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什麼樣的爸爸最聰明
孩子的不成器往往源於爸爸對孩子的不聞不問、不管不教;孩子的愚蠢往往源於爸爸的溺愛;孩子的性格缺陷往往源於爸爸的簡單與粗暴;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往往源於爸爸的粗俗;孩子的信心不中往往源自於爸爸不適當的管教;孩子的惡習也往往源於爸爸的惡習。因此,我們警示天下為父者,不要做一個愚蠢的爸爸!
聰明的爸爸應該是孩子的良師益友。但是,有許多孩子被斷送前程,卻是由於爸爸"聰明"過度
首先舉一個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著名生理學家、醫學家多伊西少年時代的故事的例子:即將高中畢業時,多伊西的爸爸為了使自己的孩子"掙大錢",強迫他報考了伊利諾斯大學工程學院,但多伊西對工程學技術毫無興趣,平時手不釋卷的他很少去讀書,結果成績平平,最後終至一落千丈,瀕於退學的地步。
多虧多伊西的導師明智地發現了這一變化,並幫他說服了爸爸,轉到了多伊西在中學就非常感興趣的生物化學專業。
這之後,多伊西如魚得水,在生化領域盡情暢遊,終於在轉學30周年時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並成為著名的生理學家和醫學家。
多伊西的經曆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兒童精神有類別,決不能像木頭一樣可以隨別人心願任意做成桌子、板凳或床架。多伊西一生的經曆證明:他爸爸的"強權"做法不可取,導師的決定是英明之舉。
但現實中,像多伊西的爸爸那樣的家長大有人在。這類爸爸的所做所為最終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首先,這些家長對子女的指導都是專製性的、命令式的,家長往往用"這樣做"、"那不行"的調子,使兒童沒有思考的餘地,僅僅成為家長手中的玩偶。
其結果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
①放棄判斷,采取順從的態度。
②堅持自己的主張,集中精力於反抗的目的,忽視了對問題的解決。
另一個原因是家長根據自己的條件而製定目標(注意:他們很少考慮到他們孩子的現有條件),並且要求子女按自己的想像去做,說一些諸如"你爸爸是××大學畢業的,你必須是這樣"的話。
這樣也會給孩子造成兩種精神後果:
①達不到目標陷入不安。
②接近目標後又失去了鬥誌。
最可悲的是,這些孩子往往走上了家長選擇的道路,終生成為別人的傀儡。
"聰明"的家長:孩子不是您的部下,家庭不是您的辦公室,請給您的孩子留出一方天空。
英才需要社會全方位的造就,蠢才卻主要是緣於父母的溺愛溺愛是成才的天敵
我們無論翻開哪一本化學史或有機化學的著作,都會看到維克多·格林尼亞的名字。誰會料到,這位科學巨匠差一點因為父母的溺愛而虛度一生。格林尼亞是一位法國人,1871年5月6日出生於切爾堡一個有名望的大資本家的家庭。格林尼亞的爸爸靠經營一家船舶製造廠而腰纏萬貫。爸爸忙於工廠經營,除了知道用錢來滿足孩子的物欲外,從未過問孩子的事情。母親對他更是百依百順,孩子要幹什麼就幹什麼,要怎麼幹就怎麼幹,母親從未講過"不"字。總之,她以孩子高興為滿足。由於以上的原因,格林尼亞從小嬌生慣養,稱王稱霸。小小年紀,他就夢想成為一個王公大人,使人人聽他指揮,為他服務。
當與小朋友們玩耍時,格林尼亞總要拿出一大把糖先喊"凡是讓我當頭頭的,我就給他糖吃"。
小夥伴懾於格林尼亞家庭的權勢,往往也隻好對他低三下四,任其擺布。父母見此,不但不教育他卻還以此為榮,認為自己兒子"有能耐",長大了定能出人頭地。
少年時代,格林尼亞學習成績總是平平,他也總是心安理得,認為自己家裏有的是錢,成績好壞沒有什麼關係。
有人預言格林尼亞家的產業,將會毫無疑問地葬送在他的手裏。
幸好一次偶然的機會,格林尼亞受到重重一擊,才使他迷途猛醒。他意識到自己過去的所做所為是如此令人厭惡,於是悔恨交加,羞愧難當。他給父母留下一封信,然後離家出走刻苦求學,在信中他寫道:"請不要探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學習,我相信自己將來會創造出一些成就來的。"
經過8年努力,他終於因發現了著名的"格林尼亞試劑"而名揚天下,成為飲譽海內外的化學家。過分的溺愛與嬌慣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對子女的愛,就是因為過了頭,才變成了"害"。水之所以能溺死人,是因為人被水淹過了頭,吸不到氧氣而窒息。"嚴家無悍虜,慈母有敗子",這是千百萬父母家教實踐經驗的正確總結,值得每個父母記取。
