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附錄 主要航空術語淺釋
氣動布局 飛機外形構造和大部件的布局與飛機的動態特性及所受到的空氣動力密切相關。關係到飛機的飛行特征及性能。故將飛機外部總體形態布局與位置安排稱作氣動布局。其中,最常采用的機翼在前,尾翼在後的氣動布局又叫作常規氣動布局。
無尾飛機 不配置水平尾翼(或鴨式前翼)的飛機。它利用機翼後緣裝有的"升降副翼"活動麵來替代傳統的水平尾翼(含升降舵),獲得俯仰穩定性和俯仰操縱(升降運動)力矩。
變後掠翼 後掠角在飛行中可視需要隨時改變的活動機翼。它的問世,能較好地解決飛機高速與低速性能之間的一係列矛盾。采用小後掠角能使飛機具備較高的低速巡航效率和較大的起飛著陸升力。當超音速飛行時采用大後掠角,有利於減少飛行阻力,或者減少低空高速飛行中的顛簸,後者對戰鬥轟炸機來講尤為重要。
旋翼機 由旋翼(旋轉槳葉)產生升力的飛行器有直升機與旋翼機兩大類,前者的旋翼有發動機驅動;而後者的發動機隻提供拉力,旋翼則靠迎麵氣流的衝擊而自轉,從而獲得升力。
近耦合鴨式飛機 無水平尾翼,但在機翼的前方另設置一對水平小翼麵的飛機叫鴨式飛機,如小翼(又叫前翼或鴨翼)與機翼極其靠近,那麼可稱近耦合鴨式飛機。前置小翼起俯仰操縱與平衡作用(相當於水平尾翼之功能),並可產生脫體渦使機翼升力增加。是現代先進軍用機常見形式。
電傳操縱 指把飛機駕駛員的操縱指令從傳統的機械傳輸變為電信號傳輸方式的新型操縱係統,可大大減輕重量,提高靈敏度。為可靠起見,常設3~4套以供備用,稱"三(四)餘度"。一般適用於隨控布局飛機。
隨控布局飛機 應用主動控製技術的飛機。可利用控製技術來改善飛機性能,改善穩定性與操縱品質,減少結構重量及阻力,提高飛行機動性。具體手段有放寬靜穩定性控製、乘坐品質控製、機動載荷控製、結構振動控製和直接力控製等等。常為現代軍用機所采納。
座艙蓋 飛機駕駛員或空勤組在機身中的專門座艙上方的透明玻璃天蓋。可以是多框架的,也可以是少框架流線形的(如氣泡形)。一般均可拉開供人員出入。
懸臂式機翼 不用撐捍或張線加強的單層機翼。它無支撐物地獨立架設在機身側麵,由內部翼梁承載。
平直翼 無明顯後掠角的機翼。一般指後掠角小於20度、平麵形狀呈矩形、梯形或半橢圓形的機翼。常用在亞音速飛機上。
上反角 從機頭沿飛機縱軸向後看,兩側機翼翼尖向上翹或向下傾斜的角度。向上翹時取正值。
後掠角 從飛機的俯仰方向看,機翼四分之一弦長連線自翼根到翼尖向後歪斜的角度。如果是機翼前緣線的歪斜角,則稱前緣後掠角。高速飛機的後掠角一般很大。
上、中、下單翼 裝在機身背部或中部或腹部的單層機翼。也稱高、中、低單翼。前者多用於運輸機與水上飛機,後者多用於軍用機或大型噴氣客機。中單翼因翼梁與機身難以協調,近幾十年較少見。
張線 舊時雙層機翼飛機上為上下層機翼承擔一部分載荷的細鋼絲,多見於三十年代前的飛機。
支柱 又叫撐杆或翼間支柱,用途同上,是上下層翼間的剛性硬式支撐杆,常有整流包皮減阻,並呈H形、V形或N形架設在機翼外側。
展弦比 機翼的翼展與弦長之比值。用以表現機翼相對的展張程度。弦長是指一片機翼順氣流方向的"翼弦"寬度尺寸,而翼弦是指連結機翼順氣流剖麵最前與最後一點之間的直線。大"展弦比",飛機適宜作低速遠程飛行。
邊條翼 飛機機翼根部前緣向前延伸的頭部尖削,呈狹長水平狀的翼片。它與機身及機翼連在一起,尤如一對大後掠角細長三角形機翼,它形成的有利渦流能大大改善飛機大迎角時的升力特性,推遲失速,是現代戰鬥機常用的布局之一。
機翼增升裝置 機翼上用來改善氣流狀況和增加升力的一套活動麵板。可在飛機起飛、著陸或低速機動飛行時增加機翼剖麵之彎曲度及迎角,從而增加升力。常見有前緣縫翼、前後緣襟翼、吹氣襟翼等等。
襟翼 見"機翼增升裝置"。
副翼 裝在機翼最外側的後緣,用來控製飛機橫側傾斜與滾轉運動的可上下偏轉的小活動麵板。
腹鰭 也稱鰭翼或鰭片,是機身後腹部順氣流固定安裝的刀狀薄翼麵。用來輔助垂尾起增強飛機方向安定性或抵消方向舵偏轉後帶來的滾轉力矩的作用。
背 又稱脊翼,與腹鰭對應,是安裝在機身背部,常成為垂尾前方一部分的順氣流片狀翼麵或管條狀突起物,前者作用近似於垂尾的安定麵,後者用於內部鋪設電纜、油料或設備,常與座艙蓋及垂尾前後連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