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哮喘先治鼻炎

老李隻要一流鼻涕、打噴嚏,總之鼻炎發作,哮喘也就會跟著發作,為此老李心煩不已。醫生告訴他,他患的是過敏性鼻炎,與哮喘是一個病的不同表現,醫學上稱為全氣道炎症高反應綜合征。

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是一種常見的聯合病,可在同一病人身上共存。鼻炎病人可能不發生哮喘,但大多數哮喘病人都伴有鼻炎,且常由鼻炎引發哮喘,有相當多的哮喘患者在哮喘發作前先有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可以說鼻炎是哮喘的危險因素。據統計,患過敏性鼻炎的病人中發生支氣管哮喘的比例高達40%~60%,過敏性鼻炎患者發生哮喘的危險性比正常人高8~20倍。

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有著共同的病因,這就是病人的過敏性體質和呼吸道(或稱氣道)的高變態反應性。當致敏物質入侵呼吸道時,首先對呼吸道入口——鼻腔產生刺激,鼻腔黏膜就會發生變態反應而發病,因此鼻炎也就成為哮喘的首發症狀。如果此時不對鼻炎加以治療,哮喘就會隨之發作,因此預防哮喘必須先治鼻炎。

所以,當您或您的家人經常出現鼻癢、連續打噴嚏、流清涕和鼻塞等情況時,就應該找醫生診治。積極治療過敏性鼻炎可以防止支氣管哮喘的發生。抗過敏藥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常用藥物。臨床證實,運用特異性免疫療法(或稱脫敏療法)對此病進行預防和治療,並結合局部用藥,能有效地降低氣道反應性,拮抗變態反應性炎症,控製鼻炎,預防哮喘的發作。

偏頭痛與食物有關

我國成年人偏頭痛的患病率達7.7%-18.7%,其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3-4倍,而且多數起病於青春期。醫學專家指出,引發偏頭痛的誘因主要是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季節更換、天氣變化、女性月經以及噪音、強光等環境因素,另外不適度地食用含酒精飲料、咖啡、巧克力等也易導致偏頭痛。

牛奶、乳製品、酒類、巧克力是最早被發現可能導致偏頭痛的幾種食物。巧克力和葡萄酒中酪氨酸含量偏高,這種氨基酸進入人體內就會轉變成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增高將引起頭痛發作。青年人既是偏頭痛的好發人群,又是牛奶、乳製品、酒類、巧克力等食品的最大消費群,這可能就是年輕人易患偏頭痛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某些食物可能導致偏頭痛的發作,而另一些食物能夠治療和預防偏頭痛。研究發現,大多數偏頭痛患者腦組織中的鎂含量偏低。鎂是人體細胞內液中一種重要的離子成分,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如抑製神經興奮、調整血管張力等。在偏頭痛的發作期與緩解期,這些患者大腦中的鎂含量有顯著的差異。所以偏頭痛患者在預防上除注意勞逸結合、睡眠充足、避免焦慮和緊張外,還應該多吃些含鎂豐富的蔬菜、水果,增加大腦中的鎂含量。含鎂較多的食物包括:小米、蕎麥麵等穀類,黃豆、蠶豆、豌豆等豆類及豆製品以及雪裏紅、冬菜、冬菇、紫菜、桃子、桂圓、核桃、花生等。

專家提醒人們,作息有序、勞逸結合、節製飲食、適當運動可預防偏頭痛的發生。一旦偏頭痛急性發作,宜在安靜、避光的室內靜臥休息,輕者無須特殊治療。

心絞痛型癲癇易誤診

許多人都知道,癲癇大發作時病人會突然神誌不清,發出尖叫聲,然後跌倒在地,雙眼上翻,口吐白沫,伴四肢肌肉一陣陣抽動。但您是否知道,有一種類型的癲癇,發作時很像心絞痛,若不警惕,很容易誤診誤治。

病例一:37歲的王某在早餐時突發心慌,心前區悶痛,吃食物就像咀嚼木屑,伴視物模糊,全身冒汗,約5分鍾後症狀自行緩解,但仍感頭昏、乏力。隨後,步行回宿舍,發現自己的褲兜內有油餅,內褲上有少許稀便。

