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初中數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次係列實驗(1 / 3)

第三十五章初中數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次係列實驗

隨著我國中小學計算機的普及,中小學中計算機輔助教學(包括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CAMI)日漸引起教育界的關注。CAMI在我國的發展模式怎樣?效果怎樣?一係列問題都值得認真探討。從1986年起,我們紹興師專、紹興師專附中在我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的支持下,開始了堅持數年的CAMI係列實驗,現在簡介如下:

一、實驗設計

我們與華東師大、上海第一女子初中協作,開展CAMI實驗,目的是一方麵研製一套係列的初中數學CAI軟件,教學形式要根據內容而豐富多彩、有講解新課、單元複習、自測練習、階段測驗、以及有些章節中還插入《數學醫生》、《奔向北京》等"玩中學"的遊戲型課件等;另一方麵進行CAMI教育效果、對各種學生的學習態勢的影響等的研究。

實驗方法是分三階段進行以教學班為單元的對比實驗,評估CAMI的教學效果、分析軟件研製中和應用方式上的問題、尋求改進課件的方向及理想的CAMI模式。

二、實驗實施情況

我們的CAMI係列實驗分為三階段實施:

1第一階段(1986年至1987年7月)

在華東師大、上海第一女子初中的支持下,編製了各種類型的CAMI軟件、篩選了幾種比較受學生和教師歡迎的模式的課件,並製定第二階段實驗方案。做好進一步實驗的準備工作。

這一階段一開始,我們從1986年入學的初一學生中隨機選擇了各一個班作為試驗班和對比班(共有六個班)。教學內容確定為初一代數的《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兩章。實驗班的學生三或四人為一組,使用一台Apple Ⅱ微型計算機(受機器數量的限製),應用專門編製的CAMI軟件學習,軟件的教學方式包括學習新課、觀看例題、自測練習等,然後讓學生完成課外作業。對於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在上機前由教師對本課內容加以簡要的提示和輔導。每一章後的階段複習由教師用常規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對比班則按原來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

從統計結果顯示,盡管當時軟件編製由於時間匆促和缺乏經驗而相當粗糙,但是CAMI的教學效果仍然是可以的,其中男生由於敢用所以效果明顯、而80~100分段的人數也有較大的增加。通過對學生、家長的座談會調查,他們都感到CAMI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8人中39人認為用CAI學習好、37位家長都表示支持學生繼續參加試驗)。

實驗也提出了一些有待我們分析的問題:0~59分的學生數量有所增加是主要的一個。經分析研究,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課件質量有待提高,重點要解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要強一些、複蓋麵要適當廣一些、練習題數量要多一些等問題;機房機器數量不夠,基礎較差的學生自己操作時間受到限製,因此其獨立思考的機會較少;對較差同學的教學方式應予以注意。

2第二階段(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

我們與華東師大、上海第一女子初中合作、修改原有CAIM軟件並補充完成了代數前十章、幾何前六章的係列CAMI軟件,並且進行了目的如下的完整實驗,實驗目的有:探究計算機介入課堂教學後的教學模式特征;CAI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習效果的影響;各類學生使用CAI的教學效果差異;CAMI對其他學科學習的影響;以及課件編製的原則和改進方向等。

這一階段,我們從1987年入學的初一學生四個班中隨機選定試驗班(初一(4)班)和對比班(初一(3)),由同一位教師(不兼班主任)任教。實驗班分為二、三人的小組,新課教學都在計算機班分組各自獨立上機操作,少數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在機旁觀看別人上機和討論後再自己上機。每節課後,都是將軟盤中所存放的學生上機記錄調出查看並打印成表格。每個單元教學前,由學校的數學教研組提供測試題,並在課後對兩個班同時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