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複生存心理困境

近年來高考複讀的人數逐年遞增,但是他們卻很少受到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多數學校並不把他們列入正常的在籍學生之列,還有不少複讀生不能像其他學生那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中國教育報今日報道稱,由於許多不利的外界因素及他們自身的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並容易陷入心理困境。

複讀生的心理困境及其表現

困境一:缺乏自信和低自尊,難以擺脫自卑情節。

複讀生很容易對自己升學考試的失敗作出消極的歸因和評價。如:我不如別人;我非常的無能等等。同時在複讀過程中當遇到成績比自己好的學生或遭遇考試失利時,容易出現自己不如別人或自己一無是處的自卑心理。他們還會把考試失敗的影響泛化到生活中去,一旦遭遇到挫折就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或是采取很強的自我防禦心理不敢去正視問題,同時也容易導致低自尊。

困境二: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心理焦慮水平較高。

複讀生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來自多方麵的:來自學校方麵的,如學習競爭的壓力,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偏見或是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等;來自家庭方麵的,如家長對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現實的表現不能令人滿意等;來自自身的,如對於前途的不確定而不安和對考試失敗的過分擔心,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而過分焦慮,等等。

困境三:人際關係淡漠,缺乏歸屬感與安全感。

許多複讀生很難與新的集體融為一體,甚至有些複讀生還會出現自閉的心理。此外,他們還表現出缺乏安全感,身邊的每一個同學尤其是成績優秀的同學都成為自己將來高考潛在的對手,還有一些心存偏見的老師把複讀生與應屆畢業生區別對待,也會讓他們感到缺乏安全感。

產生心理困境的原因

本身原因

自我效能感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知識、技能成功完成工作、任務的自信程度。它受個體過去行為結果和成敗經驗的影響。複讀生缺乏自信,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在學習和考試上的自我效能感不高。

情緒情感因素

經常波動的消極的情緒情感容易使人心境壓抑、焦慮、注意力分散,不利於學習和考試,同時由於情緒情感具有感染性,還會使他們產生關於自己的消極評價。

思維、認知方式因素

複讀生對於自己過去的失敗經曆、現在麵臨的不利處境及將來可能出現的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等消極情況的認知往往表現出以偏概全、絕對化、孤立化的特點,並產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如隻有考取大學才有價值,別人肯定會在背地裏評價自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