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包括新生兒血膽紅素增高的一係列疾病。以鞏膜、皮膚黃染為特征。新生兒黃疽可分為生理性黃疽和病理性黃疽。生理性黃疽大多在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疽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無期他臨床症狀。病理性黃疽於生後24小時之,內即可出現,2—3周後仍不消退甚至繼續加深,或消退後複又出現,或於生後1周至數周後才出現。生後喂養延遲、嘔吐、缺氧、寒冷、胎糞排出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黃疽。新生兒溶血、先天性膽道閉鎖、嬰兒肝炎綜合征、敗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黃疽。黃疽嚴重者尚可引起核黃疽,導致腦性癱瘓、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本病屬於中醫“胎黃”、“胎疸”範疇。

[臨床表現]

根據發病機理將病理性黃疽分為以下三種。

1.溶血性黃疸:生後24小時即出現黃疽,第一周內黃疽很快加劇,並伴貧血,肝脾腫大,重者出現水腫,並發心力衰竭,直至引起核黃疽。常見於新生兒溶血病、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早產兒注射大劑量維生素K、母親臨產前服用磺胺類藥物、先天性瘧疾等,均可早期出現溶血性黃疽,維生素E缺乏可導致早產兒後期溶血性黃疸。

2.阻塞性黃疸;黃疽持續不退,大便呈灰白色陶土樣,食欲不振,出生體重偏低,肝髒腫大等。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膽汁淤積綜合征等多見。

3.肝細胞性黃疸:起病緩慢,常在生後1—3周出現,大便顏色變淺,初期可有厭食、體重不增等表現。肝髒輕、中度增大,實驗室檢查見結合膽紅素與非結合膽紅素均升高,多由乙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柯薩奇等病毒感染所致。

[診斷]

1.有不順產史,孕婦臨產前感染用藥史、輸血史、家族黃疸史等1種或幾種致病因素。

2.黃疽在生後24小時之內出現,或出生1周以後才出現,迅速加重或長期不退,或退後複又出現,並伴有厭食、嘔吐,不哭,精神不振,肝脾腫大等症。

3.實驗室檢查:足月新生兒血清膽紅素>205.2umol/L,早產兒血直接膽紅素>256.5umol/L,結合膽紅素及未結合膽紅素均升高者,即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出生7—10天後生理性黃疸應消退,如膽紅素>34.2umol/L時即為病理性黃疸。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光照療法:新生兒裸體臥於光療箱中,雙眼及睾丸用黑紙遮蓋,用單光(20W藍色熒光燈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間距離2.5cm,距患兒35—50cm)或用雙光(上下各6支燈管,下方距離患兒25—35cm)照射,持續24—48小時,膽紅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療。

(2)酶誘導劑:常用苯巴比妥(魯米那)。生後第1周給藥,劑量為4—8mg/kg/日,連服4日,3—7日可顯效。也可首次給大劑量(8mg/kg/日),然後小劑量維持(4mg/kg/日)。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lOOmg/kg/日,可提高療效。

2.中醫藥治療

(1)濕熱熏蒸:麵目發黃,黃色鮮明,精神不振,不欲吮乳,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病情較重者,可見神昏,抽搐。

治法:清熱利濕,利膽退黃。

方藥:茵陳10克、梔子3克、大黃2克、枳實3克、車前草6克、茯苓10克。

中成藥:茵陳五苓丸、茵梔黃注射液。

(2)寒濕阻滯:麵目皮膚發黃,色淡而晦暗,或黃疸日久不退,神疲困倦,四肢欠溫,納少易吐,大便溏薄色白,小便短少,或腹脹氣短,舌淡苔膩。

治法:溫中化濕,益氣健脾。

方藥:茵陳10克、太子參10克、白術10克、幹薑1克、附子3克、茯苓10克。

(3)淤積發黃:麵目皮膚發黃,顏色晦暗,日漸加重,腹滿納呆,神疲少動,食後易吐,脅下痞塊,小便短黃,大便灰白,或見淤斑,唇色暗紅,舌質色紫暗或有淤點、苔黃,指紋沉滯。

治法:化淤消積,利疸退黃。

方藥:菌陳10克、梔子2克、柴胡6克、茯苓6克、白術6克、桃仁6克、當歸6克、白芍6克、製軍2克、,甘草2克。

[預防與調養]

1.妊娠期間忌飲酒,少食辛辣,不濫用藥物。

2.嬰兒出生後,密切觀察黃疽出現和消退的時間、顏色及吃奶、大便、精神等全身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