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事實,最早生產硫酸,如果綠礬中沒有結晶水,在幹餾時,則會跑出來三氧化硫,二氧化硫的混和氣體,得不到硫酸。現在生產硫酸,更明確的是用三氧化硫跟水反製成的。至於鹽酸、硝酸等,都是要用水吸收氯化氫,或用水跟一些氧化物,如二氧化氮等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

一句話,沒有水提供氫元素,什麼酸都得不到,即便是有機酸也是如此。

和酸的情況一樣,化學上所說的堿,都是以天然原料(其中必有水)經過加工製造出來的。最早被用的無機堿,可能是氫氧化鈣。它是煆燒石灰石,製成生石灰,生石灰加了水生成的熟石灰就是氫氧化鈣。由於石灰漿、石灰水能燒皮膚,外國人把堿的這一種性質叫“苛性堿”。跟苛性堿相比較還有一類“堿”叫做“溫和堿”,其實這些溫和堿是從草木灰中提取出的碳酸鉀,以及冬季從某些湖泊的水底撈上來,經過再結晶後得到的碳酸鈉。碳酸鹽也能跟酸反應,消除酸的酸味,早就發明了的指示劑,遇之也能顯堿性顏色,但它們不腐蝕皮膚,沒有苛性而稱為“溫和堿”。

有了氫氧化鈣,又有了碳酸鉀、碳酸鈉,隻要讓它們起複分解反應,就得到氫氧化鉀、氫氧化鈉了。

氫氧化鈣中的氫氧根是從水中來的,現在這一部分又轉移到了氫氧化鉀、氫氧化鈉的成分中去了,所以說,古代製堿的“苛化法”,開始時就少不了要有水。現在電解食鹽水,一步就能得到氫氧化鈉,水是反應物之一,則更為明確。

沒有水為基本原料,就不可能得到各種各樣的堿。包括氨水和有機堿,隻是在形成過程中,水的參與合成,情況特殊一些罷了。

化學上還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可以直接把水部分的變成酸(或說成酸性),也可以部分的變成堿(或堿性)。明礬〔KAl(SO4)2硫酸鋁鉀〕能使水顯酸性,這是Al3+使水分子離解,Al3+結合住OH-,自由移動的H+多了,水溶液有了酸性。純堿(Na2CO3)能使水顯堿性,這是CO2-3使水分子離解,CO2-3結合住H+,自由移動的OH-多了,水溶液有了堿性。這一種有趣的作用,在化學上叫做鹽的水解,說俗了應該說成是鹽使水分解,水的一部分分解成酸,或分解成堿。

我們知道電解水的實驗,在陽極上產生氧氣,在陰極上產生氫氣,可是,這時在水中在電極的周圍還有什麼東西產生呢?如果用較高的電壓,電解不加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熱水,或是改用加硫酸鈉的涼水。當電極附近滴有石蕊試液時,陽極區的石蕊顯紅色,陰極區的石蕊顯藍色,這不更好的說明由水生成酸和堿了嗎,水的確是酸堿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