愛孩子,這是天下父母心。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需要教子有方和淵博的教育知識。
爸爸管教孩子,最可怕的咒語是"你不是那塊料"
有許多人已經做了爸爸,卻根本不懂得自己的職責,"身在其位,不謀其政"。他不是以孩子為鏡子,從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尋找自己的素質與管教藝術的問題,而是一味抱怨這不好那也不行,對子女進行百害而無一益的摧殘,把一個個活潑可愛、朝氣蓬勃的孩子,變成了沒有誌氣、沒有理想、自暴自棄、平平庸庸地度過一生的人。在這種環境中的孩童,更談不上創造力的發展。
一些自以為有預見能力的爸爸像和尚念經一樣終日把"不是那塊料"掛在嘴邊,那麼請你一萬個相信:"他一定按你的咒語去做",再聰明、可愛的孩子也會被毀掉。
心理學家的千百次的實驗與觀察發現:未成年的小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完全取決於周圍人的評價,特別是爸爸的評價,哪怕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個眼神,都會對孩子產生終生的影響。小孩子用無意識中按照爸爸的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達到父母抱怨中屢次提到的"期望"。有這樣一位爸爸,是位本科生,還從事教育工作。生有一女一男,都非常聰明、可愛、活潑。可歎的是這位爸爸有個致命的弱點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潛在的能力,稍不遂他之意,孩子就要經受打、罵、訓。更要命的是沒完沒了的嘮叨"天生不是成才的料"。結果弄得孩子失去了信心。柔嫩的心靈抵不過世俗的"咒語",最終成為一個庸才。
從此,他更像個得勝的預言家,每日搖頭晃腦,口中仍是振振有詞:"說對了吧!我早就說過,他不行!"似乎,隻要心安理得認為"早有預見",一切責任就都歸於孩子了。一個人能力的高低,主要依靠自己刻苦努力的程度和在具體知識掌握上所花的時間與精力。隻要能像錐子一樣集中在一點上,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才。魯迅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文豪,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了。"再舉一個例子:
20世紀初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路易·諾勒被人稱為"20世紀初國際間惟一權威公判人"。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的鼓勵與期望,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小勒諾早年喪父,母親對小勒諾給予厚愛,同時也寄予厚望。她對孩子總是情深語切,循循善誘,利用一切機會,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啟發他,教育他。
由於母親的教育與熏陶,勒諾自小就對社會不公正現象深惡痛絕。他考入大學法律係後,就決心做一個不畏強暴,不怕權勢,寧死也要維護法律尊嚴,為人民伸張正義的律師。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這類父親之所以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塊料",實際上是自己沒有識才的眼光與水平。自卑的爸爸都望子成才,由於不懂,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塊料"的惡棒,把自己與子女都毀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荊山之玉,盡管很美,也需要識別、雕琢,否則也不會成才的。沒有愚蠢之至的孩子,隻有愚蠢之至的爸爸。
許多孩子的性格缺陷緣於爸爸的簡單與粗暴
安寧和幾個好朋友約好了,周六晚上都去趙凡家,下下圍棋,同時也商量一下升學考試的事情。吃過晚飯,他向爸爸請示時,爸爸卻大聲嗬斥道:"晚上到哪兒去?不許去,給我在家裏呆著!""他去和同學商量考試的事。"一旁的媽媽替安寧解釋,可是爸爸仍然聲色俱厲:"升學的事還要和同學商量?用不著!開家長會的時候,我跟班主任一研究就定了,你隻要好好念書,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訓完安寧,又轉過臉來衝著媽媽喊:"就是你縱容他,慣得簡直不像話!聽著,這個家,我是老子,我說了算數!"
