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栓塞

腦栓塞是指各種栓子隨血流進入腦動脈導致血流阻塞,引起相應腦組織缺血壞死,出現相應的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臨床上心源性栓子最見;非心源性栓子也是腦栓塞的重要原因,如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附著物脫落、長骨骨折的脂肪栓子、寄牛蟲卵、空氣栓子等。栓塞常見於頸內動脈係統(尤其大腦中動脈),常引起血管痙攣,病變範圍較大。町多發,並有多見出血性梗塞。本病相當於中醫“中風”、“偏枯”病證。

[臨床表現]

1.中青年和老年人均可發病,多見於從靜態以動態時發作。

2.病情急驟,發展迅速,多在數秒或數分鍾之內症狀達高峰,多屬完全性卒中。主要表現為偏癱、失語、偏肓、偏身感覺障礙等或伴有短暫的障礙。具體症狀取決於栓塞血管所支配的供血區的神經功能(參見“腦血栓形成”相關部分)。

3.除腦部病變外,同時具有作為栓子來源的原發病的表現。如有心髒病的症狀體征或心髒手術史,長骨骨折或手術後等。常先有肺部症狀,繼而出現精神異常、煩躁、頭痛等神經係統症狀,死亡率較高。

[診斷]

1.存在栓子來源是診斷的前提。對於突然出現的偏癱、一過性意識障礙或伴有抽搐或其他部位栓塞等表現者,如有心髒病史,並且排除單純由腦部病變所引起,可以作出診斷。特別是年輕患者應首先考慮腦栓塞。對於可疑者,應查找栓子來源。

2.CT檢查可確定梗塞的部位、範圍、單發還是多發。一般在l~2天後可見低密度梗塞區域。出血性梗塞在低密度區中有高密度影,常需多次掃描確定。也可做MRI檢查。腦脊液檢查一般正常,出血性梗塞可見紅細胞,感染性梗塞白細胞可增加,脂肪栓塞時可見脂肪球(也見於尿、痰中)。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血象、血沉、尿等有陽性發現。胸片可以排除癌栓及有無感染等,血管造影可發現血管病變,心電圖應作為常規檢查。

3.伴抽搐發作者應與癲癇鑒別,中老年患者應與腦血栓及腦出血鑒別。參見本節有關部分。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腦部病變的治療與腦血栓基本相同,參見“腦血栓形成”。

(2)同時要治療引起栓塞的原發病以消除栓子來源和防止複發。心源性栓塞主張應用抗凝治療及抗血小板聚集療法,但禁用於出血性梗塞或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所致者;另外,靜滴時應注意心髒的承受能力。感染性栓塞應進行抗炎治療。其他原因所致者應積極針對治療,包括適當手術治療。

2.中醫藥治療

(1)急性期

①氣虛血淤:神疲乏力,心慌氣短,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肢軟無力,口眼喁斜,言語謇澀,口角流涎,手足腫脹,大便溏或於結,舌質淡或紫暗、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

治法:益氣活血,祛痰通絡。

方藥:生黃芪3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2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牛膝12克、雞血藤30克、全蠍6克、菖蒲12克、炒白術12克、山藥12克、茯苓30克、桂枝10克。口眼喁斜加白附子10克、僵蠶10克,便幹結加酒大黃5克。

②風痰上擾: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舌喁斜,語言不利,頭暈目眩,脘悶嘔惡,甚神誌昏蒙,牙關緊閉,四肢不溫舌質淡暗,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豁痰熄風醒神。

方藥:半夏12克、白術10克、天麻12克、膽南星10克、川芎10克、鉤藤20克、菖浦12克、鬱金10克、木瓜10克、地龍10克、牛膝15克。昏迷者,蘇合香丸1粒化開服或鼻飼。

③陰虛風動: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肢體抽搐,口眼喁斜,言語不利,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或暗紅、舌苔少或無,脈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