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中國八倍體小黑麥發明者--鮑文奎
鮑文奎,1916年5月8日生於浙江寧波。是作物育種學和細胞遺傳學專家。
鮑文奎的父親鮑家齊,以經營草席運輸為業,母親名叫淩來香。鮑文奎為長子,有弟、妹5人。1929年夏,鮑文奎小學畢業後,考入31中學。初中畢業後進入效實中學讀高中,開始對生物學發生興趣。1935年,他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係,從此立下了研究農業科學的誌向。1939年夏大學畢業後,由金善寶教授推薦,同蔡旭一起到四川省農業改進所麥作股從事小麥育種、栽培研究工作。1942年參加李先聞領導的細胞遺傳研究。從1945年起兼任四川大學農學院農藝係和華西協合大學理學院農藝係講師,講授細胞遺傳學、生物統計學和田間技術。1947年夏,由李先聞推薦並得到""美租借法案""資助,赴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生物係,在S.愛默生(Emerson)教授指導下,進行鏈孢黴菌的生物化學遺傳研究。1950年6月獲博士學位。同年歸國,回到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工作,建立禾穀類作物多倍體實驗室,探索穀類作物多倍體育種。當時,因受蘇聯李森科學派影響,這項育種研究於1954年冬被迫停止,1955年7月在農業部的支持下重新開展。1956年10月鮑文奎被調到北京參加中國農業科學院籌備處工作,並任北京農業大學農學係兼職教授,講授摩爾根遺傳學。1958年12月,他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繼續進行多倍體育種研究。
鮑文奎由於取得了八倍體小黑麥這一重大科研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北京市人大代表。1979年以後任中國植物學會第八、九、十屆常務理事。1979年至1987年任中國遺傳學會常務理事。1983年以後任農牧漁業部(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
20世紀40年代,鮑文奎通過育種實踐和基礎理論探討,決心應用細胞遺傳學理論,開辟農作物育種新途徑。這一科研目標,不是偶然地、順順當當地確定的,而是他麵對激烈的國際遺傳學學派之爭,所作出的自主抉擇。當時,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在蘇聯和我國受到以李森科為首的生物學家的批判。鮑文奎分析了兩派的理論和爭論焦點,結合自己的實踐,他認為,摩爾根著力研究的由基因組成的染色體,的確是生物遺傳性狀傳遞的物質基礎。染色體的變化規律,正是物種發生變異的內因。掌握了染色體的變化規律,利用有利的變異,便能改良作物品種。鮑文奎從普通小麥的自然發展史中得到重要啟示。他深信,根據四倍體小麥與二倍體節節麥天然雜交,雜種的染色體數目經過天然加倍,最後進化成六倍體小麥的途徑,可以探索人工進化育種技術。這種是將小麥與黑麥進行有性雜交,再對雜種的細胞染色體數目進行人工加倍,人為地將兩個不同屬的物種合並成一個新物種,利用人造新物種培育麥類新作物,為發展糧食生產服務。他認為這一多倍體育種途徑是有理論依據的,便大膽從事育種實踐,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小麥矮生性的遺傳""、""關於五倍體小麥雜種的遺傳評論""、""普通小麥的減數不配對基因""等8篇論文。
1947年秋,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生物係化學遺傳專業當研究生。通過學習和科研,他進一步認識到了多倍體育種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高等植物中,至少有一半物質是通過染色體數天然加倍進化形成的。根據自然界物種進化規律而創立的人工加倍染色體數目的多倍體育種,已經成為物種人工進化的實踐,可以用來快速製造新物種,培育成新的優良作物。
1950年秋,鮑文奎回國,在四川省農業科學研究所主攻小黑麥、大麥、黑麥和水稻等穀類作物多倍體育種。兩年時間,他和助手嚴育瑞便獲得了第一批多倍體原種。1954年,用多倍體品種間雜交來改進多倍體新物種取得了可喜的進展,高產優質的中國多倍體新物種成功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