安寧的心裏難過極了,他難過的不僅僅是由於爸爸的阻攔使他在同學麵前失了約,而且是為爸爸如此的專橫武斷而難過。其實,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每次出差也不忘給安寧帶禮物回來,可是,不知為什麼,安寧就是受不了爸爸對他自己的事情的粗暴幹涉,所以好多時候,他心裏有事,寧願憋著,也不跟爸爸講,免得又招爸爸的責罵。那麼安寧的爸爸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在安寧的爸爸看來,安寧應該是一個俯首貼耳、恭恭敬敬聽他話的"乖兒子",而不應當是活生生的有頭腦有主見的人。他認為讓孩子"自由"決策做事,就是"慣孩子",就是溺愛;家長對子女應該嚴加管教,不能任他們擅自做主。他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兒子,並按自己的意願為兒子規定該做該說的事和不該做不該說的事,完全忽視兒子個性發展的要求,完全忽視兒子的獨立人格,完全剝奪孩子的自由發展空間。照此下去,可以想像,安寧與爸爸的矛盾肯定會激化,並給他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障礙。
對待孩子采取簡單粗暴的專製管教形式,事事都要過問和幹涉,從吃喝拉撒睡到學習、交往等生活的各個方麵,一心一意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溫順"、越聽話越好。其實這樣過分的管教恰恰害了子女。
簡單粗暴是人格修養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現,也是不文明的表現。誰都不會喜歡專製的領導或者同伴,子女對專製的父母同樣也是反感,盡管表麵上可能表現得"惟命是從"。
簡單粗暴行為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曆來吃的都是惡果,解決孩子的問題亦如此。用這種性格、方式去解決問題往往把好事弄成壞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少父母事後也後悔莫及,但由於未下大決心克服這種毛病,後悔歸後悔,再遇事依然故我,舊病複發。弄得孩子見爸爸如同老鼠見貓,把很有成功潛質的性格都嚇沒了,何談天倫之樂,父子之愛?
有的爸爸粗暴不僅表現在訓罵上,還動不動就施之以棍棒。脾氣倔強的孩子,寧肯叫粗暴的爸爸打死,也一聲不吭,不願屈服於家長的不合情理的要求。而這種性格很可能進一步激化了素質低劣、性格暴躁的爸爸的火氣,隨之而來的是更狠的毒打。
有知識有修養的爸爸應該明白,粗暴的態度,壓製的辦法,這種行為比孩子的錯誤性質要嚴重得多,也令人痛心得多。
教子主要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啟迪和教育孩子的上進心,讓孩子自然健康地發展。粗暴地強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從來不好。
孔子曾說:"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意思是被鞭子打過的孩子,不會聽從爸爸的教導。"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專橫隻能招致反感,與美好的願望背道而馳。
所以,奉勸那些對待子女態度粗暴的爸爸們,為了你的孩子的健康成長,請你痛下決心,改掉自己動輒發火、事事幹預的脾氣,真誠地尊重孩子;切莫總是高高在上,死守惟我獨尊,老子家裏第一的觀念。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在他自己的事情上他有說話和做決定的權利。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可以凡事不聽家長的意見,而是說做家長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孩子的想法,合理的就讚同,不合理的應耐心指導改進,並以理說服孩子,做孩子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
命令孩子是爸爸的權利,違抗爸爸的命令則是孩子的權利。
隻有不合格的爸爸,沒有不合格的孩子。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往往都應歸咎於爸爸的粗俗
有一次,老師在學堂上要學生用"我是......"進行口頭造句,有個學生認認真真地站起來說:"我是一頭豬!"頓時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究其原因,原來是這孩子聽慣了父母的口頭禪:"你像豬那樣笨!""你真是豬一樣!"久而久之,就條件反射,衝口而出"我是豬!"天下做父母的誰不想孩子成才呢!但是,如果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粗言惡語、簡單粗暴,或是對孩子的提問十有八九都無法回答,就可能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因此,作為孩子的教育者爸爸,要使孩子聰明起來,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用之材,就必須樹人先樹己,加強自身的修養。
那麼,爸爸應該怎樣加強自身的修養呢?
