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生活
作為爸爸,也許這些現象對你已司空見慣: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穿衣脫鞋;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整理書包;一個上初中的孩子上學和放學還需要父母接送;一個考上大學的大學生在學校因生活難以自理而極度苦惱。對此,做為爸爸的你肯定會感慨萬千:為什麼不讓孩子學習和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呢?
孩子的獨立生活、自主自立的能力是孩子行走的雙腿、飛翔的雙翅。一個沒有獨立生活能力、沒有自主自立精神的孩子,就像溫室裏的幼苗,未經風雨,長不成參天大樹,就雛鷹沒有翅膀,永遠飛不出鷹巢。隻有善於獨立生活、具備自立精神的孩子,才能夠勇敢地直麵困難與挫折,才能夠經受風霜雨雪,使自己的人生之路寬闊坦直。
作為爸爸,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與自主自立精神,是你送給孩子一份最珍貴的"人生禮物",作為爸爸,請你接受我們的忠告:用"苦心"和理智,放開你的雙手,給孩子一片天地,讓他自由地飛翔!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爸爸應盡量給孩子以更多的成長空間
每一個爸爸都忘不了孩子走出自己的第一步時,自己的激動心情。許多家庭都用攝影機和錄相機記下了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麵。如果家長留心孩子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這樣為孩子感到驕傲的場麵會數不清有多少次。在孩子成長發展的所有其他方麵,如同讓孩子邁出第一步一樣的過程需要不斷重複。爸爸從孩子身邊退一步,把手伸向他,但孩子剛好夠不到。就這樣,爸爸鼓勵著孩子,往前走。他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向前移動,不依靠他,獨自地向前去。孩子在盡自己的努力,當他趕上爸爸,終於撲到他懷裏時會很激動很欣慰,而爸爸也為他的成就而激動不已。幫助孩子成長的其他方麵也是這樣,我們退一步,給孩子空間,用不著過分擔驚受怕,也用不著過多地給予嗬護,而是鼓勵尊重,讓他們懂得我們相信他,隨時給予他愛的支持,以真正的愛將孩子引向生活之路。"爸爸,老師讓我報名參加拚寫競賽。"13歲的王倩一回到家就告訴爸爸。"太好了,你去報名了嗎?""還沒有。""為什麼?寶貝。"爸爸問,"我有點害怕,台下會有很多人看。"王倩很激動,她在家是個聽爸爸話的孩子,在學校平時不愛多說話,但學習成績很好。"我想你還是報名吧,你可以鍛煉鍛煉自己。不過這事情你還得自己決定。"爸爸離開了王倩的屋子。過了兩天學校老師打來電話,讓王倩的爸爸說服王倩報名參加拚寫競賽。王倩回家後,爸爸跟她談了話,爸爸說:"首先,我們不是強迫你一定報名,這事還是你來做決定,但我們可以談談參加競賽的利弊。參加競賽可以鍛煉自己的意誌,鍛煉自己的智力,增強自己的信心。贏了更好,沒得名次,也無關緊要,爸爸不在乎。因為你在爸爸的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這點不需要用競賽的名次來證明。"爸爸又說:"老師打電話來說,他是很相信你的能力的。我們對你的比賽結果並不太關心,關心的是你是不是用這個機會去鍛煉自己。"有開明的父母這樣鼓勵和支持,最後王倩還是報名去了。爸爸知道王倩很聰明,隻是太膽小。她不敢想像自己在台上對著那麼多觀眾拚寫單詞會是什麼樣的感覺。爸爸很想讓王倩見見世麵,走向自己的生活,而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想王倩也希望通過這個機會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鍛煉自己的膽量,發現自己的潛力,隻是有些發怵,需要做父母的給加油,同時又不增加非要得名次的壓力。爸爸對王倩充滿了信心,但他並不催促王倩,而是讓她自己來作決定。通過這件事王倩增強了獨立性與勇氣,而爸爸很滿意他鼓勵了王倩,使她沒有失去一個鍛煉自己的好機會。
在這種很敏感的情況下,父母必須小心謹慎,給孩子自主權,讓他們自己作決定。同時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有信心,相信他們的能力。
放開你的手,劃一塊空間送給孩子,因為這原本就是屬於他們的東西。
