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焦油、苯和小蛇的故事(2 / 2)

幾乎是同時,英國的有機化學家庫帕,於1858年也獨立的提出了碳是四價及碳原子間可以相連成鏈的學說。

凱庫勒和庫帕提出的上述學說,為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

“化學結構”這個概念,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就已為化學家們所采用,“化合價”概念,特別是碳為四價的共識,更為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探索鋪平了道路。但是苯(C6H6)分子的出現,讓凱庫勒等一直認為碳原子能夠連成鏈條的人,為難了好久,實驗的事實證明,苯分子中六個碳原子、六個氫原子的性質分別完全相同,即它們分別以相同的關係,處在相同的位置上。如果這六個碳連成一個有頭有尾的鏈條,而且性質完全相同,用碳四價的理論,是根本解釋不通的。

凱庫勒經過冥思苦想,終於認為可能這六個碳原子是連成一個環,現代的結構理論研究確認了這個六碳環是真實存在的。

對於凱勒的創想,曾傳說是他一次夢見了一條小蛇,咬著自己的尾巴直打轉而得到啟發的。不知是否確有其事,而他提出的苯的環狀結構學說,在有機化學發展史上的確起了卓越的作用。1890年,在紀念苯的結構學說發表25周年時,倫敦化學會指出:“苯作為一個封閉鏈式結構的巧妙概念,對於化學理論發展的影響,對於研究這一類及其相似化合物衍生物的異構現象的內在問題所給予的動力,以及對於象煤焦油染料這樣巨大規模的工業的前導,都已為舉世公認。”

前麵說到的芳香族有機物,自認識有苯環之後,它的真實含義就是具有苯環的化合物的簡稱了。其中包括了多種染料、醫藥、香料和炸藥。

自然界的煤,曾被當成黑色的石頭,後來發現它能燃燒,又長時間的隻被當作燃料,煉鐵工業的發展,大量的煤堆著悶燒成焦碳時,產生的濃煙排放到大氣中,汙染環境,損人健康。改為幹餾煉焦,一方麵提高了焦炭的產量和質量,同時產生的煤氣和煤焦油,當作氣體燃料和化工原料,都有了各自的用途,又降低了煉焦生產的成本。

化學家研究了苯的結構,發展了以煤焦油為基礎的焦化工業。芳香烴有機物的提取和合成,極大的豐富了有機化學的內容,也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在這時,讓我們回想一下那小蛇咬尾的傳說,也還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