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飲食:四種平衡很重要
“雜食者,美食也”———雜與精的平衡人體需要的營養是多方麵的。從人類的進化曆史看,必須有眾多來源的食物才能滿足營養平衡的需要。日常膳食中食物的種類雖然是有限的,但在實際生活中人類攝取的穀物、蔬菜、水果與采摘的野生天然植物品種則是無限的。膳食偏簡求精,實則有害無益,特別是對生長發育不利,偏食和食物過精易造成微量元素鐵、鋅、碘、礦物質元素鈣和某些維生素的缺乏以及一些營養素的過剩。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應提倡食品來源的多樣化。
古人說:“雜食者,
美食也!”著名營養學家李瑞芬教授曾談到,為保持身體健康,每天要吃25~30種不同的食物,可謂雜矣!
“食宜暖”———膳食的冷熱平衡“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指出了膳食的冷熱平衡。“食宜暖”,生冷食物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微則為咳,甚則為泄。體虛胃寒的人,應少吃生冷食物,特別是在夏日更應慎重。民間也強調“饑時勿急,空腹忌冷”。反之,飲食也不可太熱,否則易燙傷胃脘、咽喉。據報道,在華北地區食管癌高發區,居民就有喜飲熱水、熱粥的習慣。故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所以,膳食應當注意冷熱平衡。
“食前忌動,食後忌靜”———就餐前後動靜平衡就餐前後動與靜的平衡同樣很重要,因為人們每天飲食中所攝入的各種食物及營養與身體的熱能消耗之間必須保持平衡。《論語·鄉黨》篇中說:“食不語,寢不言。”說明古人主張食前及食中宜靜而專致,不可分心、高談闊論,以利納穀和消化。古人言:“飲食即臥,不消積聚,乃生百疾。”醫學食療古籍稱“食後便臥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之疾,蓋營衛不通,氣血凝滯故而”,所以飯後要適當活動。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說明進食後緩行散步有利於健康。
“胃好恬愉”———進食前後的情緒平衡進食前和進食中保持平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消化功能正常進行,與此相反則會危害脾胃。《素問·舉痛論》中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很難設想,人們在氣血紊亂的情況下,還能保證消化功能的正常進行。古人說:“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進食過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緒都應盡力排除。
音樂對於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因此,我國道家不僅提出了“脾髒聞樂則磨”之說,還發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悅的音樂以配合進食。
胖人度夏當心腦供血不足
夏日高溫燥熱,是許多疾病的高發季節,也是胖人最難挨的季節。胖人在夏天要特別注意降低心腦血管周期性缺血的程度,因為胖人的血管壁上沉積著大量脂肪,血液中也有大量脂質斑塊,容易使動脈形成粥樣硬化,加劇血管堵塞,影響體內血液循環速度,減緩新陳代謝,增加心髒負擔,使心腦血管供氧能力下降。
專家建議,
胖人在夏天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吃飯八分飽。改變飲食習慣,以吃七八成飽為宜,可以降低一天的周期性心腦血管缺血程度。建議早上喝500毫升牛奶,吃100克麵食、兩個雞蛋和100克牛肉或羊肉、雞肉、魚肉;午餐吃300克蔬菜、200克主食,午睡後吃150克水果;晚餐吃200克蔬菜、100克豆製品。這些飲食量大抵是成人食量的七八成,這樣的飲食結構會有效降低人的周期性心腦血管缺血。
