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鬆下率直的人性
第一章 率直心的重要要素
鬆下認為,一個人有率直心,才能站在真理一邊,看清事物的真相,找出應對世事的方法。
以前的人,在行為上不能曠達無私的原因很多。可是在鬆下看來,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率直的心胸,以至常常被自己的欲望、利益或立場所蒙蔽,並曲解事物的真相,與他人對立衝突,最後使彼此都遭受不幸。
因此,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應該避免用過去的觀念與方式生活,每個人都要培養率直的心胸。
鬆下指出,率直的心胸,不是一味地迎合或盲從,它具有更強烈、更積極的內容。它是指沒有私心,天真而不受主觀、物欲所支配,照實探索事物真相的態度。鬆下相信,有了率直的心胸才能對真理堅信不移,看清事物真貌,並找出應付世事的方法。
也就是說,有了率直的心胸,必可以明辨事非,看清正義與邪惡的分界,找到自己應走的道路,使生活充滿光明。一旦人人都有率直的心胸,社會將變得更有活力、正常而有理性。
總而言之,率直的心胸可以將人類的聰明智慧,導向正軌,以光明磊落的態度處理事物,不至曲解事物的真貌,而以堅定的信心,采取正確的行動。
率直心是人類寶貴的天賦,但要時時去鍛煉,才能自然流露出來。
每個人都需要率直的心胸,而率直的心胸是與生俱來的,也是我們最寶貴的天賦。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在日常生活或行動中,好好運用它,來開拓美好的人生呢?
人類是過群體生活的,所以,每一個個體的努力,都會影響到社會的進步;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也是社會康樂的基石。個體與社會,具有休戚與共的密切關係,這是人類的一項特質。
"我們該如何發揮這項特質呢?"鬆下認為,必須先認識"身為萬物之靈"的神聖,並仔細而冷靜地觀察事物的真相,培養適當判斷與應變的智慧;同時,應該徹底思考並了解人生的價值與真諦,不斷鞭策自己,朝向全人類的福祉邁進。而為了充分發揮人類休戚與共的這項特質,一定要有率直的心胸,要以無私、天真的胸襟,來實現人生的真義。
鬆下告訴我們,人的知識容易遮蔽率直心,要時時反省,才能將率直心流暢地表現出來。
前麵說過,每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可惜,很多人沒有將它表現出來,辜負了人的這項寶貴的天賦。
未能表現率直心胸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受生活中種種事物的拘束。初生的嬰兒,純潔、天真,沒有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所以總是用最率直的態度表達感受。但是,年紀愈大,體驗愈多,知識愈豐富後,率直的心胸反而愈來愈隱而不現。成人往往會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技巧,以滿足個人的需求,逃避不如意或責難。
比方說,父母教導孩子不要說謊,一開始,孩子一定很聽父母的話,盡量不說謊。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的做法會漸漸改變。他也許會因為害怕被責罵,而不承認自己做錯事,也許會為了博取同情或重視而說謊,而這種種行為,正是率直心胸被蒙蔽的現象。
舊約聖經中記載著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大意是說亞當和夏娃,因為禁不起惡蛇的誘惑,違反了上帝的禁律,偷嚐了智慧的果實,從此,他們獲得智慧,有了貪欲等各種念頭,失去了渾沌時無憂的生活,也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一生下來就有率直的心胸,隨著智慧、知識的累積,其它思想支配著率直的心胸,使其無法表現。惟有時時反省,才能重新拾回寶貴的率直心胸。鬆下指出,失去率直心,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紛爭、誤會、猜疑、排擠等緊張關係。
人一旦失去與生俱來的率直心胸,對立、紛爭、誤會、仇恨、猜疑、排擠等現象,必將跟著發生。而減少這些緊張關係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人人都表現率直的心胸。
事實上,不僅個人的關係要靠率直心胸改善,國與國之間亦然。例如目前在中東、非洲等地發生的戰爭,就有賴大家用率直的心胸來消弭。如果每個人都能以率直的心胸處世接物,世界自然能和平。
人類今天的成就,是累積過去多年來的努力所獲得的,我們應該珍惜。隻要每個人都能用率直的心胸來待人與經營事業,鬆下相信,大家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都將更豐富,身心將更健康,社會將更趨和諧,生活品質必能提高。率直心是如此重要,鬆下對它推崇備至,他提出了率直心的十大要素。鬆下認為,若隻知道率直心胸的重要性,卻不了解率直心胸的全貌,是很難培養出率直心胸的。這就好比你向別人問路,對方說:"向東走",你卻不知道哪一個方向是東,因此仍然找不到正確的方向。為了使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培養率直的心胸,首先,大家必須明確率直心胸的內容和定義。鬆下將率直心胸的內容分為十種,但他認為這隻是它部分的內容,而不是全部,而且這些內容並不新奇,甚至相當平凡。他相信,一定有人已經了解它們的重要性,也有些人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但是,還有很多人並沒有做到,所以他認為,有必要詳細介紹一下。
