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著名轟炸機(續)
1944年,又一種叫作"溫紮"的後繼改型問世,雖改裝有4台"梅林"100發動機,但仍采用網格構造。主翼與平尾修改成半橢圓平麵形狀,立尾改成高矗的大展弦比形狀。機頭下設投彈手窗,突出形的駕駛艙蓋安排在機頭上方,自衛火力僅設尾炮塔一座,但僅研製3架,未投產。
到1945年10月13日為止,"惠靈頓"共生產出11461架,產量遙居英國轟炸機之首!1938年10月,"惠靈頓"交付使用。
30年代末,英軍擁有2530架轟炸機,而且在5個大隊的3個大隊中配備了中、大型轟炸機。這些由"惠特利"、"漢普頓"、"惠靈頓"組成的中堅力量(其中"惠靈頓"有6個中隊)在開戰之初隻會呆板地進攻那些遠離居民點的敵艦。為縮短搜索與攻擊之間的時間差,空軍發明了"武裝偵察"戰術,即用9架以上(一般是12架)"惠靈頓"或其他型號飛機掛著炸彈徘徊在德意誌灣上空搜尋目標,以便隨時可以轉換到攻擊狀態。
1939年9月4日,"惠靈頓"在攻擊布隆斯畢尤迪爾的戰鬥中首次亮相。皇家空軍從14個中隊中選調29架"小獵犬"與"惠靈頓"飛機,第一次空襲了威廉港的德艦。在與其他機種協同作戰中,"惠靈頓"表現出載彈量、航程和生存性諸方麵性能的優越性,被人稱為當時"最可怕"的英國轟炸機。當時皇家飛行員麵對這些大型轟炸機幾乎什麼都得從頭學起,包括滿載荷掛彈起飛、複雜氣象條件下尋找目標以及躲避敵防空火器的襲擊。
同年12月18日中午,22架"惠靈頓"又一次以密集隊形構築自衛火力網,如同昔日的克倫威爾鐵甲騎兵隊那樣從從容容齊駕並驅地向東方挺進,並很快飛臨威廉港及赫爾戈蘭灣上空。在無雲的碧空中,德國Bf109戰鬥機從各個方向猛撲過來,企圖打爛這支轟炸機隊伍。也許出於高昂的士氣和中世紀的騎士風度,"惠靈頓"編隊堅持按原計劃以4000米高度先後兩次通過港灣上空,而且為避免誤傷平民竟未投一彈。30分鍾的空戰在一邊倒的形勢中結束了,皇家空軍暴露出編隊側方的自衛薄弱環節,損失不小。由此令空軍當局悟出一條教訓:即便帶上再多的機載炮塔,轟炸機在白晝一旦失去戰鬥機的護航,其生存率將是很令人擔憂的。自然,這一推論後來越來越得到證實,也許還和皇家空軍在後來若幹年中堅持執行"夜間空襲"的方針不無關係。
如果說皇家空軍在戰爭初期的轟炸行動在戰術方麵還顯得有些紳士風度的話,那麼從1942年開始的戰略轟炸無論從純粹理論還是從實施手段來講,都已不得不刮目相看了。對點目標的精密投彈已逐漸為頻繁的大規模麵積轟炸所淹沒。同年2月,新上任的轟炸機司令部首腦哈裏斯更是極力推崇對德實行"徹底集中的戰略轟炸",藉以挫敗敵人的士氣。5月30日,1046架轟炸機對科隆這座城市進行持續90分鍾的所謂"麵積轟炸",對包括民房在內的整個城區"無差別"地扔下1455噸炸彈。這樣的"千機轟炸"揭開了盟軍對德國本土大規模空襲的序幕,並從此習以為常。其間,"惠靈頓"轟炸機充當了積極重要的角色。然而也應看到,雙發的"惠靈頓"必竟難以承擔要求日益苛刻的遠程戰略空襲任務,當四發轟炸機不斷補充部隊之後,前者往往作為大編隊中的一支輔助力量。
不久,"惠靈頓"更多地用在更適合於它施展威力的海上作戰,並建立了不少戰功。在1943年10月一次殘酷的海空大戰中,裝備齊全的"惠靈頓"展示了它獨有的洋上搜索能力,成為近代空艦戰的新一代武器。
1943年,英美對德國大城市漢堡實施大規模空襲,成為史上"麵積轟炸"一大典例,從7月24日至8月3日,分四次實施這次命名為"蛾摩拉戰役"的大轟炸,共出動17021架次,投彈9000噸,最後以夷平30000座建築物,炸死炸傷10萬人而告終。"惠靈頓"作為轟炸編隊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參與了這次超級軍事行動。其間並行開發和應用了鋁箔絲電子幹擾、連續多波次投彈、大規模投擲燃燒彈和夜間大機群協同空襲等戰術、技術。
"惠靈頓"轟炸機在大戰期間共出動47409架次,投彈41823噸,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還出口澳大利亞、捷克、法國、波蘭、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