2.保證良好睡眠。睡覺前可聽些輕音樂、洗個涼水澡、喝袋冷酸奶,這些都有利於盡快入睡。午睡對胖人很重要,應該堅持。
3.內心平靜。少想心事,減少思慮,以免心火氣盛,誘發心腦疾病。夏日心火旺盛,中醫養生專家建議肥胖者減少思慮,尤其是涉及眾多人際關係的煩心事,以免心火氣盛,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胖人一天至少洗兩次澡,一來保證皮膚健康,二可帶來好心情。
4.運動強度要適宜。適量運動是防治肥胖的最佳途徑,它可以減少脂肪蓄積量,使致病性血脂、血蛋白顯著下降。可胖人應該選擇適宜的運動鍛煉方法。建議胖人夏季采用中等小強度運動量鍛煉,如快走或慢跑,每周3次至5次,每次60分鍾,應選擇早晨或夜晚鍛煉,避開暑熱,並注意補充水分。
夏季謹防痱子偷襲
炎炎夏日,刺癢難耐的痱子恐怕又要侵襲寶寶、胖人或者孕產婦了。醫學專家提醒那些容易起痱子的人,要注意居室通風,勤換衣服,注意個人衛生,如果痱子發展較為嚴重,最好到醫院進行治療。
痱子又稱汗疹,
醫學上稱紅色粟粒疹,是夏天常見的由於汗孔阻塞後而引起的皮膚急性炎症。在酷熱潮濕季節,常常由於居室不通風、室溫過高、日曬、穿衣過多或太緊,從而妨礙汗的排泄和蒸發,由於汗液滯留在汗腺管口,造成汗孔被皮膚表皮浸軟膨脹的角質所堵塞,引起汗腺周圍炎症變化。嬰幼兒、孕產婦、身體肥胖者、慢性病、體質虛弱以及高熱病人等,都比較容易在夏天長痱子。
痱子一般多發於頸、胸、背、腹、肘窩、女性乳下及兒童頭麵部、臀部,常成批出現。開始皮膚為一片紅斑,迅速產生針頭或粟粒大密集的小丘疹,突出皮膚,圓形或者是尖形,有時頂端有小疙,稱為汗疙疹,周圍發紅。痱子增多後可融合成一片一片的,使整個皮膚發紅,瘙癢。可造成抓痕出血及繼發感染,形成癤腫或膿腫。瘙癢會在運動、太陽照射或進熱食後、汗液分泌增加時加劇。
醫學專家提醒,如果已經長了痱子,要特別注意更換汗濕衣服,經常洗澡,保持皮膚幹燥,並且可以配合用一些痱子粉等非處方藥止癢消炎。另外最好要忌食煙酒、辛辣、油膩食品;加強室內通風散熱,環境不宜潮濕、溫度要適宜,減少出汗和利於汗液蒸發;衣服宜寬大,並且要及時更換汗濕衣服;不要抓撓患處,以免繼發感染;保持皮膚幹燥清潔,常用毛巾擦汗或用溫水清洗後塗痱子粉;不要用涼水洗澡,防止汗孔遇冷關閉,汗出不來。如果痱子頂端出現針尖大小淺表性小膿皰,很可能預示將要發展為膿痱,應去醫院就醫。
另外,夏天由於溫度、濕度大,皮膚溫度相應增高,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增多,毛細血管擴張,並且有蚊蟲叮咬,人易患多種皮膚病,如濕疹、膿皰瘡、日光性皮炎等。皮膚病要以預防為主,而預防的關鍵在於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皮膚清潔。
牙膏有妙用夏日療小疾
牙膏除了潔齒和防治牙病以外,在夏天它還有許多其他用處:
1、如果被蟲子、蚊子等叮咬後奇癢難忍,
可迅速塗上牙膏,再按摩3—5分鍾,痛癢感即可停止。
2、夏季兒童很容易長痱子,如果洗澡時,在濕毛巾上塗少量牙膏,敷在患處,輕揉5—10分鍾,就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3、旅途中若發生頭暈、頭痛時,可在太陽穴上塗上少量的牙膏,症狀就會立即消除。
4、遇到小麵積的輕度灼傷,立即在患處塗上少量的藥物牙膏,可減輕水腫,消炎止痛,並能預防擴大感染。
5、輕度的皮膚破傷,可用藥物牙膏作為臨時急救藥,在傷處塗上牙膏可消炎止血,必要時再包紮。
6、女性若患有輕微的陰道炎症,可在水裏放入少量的牙膏,攪拌均勻後再清洗患處,症狀即可消失。
7、夏天,腳癬患者的腳趾間非常容易出現浸漬、潰爛及奇癢感,如果洗淨後在患處塗上少許牙膏,便能止癢。
飲料對於藥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