尊重孩子的權利,但並不意味著喪失原則對孩子不可溺愛與失愛強調孩子的權力要得到家長的尊重,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應一味地遷讓孩子。在一些原則問題上,爸爸還是應堅持一定限度。適度的規矩對孩子來說還是必要的。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對一些事情的要求是堅定不移的,這種堅定的立場使孩子知道限度。如果沒有限度的話,孩子們就總是想不斷嚐試,看看自己能走多遠。結果他們的行動惹怒了大人,致使父母進行嚴厲的懲罰或大發雷霆。這種不愉快的事情一旦發生,和諧即被破壞,這是父母與孩子都不希望看到的。5歲的哥哥和3歲的妹妹在畫畫。他們開始在本子上畫,然後用蠟筆在桌子上畫,最後竟把白色的牆壁畫得亂七八糟。愛清潔的爸爸看見後,氣不打一處來,發了火,揍了每人一頓。
在事件的開始爸爸還很高興,兩個孩子在畫畫,後來他們畫到桌子上時,爸爸也沒理他們,他想擦一擦就幹淨了。而兩個孩子就以為,他們可以隨便畫,爸爸不表態便意味著默許他們可以畫在桌子上,那麼他們畫在牆壁上也一樣無所謂,結果就畫了一牆,招來一頓懲罰。本來孩子們隻應該在本子上畫畫。這一點爸爸一開始就應該告訴他們,不能畫到桌子上、牆上、地毯上。爸爸應該堅定點,說過的話就不能改變,不能模棱兩可,更不能非等事物發展到糟糕的地步,再去試圖更改。
那麼怎樣做才算很堅定而又不是專製式的呢?這裏重要的是知道怎樣才算是堅定。不專製意味著我們不把自己的意圖強加在孩子頭上,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們該做什麼、怎樣做的道理,再對他們提要求訂規矩。如果我們試圖把意圖強加在孩子頭上,隻能引起他們反抗,而堅定意味著父母表現出實施自己決定的決心。我們可以決定我們要怎樣行動,並且堅持到底。在上麵這個例子中,爸爸一開始就該讓孩子們懂得,隻能在紙上畫畫,否則爸爸就不讓孩子繼續畫畫。如果他們亂畫,我們可以沒收孩子的筆。正確的程序是先同孩子們談好:"如果你們不在紙上畫,而畫到其他地方,我就要收回彩筆,今天下午便不許你們畫畫了。"得到孩子的認同後,再讓他們開始。然後爸爸要監督孩子們,隻要他們畫到桌子上,就去沒收筆,不需任何其他的解釋。這樣,爸爸很堅定地站在他的立場上,要孩子知道,談好了的規定是不能改變的。一旦孩子懂得畫畫隻能在本子上,而這項規則是應遵守的,那麼就不會出現畫到牆上之事,也就不會受罰,搞得大家不愉快。我們必須尊重孩子們的權力,堅定而又不專製。父母和孩子應互相尊重,在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決定孩子的事情。但對已製定的原則不能讓步!
李曉喜歡看電視。一天到了上床睡覺的時間,他還要看,央求爸爸讓他再看一會兒。爸爸把電視關上,李曉打開,又關上,他又開開。爸爸最後把總開關關上了,整個房子裏一片漆黑。李曉隻好自己睡覺去了。
當李曉看電視的要求超過一定的限度,爸爸並沒有與李曉爭吵,強迫李曉去睡覺,而是把總電源關上了,表示了自己的決心,李曉隻好睡覺去了。
堅定就是拒絕屈服於孩子的過分要求,不使他們為所欲為。孩子年齡雖小,但很聰明,他們經常察言觀色變換花樣,讓父母圍著他們團團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做父母的,對某一件事一旦做出決定,就貫徹到底,不隨意改變主意,孩子們知道糾纏下去無望,便會放棄自己的無理行為。
貫徹決定需要堅定不移,甚至要施加壓力,特別是對比較小的孩子,當爸爸說"不"的時候一定要態度明確,爸爸必須使他的限製貫徹到底。如果孩子不是從心裏明白,訓斥、威脅或打屁股是沒用的。因為孩子們挨了打,可能會暫時停止這些壞行為,而把衝突轉移到其他的地方,產生別的麻煩。
類似的事很多。現在的孩子們敢做我們過去連想也不敢想的事,這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是社會的變化帶來的,孩子們已經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民主思想,反對我們對他們實行專製,並用報複來表示他們的憤怒。他們不但反抗我們對他們實行專製,而且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我們顯示他們的權力,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他們絕對不會坐在那裏靜悄悄地接受我們的統治,我們所有的努力如果是立足點不對,就很難生效。在生活中很多實例告訴我們,未來的孩子因優生優育,智力發育較好,智商也較高,他們在權力之爭中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他們不會被自己行為的危險後果所禁錮,稍不留神家庭會變成戰場,不再有合作與和諧,隻有惱火和怒氣。因此做家長的應格外注意不能對孩子實行專製,應考慮到他們的願望與自尊。
在實施規定時我們必須尊重孩子們的權力,堅定而又不專製,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在合理的範圍內讓他們自己決定他們的事情。但對決定好的原則不能讓步!