作為一種很實用的大艙身轟炸機,"惠靈頓"自然而然地成為大戰前半期皇家空軍的主要空中打擊力量,並在近海巡邏、反潛及特種作戰方麵也發揮過很大作用。戰時出擊架次和投彈噸位均榮居全英第三位,並一直服役到戰後。
蘭開斯特(AVRO Lancaster)1940年,雙發動機的"曼徹斯特"轟炸機由於發動機故障頻繁,迫使皇家空軍發誓要盡快改裝一種裝4台"梅林"型發動機的新改型進行替代。誰都沒有料到,這竟導致了一代名機"蘭開斯特"的誕生。按P13/36設計規範要求,新機除必裝四發動機以滿足遠程飛行需要外,還應盡量利用"曼徹斯特"已有的工模具,以便即刻就能轉入大批生產。
阿芙羅飛機公司總設計師羅依·查維克巧妙地通過延長翼肋間距的簡便方法,輕而易舉地將翼展放大到31米以上,既使四台"梅林"4型發動機得以安裝,又因展弦比的提高而改善了全機升阻比。
成為戰爭初期搶手貨的名牌"梅林"水冷發動機,原則上隻配給戰鬥機裝配線。幾經努力,一架三垂尾、背部無炮塔的"蘭開斯特"原型機(暫稱"曼徹斯特"Mk.3)終於於1941年1月9日在林格威機場升入藍天。由於改造極為順利,3月份已進入緊張的評估試飛,6月即定型投產。於是乎,內部稱作"阿芙羅"683的新一代轟炸機替代了過去留給"曼徹斯特"的大宗訂貨。1941年10月31日,"蘭開斯特"批產一號機通過試飛。
采用常規布局的"蘭開斯特"飛機具有一副長長的梯形懸臂中單機翼,四台發動機均安置在這相對較厚的機翼上。近矩形斷麵的機身前部,是一個集中了空勤人員的駕駛艙,機身下部為寬大的炸彈艙,橢圓形雙垂尾和可收放後三點起落架則與當時流行的重轟炸機毫無二致。"蘭開斯特"碩大的彈艙內可靈活選掛形形色色的炸彈,除250磅常規炸彈外,還可半裸懸掛從4000、8000、12000直至22400英磅重(合10160千克)的各式巨型炸彈,用於對特殊目標的打擊。作為自衛武器,它的基本裝備是機槍,後機身背部和機尾分別設FN5、FN50和FN20型動力炮塔,各炮塔安裝"白朗寧"7.7毫米機槍2~4挺。
"蘭開斯特"擁有以下主要改型:B.Mk.1 第一種改型(B代表轟炸用途)。機身仍同"曼徹斯特",但改裝了水冷卻"梅林"20、22或24型發動機,單台功率1185至1620馬力,可載彈9980千克。1942年後又派生出一些偵察改型,在三家工廠共生產3444架。
B.Mk.2 為克服"梅林"發動機供應困難,暫改裝布利斯托"大力神"6型1735馬力14缸星形空冷發動機之改型,故外觀較易識別。雖發動機短艙並不改變,但冷卻氣門打開後阻力增加較大,影響飛行性能,載彈量也有所限製。但又因空冷發動機生存性好,故部分飛機於機腹後方添加FN64炮塔後供晝間轟炸。後由於"梅林"發功機供應正常,隻生產了300架。
B.Mk.3 主要作戰改型,裝美國帕卡德工廠仿製並返銷英國的"梅林"28、38或224型水冷發動機,單台功率1300馬力至1620馬力,機頭略加延伸改善了射手視界,其餘同B.Mk.1型。三家工廠共生產3020架。
Mk.4和5 為改善高空性能、航速和自衛能力,按B14/43規範進行大改的試製型號。翼展與機身長度均有提高,自衛武器得到強化,改裝4台1635馬力"梅林"87發動機,飛行性能有較大提高。試飛前夕更名為"林肯"1型與2型。試飛後,曾用2架"蘭開斯特"Mk.1和7架"蘭開斯特"Mk.3改裝成Mk.4型,並以圓筒形發動機艙包容"梅林"85、87型發動機,而其中又有1~2架被撤除武器,改裝H2S雷達,供635中隊作為領隊先導機為機群尋找並指示目標(戰後,"林肯"飛機才真正投產服役,在英、加、澳三國共生產出800架)。
Mk.6 雷達幹擾機。
Mk.7 武裝強化型,即機背FN50炮塔改用美製12.7毫米機槍兩挺,其餘同Mk.3型,是本機最終批產型,1945年12月21日試飛,在奧斯汀汽車廠生產了180架。