此後,王某常有瞬間無意識動作、發呆及左麵部發作性肌肉抽搐,偶有夜間突發曆時5~6分鍾的心前區悶痛,疼痛可向左肩背部放射,還伴有頭昏及心慌。到醫院就診,醫生初考慮為心絞痛,但心電圖檢查正常。後追問病史,其母說王某曾在15歲、18歲時因精神緊張,發生過發作性心慌,隨之意識喪失且有顏麵摔傷史。

病例二:46歲的劉某在打乒乓球時突然感到左胸部抽搐,伴心慌、心前區疼痛,2~3分後自行緩解。發作後全身無力、大汗、頭昏、嗜睡。此後18個月內又有無明顯誘因地類似發作4~5次,症狀持續10~30分鍾不等。心電圖檢查正常,按心絞痛和胃病治療無效。以後,劉某的發作日益頻繁,幾乎每天均有發作,多於夜間或靜止時,曾一次晨起時發現尿床,偶有發作時出現曆時2~3分鍾的全身性“癱瘓”。

分析:以上兩位病人均經過腦電圖檢查確診為癲癇。結合臨床表現,醫生診斷其為心絞痛型癲癇。心絞痛型癲癇發作時的主要表現為心絞痛樣發作,其與心絞痛的區別在於:無論在發作期或間歇期,患者的心電圖檢查均正常,且用解除心絞痛的藥物,如口含硝酸甘油等治療無效,而用治療癲癇的藥物,如苯妥英鈉、安定等可控製或明顯減少病人發作的次數。

治療瘢痕疙瘩避免步入誤區

瘢痕疙瘩俗稱“瘢痕瘤”,也叫“蟹足腫”,是皮膚科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一般分為表淺性瘢痕、增殖性瘢痕、萎縮性瘢痕。瘢痕疙瘩不但妨礙美觀,而且伴有痛癢,特別是萎縮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縮性,可牽拉臨近的組織、器官,而造成嚴重的局部活動功能障礙,甚至畸形。因人們缺乏對此病病因、發展及治療等相關知識的了解,致使無意中陷入一個又一個誤區。

誤區一手術切除就會一勞永逸

23歲的燕燕,像許多同齡女孩一樣喜歡追求時尚,但每到夏天,她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女友們穿上漂亮的吊帶背心,自己卻穿不出去。原來,在她的胸前長了一個又硬又紫的大疙瘩,這使燕燕很自卑。在男友和家人的陪伴下,她毅然到一家小醫院切掉了這個礙眼的“瘢痕瘤”。誰知歡喜了沒幾天,另一場噩夢又接踵而來,在燕燕的刀口處,猶如蘑菇一般又冒出幾個硬結,而且越長越大,最後融合在一起,比先前的疙瘩個頭還大。痛不欲生的燕燕,輾轉來到黑龍江省腫瘤醫院皮膚科,科主任孫桂珍教授為其檢查後下了瘢痕疙瘩的診斷。經封閉加冷凍方法治療,兩個月後燕燕的疙瘩終於不見了,胸前也變得平滑了。孫桂珍教授介紹說,瘢痕疙瘩患者本身就是瘢痕體質,應盡量避免開刀手術。據不完全統計,瘢痕疙瘩術後複發率可高達90%以上,對如此高的複發率須百倍警惕。那種一刀下去即能治愈瘢痕疙瘩的說法,是不確切的。

誤區二瘢痕疙瘩不就是瘢痕嗎

與燕燕姑娘相反,有些瘢痕體質的人則表現得大大咧咧,認為在手術刀口處留下的瘢痕,除了影響美觀外,沒什麼大礙,用不著治療。其實不然,孫桂珍教授解釋說,若是瘢痕體質的人,即便沒有外傷也可形成瘢痕,那麼,術後發生瘢痕疙瘩的幾率就更高。作為常識,人們應了解瘢痕疙瘩不等於手術瘢痕,皮膚受到創傷後,在修複的過程中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和透明變性,可形成兩種瘢痕,一種是肥大性瘢痕,一種就是瘢痕疙瘩。肥大性瘢痕,即通常所說的手術瘢痕,是在手術刀口處形成的隆起增厚的斑塊,不會向四周擴展,一般生長數月後即停止發展,可不用理會。而瘢痕疙瘩好發於胸骨前,表現為堅硬的大疙瘩,表麵光滑,容易受到激惹而產生疼痛。如不及時治療,它會像蟹足那樣向周圍組織浸潤生長,且越來越大,一發不可收拾。以上兩種病的發展和治療經過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淆,必須認真區別和正確對待。

誤區三小硬疙瘩用不著理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