當孩子跌倒的時候,不必立即去扶起孩子,而要對他說"不許哭,自己站起來!"
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一休的母親為了磨煉一休,讓他當和尚,獨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頭碰破了他的腿,母親離他隻有幾步之遙,一休將手伸給了母親,可母親無動於衷,隻說了一句:"用手撐一下,自己爬起來。"一休的母親讓一休明白了一個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來。
在我國,許多家長都有這樣一種心理: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孰不知,這種"代辦"式的溺愛隻會害了孩子。試想,事事都抱著對父母依賴心理的孩子會成為一個英才嗎?
日本家長們非常注重對孩子這方麵的教育。北京一位徐先生在日本研修的時候,結識了毗鄰而居的一對日本青年夫婦。男的叫鈴木,女的叫春子。膝下繞行的是一對寶貝兒女,9歲的兒子正男和5歲的女兒由美子。
春子太太是個很溫柔的日本女性,她平時對待孩子總是和藹、耐心,處處體現出日本婦女特有的母愛。兩個孩子中她似乎更疼愛小女兒,整天把她打扮得花花綠綠的像一隻可愛的小蝴蝶。但徐先生也看到了她的另一種愛兒方式。
一個初春的黃昏,徐先生下班回到了那個寧靜的小院,春子正在洗衣服,由美子淘氣地追逐著一隻紅蜻蜓。由美子突然看到徐先生,不由喊一聲:"叔叔。"並張開兩隻小手朝徐先生撲來,誰知被一塊小石子絆了一下,頓時失去重心,"撲通"一聲摔倒在地上。
"嗚哇......"由美子疼得大哭起來。徐先生慌忙想上前攙扶,誰知卻被春子太太一把拽住了手。
"由美子,不許哭,自己站起來!"春子對著女兒大聲嚷道。見女兒仍然哭泣著不肯起來,春子再次怒喝一聲:"不許哭,站起來!"
春子神態嚴肅,與往常笑咪咪的樣子判若兩人。徐先生驚異地望著這位"狠心腸"的娘,感到簡直不可思議了。
由美子終於止住了哭聲,一雙大眼睛委屈地望著母親,自己慢慢地爬了起來。
春子這時才一把抱起女兒:"我的寶貝,真乖,聽媽媽的話,摔倒了自己站起來,將來一定是個好孩子。"
由美子懂事地摟住媽媽的脖子奶聲奶氣地說:"媽媽我聽你的話,再也不哭了。"然後瘸著小腿一拐一拐地又去玩耍了。
春子太太對孩子這種教育方式(這在日本很普遍),使徐先生心靈感到一種極大的震動。他不由想到了遠在北京的兒子,3歲的兒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爺爺奶奶疼孫子,摟在懷裏怕摔著,含在嘴裏怕化了,3歲多了,出屋門還總得讓爺爺或奶奶牽著手......
兒童時代是處於剛剛麵世又無法獨立處世的時期,是正規教育的預備階段,對兒童,做家長的應該給予一定的保護和關懷,但決不能溺愛,尤其是在一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的今天。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應該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他們和父母一樣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而存在的,應該從小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處處依賴別人。
許多國家都十分注重對兒童這方麵的教育。在奧地利的公共汽車上,人們隻為老人讓座,而對兒童卻不需要。
溺愛孩子,隻會害了孩子。真正愛孩子的家長們,放開孩子的臂膀吧,自由的鷹要比禁錮在籠裏的小鳥飛得更高、更遠。
每一個孩子都會跌倒,但一次次跌倒後自己爬起來,就會站得更穩,同時,他們幼小的心靈也會更深切地體會到,不能哭,得自己爬起來!
