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驟冷謹防青光眼發作

天氣的變化和季節的更替對眼睛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響,假如日溫差大,會影響眼部神經調控造成青光眼發作,因此該類青光眼的複發多發生在冬季。

不要誤以為是感冒胃腸炎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堅教授表示,人的眼球裏麵會產生液體,稱為“房水”,它是營養物質。房水要流通,需要通過一道重要的“門”——“房角”。中國人與西方人的眼部解剖結構不同,中國人眼球前後徑短,前房深度淺,容易出現“房角”狹窄的情況。當氣候變化時,帶來的強烈刺激會影響眼部神經調控,進而影響晶體的調節導致失調,使前房更加變淺,原來就狹窄的房角差不多堵上了。房水流不出去,引致眼壓升高,到一定“臨界點”,青光眼就發作了。

在中國青光眼發病率約1%。如果是40歲以上的婦女,發病率更高至2%~2.5%。這是因為受生理因素影響,40歲以上女性的植物神經係統功能不平衡,增加了發病危險。

有時候病人覺得眼球脹痛,視力有所下降,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其實這已經敲響了青光眼複發的警鍾了。繼續發展下去,病人會忽然間發覺眼睛劇烈作痛,同側頭痛,伴有視力的急劇下降,看燈光時有彩虹似的光圈,部分人還會出現惡心、嘔吐等反應。這時,一定要盡快到醫院求治。

40歲以上女性是高發人群

青光眼發作不容忽視,葛主任強調:“如果青光眼急性發作持續24小時以上,而不及時進行藥物配合手術的治療,持續的高壓將導致視神經的萎縮,而視神經損害是不可逆轉的,即使再動手術挽救,就算不盲視力也將嚴重受創。”他提醒,以往有病人發作之後,因為症狀的相似,以為自己得了感冒、胃腸炎或者偏頭痛,折騰了好久才知道去看眼科,耽誤了治療。

葛教授建議,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特別是女性,以及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或者糖尿病、血管硬化、高血壓的病人屬於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他們應該3個月到半年定期找醫生做一次眼保健檢查,隻須幾分鍾時間,診斷率在95%以上。一些早期的症狀,患者本身沒有明顯感覺,但在儀器中就可清楚顯示,即可進行早期的激光幹預治療。

勿從熱的地方立即到寒處

青光眼患者冬天應注意保暖。要注意天氣預報,尤其是冷空氣的活動情況,當有冷空氣過境時要盡可能避免外出,少受寒氣刺激,有時受涼感冒後打噴嚏等外界刺激也會招惹青光眼發作。盡量不要從熱的地方立即到寒冷處,以免引發眼壓波動。同時保持心態平衡,忌大喜大怒、暴飲暴食、抽煙喝酒等不良刺激。

發現青光眼後,在接受治療的同時,患者情緒不能急躁,生活中要保持達觀,以免情緒激動引起血壓波動升高,從而導致眼壓再升高。同時應該多走動、散步,因為缺氧會對血管造成損害,青光眼就是血管出現異常的表現。雖然多喝水是保健的必要手段,但青光眼患者一天攝入1~1.5升水就夠了。飲水過多會出現水腫,引起動脈血壓升高。少喝濃咖啡和茶。

葛教授還提醒患者,一些降眼壓藥物能起到良好的降眼壓治療作用,但這些藥品毒副作用大,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能自行到藥店購買。

自然免疫與人工免疫一個都不能少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因感染疾病而獲得的自然免疫力是無比強大的,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種獨特的寶貴財富,這也是一種普遍現象。自然免疫的典型例子就出自流感。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對抵禦流感的免疫方式就進行過爭論。有人認為對人,尤其是對兒童,用人工免疫(注射流感疫苗)的方法預防流感效果並不太好,與其讓兒童注射流感疫苗,還不如讓他們患病後獲得自然免疫力。

1969年1月,一種名為香港流感病毒的流感第一次在美國暴發,奪去了不少人的生命。隨後流感傳到歐洲和澳大利亞,但患者卻銳減,這種結果引起專業人員的極大關注。他們在查閱醫學文獻時發現,1968年被亞洲流感病毒感染過的人在1969和1970年未受香港流感病毒之害,因為亞洲流感病毒與香港流感病毒相似。也就是說以前患病後自然獲得的特異性免疫力,對後來預防相同或相似的疾病起了重要作用。

同樣,在英國的南威爾士,研究人員和醫生作了一個研究,測定連續接種流感疫苗的人和未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體內的流感抗體。結果表明,由野生香港流感病毒自然感染(患流感)後獲得的免疫力,比由接種香港流感滅活疫苗所獲得的免疫力更為持久。根據這一事實,研究人員認為,自然獲得的免疫力要比人工免疫獲得的免疫力強大而持久。

同時,免疫學的理論也支持自然免疫優於人工免疫。比如,免疫學中有一種理論叫做原發性抗原損害,指的就是首次由野生病原體感染後在人體免疫係統留下的印記,要比以後任何時候感染留下的印記深刻得多。

基於免疫學的大量事實,自然產生了一種觀點,即首先應珍惜人體可能獲得的自然免疫力。這個結論不僅針對兒童和流感,對於成年人或其他一些疾病也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