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寄生於人體靜脈係統所引起的寄生蟲病,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發熱,肝腫大,腹痛,腹瀉,便血。慢性期以肝脾腫大,慢性腹瀉為主要表現。晚期表現主要有肝硬化、巨脾、腹水等。多見於夏秋季。病人及保蟲宿主為主要傳染源,經糞便汙染的水源、疫水及釘螺傳播,人群普遍易感,青壯年感染串最高。本病屬中醫“蠱病”、“蠱疫”範疇。

[臨床表現]

1.急性血吸蟲病

(1)潛伏期平均為40日。

(2)主要臨床表現

①發熱:一般在38℃~40℃之間,間歇熱型多見,熱程2周至1個月。

②過敏反應:可見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③消化係統表現:腹痛、腹瀉,便血、肝脾腫大。

④其他表現:可有咳嗽,少量咯痰,肺部幹、濕羅音,亦可出現腎損害表現。

2.慢性血吸蟲病:輕者可無任何症狀及體征,有症狀者表現為慢性腹痛、腹瀉、大便帶血,或有裏急後重,膿血便,肝腫大明顯,輕度脾腫大,乏力,消瘦等。

3.晚期血吸蟲病分4型

(1)巨脾型:脾明顯腫大,質地堅硬。

(2)腹水型:出現腹水,可有腎損害表現。

(3)結腸增殖型:有腹痛、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不全性腸梗阻,左下腹可觸及條索狀腫物。

(4)侏儒型:有晚期血吸蟲病症狀,並有身材矮小,性器官發育不良或不發育,第二性征缺失,一般智能正常。

4.異位損害:主要有肺型血吸蟲病和腦型血吸蟲病。

[診斷]

1.有流行病學資料。

2.有各期臨床症狀及體征

.(1)急性期:發熱、肝脾腫大、腹痛、腹瀉、便血。

(2)慢性期:慢性腹瀉、肝脾腫

大。

(3)晚期:肝硬化、巨脾、腹水。

3.實驗室檢查

(1)病原學檢查:糞便檢查或腸黏膜活檢發現蟲孵或孵蟲毛蚴。

(2)免疫學檢查:有環卵沉澱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陽性者有助診斷。

(3)血象: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增高,嗜酸粒細胞明顯增高。晚期白細胞、血小板數減少。

(4)肝功能檢查:急性期轉氨酶、r—球蛋白增高,晚期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下降。

4.急性血吸蟲病應注意與傷寒、阿米巴肝膿腫、敗血症鑒別;慢性血吸蟲病應注意與慢性病毒性肝炎鑒別。

[治療]

1.西醫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