是為了改進(improve)。”在這一觀點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模式,即把對背景、輸入、過程、結果四個方麵的評價結合起來的一種評價模式。受斯塔佛比姆等人的影響,美國教育評價標準委員會給評價的定義是:“評價是對某些現象的價值和優缺點的係統調查。”
二、對現代教育測量和評價概念的認識
從上述教育測量和評價概念的產生和發展曆史看,首先是對學生學力和學業成就的評定需要,導致了教育測量的產生;初期的教育測量逐步發展為標準化測量,提高了測量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又隨著社會對全麵發展的學生的需要,教育測量開始走向教育評價,並從隻注重結果的總結性評價,逐步發展為同時注重改進教育過程的形成性評價。西方的學者更強調評價為教育決策提供信息的功能,甚至拒絕把評價看作是一種價值判斷過程,試圖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給出評價的定義。
我們認為,現代教育測量和評價是在對教育目標、教育過程、教育結果(現實的或潛在的結果)以及影響教育的各種因素做出量(或質)的記述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教育係統中的一切因素都是測評的對象;教育測量就是對評價對象的現狀、屬性與規律做出客觀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這種描述的結果是對測評對象的某些屬性分配數值;教育評價就是在教育測量的基礎上,對評價對象做出價值判斷。
這裏,我們已經將教育測量和評價看作是兩個密切聯係、又相互區別的概念。測量和評價是同一活動的兩個不同階段。測量是一種事實描述過程,隻對事物的屬性賦值;而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過程,是在測量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好與差、對與錯、優與劣的判斷。不過,測量隻能是在評價需要的指導下的事實描述,否則,測量沒有任何意義;而評價必須是在測量基礎上的價值判斷,否則,評價結果就是空中樓閣,毫不可信。正是由於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之間的密切聯係,我們將兩者合在一起,統稱為教育測量和評價,或簡稱為教育測評。
教育測量是對測評對象進行客觀的描述,盡可能地反映測評對象的本來麵目,因而使測評活動帶有客觀性;然而,盡管教育評價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的,但評價結論必然要與評價者本身對評價對象的主觀認識密切相關,必然要反映評價者的主體需要和願望,這就使教育測評活動不能不帶有評價者的主體意識。可見,教育測量和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客觀性與主體性高度統一的活動。
三、教育測量和評價的地位和作用
為了更全麵和深入地理解教育測量和評價的意義,有必要再從係統分析的角度,看教育測量和評價在教育係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於教育活動是“社會、心理和控製三方麵的統一”,這三方麵的因素可以構成教育係統的三個最基本的子係統,即目標係統、行為係統和控製係統。
教育目標是教師(教育者)和學生(被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應當協同達到的教育質量標準,是指導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教育過程各個階段教育目標的有機組合,就構成了教育目標係統,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目標係統體現了教育係統中社會方麵的成分,從方向、任務和內容三方麵,決定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行為係統是指教師和學生通過心智和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以及影響這一過程的各種心理因素、教育手段等所構成的整體。它包容了教育係統中心理方麵的成分。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進行的相互作用就是通過這一係統而實現的。
控製係統是指由控製教育過程朝著實現教育目標方向發展所必需的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最佳組合。該係統包容了教育係統中控製方麵的成分。由於一切控製過程都是按照一定的目標對係統在狀態空間中的各種可能的狀態進行選擇,使係統達到或趨近於被選擇狀態的過程;在選擇之前,首先要確定在不同時間的教育係統的空間狀態,而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教育測量和評價過程。所以,教育測量和評價可以看作是該係統中的主要因素。
上述三個子係統的有機結合,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係統。教育活動過程則可以看作是由這三個方麵的因素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既有區別而又相互聯係的三個階段,即目標的定向階段、目標的控製實現階段和目標教學結果的測量和評價階段。在不同的活動階段中,教師和學生既有各自不同的活動方式,又相互配合、協調統一。教育係統的結構及其活動進程可如圖1-1所示。教育活動進程具體體現為教師的教授進程與學生的學習進程,兩者密切聯係;而教育活動進程的三個主要階段又分別與教育係統的三個子係統相對應。
總之,教育目標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致的活動方向;教育測量和評價為防止偏離這一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反饋控製手段;兩者共同作用於教育過程,保證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最後達到教育目標,實現教育係統的整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