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善於理論聯係實踐,能從別人、自身學習的人(1 / 3)

第1章 善於理論聯係實踐,能從別人、自身學習的人

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地用知識來充實自己,隻有善於從書本上,實踐中和別人,特別是自己身上學習的人,才能成為未來動力不竭者。

1學習是邁向成功的通行證

成功的人有千千萬,但成功的道路卻隻有一條--學習,勤奮地學習。如果一個人停止了學習,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充電",那麼你很快就會"沒電",會被社會所拋棄。養成學習的習慣,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在網絡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你如果不每天學習,不充充電,那麼很快就會落伍。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現代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下去。青年人更應如此,用學習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充實自己的生活。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常常強調幹勁及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並非每一位都充滿幹勁,都勤奮好學。例如,宰予:雖然一副絕好的口才,但卻怠於學習。對於宰予,孔子不禁搖頭歎道:"朽木不可雕也。"但再怎麼責罵這種人也難改其性,最終被社會淘汰的肯定是這種不可救藥之徒。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幹勁以外,還需要有另一種觀念,即學習充電的觀念,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然而書本知識隻是基礎,必須再用自己的理解力將其消化吸收才行。社會是一本巨大的書,需要你不斷地去翻閱,因此,不充電的人會很快在現代社會中失去能量。

現代生活的變化萬千,節奏加快,要求我們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活到老學到老。你也應該記住:最難戰勝的勁敵,是那一步也不放鬆的人。

我們常會聽見"那個人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之類的話,意思是說,他現在雖然並不怎麼樣,但日後總會成功的。

同樣從新的起點開始工作,有人能立刻得到要領而靈巧地掌握。但這種人是很少很難得的,因為他們往往在中途就幹不下去,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甚至退步變壞。

與此相反,起先摸不清情況而不順暢的人如果多方請教,同時自己也認真用功並繼續保持這種態度,大多會獲得很大的成果,這樣的對比說明,不斷學習是決定你能否成就副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人的成長是在許多人的幫助與指導下進行的。比如雙親、師長、朋友等的指導,在適當的時機恰當地施予,才能實現一個人的正常成長。可是,更重要的,就是對這種幫助與教導要自動去學習吸收。

大多數人從學校畢業後進入社會就失去了上進心,這種人以後都不會再有什麼進步的。反之,那些學生時代不起眼的人在社會會往往克盡本分,主動學習,從而取得長足進步,終而"大器晚成"。

所謂"大器晚成"的人必是那種保持自覺學習態度的人,他們勤奮地學習,踏實地進步,自身實力與日俱增,工作中的每天都有新情況、新挑戰,你每天都要麵對新事物。學習與生活同在,生活就是學習。

一份工作,許多人幹一段時間就覺得沒意思了,想換一份,而換工作是有條件的,有實力才能換份工作,而實力來自你自己。現代社會的機會很多,你隻要天天學習,就會天天有進步,才會天天有機會,你的生活也就會富有生機。

那麼你應該用何種態度來應對你打算做一生的工作呢?如果因為目前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優哉遊哉的過安穩日子,那麼目前的情形就不一定能維持很久了。而且,你也許離失敗也不遠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

與此相反,如果能將這份工作當作一生的事業而埋頭苦幹,不斷進取、不斷創造新的東西,"活動老學到老",那麼你的進步一定是無止境的。你就能日日以清新愉快的心,去做自己的工作。你不會覺得疲倦,當你有理想,而不至於失去它時,你的生活會是多姿多彩的,你的心情也是輕鬆快樂的。

而且這種人對自己的工作有一股拿生命作賭注的熱忱,他把自己的使命刻在心裏,為了完成使命,甚至願意舍命去完成。當然,這裏所謂的舍命並非字麵意義上的舍棄生命,而是指讓自己強而有力的去努力工作,讓生命發揮更強意義上的作用。隻有不斷地為自己"充電",這種生命力才會更加強大,你的"能量"才會不斷得到補充,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讓生活更加美好。隻有不斷進修才會更上一層樓。

