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物課課堂教學設計探索
如何組織、設計一堂課,把各種教學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地加以利用並形成係統、達到優化,是搞好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係的各個部分的安排做出全麵計劃,確定一個分析研究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步驟,建立對預期結果進行評價分析的方法。這種用係統的方法計劃教學的過程被稱為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作為一個新的學科,是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在美國形成的。在此期間許多新的教育理論的出現促進了教學設計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60年代後期係統方法被引入教育領域,使這些理論和方法得到了有機的結合,使教學設計形成了獨立的體係。
一、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
教學設計是在許多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發展和形成的。因此,在設計中所側重的理論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模式。其主要模式有以下幾種:
1信息傳播模式
傳播理論是40年代以來在美國首先發展起來的,目前已在世界許多國家流行。傳播理論所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利用機器進行的大眾傳播和人與人之間麵對麵的人際傳播的過程與規律,最終是研究傳播的效果。美國的大眾傳播學者提出的傳播模式種類很多,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的線性傳播模式,是將傳播過程確定為以傳播者為起點,經過傳播媒介,以受傳者為終點的單向直線過程。以此為模式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另一類是控製論模式,其核心是在傳播過程中建立反饋係統,即不僅要求傳播者把信息傳遞給受傳者,而且要把受傳者的反應通過某種途徑接收回來,以便對傳播過程進行控製。
日本教育工學專家阪亢昂從信息傳播控製的觀點出發,提出了一個簡單而明確的""三向交流""模式。這是教學過程中就某一問題師生相互交流的情況。課堂教學中隻有達到三向交流,教師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
2係統理論模式
從係統的觀點出發,認為教學是一個傳遞知識、能力、思想的功能係統,它是由若幹個要素所組成、按照一定規律運動的有機整體。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使這個過程趨於穩定和有序,就必須不斷調節構成係統的各要素之間的關係。但教學過程是複雜的,是由多個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相互製約的要素構成的,在教學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每個要素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功能。教學過程中究竟由多少個要素所構成,目前具有不同的看法,有三要素說、四要素說、五要素說及多要素說等。對要素的認識不同,在教學設計時所考慮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區別。
(1)西之園模式及其發展
教學的組織結構不同,所發揮的功能也不同。因此要綜合地考察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麵、各種要素,通過調整或改變結構的方法,提高教學係統的功能。在對教學過程構成要素認識的發展過程中,也就出現了多種模式。
日本西之園(1981)以教學內容為著眼點,從教學過程中信息傳遞、教學內容作用分類出發,提出了課堂教學內容傳播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有表層意義的傳播與深層意義傳播的區別。學習者和教師都根據教材等外在的信號進行推理、判斷,取得認識。
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教學內容呈現的方法日趨完善和多樣化。於是傳遞信息媒體的因素從內容中分化出來,同時對教學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把這些要素組織起來又出現了新的模式。
(2)肯普模式
開始肯普把分解出的各個要素用線條順時針連接起來,以表示運行的順序和方向。但後來他在研究與實踐中發現,教師與教學設計人員所麵臨的實際教學問題是千差萬別的,在實際設計時並不能完全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步驟來進行。因此,他對原來的模式做了修改,提出了由10要素構成的橢圓結構模式。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①強調10個要素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對一個要素采取的決策會影響其它要素的決策。
②在要素之間不用線條連接表明,在某些情況下既要做整體考慮,也可以不考慮某個關係不大的要素。
③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是這個環形模式結構的中心,它們是教學設計的依據與歸宿,各個要素都應圍繞它們而進行決策。
④教學設計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評價和修改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的活動與其它所有要素相聯係。
⑤對於這一模式應靈活加以運用,可根據實際情況從任何地點開始,並可按任何順序對教學進行設計。
二、教學設計的原則
教學設計的原則是根據教學原則、教學規律,以及教學設計的理論而製定的。是根據人們對教學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入、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其主要原則有:
1目的性原則
教學目的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歸宿,沒有目的的教學是不存在的。從教育傳播的理論來看,教學的本質是教育者借助各種教學媒體傳遞教學信息,使受教育者通過接受信息獲得知識和技能,陶冶情操,使身心得到全麵發展。在貫徹這一原則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教學目標製定得適當
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教學內容的性質有密切關係,教學目標的製定既要切合學生實際,也要切合教學內容實際,並用具體的行為術語來表述。
(2)按目標進行係統設計
教學包括多方麵的因素,隻有進行係統設計才能使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活動為教學目標服務,使教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結構性原則
結構是係統內部各要素聯係的形式或構成係統的框架,或者說是係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排列組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媒體、組織形式等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聯係著,以此為基礎教師、學生的活動相互聯係、相互作用,構成了課堂的結構。在貫徹結構性原則時要注意以下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