如果你想讓孩子堅強起來,那麼就從他跌倒的時候開始吧。
破壞也是孩子天性一種表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理性對待孩子的破壞行為
張子津先生30歲了,還跪在地毯上同剛會爬的孩子頂頭,哞哞地叫,然後哈哈地笑,這種時候常常是忘我的,沒有身分意識,沒有社會內容,甚至連自己也天真無邪起來。兒子剛會喊爸爸時,是他下班最幸福的時刻,他的外衣常常是脫了一半的時候就把兒子抱了起來。那心情當然好,不過有時候兒子還真"鬼",喊著"爸爸、爸爸"撲過來,他蹲下來做好迎接的準備,那小家夥卻直奔一個足有自己大的毛毛熊而去。家裏人哄然大笑,他四處瞧瞧,也跟著笑起來,笑得挺有意思。說起來,他那寶貝兒子的行動首先是從破壞開始的,拿到什麼東西總要咬一咬,摔一摔,而被他蹂躪最慘的就是老爸的書了。這些年來,張先生自言所積累的唯一財富是書,最珍視的也是書,也許正是這種戀書癖的背叛,兒子也對書傾注了極大的興趣,所不同的是,爸爸保護,兒子破壞。他早晨起來晚,兒子已經把床頭的書一本一本扯下來,忙得滿頭大汗。他爬起來一本本重新擺好,兒子再扯下來,而每一次,他的書都遭受一次摧殘。
妻不解,說:"不想你這樣容忍他,這樣會把他寵壞的"。他卻說:"他還沒到懂得好壞的年齡!"妻說:"那你就讓他扯下去吧!"他心裏想笑,兒子是不會永遠扯下去的。李揚先生的朋友遊兵有一個兒子,以弄壞玩具而出名。在他滿5歲時,李揚先生被邀請參加他的生日晚會,並送給他一個玩具小汽車。整個晚上,那孩子都把小汽車捧在手上玩。他的父母親因此感到很驚奇,因為那輛玩具小汽車居然一直完好無缺。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
晚會結束時,李揚先生要動身離開。臨走,他向孩子告別,隻見那小家夥還在擺弄著那輛小汽車,並不知所措地問他:"叔叔,怎麼才能把它拆開啊?"
李揚先生和遊兵夫婦這才恍然大悟,他們都笑了。遊兵很得意地對他的朋友說:"李揚,告訴孩子,讓他拆開那輛小汽車"。看到這裏,我們都會佩服遊兵先生的。他讓兒子在"破壞"中明白一些道理,不啻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好方法。
在日本,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爸爸領著幼小的兒子去探望一位老人。兒子在房子裏轉了轉,看上了一款古瓷碗,他說他想用它來吃飯。
聞言,老人起身從古玩架上取了那古瓷碗,遞給孩子,讓他帶回家去。那情形,如同我們把家裏的長毛絨玩具順手送給朋友的孩子一樣。
做爸爸的急忙阻攔,堅持不受:這樣昂貴易碎的珍品,豈是可以交在孩子手裏的?不說明它的價值,小孩子就不懂珍惜;說明了,卻怕這般奢侈,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恰恰相反,"老人說,"應該讓他知道這東西價值連城,應該讓他用來吃飯或者遊戲。如果要打碎就打碎好了。連這麼貴重的東西都等閑視之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不一般的氣度和眼界,至少不會斤斤計較一分一厘的數目。"這不愧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培養"教育。
可以讓您的孩子適度地破壞,在破壞中他會明白一些道理。
孩子考試失利,應予更多的鼓氣。作為爸爸,你該說:孩子,你下次一定能考好
張萌在上一二年級時,學習成績一直是班裏的前3名,爸爸媽媽很是以自己的女兒為榮。可是,進入三四年級後,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一個學期結束之後,張萌的學習成績一下子在班裏排在了10名以後,這對一向感覺自己學習不錯的她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父母的臉色也開始不好看起來。
張萌決心努力學習,下次考試擠進班裏的前幾名。然而,第二學期的考試成績依然不理想,仍然在中遊徘徊。她有些失望了,不知自己是能力低的原因,還是因為壓力太大,太緊張,導致學習方法不對頭。爸爸的臉色更加難看起來,對她橫加斥責,罵她不爭氣,笨蛋一個。有時候家裏來了客人,爸爸也往往會指著坐在一旁的她對客人說:"我們這孩子太不爭氣,腦瓜不聰明,誰知道將來會不會有出息呢。"說得張萌低頭不語,心裏很不是滋味兒。漸漸地她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自卑起來,對自己的學習喪失了信心......這個爸爸的做法是極為錯誤的。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自信自強的呢?可問題是,家長在怎樣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方法上,有不少人操之過急,甚至於走極端,結果事與願違。
