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達爾文的故事
查理·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出生於英國的士魯茲巴利。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在他八歲時便去世了,有兄弟姐妹六人。他從小對鳥獸魚蟲、花草樹木就有濃厚的興趣,經常出去采集甲殼蟲、貝殼、魚類和其他動物標本。他是他們家庭六個孩子中唯一的有這種興趣的孩子。有一次他學校裏的校長告訴他父親,說達爾文隻是一個智力平庸的普通小孩,這使他父非常憤怒,責罵達爾文說:"你什麼事都不關心,隻知道打獵、玩狗和捉耗子,將來你自己丟臉,也丟全家人的臉"。16-18歲時他在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他父親希望他繼承自己的事業。但他興趣不大,以後他父親堅持要轉入劍橋大學學習神學,準備將來當牧師。他對神學也沒有興趣,在大學學習期間,他經常和愛丁堡自然博物館的兩位年輕博物學家出去采集海裏的標本,跟他們學習對標本進行解剖、測量和分類。有一次,他在老的樹皮下抓到兩隻稀有的甲殼蟲,他一手抓一隻,突然又看到另一隻奇異的甲殼蟲,他便把一隻手裏的甲殼蟲放進嘴裏,騰出手來去抓這隻奇異的甲殼蟲。誰知那隻甲殼蟲一到嘴裏,便射出強烈的酸汁,燒灸他的舌頭,把他痛得趕快吐了出來,而那隻奇異的甲殼蟲卻乘機逃走了。
1831年,22歲的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經他的植物學老師的推薦,以他老師推薦信中所說未成熟的、但能細致觀察的博物學家的身份,跟隨一艘叫做"貝格爾號"的帆船巡洋艦去作環球旅行,長達五年之久。"這是達爾文一生事業中的一個轉折點。正如他自己所說:"貝格爾艦的航行在我一生中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它決定了我的整個事業。"
在環球旅行開始的時候,他是創世論、物種不變論和目的論的信徒。在旅行的頭兩年裏,雖然達爾文從事動植物和地質方麵的調查和采集,獲得了豐富的資料,但他還是習慣地用神學教義來解釋生物界的現象。但是以後他愈來愈感到自己的信仰跟大自然所提供的事實有矛盾。促使他反複地思考,發生懷疑,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合理的解釋。他在《自傳》中說:"在貝格爾號上的旅行期間,我曾留下一些深刻的印象:我在南美大草原的岩層中發現過帶甲的巨大的化石動物,它的甲殼就像現存犰狳的甲殼;其次,全洲自北而南,類似的動物的形貌遞相不同;第三,加拉巴哥斯群島的大多數生物都具有南美洲的特征,而各島上的生物形貌卻略不同;從地質學上看來,這些島嶼都不是怎樣古遠的。顯然的,這些事實以及其他的種種事實,隻能以這樣的假設加以解釋,即:物種是逐漸變化的。這一個課題常常盤踞著我的心頭。"
在環球旅行結束時,達爾文已從一個虔誠的神學者變成了一個進化論者。他已不再相信創世論、物種不變論和目的論,而相信物種是可變和物種之有繼承關係。但那時他還不知道物種為什麼能變化,變化的規律是什麼。回國以後,他就著手整理旅行中所采集的標本和考察資料,同時開始有計劃地研究物種起源的問題。他首先從動物和植物的選種和育種工作中搜集材料,並親自參加實踐,以發現新的生物類型形成的規律。他發現人創造新品種的關鍵在於選擇,就是人對變異的選擇,於是總結出人工選擇原理。由此使他聯係到:自然界裏是否也存在類似人工選擇的一種過程來實現物種的變化和發展。於是他從人工選擇原理,結合他對生物在自然界裏有劇烈的生存鬥爭這一事實的研究,提出了自然選擇的理論。這就是說,生物在生存鬥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會得到生存和遺傳給後代,具有有害的變異的個體會被淘汰掉,物種就這樣通過自然選擇、適者生存而發生變化,實現著生物進化。達爾文經過二十餘年的艱苦探索,到1859年終於完成並發表了《物種起源》這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他以極其豐富的事實,無可辯駁的證據,指出現存的各個物種不是"上帝"或"神"創造的,而是由共同的原始的祖先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發展變化來的;各個物種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著或遠或近的親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