(一)不可有私心
鬆下認為,率直的心胸,就是不圖私利、摒除私欲的心胸。
率直心胸的第一項內容,是不圖私利、摒除私欲或私心。為了求生存,人們難免有私心或私欲。完全沒有私心的境地,隻有聖人才能做到,一般人是不可能如此的。換句話說,我們在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時,或多或少會懷有私心的。可是千萬不可使自己成為私心、私利或私欲的奴隸。因為,有私心的想法或行動,常會導致不良後果。舉例說,假使政治家有私心,隻推行對自己有利的政策,那麼首先受害的將是國民,而他自己也將因失去國民的支持而垮台。做生意也是一樣。假使商人有私心或惟利是圖,毫不關心顧客,那也將因失去信用而倒閉。做生意是公平的競爭,而社會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千萬不可有私心。
事實上不少有私心的人最後總是自食惡果。愈是擁有權勢或武力的人,所受的傷害也愈大,因此,大家都需要有率直的心胸。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即使有私心,也不會因隻顧自己而犧牲別人。
如果政治家有率直的心胸,就一定會考慮自己所屬黨派、團體、國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假使每一個政治家都能夠如此,國家的政治一定廉明,人民也一定幸福。
同樣的,商人除了自己的利益外,也應該考慮消費者的權益,以及如何提高服務品質。如果每一個商人都能夠這樣,他就會被社會所肯定。換句話說,假如社會的每一分子都有率直的心胸,無論做什麼事都考慮到社會大眾的利益,社會一定充滿光明。
(二)懂得傾聽
鬆下認為,率直的心胸就是用謙虛的態度,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或經驗。
據說,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有一位叫做黑田長政的武將,每個月都召開兩到三次"不可以生氣"的意見發表會。參加這種會議的,除了元老家臣之外,大部分是足智多謀或有當國策顧問資格的人,總計不過七人。
在會議開始前,黑田長政總是對參加者發表例行致詞:"任何人都不可把在會議中聽到的話放在心上,也不可以傳揚出去,更不可以在會議中生氣,但是,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參加者都宣誓服從以上訓示後,會議馬上開始。會中,有人批評黑田長政,也有人指出他賞罰不公或某項政策不對,更有人為開除的家臣鳴冤。總而言之,都是平時很難聽到的真心話。
據說,有時黑田長政在聽了家臣們的話後,很生氣。家臣們就會問他:"您怎麼了?是不是生氣?"此時黑田長政一定回答說:"不,不,我一點也不生氣。"
這種意見發表會非常有益,所以黑田長政在他的遺書中說:"今後,這樣的意見發表會,仍須依照我創立的原則,每個月至少召開一次。"
在當時,武將的職責是指揮三軍作戰,性情大都非常剛烈,加上握有生殺大權,所以人人敬畏。如果有人敢違抗命令或直言勸諫,一定會被處死。因此除了視死如歸的忠臣,誰也不敢直言不諱。
但是,如果每一位君主都這樣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勢必永遠被甜言蜜語所蒙蔽,誤國又誤民。有率直心胸的黑田長政,為了聽取有益邦國的直言,因此召開了意見發表會。但他也是凡人,所以在家臣麵對麵地指責他時,當然也會生氣。但他采取了自我約束的方法,惟恐一時衝動,加罪忠良之士,因此在開會之前,事先事明"不可以生氣"以避免衝突發生。這實在是個明智之舉。
黑田長政之所以繼續召開這種會議,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是萬能的,不可能知道一切事物,他需要用別人的忠告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換句話說,他希望自己的國家綿延強盛。他更明白,謙虛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是邁向這種理想的不二法門,所以他能夠把家臣的指責,當做鞭策自己的良言。在培養謙虛心胸之前,必須先培養率直的心胸。無論在哪一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用謙虛的心胸來聽取別人的意見。有了率直的心胸就能培養出謙虛的態度,而有了謙虛的態度就不難接受別人的意見。黑田長政之所以能夠長久維持爵位,是因為他能夠用謙虛的心胸,來接受別人的意見。
(三)寬容
鬆下指出,率直的心胸,就是寬容地接納所有的人和事物的心胸。
人類不能離群獨居。在共同生活的社會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如果想使大家活得更好,就一定要有"寬容"的心胸。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聲音宏亮,有的人細聲細氣;而每個人的個性、思想更是不同。但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以及生存的權利,誰也不能因為"個人的差異"而排斥別人。不幸的是,當今世界上,常常有因為思想、信仰、種族的不同而產生的糾紛,這都是缺乏"寬容"所造成的結果。