第一,要努力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的修養。
加裏寧說過:"品德是不能用漂亮的宣傳或單純的喜歡來植入孩子的腦筋中去的","再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捉摸一些最細微的事物"。爸爸的思想和行動的細微末節,都會給孩子以深刻的影響。對子女來說,爸爸一次行動上的示範,往往勝過上百次空洞的說教。因此,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勤奮好學、積極進取、才華出眾的人才,爸爸就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假如父母自己都不思進取,講究享樂,不看書刊,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即使對孩子講100次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道理,孩子也不可能按照要求去做。相反,爸爸那些本來無心教孩子的言行,卻可能成了孩子的模仿目標。從而出現"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種刺刺滿坡"的結果。正因為這樣,要想使孩子從小立誌成材,能夠勤奮好學、積極上進、吃苦耐勞,父母就應該切實加強自身的修養,注意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
第二,要努力加強自身的文化知識方麵的修養。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智力發展是從一個"為什麼"的解決獲得的。因此,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智力,使孩子變得聰明,就應該能在孩子提問之後,給予正確的解答,並且因勢利導,啟發他的智力進一步發展。"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的一連串問題裏麵,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甚至於不乏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要回答出這些問題,力求準確地、科學地給孩子答案,就必須懂得許多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麵的知識。這就向家長提出了一個任務,需要不斷地學習,努力加強自己文化知識的修養。
第三,爸爸要努力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技巧。
家庭教育這一門科學,涉及到生理學、衛生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麵的問題。家長懂得有關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對子女的教育就會更有好處。
當然,家庭教育是屬於個別教育的活動,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和別的孩子完全一樣。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比較文靜,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有的孩子接受能力較強,有的孩子接受能力稍弱......所有這些都決定著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能千篇一律。要使對孩子的教育及時有效,就必須對自己孩子進行深入的了解,並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製訂和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隻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深入細致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因材施教,這是對孩子進行智力培養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有關孩子的心理活動以及孩子的智力發展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父母要能準確地、全麵地把握其特點和本質,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並要做長期艱苦的努力。為此,爸爸應該加強這方麵的修養
樹人先樹己。
隻有一時粗心的爸爸,沒有從來就粗心的孩子。克服孩子的粗心,需要爸爸更細心
小宇剛學拚音時的一兩天感到很高興。"ɑ-o-e"這些字母即使對於小宇這樣剛入學的孩子也不難。回家以後,小宇高興地向爸爸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拚音在繼續學,小宇卻遇到了困難。雖然他很努力,但對於b與d、"p與q"卻不能十分準確地區分。還有,"t"經常被他寫成"f","f"也常被寫成"t"。
小宇的爸爸對此很生氣。
他不僅毫不留情地指責孩子的錯誤,而且列舉若幹種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如"你上課肯定不認真聽老師講課,是不是還想著玩呢?""你怎麼這麼笨?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會,你就不會?"......
小宇爸爸采取的措施是:一旦發現小宇犯類似的錯誤,就罰他每個字母寫上一頁。這位爸爸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孩子不再主動向爸爸報告學習動態了。因為報告得越多,被爸爸發現的錯誤就會越多,相應的懲罰也會越多,孩子要實行"自我保護"。
孩子覺得學習的興趣不那麼濃了,甚至有些懼怕學習了。認為學習是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甚至於認為,學習就是為了應付爸爸的檢查。
應該說,對孩子的學習進行嚴格要求是正確的,沒什麼錯。但是,卻要看如何進行嚴格的要求。
尤其是,對於孩子在學習中的錯誤,要理性地看待。不能絕對地認為出錯就是不好的,就是孩子沒有認真學習的結果。
每一個孩子的家長,都應該回顧一下自己成長的曆史。你在學習上犯過錯誤嗎?犯錯誤的原因是什麼呢?你是不是在不斷犯錯誤,並在不斷克服錯誤的過程中成長的?
錯誤在人的成長中在所難免。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沒犯過錯誤。犯學習上的錯誤,對於孩子來說,甚至是他們的權利。
孩子犯學習上的錯誤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例如: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漏掉了關鍵的內容;老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沒有講清楚;複習、鞏固不及時,遺忘內容太多;等等。
有的錯誤是因為孩子的日常經驗與書本經驗的差距引起的。如日常的"垂直"經驗是由上向下;而書本的"垂直"概念則是抽象後的具體,表現形式多樣,可以是由左向右的垂直,也可以是由下向上的垂直,還可以是其他別的形式。這必然在某一時期造成孩子經驗上的矛盾,產生錯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