孩子上學了,考試成績便牽動了家長的心,成了大多數人最關切的頭等大事,這本無可厚非。可是,一旦當孩子出現成績下降的現象時,家長該怎樣對待?這本來是一個幫助孩子重建自信的良好時機,可是我們看到,張萌的爸爸冷嘲熱諷而非安慰鼓勵的做法,使得她對學習的自信心喪失了。
其實,不僅僅是在學習成績方麵體現出孩子自信心的強弱,家長在其他方麵不同的教育方式也會導致孩子自信心的差異。當孩子想嚐試幫爸媽做家務活時,有的家長會以"小孩子什麼也不懂"為由支開孩子;一旦孩子因為幹家務活兒不小心幫了倒忙,如打碎了東西,脾氣暴躁的父母不問青紅皂白,一頓臭罵或狠揍,弄得孩子以後戰戰兢兢,很可能對自己能力缺乏信心;而有的家長則耐心地教給孩子做家務活兒的方法,孩子做得不好給予積極的鼓勵;有了進步,哪怕進步很小,也及時地表揚,使得孩子的興趣和信心越來越強。
自信心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影響很大。
一個自以為自己不如別人的孩子,總是傾向於向人們說自己不行,而爸爸把孩子的一次失敗或一時的弱點作為能力缺陷講給人家聽時,孩子的自責就會得到強化,並逐漸地在心理上凝固成一種本非事實的事實,這是非常可害的。這樣,會使孩子由一般的自責轉變成自我失敗主義心理,嚴重地壓抑孩子的進取心和創造性。
那麼爸爸應該怎麼做呢?
1.及時的表揚和鼓勵
由於孩子年幼無知,他們在自己完成某項活動後的"成功的喜悅"隻是一種自我認識,與其在活動中達到的實際水平並無直接關係,而與家長、老師、同學等"重要人物"對其的評價密切相關,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家長如若給予了表揚性的評價,孩子就會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
當然表揚應注意得當、得法,過度地或過於輕易地濫用鼓勵和讚揚,會使孩子感到不真誠,對他的期望過低。
最好是對孩子的行為或進步給予及時的、具體的、準確的評價。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也應該給予幫助,鼓勵孩子改正,過分的斥責隻會傷害他的自信心。
2.給孩子設立適度可行的奮鬥目標
爸爸在家庭中可以給孩子設計一個個具體的"活動",隻要這些活動的目標適當,既不過分簡單,無法吸引孩子的求知欲,又不過分困難,不讓孩子感到高不可攀,沒有希望,而是孩子經過一番努力就可以達到。
3.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建議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麵臨的問題,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有智能和潛力。
除了聽取孩子的意見外,還可以引導孩子做些對家庭、對別人有益的事,即使隻是種種花草,買買東西,也會使孩子產生"自己有用"的體驗,從而變得自信。
4.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許多爸爸在檢查孩子作業後,發現錯誤,立即指出,並說出答案讓孩子改正過來。這樣做,孩子就隻管做作業,而不問對與錯,反正有爸爸"把關"。長期下去,孩子就失去了自我判斷作業正誤的能力,從而導致學習自信心的喪失。
給了孩子自信,就是給了孩子成功的鑰匙。
為父之道,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時刻注意幫助孩子戰勝挫折
一位小學六年級女生,品學兼優,從一至五年級一直擔任班長,六年級時突然落選了,原因是在工作能力方麵欠佳。女孩回家後,感到十分委屈,向爸爸哭訴了事情的原委。任憑爸爸如何勸說,她就是不想上學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兒童沒有受過或很少受過挫折,經常處於嬌慣順境中的兒童,認為一切都是順利的,稍微遭受一點挫折就會一蹶不振。上麵那位女生就是如此。一至五年級一直擔任班幹部,認為在六年級繼續當選是順理成章的事。一旦落選,就無法接受,對自己失去信心,既擔心失去老師的信任,又感到在同學麵前抬不起頭來。毫無心理準備,事情發生後便不知所措,有的孩子甚至做出過激的反應,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家長妥善地幫助孩子渡過這種危機是十分必要的。
做為爸爸,應該認識到以下幾點:
(1)幫助孩子認同挫折。爸爸應幫助孩子擁有一顆平常心,以自然的態度對待榮辱。要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榮譽和挫折是並生的。生活中會常有不如意的事情,如果連一點小小的挫折都受不了,如何麵對以後漫漫人生中會發生的更大的挫折和坎坷?
