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方法
胸懷全局的布局方法
布局是圍棋藝術中的一個術語,借用到寫作裏,就是指設計文章的結構。常言說,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當中心確定後,材料選定後,接著最重要的步驟便是布局謀篇了。布局謀篇是構建文章的形式,也是高考作文檢測考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內容。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一般分內容、語言、結構三大項。“三分天下”,結構便居其一,可見其份額不小了。
寫文章為什麼要考慮布局謀篇呢?因為任何文章都是內容形式的結合體。兩者緊密聯係,不可分割。內容依存於形式,靠形式表現出來;形式受內容的製約、靠表現內容而存在。正如法國文豪福樓拜所說的,兩者是靈魂與肉體的關係,肉體的生命力在於有靈魂,有了靈魂,肉體才會是活生生的;靈魂又必須依托於肉體,沒有肉體,靈魂也不存在了。內容與形式都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內容是文章一定形式的內容,形式是文章一定內容的形式。文章的結構布局便是文章形式的主要內容之一。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特別重視布局謀篇的問題。高考作文,盡管中心思想正確、深刻,材料典型、新穎,如果沒有完整、優美的布局,材料不能得到恰當的組裝,中心思想也無法表現出來,那絕對不會成為好文章,絕對不會獲得好分數,絕對不會在競爭中成為勝利者。因此,任何考生在中心確定後,材料選擇後,就要拚全力安排布置自己的文章結構,半點馬虎不得,半點鬆懈不得。
文章結構布局的主要項目便是開頭和結尾,層次和段落,脈絡和線索,過渡和照應等等。開頭精彩,結尾有力,段落完整,層次清晰,脈絡分明,線索連貫,過渡自然,照應恰當,各個分項處理得當,文章的整體結構就會極有特色,那麼材料就會因結構優美而充分發揮作用,中心思想就會因結構優美而熠熠生輝了。
怎樣使文章的結構完整、和諧、優美呢?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胸懷全局了。
所謂胸懷全局就是根據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材料的內在聯係,胸懷全局,統籌規劃,以設計整篇文章的布局。就是要把怎麼開頭,怎麼結尾,線索是什麼,共分多少層次多少段,哪些段落為主,怎麼詳寫,哪些段落為輔,怎麼略寫,怎麼過渡,如何照應等,一一考慮清楚。這如蓋房子的搞設計,畫藍圖。蓋房子時,還未動工破土,設計師便要把未來的大樓從整體上設想出來,何處安門,何處安窗,何處是廳堂,何處作臥室,何處做廚房,甚至何處修廁所,這間房與那間房怎麼聯通,都要一一想到,並把自己的設想畫成圖樣,再交工程隊施工。寫文章如不能像設計師那樣胸懷全局去設計,那麼,寫一段,想一段,像擠牙膏似的擠文章,寫出的文章的結構絕不會完整、和諧、優美了。
大家一定知道“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宋代文學家蘇軾的朋友文與可是個畫家,擅長畫竹,蘇軾驚異他的朋畫得又快又好,問其原因,文與可說,每當動筆畫時,他都在心裏暗暗地設計了全幅畫的布置,幾杆直,幾杆斜,枝伸何處,葉子多少,何處繁密,何處疏淡,都預想於心,到作畫時,不過是把心中的畫,畫到紙上罷了。蘇軾對文與可胸懷全局的布局方法大為讚賞,並寫文章加以介紹,其中一句是“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後來便演變成“胸有成竹”這個成語了。畫畫如此,寫文章也如此,文與可是先打腹稿再作畫,寫文章從全局出發安排結構,既可以像文與可那樣打腹稿,也可以把布局用提綱形式寫出來,先修改提綱,再依提綱寫成文章。有此一步,文章的結構一般便會好得多了。
【例文】
樹木·森林·氣候
——談我、家鄉、祖國
寧夏考生
朋友,你若問我:你愛你的祖國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你再問;你愛你的家鄉嗎?回答還是肯定的。然而,我還要告訴你,我首先要愛我自己。
我,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猶如江南的一株冬青,沒有粗壯的身軀,沒有茂盛的枝葉,實在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也許你要問,既然如此,你何不忘卻自己呢?不,我雖然普通,卻也是萬木中的一株、滄海中的一粟。森林由我們組成,大海由我們彙集,我們現在的積蓄是為了以後的奉獻。忘卻了自己,不從外界吸收,用自己幼小的枝幹去抵擋大風,用自己脆弱的軀體去支撐大廈,能行嗎?隻有擁有無數參天大樹,才能形成茂密的森林,隻有茂密的森林,才能改變周圍的氣候,我們就是那株株小樹,我們的家鄉,就是那片片森林,我們的祖國就是那周圍的氣候!
