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啟蒙教育是孕種,那麼學習就是精心澆灌施肥。不少人認為:天才是天生的,非人力所能為。其實,孩子的智商高低最主要的還是來自於後天的學習。天資聰穎的孩子,後天學習不足,則會逐漸喪失其頭腦的天賦優勢,以至釀成"十歲神童,十五才子,二十凡人"的仲永式的悲劇。
對於孩子的學習,作為媽媽的你一定比誰都重視。但是麵對孩子學習中的諸多問題,你卻不知所措。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學習不刻苦怎麼辦?學習成績下降又該怎麼辦?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時會讓媽媽感到無所適從。
要讓孩子努力學習,使之成為聰明的孩子,媽媽需要給孩子創造一種自由、自主、自發、自律的學習氛圍,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需要學會運用正確科學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習,讓孩子善於學習、樂於學習、勤於學習,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提高孩子學習的熱情。切不可采取訓斥、辱罵甚至體罰的辦法。另外,還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單上的分數並不能充分說明孩子學習的好壞,讓孩子一味地死讀書並不能讓孩子提高學習效率。也許,自由的小鳥、美麗的田野、馥鬱的山穀、金黃色的秋天,更能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成績優異就一定會一切順利嗎?成績優異就一定能成才嗎?不要因孩子認真讀書而心安理得
自幼兒園就深受老師褒揚的三位男孩,到小學也被稱為"打不敗的鐵三角",一致被認為進入名牌大學是毫無問題的他們,卻在踏進高中的大門後,一名染上神經衰弱症,一名憎厭書本,另一名退學做了樂隊隊員。有名的幼兒教育學家、《思春期心理學》作者平井信義教授指出,在幼兒園成績一直很優秀的孩子到思春期後,變成問題少年的案件逐漸增多。
這些為褒獎而讀書的孩子都缺乏自發性,一旦成績退步,自然就整個垮了下來,因此平井教授提出這樣的警告:
"當我聽到幼童在乖乖讀書時,全身就禁不住發抖,孩子的本性是這樣。他們都帶著假麵具,如果看不出這副假麵具,實在是很危險的事。"
平井教授的話或許有點極端,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是存在這樣的情況。我每每聽見媽媽們向孩子頻頻許諾:"隻要你成績好,我一定......"似乎除了成績,媽媽們並無其他可操心的事情。你們要當心,這樣的許諾會使孩子以為隻要好好讀書就能得到一切,所以他們往往活得過於單純,一旦成績略有退步,很容易產生懷疑的心理。
曾經聽說過一個特別優秀的女孩子,從小學至保送複旦大學的研究生,由於成績太好,真是一帆風順。然而,隻是由於一次失戀,她居然以跳樓的方式殘酷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事情真是令人嗟歎不已。看來,一心埋頭讀書的孩子,心理上是比較脆弱的,長期以來他們活在讚美聲中,不了解這個世界除了讀書,還有許許多多他們根本不了解的東西。所以,在別人看來是很小的挫折,都會讓他們陷入無比極端的情緒之中。
所以,媽媽們要有清醒的意識,讀書並不是最重要的事,不要把你們的孩子囚禁在學習的牢籠中。
讀書固然重要,但是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味埋頭讀書,難道就一定會成才嗎?
你是否很看重孩子的成績單?對於孩子成績單究竟意味著什麼
在孩童時期,分發成績單的日子永遠顯得莊嚴肅穆,我總是緊張地屏住呼吸,從老師手中接過那份深具決定性的紙張,直到確定所有科目均及格才鬆一口氣,仿佛自己的價值再度獲得專家或權威人士的肯定。我想,如果當時自己因意外喪失一條小命,那麼我親愛的父母至少可以驕傲地在我的墓碑上題字留念:此處長眠著一位學科全部及格的優秀學生體育科目除外。
坐在滿布灰塵的儲藏室裏,對於自己曾經擁有的優秀成績竟絲毫不覺得意,相反地隻感到一絲愧疚,這種感覺和我投身教育工作之後,對成績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關。我漸漸地認識了成績單的真麵貌,如今我並不認為阿拉伯數字的多寡或甲乙丙丁這些文字的偉大魔力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未來成就和失敗,說穿了,成績單原是一份極其簡略的學生在校生活報告而已。媽媽們對孩子的成績單常常反應過度,成績單上的評語隻不過是教師借以提醒媽媽的簡單附注,希望媽媽留意孩子並給予適當的輔導。至於分數不理想,則可能是孩子暫時的不適應,這是進入一所新學校、麵對新生活及新教學最可能遭受到的問題。光靠分數和評語並不能提供給媽媽足夠的訊息,如果媽媽能常和教師會談或保持聯係,或許能夠澄清媽媽對成績單抱著的某些錯誤看法。然而,媽媽多半對約談不甚積極,眼中看到的又隻是分數的表麵意義,並將分數高低視為成功的最佳評判標準,一旦達不到理想的水準便責怪起孩子或自己。
