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攻擊性行為

攻擊行為的特征為經常打架罵人,無緣無故地欺侮他人。比如逆反與反抗行為,表現為對任何來自教師或家長的命令的不服,我們在主要闡述這類對他人造成妨礙和傷害的問題行為。

攻擊行為的原因

作為一種問題行為的攻擊與平時所說的打架罵人現象是不同的概念。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衝突,中小學生更不例外,由於社會成熟不夠,自我抑製能力較弱,中小學生往往運用打架罵人的方式來解決彼此的衝突。在中小學中,幾乎天天都會發生打架罵人的現象,可以說,他們之間發生的對打與對罵現象比成年人要普遍或經常得多。這種打架與罵人行為幾乎會發生在任何一個學生身上,即使是平時思想上進、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可能在極度憤怒之時將某人痛打一頓,一個老實沉默、頗有涵養的人也可能會在憤怒之極時罵一句不堪入耳的髒話。這些打架罵人現象乃是人的情緒的正常發泄,是受到特殊刺激或特殊狀況下的過激反應,並不算什麼問題行為,更不能歸咎於人格異常。

所謂攻擊行為或攻擊傾向與上述所談到的打架罵人行為有根本的不同。它是專門指出於品行、習慣和非理性衝動而產生的旨在傷害他人的行為。

[案例]有一位小學五年級學生,其貌不揚,父母離異,學習成績落後,體育活動也很差勁,可以說很難在他身上發現什麼過人之處。他唯一的嗜好就是欺侮別人,上課時揪一下前麵女生辮子,起立時把旁邊同學的椅子拿開,別人路過身邊時把腳伸出,絆倒別人,他在這些傷害他人的行為中獲得一種快樂。當他傷害別人時,並沒有什麼具體的原因,別的同學並沒招惹他,也沒有表示不友好,他似乎是為了傷害別人而做惡,似乎是發自內心的“壞”。其實他這樣做是有原因的,隻不過不那麼明顯,需要借助心理分析才能發現。

這種以傷害他人為目的行為叫做攻擊行為,在此,攻擊行為不是為了報複、也不是為了財富,僅僅是滿足一種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攻擊行為還可以分為若幹類型,如有團夥型的攻擊行為,即有相似需要的人組成一個親密無間的團夥,專門欺侮他人,中小學校裏經常可以發現這樣的小團夥;還有單個型的攻擊行為,即攻擊者沒有任何朋友,十分孤獨怪僻,對人冷漠,使任何人無法接近,沒人知道他的內心世界。這種人心中充滿對他人、乃至對整個世界的不滿,更是充滿對自己生活的不滿,經常通過傷害他人表達自己的不滿。此外,我們還可以把攻擊行為分為人身的身體傷害和口頭上的傷害,以及惡意的態度和敵對的情緒。所以,中小學生的攻擊行為也是多種多樣的,判斷它們的標準就是看是否以傷害他人為目的或者無緣無故地傷害他人。當然,應當承認,在一些情況下,攻擊行為與打架罵人現象很難嚴格區分的,一個人有攻擊傾向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地尋找各種理由來打架,並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其打架罵人行為似乎總有具體的誘因,但實質上、是其攻擊傾向在作崇。

總而言之,我們的確可以發現極個別暴怒、蠻橫無禮、缺少同情心、愛責備別人的“敏感”的孩子,他們十分好鬥,易激惹,這種孩子我們不妨稱之為攻擊性的孩子。

在中小學中,凡是愛打架的人大都是各科學習成績較差,沒有什麼特長和特殊才能的學生,他們在學習和各項集體活動中屢經挫折,得不到表揚,就容易產生攻擊行為。例如,我們上麵所舉的那位同學就是如此,在評估過程發現,這位男孩除了打架外,幾乎沒什麼特長,家庭比別人差,學習比別人差,體育他仍比別人差,他屢經挫折,沒有個人價值感,他認為自己一錢不值,別人根本就不理解自己,瞧不起自己。而唯有打架鬧事時,其他人----包括教師和校長----才開始重視自己,開始批評自己,他的這種受關注、受重視的需要,以打架鬧事這種異常的方式表現出來。----可以肯定,如果他沒經曆過這樣或那樣的挫折,他就不會以騷擾別人為獲得重視的方法。

有一項實驗研究證明了挫折與攻擊行為的聯係。讓兩組孩子觀看一間裝有誘人玩具的房間。第一組孩子先隔著鐵窗看,但不允許進屋玩,引起挫折,過了一會兒才讓進屋裏玩,第二組觀看後馬上可以進屋裏玩。結果,第一組的孩子中許多人損壞玩具,發泄攻擊性,相比之下,第二組孩子則能平靜地玩玩具。

應當指出,挫折易誘發攻擊行為,但不必然導致攻擊行為,一些屢經挫折的孩子不僅不攻擊別人,反而變得恐懼、退縮,缺少競爭心。這又如何解釋呢?

原來,攻擊行為還受到模仿與強化的影響。模仿是兒童學習做人的重要途徑。兒童聽見大人說髒話,就會模仿,看見電視或電影中的攻擊行為,也會模仿。兒童隻憑借觀察就會學到許多東西。但模仿一件事情或某一行為,日後並一定會表現出該行為。譬如,許多女學生經過觀察已學會如何打架罵人,但她們比男生通常表現出較少的攻擊行為,這主要是強化的作用。

行為的結果對我們表現出該行為有直接的影響,我們手碰到電線被電擊一下,下次我們就再也不敢碰觸電線,同樣,如果我們打架受到別人的尊敬或敬畏,我們下次就還想打架。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項實驗,可以說明這一問題。他讓兒童觀看一個成人踢打一個與真人大小的玩偶。兒童分為三組:第一組兒童看到成人的行為結果是受到了實驗者的獎賞;第二組兒童看到的是成人的行為受到了懲罰;第三組兒童看到的是成人的行為既沒受到誇獎,也沒受到懲罰。然後,讓兒童們來到房間玩玩偶,三組中都有兒童模仿了攻擊行為,但第一組最多,第二組最少。這說明,經過觀察,孩於們模仿了成人的行為,並且這一模仿還受到了他們對行為後果預測的影響。看到成人受懲罰的那組兒童,不易形成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