鬆下認為,每個人的個性、特質雖然不同,卻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也都有改善人類生活的能力。如果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質,人類生活的品質一定可以提升。所以,我們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一切,應該多為他人著想,凡事忍讓,尊重他人存在的價值,彼此和睦相處。惟有如此,個人的智慧、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人類的生活才會愈來愈好。
寬容就是以開闊的心胸,容納別人,原諒別人的過錯。人們常常對自己的錯誤不自覺,卻對他人的小小過失不肯原諒,大聲指責,這都是缺乏寬容心胸的毛病。事實上,揭發別人的過錯並加以指責,不但很難達到勸人改過的效果,反而會使彼此的溝通受到挫折。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培養寬容的心胸,彼此容納、諒解,不固執己見。如果人人能做到這一點,大家一定能生活得更融洽、愉快,人與人的情感會更加深厚,每個人也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質,使事業與生活都更稱心如意。
在培養寬容的心胸之前,也需要先培養率直的心胸。因為,有了率直的心胸後,自己才會產生寬容的態度。
率直的心胸,是正確觀察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物,並使其能發揮應有價值的心胸。所以,有了率直的心胸後,自然會明白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物的優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發現"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上沒有無用或必須排除的人、事、物。
總而言之,鬆下認為,有了率直的心胸後,自然會產生寬容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物的心胸。
(四)看清真貌
鬆下認為,隻要有率直的心胸,便能看清一切事物的真貌,而做出正確的事物判斷。因為,它可以排除使真貌變形的主觀因素。
透過雪亮、無色透明的眼鏡所看到的東西,一定不走樣。同樣的,透過率直心胸所看到的事物,也不會走樣。而有這種修養的人,就能養成根據實際看到的真貌,來判斷事物的習慣。
但是,使用有色眼鏡看東西時,所看到東西的顏色,一定和實際的不同。如果用綠色鏡片看東西,白色的東西就會被看成綠色,就不能看出事物的真貌。因此,用率直的心胸來觀察事物,就如同透過無色透明的眼鏡觀看,可以看清事物的真貌。
遺憾的是,許多人在觀察事物時,都戴著有色眼鏡。所謂"有色眼鏡"包括知識、學問、欲望、利益、主義、思想等等層麵。人們之所以有這種偏差的態度,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隻顧自己的利益,感情用事,以為自己總是對的,卻不知自己已犯了偏狹、自以為是的毛病。
一般人如何看自己呢?是不是能客觀而理智地分析自己呢?如果不能,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也就是沒有看清自己的真貌。
目前,社會的治安問題日益嚴重,人民的生命財產頗受威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齟齬衝突。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缺乏率直的心胸,用一種不合理的態度來判斷和采取行動。若要避免衝突或治安混亂等現象,就要引導大家培養率直的心胸。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能建立正確觀察事物的觀念,看清事物的真貌,並做出正確、適當的判斷,所以有率直的心胸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鬆下再一次強調,若人人都有率直的心胸,就一定能夠看清事物的真貌,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適當的行為。所以,率直的心胸是使各行業的人安居樂業的根本。
率直心胸所以重要的理由就是如此,假若我們都能正確地判斷,然後采取適當的行動,無論社會各階層或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一定能夠安居樂業。
此外,隻有每一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才能夠看清一切事物的真貌而不會作錯誤的判斷。所以,率直的心胸是最基本的。
(五)洞察真理
鬆下指出,率直的心胸是用遠大的眼光看事情,洞察事物真理的心胸。
日本德川幕府時代,有一位很能體恤農民與商人的財政首長,名叫康勝。當時,衛生紙買賣是私人獨資經營,經營者每年必須繳給幕府一千兩稅金。有一位富商,很想壟斷這項買賣,於是以每年多繳一千兩稅金為條件,請求將衛生紙的經營權讓給他。
為了這件事,幕府中的閣員商量了很久,大部分人都讚成,隻有康勝認為不可,事情於是擱置下來。但是,禁不起這位富商的一再懇求,三年後,終於核準了他的申請。核準的當時,康勝很擔心地說:"誰敢保證今後不會有盜賊呢?"根據史實記載,康勝是擔心壟斷會造成物價上漲,所以才堅決反對這件事。他說:"衛生紙是生活必需品。這些年來,由於價格便宜,物價穩定,對社會經濟貢獻很大。我不敢肯定,富商會用什麼方法來獲取多繳給政府的一千兩稅金。但是如果我猜得不錯,他一定會提高售價。若果真如此,其它物品也會受到影響,而跟著漲價。
"物價的波動一旦加劇,社會問題也會隨之形成。窮苦的人,為了生活,隻好鋌而走險,盜賊就是這麼來的。為了多收一千兩稅金,而破壞了治安,難道值得吧?"