"隻有不放鬆自己,不斷進取的人,才有資格與人較高下。"

一個頗有魄力的老總在公司的經理會上說了這樣一段話:

"美國的大公司,在開辦新的分公司或增設辦廠時,5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就任主管職位,如果現在公司命令你擔任技術部長、廠長或分公司的經理的話你們會怎樣回答?你會以'盡力回報公司對我的重用。作為一個廠長,我會生產優良產品,並好好訓練員工'回答我,還是以'我能勝任廠長的職務,請安心的指派我吧'來馬上回答呢?

"一向在公司工作,任職10年以上,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的你們,平時不斷地鍛煉自己,不斷地進修了嗎?一旦被派往主管職位的時候,有跟外國任何公司一較高下,把工作做好的膽量嗎?如果誰有把握那麼請舉手。"

發現沒有人舉手後,他繼續說:"各位可能是由於謙虛,所以沒有舉手。到目前,很多深受公司、同行和社會稱讚的前輩,都是因為在委以重任時,表現優異。正是由於他們的領導,公司才有現在的發展,他們都是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進修,不斷磨煉自己,認真吸收工作要領。當他們被委以重任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帶來良好的成果。"

的確,這一點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改變。藝術界的名演員,都是很有天賦的人,但他們仍會分秒必爭地為提高自己演技而認真學習。如果報紙上的影評、劇評指責他的缺點的話,他會一夜不眠地思索自己的缺點。這樣我們才能欣賞到完美的表演對一個公司來說,平時認真地磨煉和努力,是一樣的道理。缺少不斷地努力和磨煉,絕對不能培養自己的信心和實力來擔任領導者的工作。

隻有時常激勵自己,不斷努力,保持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夠在工作中更上一層樓。

2為什麼要從書本上學習知識

一位建築師在回顧以往之後,將他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為年輕人提供了參考。雖然現在他已年屆80,但是他工作的積極性依舊存在。

他認為讀書對他爬到事業的巔峰有非常大的幫助。經過了好多年以後,他還深深地認為:職業不僅是工作,更是一連串的讀書與學習過程。惟有建立在穩固的知識基礎之上的工作,才能愉快勝任,進而達到成功。

在這位建築師求學時,他就一直是一個優秀的學子,他在高中畢業之時,還曾代表畢業生們致答謝辭。他在大學時,發現自己對那些與建築和工程有關的課程喜愛異常。

教育不但充實了他,還為他未來的工作鋪了一條康莊大道。他的求知欲非常的強,他經常在餘暇之時閱讀一些與建築曆史有關的書。他所做的結論就是:"我猜想別人可能會認為我是位學問好、非常快樂而又自負的老人。實不相瞞,你的見解是完全正確的。"

這裏所講的建築師的讀書態度與工作經驗,在和我們調查的若幹成功人士相比之後,我們發現他們都有很多類似之處。

你若仔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在職業教育中知識是成功者在追求個人成功之時,給予評分最高的一項,有74%的人將此項評為A。還有49%的人答複說,他們對所接受的教育使他們在工作上充實、一展鴻圖感到非常滿意。

21也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化的繁榮,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無一不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之上。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商業知識的高度密集,企業的管理。領導、決策,也無一不顯示著知識的魅力所在。知識被人們作為衡量人的社會價值的標準。人們之所以會對讀書這樣重視,就是因為讀書在你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要知道,讀書是你獲得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大家都知道,人們獲得知識的方法大致上有兩個途徑:

第一個就是通過讀書獲得知識,另一個就是通過學以致用獲得知識。英國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雖然書本知識是間接的,但它是你在學以致用的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因此,書本上的知識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而且,你通過讀書獲得知識還有很多的優越性,它不受時間的限製。

你如果想要到原始時代,對於原始人的生活進行一番親身體驗,也許會認為自己在幻想,但是,你卻可以通過對曆史教科書的閱讀把這一幻想變成現實,可以越過時間的差距,了解原始人的生活情況。