孩子漸漸長大後,成績單的重要性有增無減。一位媽媽談道:"就本地學校的評分製度而言,小學老師多以甲、乙、丙、丁記分,進入中學後則代之以阿拉伯數字,這對父母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轉變。女兒初一的第一份成績單上曾經出現好幾科不及格,這無疑是晴天霹靂,孩子為此一路哭著回家,我自然無法接受這一事實,而孩子的父親則大發雷霆。"
多數教師認為,表現愈優良的孩子,其心中的壓力及憂慮也愈大。有位老師曾經要求學生自行評分,她說:"愈用功的學生給自己的評分愈低,他們表現得很賣力,且多半是完美主義者,對自身的期望也相當高。他們之所以給自己較低的分數,或許是因為如此才不致於在接到真的成績時覺得失望。相反地,有待努力的學生卻常給自己較高的評分,仿佛借此就能使心中的期望美夢成真。"
表現愈佳的孩子競爭性愈強,並且明白自己在班上的地位。他們不需分數作為激勵,卻明顯需要大人不斷的肯定與讚美。有些孩子因此要求老師在每一科試卷上記下評分,以確定老師對學生的印象。但是,過度依賴外界的肯定將阻礙孩子對自身價值的認識,為了博得"權威人士"的喜愛,孩子可能以諂媚或欺騙為手段,借以引起大人們的注意。
孩子進入高中階段後成績仿佛愈顯重要,父母此時對孩子的分數好壞顯得異常吹毛求疵,而高考成績尤其關係著孩子能否順利進入大學。國外的某些教育體製並無高考一關,高中生畢業後申請學校或工作時,大學的入學審核委員或求職處的雇主皆希望這些十七八歲的孩子除了學業之外,在領導、運動或課外活動上也有所表現。此外,誌願性的社區服務工作,或暑期及課外打工的經驗,也都在錄取與否的考慮範圍內。由此可見,學業成績並非至上,成績分數之外,確實還有許多寶貴的事物值得孩子們努力去追求和學習。
有位年輕的媽媽向談了她自己的感受,這對於其他的媽媽是會有一點啟發作用的。
我希望兒子將分數看淡些,他太在意別人對他的期望了,分數帶給他的壓力阻礙了他個人的成長。孩子的成績不錯,但成績好壞並不能顯示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而實際上,這後二者才彌足珍貴。
我試著和孩子討論課外的遊戲及活動,這些活動不具任何分數競爭的色彩。如果我和孩子有更多相處的時間,我願意帶孩子多做一些戶外的散步,收集一些花草,詢問一些科學性的問題,並讓他以不同於學校的創造性思考方式學習各種事物。
我是名職業婦女,能做的自然有限,但我將盡力拓展孩子對他自己的認識,他必須了解他不僅是名學生,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個人。
誠然,成績單是一種功能有限的教育工具,它僅僅負責喚起媽媽的警覺,提醒媽媽們尋求進一步有關孩子的詳盡訊息,鼓勵媽媽們和老師保持聯係並注意孩子的日常作息。成績單絕非萬能,它代表老師們的一些意見,這些意見僅僅反映孩子的部分生活實況,包括某些學業或在校的行為表現。成績單或能反映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卻無法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就。有些孩子得天獨厚,可以駕輕就熟地適應學校生活並獲得優秀的成績,有些孩子則需經過一番奮鬥和掙紮。但是,好的成績未必能造就出優秀的孩子。就長遠來看,具有獨立性格、幽默特質、藝術或其他特異天分的孩子。有時反而可以過著豐盛美滿的人生。
手捏著成疊密封已久的成績單,我的這位朋友回憶起自己曾是名學科全優的好學生,但是,在這些甲等分數及讚美性評語的背後,是否也暗示著孩子的盲目順從、急於取悅於人及過分畏懼"權威"的心態。從這些舊有成績單上,他看不出絲毫跡象來證明自己曾經為維護自身的獨立,甘冒分數的危險,對成績製度表示懷疑。相反地,除了體育成績平平外,他確曾是個品學兼優的乖學生。說句實話,我真希望自己的成績未曾那般完美,更希望媽媽早將那疊"垃圾"送進紙箱裏。
成績單充其量隻是一份不完全的學習報告,如果盲目崇拜成績,可能因此而犧牲孩子的潛在天賦。勿因孩子的成績過低而否定孩子的一切,而在表揚孩子取得優秀成績的同時,別忘了嘉許那些成績單上看不到的良好特質。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應該讓孩子主動、自覺地學習不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奴隸
有這樣一位二年級的小學生。
每天做作業都有許多麻煩事相伴。剛寫了幾個字,發現鉛筆太粗了,於是就去找小刀削鉛筆;寫了一會兒,又叫喊餓了,於是又去廚房找吃的東西;過了一會兒,又想打開電視看演什麼節目;遇到一道算術難題,還沒有認真思考,就去找媽媽幫忙......媽媽雖然也鼓勵他自己動腦筋,卻又無可奈何地過來幫助孩子思考。有了媽媽的幫助,孩子則不再操心自己的作業,常常是媽媽作業沒講完,他的心早就到動畫片《獅子王》那裏報到了。
這樣,他的作業每天都要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到很晚才能寫完,而且字跡潦草,錯誤很多。
這令他的媽媽十分頭痛。初步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個學生在學習方麵的幾個缺陷:①缺乏集中的注意力。在學習期間,多次從事與學習無關的其他活動。②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開始時,沒有將準備工作做好;在學習進行中間,不得不停頓下來再去削鉛筆等等。這無疑幹擾了學習的正常進行。③學習不擅於(或懶於)動腦筋。稍遇困難,就向家長請教實際上是讓家長替他解答。④不熱愛學習,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