聽了康勝的分析,大家都很佩服,但是,他們又隻顧近利,貪圖多出來的一千兩稅金,所以還是決定將衛生紙的經營權轉給富商。
這種隻看眼前,不顧將來的作法,是很多人的通病。但是,康勝卻是少數具有遠見的先知先覺者,所以能洞悉事物的真貌,是因為他的眼光寬闊、遠大,不但觀察事物的表麵,也看到一切事物的精髓與真貌。若想要有寬闊的眼光,就需要有敏銳、細膩的觀察力和相當的熱忱。因為有熱忱的人才會全身心投入,深入了解社會各層麵及各階層人的生活情況,再通過這種了解,培養出寬闊的眼光。
康勝的寬闊眼光,來自他對社會的了解,而推動他去觀察社會的,是他的熱忱;這份熱忱,則又來自率直的心胸。由此可見,率直的心胸,才是促使他注意民生疾苦、掌握事物真貌的基本因素。我們若想培養出遠大的眼光,以及洞察世事的能力,就必須先有率直的心胸。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康勝認為,盜賊增多和物價上漲是互為因果的。因為盜賊一多,維持治安的費用必須增加,因而造成人民的負擔,物價也就會上漲了。
每個人都有因物價上漲而傷腦筋的經驗,卻很少有人會象康勝那樣,去研究其中道理。如果你希望自己也能有康勝般的智慧,就需要先培養率直的心胸。
(六)謙虛學習
鬆下認為,率直的心胸,是用謙虛的態度,隨時隨地學習新知。
如果大家都能以謙虛的態度來學習,知識和經驗一定會與日俱增,不論個人或團體的生活,也都會因此而更進步。我們每天都要和別人交談,如果隻是聊些空泛的應酬話,一定得不到什麼。但是,如果用研討或學習的心情來交談,就可以從對方的談話中得到知識或經驗。所以,隻要每個人都有求知的欲望,願意不斷學習,就隨時可從交談或工作中學到很多。
一個人是否能隨時隨地學習,要以他的心情與態度而定。如果沒有謙虛、上進的心,就不可能從日常生活、學校或社會中學到什麼。
舉例說,如果你無意中說了得罪別人的話,雙方的感情一定會出現裂痕,如果你謙虛、肯學習,在反省自己的言語之後,向對方道歉,一場誤會也就因此化解,而你以後也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
反之,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要謙虛,要隨時隨地學習,就不會反省自己,更不會發現自己的過失,所以,很可能一再地犯相同的錯誤。
因此,如果一個人不謙虛,不想學習,就很難從經驗中吸取教訓,而別人的長處和良好的設想,也不容易被發現和采納。要想進步,又怎麼可能呢?
隻要用謙虛的態度,隨時隨地學習,任何人、事與物,都可成為自己的榜樣。所以,這種態度,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鬆下認為,在培養這種態度之前,也需要先培養率直的心胸。因為有率直心胸的人,猶如一張白紙,能接納一切,能以謙虛、學習的態度,接受任何人、事、物,並從中吸收知識與經驗。
總而言之,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能產生謙虛、求新、積極的態度,不僅在與人交談中可得到啟示,並能從觀察人、事與宇宙萬物中,得到新的發現。
(七)隨機應變
鬆下認為,率直的心胸,是能夠隨機應變,靈活而積極。換句話說,是反應敏捷,能積極地處理一切例行或突發事件。因此,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即使遇到偶發的重大事故,也能夠不驚慌失措,而鎮靜地處理。
舉例說,每個人都難免失敗;但失敗並不可悲,因失敗而灰心,甚至自殺,才是真正的悲劇。如果有率直的心胸,這種悲劇就不可能發生。因為,有了率直心胸,不但能使人不受任何事情拘束,也能不固執於一件事情而不知變通。換句話說,不但能臨危不亂,也能隨機應變、隨時調整,更正自己的看法及做法,無論失敗的打擊多大,都能把失敗看做成功之母,從頭做起,重新生活。
由此可見,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能化悲觀為樂觀,改消極為積極,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克服它,而勇往向前。
(八)處之泰然
鬆下認為,率直的心胸,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夠保持冷靜,泰然應付。
日本的"劍聖"宮本武藏,在他的兵書"五輪書"中曾經提到"兵法家應該隨時保持平常心"。這就是說,即使在戰場上,也應該保持平時的心情,冷靜應付。
戰場是決鬥的地方,也是彼此使用武器,決定生死的地方。所以,每一個人都會緊張,想要保持平常心並不容易。但是,緊張反而不能使自己做冷靜的判斷,甚至會因此失去敏捷的身手與反應,而導致失敗。
在戰場上的失敗,往往會失去生命,所以要盡量保持冷靜,以求勝利。宮本武藏之所以主張兵法家應該隨時保持平常心,冷靜處事,就是這個原因。
在當今社會中,幾乎沒有需要一決生死的場合。國家與國家間的戰爭,也愈來愈少。但是,無論在戰時或平時,每一個人都應隨時保持冷靜的心情,因為,無論是在日常生活或事業中,如果失去冷靜的態度,就一定會遭到意想不到的失敗。