同時,讀書獲得知識也不受空間的限製。

你如果想到月球上旅行,親自觀察一下月球的情況,即使在宇航事業極大發展的今天,也不是隨意能夠辦到的,但是,你可以通過閱讀宇航員的報道,超越空間,對月球上的有關知識詳細地了解。

由於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你想要掌握這些知識不可能事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所以就產生了通過讀書獲得知識的途徑。

隨著科學的發展,讀書在你的生活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你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書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的。

現在,你已步入了21世紀,你應用一個全新的眼光來看待社會,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展的時代。所謂的信息化,其實也就是知識化,信息隻不過是知識的一個代名詞而已。在21世紀,知識不但會急劇地膨脹,還會迅速地傳播,發揮其無盡的魅力。

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們對新世紀作了一個展望,他們一致認為:

在21世紀,人類會以一個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印刷出版物,會像潮水般湧來;電訊每天都會不停地對人的頭腦進行轟炸;每天都會有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知識更新。

昨天的科幻小說題材,在今天就可能變成一個現實,人腦能想到的東西,科技就能達到。

工業、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也將日益依賴於信息市場和技術市場。公司之間的競爭,則主要是信息的競爭。國家之間的競爭,也將演變成以科學技術為重點的綜合實力競爭。在21世紀,誰能擁有知識和科技誰就能擁有生存權和發展權。

你不但要獲得知識,還要加強學以致用。

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發現了新的知識,創建了新的文明。

知識是人類在生活之中長期積累下來的,但是你獲得知識的方法並不是樣樣都要去試試、學學,而主要是采用下麵的兩種方法:

第一:直接獲得知識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總是不斷地接觸自然環境,人類在與自然環境接觸的過程之中,會有很多現象或者結果引起人們的注意,譬如說你用手在臉旁扇動,會覺得有風吹到臉上,用其他的物體做出同樣的動作時,也會出現同樣的現象,因此你就獲得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在風吹到臉上時你會發覺有些涼快,經過反複的試驗,這一現象仍舊存在。因此你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感到熱時,可以用手或者扇子扇一扇來求得涼意。

這個知識的得來,就是你在與自然界的直接接觸中得來的,你把它叫做直接經驗,也就是直接獲取知識的意思。

第二:間接獲取知識

由於你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自然界漫長的發展時代裏,你是不可能對於每件事情都進行親自嚐試,獲取直接知識的。因此,你獲得知識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所謂的間接獲取知識。

怎樣間接獲取知識呢?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你翻開了一本書,這本書會告訴你,一根木條很容易折斷,但是很多根木條放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斷了。

如果你對書上講的不太相信,你可以親自嚐試一下,那麼你就會發現書中所言不假。

譬如你又翻開了另一本書,書中又告訴你,如果你的雙腿並攏且不彎曲時,你盡全力向上跳,你會跳得很低。

如果你仍不信,你可以照其所說的再進行一次嚐試,你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是正確的。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書上所說的,雖然不是你親自與自然界接觸得來的,但它卻是別人同自然界的接觸中得來的,且已被人們多次證明過並確認為正確的,人們叫它間接知識。

實際上,無論是那些直接知識,還是那些間接知識,都是人類在與自然的較量中得來的,且已被證明過是正確的,掌握了這些知識,就掌握了同自然較量的法寶及戰勝自然的能力。

何況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靠吸收書本知識,然後再加以總結、歸納,同時,發現一些新的問題,並加以解決,從而達到知識的更新和科技發展的目的。

在21世紀之初,在知識經濟來臨之時,知識與技能成了你生存與就業之根本,不養成一個補充知識的習慣是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

從人和知識的關係來看,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積累下來的財富,是打開自然界的一把鑰匙,人不僅是知識的締造者,還是知識的擁有者。