但是,我們的小樹太弱小,我們的森林太稀疏,我們的氣候還得不到完全的改變。怎麼辦呢?作為小樹的我們,不能企求他人的保護。古老的樹正在一批批幹枯,它們已經為森林盡了最後的力量。我們怎能再有什麼奢求呢?我們要吸取,但不是乞討;我們要探求,但不是魯莽;我們要成長,我們要成熟,我們要豐富。曲嘯老師說得好:“青年人要自尊、自強、自重、自愛、自信。”
過去,我們的周圍籠罩著黑煙,我們的氣孔被堵住了,我們吸不到清新的空氣。惡劣的氣候,推殘了我們的前輩,影響了我們這一輩。但是,現在呢?現在陽光明媚,萬物複蘇,我們的腳下是肥沃的土地,我們的身上有充足的紫外線,我們的耳邊是鳥語,我們的空氣裏有花香。我們沒有理由再猶豫,沒有理由再彷徨。
看見了嗎?我們的邊防戰士,已率先在祖國南疆築成了一道攻不破的長城;聽見了嗎?從祖國的各條戰線上飛來了條條消息,無數的青年企業家在湧現,無數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湧現;看見了吧,多少株小樹已成為參天大樹;看見了吧,我們的森林已變得如此美麗;看見了吧,我們周圍的氣候已變得如此宜人!
朋友們,用自己的心去愛吧,去愛這片片森林,去散發自己的氧氣吧,如果你想愛得深,你想獻得多,首先請你愛你自己吧!
【簡析】
這是一篇極有特色的文章。特色在於用生動的形象去議論,故沒有一般議論文的枯燥、呆板,而別具一種生動、蘊籍的韻味。在結構布局方麵,作者沒有提綱留下,也沒見在別的地方發表《我是怎樣寫樹木·森林·氣候文的》的介紹字,無法知道他是在考場裏是如何構思的,但我們仍可以大致知道這位考生在安排結構布局時,應該是做到了胸懷全局,這從文章的副標題“談我、家鄉、祖國”的上麵反映出來。顯然,這位考生審清題意後,便用“我、家鄉、祖國”三者寫題目的“樹木、森森、氣候”對應,這個副標題在一定意義上說便是考生壓縮了的“寫作提綱”,也是他具體操作的“藍圖”。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也確實是按“我、家鄉、祖國”的順序來安排層次段落的。因而這篇文章便具有結構完整、脈絡清晰,詳略得當,首尾呼應的特點。
中心貫穿的布局方法
所謂中心貫穿就是依據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去安排文章的組織結構,這是思考文章布局的基本原則。
為什麼呢?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處於一種主腦的地位;也是文章內容的核心。文章的結構解決的是形式問題。在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中,內容是主導的因素,它決定形式。形式是輔助因素,它總是為內容服務而存在的。一定的內容要求一定的形式去表現它;一定的形式因為表現一定的內容而取得不可忽視的地位。當然形式對內容也有其反作用力。文章的布局要求依據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去安排,正是內容與形式的辨證關係的具體運用。事實上,任何文章都是要發表某種思想、某個觀點、或傳達某種信息,表現某種情緒而寫的,不是為了宣傳某種“嘏局結構”而寫的,所以要講究結構布局,其目的在於把思想、觀點表現得深刻透徹,把某種信息表達得準確,把某種情緒刻劃得生動,以便說服別人或感染別人、離開這些,連文章都不必寫了,還談什麼結構布局呢?
魯迅先生在介紹他的寫作體會時說:“有了小感受,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得到較整齊的材料,則還是做短篇小說。”這裏的“散文詩”、“短篇小說”便是不同的文學體裁,也就是不同的文學形式。所以選擇是寫“散文詩”,還是“短篇小說”,全由表現的內容去決定。豈止魯迅,我國許多著名的詩人、文學家都是這麼做的。如唐代詩人祖詠參加科學考試時,詩歌試題是《終南望殘害》,要求寫成五言律詩,即全詩應是八句,中間兩聯四句還要對仗工整,這裏律詩的結構,祖詠卻寫成了五言絕句,即全詩僅四句二十個字。他寫道:“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意思是終南山的陰坡很秀麗,山頂卻積雪未消,高高地聳立在雲端裏。林梢的殘雪在太陽照耀下,閃著晶瑩的白光,使長安城的人看了也增加了寒冷的感覺。全詩刻劃了雪後的景象,表現了對寒冷中缺衣少食的窮人的同情。按他的才華,稍稍努力,完全可以寫成律詩的,但他寫了這四句就交卷了,因為沒有按要求寫成律詩,他這次就落榜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寫成八句四十字的結構,他說:“我那四句,已把中心思想表達完滿了,為什麼還要硬湊呢?”這就是說,祖詠是以表達意思的需要去考慮詩歌形式的,寧可落榜,也不願脫離中心思想需要去遷就形式。他這首詩因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便成為唐代詩歌裏膾炙人口的佳作。這從另一個側麵證明了中心貫穿法是人們推崇的布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