舉例說,假如為了趕時間而不注意交通標誌,就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甚至喪失生命。假使司機因為超車而不注意前後的來車,就會造成很多人傷亡的慘劇。雖然在我們的社會中,不再有比武決鬥,但車禍的發生也會導致死亡。所以,我們應該隨時保持冷靜的平常心。
除了上麵所說的交通問題外,人與人交往,參加考試或各種運動競賽時,也都應該保持冷靜的心情。
鬆下認為,隻要每一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一定能夠培養出冷靜的心情,進而能用冷靜的態度,去觀察和判斷一切的事物。一個人之所以失去冷靜,是因為心中有雜念,例如,車禍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心中有"非趕時間不可"的雜念,如果沒有這種雜念,就可用冷靜的心情去開車。率直的心胸就是沒有雜念的心情。所以,率直的心胸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都能夠對一切事物保持冷靜、安然應付的心胸。
(九)認清價值
鬆下指出,率直的心胸,是能夠辨別好壞,判斷事物的價值。
假如有人向你提供好的意見,你會用什麼心情來聽呢?他的意見很好,你又會用什麼態度處理呢?
你可以采取很多種態度。第一種是用感謝的心情接受,然後實行。第二種是不但不接受,而且持相反意見。第三種是不但拒絕,而且懷疑別人的好意。
鬆下認為,有率直心胸的人,就能分辨意見的好壞,一定會用第一種態度,以感謝的心情,接受別人的好意見。但遺憾的是,許多人不僅不會區別事物的好壞和價值,有時候,甚至采取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固執地拒絕別人的好意。人們如果不能采納有價值的意見,不僅是個人的損失,也是社會、國家的損失。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辨認好壞和判斷價值的心胸,共同為改善人類生活而努力。
如果每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就一定能夠看清事物的真貌,而看清事物真貌的先決條件,就是具備辨清好壞和判斷價值的能力。所以,率直的心胸,也是能認清事物好壞與價值的心胸。
(十)博愛
鬆下認為,率直的心胸,是充分發揮人類天生的愛心與惻隱心。
每個人都有助人的天性,很少有不關心別人的人。有些人表麵上似乎很冷漠,但在心中一定也希望自己或他人,能給需要者一些幫助。在這個世界上,幸災樂禍的人畢竟很少。當然,人人都希望困難盡可能減少,大家平安快樂地生活。所以,看到別人有困難時,就會提供協助。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互相照顧、幫助的美德,每個人天生就有惻隱心。但是,在現實的社會裏,很多人失去了這種本性,以至我們的四周或社會上,不斷發生糾紛;人們彼此嫉妒、指責、猜忌、懷恨。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天生的愛心和惻隱心發揮出來呢?原因很多。鬆下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私心。例如,遇到利害衝突時,不顧他人隻顧自己的利益;碰到不如意時,隻怨天尤人,不檢討自己。一個自私的人,是無法發揮愛心的。
此外,過分堅持己見,也很容易引起衝突;好勝和憎恨,也容易造成怨恨或排擠,妨礙愛心的發揮。假如大家都隻顧自己的利益,固執己見,又怎麼能發揮互助精神與愛心呢?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發揮人類天生的愛心與惻隱之心呢?鬆下指出,就是要有率直的心胸。有了這種心胸,私心自然能消除,不再堅持自己的利益、主張、看法或立場,而處處為大家著想,相互尊重、相互安慰、相互幫助。換句話說,隻要有了率直的心胸,就會使人類天生的愛心、惻隱心,象泉水般湧流出來,並且愈來愈壯觀,而大家的生活,必然也會更幸福。以上十個方麵就是鬆下主張的率直心胸的十大要素。率直心胸有十大優點,最根本的,是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質,改善人類全體的生活,使大家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對於自己提出的"率直心胸"概念,鬆下幸之助有著無比珍愛和自信。他認為,率直心胸的好處實在太多,以致於羅列起來都比較困難。他寄予希望的,是人們能夠多想、多做,舉一反三。
要克服感情用事、主觀行事,鬆下認為必須靠率直心胸。"隻要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夠保持率直心胸,不但會有寬容的氣度,也能夠用公正、客觀的態度辨別是非,並以負責的精神工作。果真如此,大家就都能善盡職守,不做非分違法的事情,社會秩序當然可以得到改善,生活品質必將提高。"率直的心胸,可以讓人免除外界的負麵影響。這種心胸坦蕩無私,誰是誰非、何去何從,一如明鏡。對於有這種心胸的人來說,外界的負麵影響不過是冬天嗬在玻璃上的氣,不能久存,也毫無作用。
