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依然牽著母親的衣角
非典時期漸漸遠去,可在危機時刻顯露出來的心理焦慮卻依然值得關注。通過觀察這一時期的心理問題我們發現,很多人在非常時期表現出來的焦慮與平時的生活狀態有關,也就是說,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檢驗的可能是我們整體的生命質量。
在非典心理援助熱線值班時,我遇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打進電話的是一位中年母親,替22歲的兒子谘詢。這個年輕人在銀行工作,最近一周一直請假在家,理由是身體不適。她說,兒子每天不停地量體溫,訴說全身乏力,懷疑自己得了非典。去醫院從內科看到心理科,醫生排除了他有身體疾病的可能,診斷為心理問題,但他又拒絕心理醫生的介入。
這位母親認為,兒子這樣在家賴著,心理狀況會越來越差,也許上班和同事在一起能好一些。於是這天早上,在她的一再勸說下,兒子上班去了。可一上午他往家裏打了三次電話,說他感覺頭暈惡心、心慌氣短,無法堅持上班。
在電話裏,這位母親一再急切地問:“孩子這樣下去怎麼辦?您說該怎麼治?”
我對她說:“你能讓兒子自己打電話來嗎?我們最好和他本人談談。”
“他不肯看心理醫生,也不肯打電話谘詢,所以我替他來問問。”她的語氣聽起來真是急切又無奈。
母親的乖兒子父親眼裏的“孬種”
在非常時期出現心理恐慌並不罕見,但我想知道的是,即便有著極度恐懼,甚至有頭暈、心慌等軀體反應,兒子也沒有馬上回家,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打電話向母親訴苦。這是為什麼?
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說,家庭中一個成員出了問題,必然與家庭環境有關,也就是與這個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有關聯。到目前為止,來話者的敘述中隻涉及她和兒子,那位父親呢?他在家庭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他提起孩子這病就生氣,說家裏幾輩子都沒出過這樣的‘孬種’。”她又趕忙解釋,“其實我們家非常和睦,兒子有什麼事都願意對我和他爸說,從小到大都很乖,沒讓父母多操過心,親戚、鄰居都誇他聽話。”
看來,這個父親眼裏的“孬種”,在母親眼裏是個乖兒子。
22歲的未成年心態
“如果不是這次生病,你是不是對兒子還是很滿意的?”我想多了解一些這個年輕人的情況。
“當然啦!”這位母親滔滔不絕地說起來。兒子相貌堂堂,誰見了都誇;中專畢業後分在銀行工作,讓父母很感欣慰。“可從上周開始,家裏就沒太平過,每天都要求我帶他去醫院,在家裏一會兒看不見我,他就心慌。我擔心孩子這樣下去會出意外,就算非典過去了,他這麼經不起事也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