那些源於自然的知識,隻有運用到自然之中,才能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3怎樣向他人學習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個人精力旺盛,認為沒有自己做不完的事。其實,精力再充沛,個人的能力還是有一個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處了。所以合作就更顯重要。同時也因為你的能力傾向與其他人不同。每個人有自己的長外,同時也有自己的不足,這就要與人合作,用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缺。養成合作習慣的一個人,才會更好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

人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差別的,這些差別是長期養成的。不能說哪一種類型就一定好,哪一種就一定壞。正是這些不同,所能從事的工作性質就不一樣。要想有所作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後選定一個適合於你自己類型的工作目標。在與人合作時,也應注意分析別人的性格特點,盡可能使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於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他能彌補你的短處,你能補救他的不足。

金嶽霖先生是我國著名哲學家。他性格內斂,專事學問,曾經培養出了殷海光、王浩之樣的名人。但是他拙於處理人際關係,尤其不善於處理上下級之間的領屬關係。1952年院係調整後,鑒於他的名望,組織上讓他去負責北大哲學係的行政工作。金先生上了不幾天班,就一臉茫然地向人抱怨說:"我不知道這個班是怎麼坐的。"

一個人最好能從事與自己個性相契合的工作,這樣就一定會全心全意做好這項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劇,也是最大的浪費就是,大多數人從事不了最為適合其個性的工作。過去的社會體製限製著個人,使得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現在的社會,選擇餘地越來越大。好多人卻仍然隻是選擇或從事從金錢觀點看來最為有利可圖的事業或工作,根本沒有去考慮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現在,社會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寬鬆的發展環境,我們可以自由擇業,這樣的機會一個人一定要把握好,才不會在年老的時候回首往事時而感遺憾。

隻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並能利用他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不足的人,才會在今天的社會中取得成就。

其實,我們在埋怨社會,埋怨他人的同時,更應該客觀地、公正地認識你自己,應該認識到自己為什麼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為什麼人家行而你卻不行?

當林肯是個年輕的律師時,因為有一個重要的案件來到芝加哥,但是無人理會。在芝加哥,那些年長有名的律師,都一致認為和一個外來的後生律師在一起合作會降低他們的身份。這些人自認為地位崇高,除他們以外看不起任何人。他們把林肯完全拋在一邊--無論去什麼地方都不請他一同前往,也不和他一同吃飯。

林肯怎樣麵對這種情形呢?是否鼻子翹得比輕視他的人還高,想方設法報複呢?不,他並沒有如此做。後來回到斯勃林菲爾德的時候,他說:"我到芝加哥才曉得自己所懂得是多麼的淺薄,而我要學習的又是多麼的多。"

這種輕慢對他是一種刺激,促使他改進。後來他升到了很高的地位,而那些輕慢他的人還是一無長進。他做了美國的大總統,那些律師還是無名的律師。他們的輕慢不過是替林肯預備了一級梯子,使林肯爬到榮譽的頂峰。

侮辱人的輕慢態度和朋友好意的開玩笑是不同的。但是,即使是開玩笑也可以指出我們的缺點來。羅斯福曉得如何對付朋友們的玩笑。他借著朋友們的玩笑,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好了,但是他並不幻想著自己的體力比當地的土人還要勝過一籌。他老老實實地承認他們比他要高超些。

有一天他在培德蘭同幾個人砍樹清理一塊空地出來建造房子,到晚上工作完畢的時候,工頭問他們一日工作的成績如何。他聽見一個工人答道:"皮爾砍了53株,我砍了49株,羅斯福咬下了17株。"羅斯福回想起他所砍的那些樹真好像海狸咬下來的一樣,便禁不住自笑起來。他老老實實地承認他砍的樹實在是比不上他的同伴們。

還有一次羅斯福在培德蘭開牧場的時候,他想獵殺白山羊。他聽說在科亞比倫有一個會打獵的,名叫維爾斯。羅斯福寫信給他,請他做打獵的向導。

信的最後幾句這樣說:"如果我出來打獵,你相信我會打著一隻山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