率直的心胸使人謙虛,當然也就使人時有所得,日益精進。而且,率直的心胸還能使人趕上潮流,邁向未來。鬆下說:"我認為,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能夠不滿足於現狀,而看出潮流趨勢,做出正確的判斷,認清前行的目標。"
鬆下認為,率直心胸是"轉禍為福"的原動力,率直心胸首先使人客觀地、心平氣和地認識困難和危機,不怨天、不尤人;率直心胸不計成敗,敗亦不驚,成亦不喜,成敗均為起點。如此,經過徹底的反省,可以從困難和危機中找出轉身的路來,當然能夠有所突破,轉禍為福。
第二章 率直心的優越性
(一)做應該做的事
鬆下認為,有了率直的心胸,一定能夠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也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完成自己的使命。
日本赫赫有名的武將豐臣秀吉,曾是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名大將軍,當他率軍去中部降服強悍的毛利時,織田信長在京都附近的本能寺被叛將明智光秀所殺。
信長有四個孩子,長子信忠,為父報仇,不幸戰死。次子信雄在伊勢,三子信孝在大阪,四子信勝是秀吉的養子。信雄、信孝也應該出兵攻打光秀,報殺父之仇。可是他們見識短淺,並沒有這麼做,所以信長的其他部下也在觀望,按兵不動。
隻有秀吉,雖然在最遠的地方,又正在跟強敵作戰,但是一聽到主人被殺的消息,立刻與敵人締結和約,返回為主人報仇。這種舉動,是最符合當時道德要求的行動。
但是,後來竟有人說秀吉的這種做法,是為了謀取天下。鬆下認為,秀吉的動機不是謀取天下,而是基於道義。他感激信長的知遇之恩,於是不顧危難為其報仇,如果沒有率直、坦蕩的心胸,怎麼可能做到呢?
從上麵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率直心胸的重要性。雖然,當時的道德標準和今天不完全相同,秀吉的某些做法也許不符合現代的道德要求。但最要緊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秉持率直的心胸,拋棄私利,克服困難,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一旦擁有這種觀念,即使碰到困難,也一定能夠克服。
(二)如願以償
鬆下認為,隻要有率直的心胸,一定能順天應人,按計劃達成自己的理想。
每一個人都希望一切事情都能依照自己的計劃進行。果真如此,我們一定會活得很快樂。
可是,就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如願。所以,人與人之間常常有糾紛,世上也因此有很多失意的人。鬆下認為,隻要我們有率直的心胸,自然會懂得如何順天應人,也就可依照計劃進行,而如願以償。
這就是說,隻要有了率直的心胸,就會有判斷事理的能力,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能完成,並據以擬定自己的計劃。這種"知其可為而為"的做法,似乎很消極,其實不然,它真正的用意是教你運用智慧,順應天理與人情,盡力克服困難。
總之,鬆下並非鼓勵大家畏難不前,而是希望人人多用頭腦,遇到困難時,知道變通、因應,不要死守著老一套。
隻要有了率直的心胸,就能看清事物真貌,具有判斷的能力,順天應人,按計劃達成理想。所以,培養率直心胸實在刻不容緩。
(三)不受影響
鬆下指出,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能開闊、虛心地接受一切,不受外在事物的影響。
隻要每一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就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不受流言或誹謗的影響,心胸寬闊,而不剛愎自用。舉例說,冬天時,孩子常喜歡向玻璃吹氣,使玻璃蒙上一層霧,看不清窗外的景物。但是,不久之後,霧自然會消失,而且,不論孩子吹多少次,玻璃都能夠恢複透明。
一個人如有率直的心胸,就能象上述所說的玻璃一樣,即使有令你憎惡的事情發生,也不會放在心中。
有率直心胸的人,都沒有私心,都能遵循真理和正義,具有安全感,所以可以不受任何事情的影響,隨時隨地保持大丈夫的氣概。
在社會生活中,不但人與人之間可能交惡,團體與團體之間,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舉例說,國與國之間也會發生糾紛或戰爭,使許多人喪失生命或受傷。這是人類的不幸,也是世界和平的一大障礙。
發生糾紛或戰爭的原因很多,鬆下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狹隘的民族觀念,是由於不同的思想、信仰、主義或利害衝突所造成的。