(2)鼓勵孩子跌倒後自己爬起來。爸爸要教育孩子,隻有靠實力去競爭才能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勝利與成功不是別人的恩賜,不是對別人的乞求。幸福是勞動的果實,隻有堅持不懈地奮鬥,隻有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吸取教訓,跌倒了自己頑強地爬起來,才能獲得成功。
(3)爸爸要承認孩子的失敗,切忌無理施加壓力。孩子的失敗是個事實,爸爸首先要承認。如果爸爸都不能正確對待,更別說孩子了,因此這個問題的解決就更加困難了。孩子的失敗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爸爸是無法包辦代替的,不要由爸爸自己出麵來解決,更不能找老師無理取鬧,否則,隻會使問題變得更複雜,更難以解決,使孩子陷於更大的尷尬之中。隻有爸爸承認孩子的失敗,才能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所在,才能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辦法。
(4)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環境和條件非常優越,真正是在蜜水中泡大的,他們很少體驗到挫折,缺乏麵對挫折的心理準備,也缺乏解決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時的教育中,家長應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的情景,磨煉孩子的意誌,使孩子做好麵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準備,養成一定的解決挫折的能力,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臨陣慌張。
讓孩子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幫助孩子學會生存,應該從這裏起步盡量讓孩子學會自理
有位爸爸問:"我的孩子現在無法無天,誰都管不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反問:"你給孩子經常疊被嗎?"
爸爸:"是的,經常疊。"
又問:"你給孩子經常擦皮鞋嗎?"
爸爸:"不錯,經常擦。"
說:"原因就在這裏。"
又問他,如果你的孩子拿著杯子歪歪倒倒地走過來,一下把水潑在沙發上,你是否把孩子趕到一邊,心疼地去收拾殘局呢?孩子早上起來自己穿衣服,卻總是把袖子穿反,把褲子擰成一團,你是否會因為他耽誤了時間而大聲禁止他,並動手代勞呢?你是否每天讓孩子自己洗臉、洗腳、洗襪子、整理床鋪呢?他默不做聲了。當爸爸的首要問題是:要知道,獨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從小加以培養,首先就要培養他們逐步養成自己照顧自己的好習慣。
1.鼓勵他們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做事,"做"是他們鍛煉的機會。孩子一會走時就有幫助媽媽的願望,2歲的孩子就會幫大人拿東西、跑跑腿,3歲的孩子自立願望非常強烈,什麼事情都想去幹,但是他們還太小,獨立活動能力還很差,常常會把事辦糟。這時,家長就應鼓勵他們試一試:"你自己去倒水喝!"孩子把水潑在沙發上了,你不要責怪他,因為保護孩子的心靈遠比你的沙發重要。這對他們來說,隻是犯了個小小的"可愛"的錯誤。這樣的失誤,隨著他們長大就會避免了。
2.不要代替他們
孩子動作發展成熟了,具備一定的能力了,不要總認為孩子小就替他做這、做那。孩子隻有通過獨立做事,才能體驗到各種感情,這種感情與別人代替他們或強迫他們做時大不一樣的。蘇姆林斯基說:"一個兒童為了澆花,提了一小桶水,接著又提第2桶、第3桶、第4桶,他累得滿頭大汗。你不必擔心,對他來說,這是世界上任何別的喜悅都不能比擬的真正的喜悅。在這種勞動中,人不僅可以了解世界,而且可以了解自己。童年時期的自我教育正是從了解自己開始的,這種自我了解是愉快的。一個5歲的小孩栽了一棵玫瑰,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他不僅驚訝地觀看自己雙手勞動的成果,而且還觀看自己本身:'難道這是我自己做成的嗎?'這樣,兒童在體驗無與倫比的勞動樂趣的同時,還可以認識自己。"
爸爸代替孩子做事,不僅不會給他們帶來幸福,相反,他們會因失去自己做事的機會而苦惱,他們既嚐不到成功的快樂,也體會不到失敗的痛苦,他們品嚐的是成人禁止他們幹事的悲傷和怨恨,這對孩子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3.幫助他們
幫助就是指導他們去克服困難,這種幫助是為了使他們早日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風趣地說:"做爸爸的最好隻有一隻手。"他說:"做爸爸的應當明了自己的責任,你們的責任是幫助小孩子生活,是幫助小孩自立,是幫助小孩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