但是,如果一國的人民都有率直的心胸,鬆下相信就不會發生戰爭的不幸。率直心胸之所以重要的理由就在此。隻要有率直的心胸,每一個人都能夠心胸開闊,能虛心接納一切,不受外在事物的影響,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如果能夠這樣,不但個人的生活能夠獲得改善,團體、社會或國家的生活水準也能夠提升。
(四)日新又新
鬆下相信,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一定能夠每天學到新的事物,永遠不落伍。
日本德川幕府時代,有一位叫做檜垣成治的人。
有一次,他買了一把很新式的刀,立刻得意地向剛從江戶回來的阪本龍馬誇耀。但是龍馬卻說:"你為什麼買這把刀呢?"然後從腰間拔出自己的老刀說:"現在人們都改用大炮、槍支,你這種刀已經用不著了。"
成治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又買了一把和龍馬類似的刀,又展示給龍馬看。但是,龍馬卻說:"上次我給你看的刀,現在也用不著了。"說著,從腰間拿出手槍來。
第三次見麵時,龍馬對成治說:"在當今的社會,隻懂武術是沒有用的,你要多看史書。"
第四次,龍馬說:"國際公法很有價值,先進國家都已采用了。我也正在研究這種法律。"
成治每次見到龍馬,都能從他那兒得到最新的知識,所以成治常對別人說:"隻可惜我缺乏龍馬那種不斷學習、趕上潮流的精神。"事實上,他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能夠象龍馬那樣,不斷進步。
一般人都有安於現狀的習性,但是,時代潮流一直在變,由不得任你永遠活在昨天。每一個人都要日新又新,不斷學習新的事物。如果大家都能夠這樣,生活一定能夠獲得改善。可是,要能日新又新並不容易,一方麵要有認清狀況的敏銳心思,還要有預見將來的眼光。鬆下認為,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一定能夠不滿足於現在,而看出潮流趨勢,做正確的判斷,認清自己的目標。
阪本龍馬是一位傑出的人才,他之所以傑出,就是因為他能不斷研習,並創造新的構想,改進自己。
當然,隻憑自己摸索,往往不能達到"日新又新"的最高境界,還需要多參考別人的意見,而隻要我們都有率直的心胸,別人自然樂意提出他的意見。所以,無論學習或做事,隻要有率直的心胸,一定能夠成功。
正因為如此,若要改善生活的品質,尤其需要大家都有率直的心胸。
(五)轉禍為福
鬆下認為,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一定能夠將危機轉為機會,將禍轉為福。
人活在世上,難免會遇到困難或危機。在遇到困難或危機時,有些人就失去奮鬥的勇氣,因而失敗;也有些人能夠把困難或危機當作機會,奮發自強,最後不但克服困難和危機,而且更為堅強茁壯。
後者的表現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鬆下認為,率直的心胸就是"轉禍為福"的原動力。
為什麼有率直的心胸就能夠"轉禍為福"呢?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說見仁見智,下麵鬆下所說的就是其中的一種。
假定,有一家麵店因為不景氣而顧客銳減,我們可以說,不景氣是這家麵店的危機。但是,如果這家麵店老板有率直的心胸,一定能夠不因顧客的銳減而氣餒。因為,他會認為,麵對這種不景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鍛煉自己。他也一定會檢討自己做生意的方法是否正確,從顧客的立場著想,徹底反省。他會坦誠地檢討自己賣的麵是否衛生,是否好吃,對顧客是否禮貌等等,他甚至會進一步征詢顧客的意見。
這樣一來,一定能夠得到顧客的好評,生意也會愈來愈好。
簡單地說,因為這家麵店的老板能夠用率直的心胸來對付事情,所以不僅能夠度過不景氣的危機,還能使顧客增多。鬆下指出,不但麵店如此,其它生意或行業也應該這樣做。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應該拿出勇氣,用率直的心胸以及為他人著想的心情,來克服困難。這樣一定能夠得到意料不到的好結果。
人類的曆史也是如此。由於有過去的戰爭、天災、困難和亂世,才有了今天的進步。
所以,隻要每一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我們一定能夠"轉禍為福"。
但願每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夠不氣餒,拿出勇氣麵對困難,以達到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目的。
(六)約束自己
鬆下相信,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一定能夠認清立場,也能夠約束自己。
日本德川時代,養鵪鶉的風氣很盛行。有錢有勢的人家,都搶購鵪鶉,鵪鶉的價錢一直高漲不下。
當時的總理大臣阿部忠秋也很喜歡,常常把鳥籠帶在身邊聽鳥叫。有一位家臣知道他有這種嗜好、特意買了一隻名貴的鵪鶉,通過家庭醫生送給他。
忠秋在知道社會上盛養鵪鶉之後,沒有表示任何意見,隻對傭人說:"把我養的鵪鶉放生吧。"
家庭醫生知道後覺得很奇怪,說道:"那隻鵪鶉是經過訓練的,即使放生,也一定會飛回來。"但是,忠秋說:"我不管它是不是會再飛來,我是不會再養了。現在有地位的人,都容易犯濫用職權的毛病,所以行為要特別檢點。如果我不喜歡鵪鶉,一定沒有人送鵪鶉給我。"
要戒掉自己的嗜好談何容易。但是,忠秋認為養鵪鶉對國家、社會都沒有好處,又會帶來不良影響,所以及時戒掉惡習。
一個人一旦有了地位和權勢後,其部屬一定會想盡辦法討好他。所以,一聽說他喜歡什麼,就馬上送他。通常此人也會把禮物收下,以免辜負對方的一番好意。
但是,一旦收了人家的禮物,就很難做出公正的判斷。即使公正,也難以令人折服。所以,擔任公職的人,絕對不可以收禮。但是,道理歸道理,很少人能夠象忠秋那樣連自己的鵪鶉也放生。
忠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他有率直的心胸,能不受自己的感情或欲望所左右,站在公正的立場,對周遭的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大公無私地采取行動。也就是說,因為忠秋有率直的心胸、高度的智慧和約束自己的能力,所以能夠連自己喜愛的鵪鶉也放生。
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一定能夠沒有私心,正確觀察事物的真貌;也能夠正確判斷事物的價值,明辨是非。忠秋就是最好的例子。由此也可見率直心胸的重要性。
(七)心平氣和
鬆下認為,隻要人人有率直的心胸,一定能夠避免對立和糾紛,而過上幸福愉快的日子。因為,有了率直的心胸後,會減少產生爭執的原因。
舉例說,利害衝突,是造成紛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發生利害衝突的主因,是大家都想保護自己的利益,不願吃虧。此外,感情不睦,也是發生紛爭的主要原因,說話不客氣,態度輕蔑,責難或中傷等等,都會破壞感情。而鬆下認為,隻要每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因利害衝突而引起的紛爭就不會發生。因為有率直心胸的人,不會隻顧自己的利益,而會更積極地為他人的利益著想。如果大家都能夠這樣,任何事情都可以和平解決,自然不會為爭奪利益而起糾紛。
此外,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不會有因感情不睦而起的糾紛。因為有率直心胸的人,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故意用言語刺激或挑撥別人。即使無意間說了傷害他人的話,也會以率直的心胸來化解。
除了利害衝突和感情不睦外,還有很多原因會造成糾紛,例如:主義、主張、思想的不同或對立等等。而這類原因所引起的糾紛,往往會擴大而成為團體與團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糾紛或戰爭,這實在令人擔憂。
但是,鬆下認為,隻要每個人都有率直的心胸,上麵所說的糾紛就不會發生。有了率直的心胸後,一定能以開放的態度麵對各種想法和看法,客觀地發現其中的優點,並根據情況因需采用。如此,自然不會偏狹地堅持某種主張或理想,而因為主義、主張或思想不同所引起的糾紛或流血事件,也就不會發生了。
鬆下說,除了上麵提到的以外,還有很多原因使人類不斷有糾紛,但是,隻要大家都有率直的心胸,糾紛必能消除。因此,人人都需要有率直的心胸,世界才有和平,大家才能過幸福的生活。
(八)明辨是非
鬆下認為,隻要有率直的心胸,一定能夠明辨是非,不感情用事,而且能用冷靜客觀的態度來判斷事物。
每個人都有根據自己的立場、利益或感情來判斷是非的習慣。舉例說,如果有人問你"對人是否應該親切呢"?你一定會毫不考慮地說"應該"。但是,當遇到自己討厭的人時,往往就做不到親切的態度,甚至會對他不禮貌。
這是一般人的通病,所以沒有人會提醒你,而這也正是人們是非觀念淡薄的現象之一。但是,隻要有率直的心胸就能夠不感情用事,根據正確的道理來判斷事物。也就是說,即使麵對討厭的人,你仍然會親切地招呼。
但是,如果缺乏率直的心胸,情況必然會完全不同。舉例說,親情與友情是家庭或社會的潤滑劑,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往往會造成姑息、放縱。當家人或朋友犯法時,不問明事情原委,就將責任推給學校或社會。這種情形就正好說明,一般人濫用感情,並主觀地判斷是非曲直。
此外,觀念不明確時,也一定無法明辨是非,並造成即使有了缺點,也往往渾然不覺或不知道如何改正,更有甚者,還會做出為害社會的事。這樣一來,社會秩序必遭破壞。所以,鬆下認為,大家應該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是非之心要靠率直的心胸才能建立。舉例說,如果父母有率直的心胸,就能冷靜觀察事實,再下判斷,不會袒護子女,或將管教責任推給學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