Mk.10 委托加拿大比克托利飛機廠生產的仿Mk.3型,緩和了戰時對飛機數量的迫切需求。1943年8月,第一架飛越大西洋運抵英國,使用"帕卡德·梅林"38或224發動機。其中有11架改成照相偵察型Mk.10-P,使用到1962年。其中,又有7架再次改成運輸型"蘭開斯托利安",交"橫貫加拿大航空公司",以每周兩個往返班次運營,至1946年9月16日,共在大西洋上空飛滿1900個航班。Mk.10共生產430架。
為準備投入遠東戰場作戰,曾用兩架Mk.1在駕駛艙後機背上增設5455升容量的保形油箱用於增程,但因起飛性能惡化而作罷。
至1946年2月2日,最後一架Mk.1從生產線上下來為止,各種"蘭開斯特"共生產出7377架。目前可飛行的"蘭開斯特"存世僅一架,為PA474號的Mk.1型。
戰後,皇家空軍將該機改裝成發動機試車平台、偵察機、加油母機、反潛巡邏機、海上救護機、科研試飛機和運輸機,1954年基本退役。
1941年12月24日,駐瓦汀頓的皇家空軍44飛行中隊最先接收到3架"蘭開斯特",1942年3月3日,該中隊的4架"蘭開斯特"B.Mk.1飛往赫裏高蘭灣布雷,成為該機第一次參加軍事行動。10日,又有2架前往埃森參加攻擊,投下第一批炸彈,邁開了此後3年半中往德國鬼子頭上傾瀉成千上萬噸炸彈的第一步。
為減少德國U潛艇對北非海域盟軍船隊的威脅,打擊德國U潛艇生產能力始終成為英美空軍的首要任務。由於"蘭開斯特"的服役,使這一類精密的外科手術式的空襲行動在白晝實施成為可能。1942年4月17日,44與97中隊12架飛機由奈特少校率領遠程超低空突襲了位於奧格斯堡的製造潛艇柴油機的MAN工廠,在敵人強烈抵抗下雖然損失了7架飛機,49人陣亡,但仍不失為大戰中低空突防航線最長的一次成功的高強度空襲行動(跨越敵區上空往返2000餘千米)。
同年3至6月,皇家空軍對德國魯爾工業區發動了多次夜間照明轟炸,其中有3次為"千機大轟炸",分別空襲了科隆、埃森和不來梅。"蘭開斯特"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被哈裏斯中將司令喻為皇家空軍真正象樣的進攻。尤其是在5月30日對科隆的第一次大規模襲擊中,動員了包括訓練部隊在內的全部可用中遠程轟炸機1046架計7個機型的兵力,利用"駿馬"導航係統,共投彈1455噸,共炸死469人,炸傷5027人,使45000人無家可歸,己方戰損率僅3.8%,轟炸效果比前9個月的總和還要好。
在這一年的10月之前,皇家空軍還專門選擇了一些戰略目標,利用"蘭開斯特"進行多達45次之多的實驗性白晝轟炸,目標大多為波羅的海沿岸的潛艇工廠。而攻擊這些目標在"蘭開斯特"問世前都是遠不可及的。
1943年後,皇家空軍使用"雙簧管"電波導航輔助係統和H2S地形測繪機載雷達大幅度提高了夜間轟炸的命中精度,後者裝在領隊先導機上,為後續部隊找尋目標並投擲信號彈加以指示。令英國人自豪的14型陀螺投彈瞄準具更是令"蘭開斯特"如虎添翼。
1943年3至7月間,皇家空軍再次發動"魯爾戰役",在43次空襲中,有6~7種型號的轟炸機出動18506架次,炸毀一批軍工廠、水電站和水庫。在飛行中,啟用了"歐波導航係統",使轟炸精度有了新的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5月16日晚間617中隊19架"蘭開斯特"Mk.3型機在蓋·基布遜中校率領下對莫訥·埃德爾和索爾珀蓄水大壩的突然襲擊。為摧毀這些堅固的龐然大物,617中隊進行了持久而艱苦的特殊訓練,他們掛上由"奇才"巴恩斯·沃利斯發明的"水壩灶神"桶形重型炸彈,在18米超低高度投下,炸彈一麵以500轉/分的速度自轉,一麵從水麵上跳躍前進,巧妙地躲過了防雷網的阻攔,觸壩後迅即沿壩麵滾入池底引爆。取得了用常規手段無法取得的勝利。致使該地區洪水泛濫,軍工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少校因此榮獲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在戰功赫赫的"蘭開斯特"作戰生涯中,為"打擊德國國民士氣、削弱其抵抗意誌"而發動的"蛾摩拉戰役"則又為她創造了施展本領的機會。在1943年7月24日至8月3日對漢堡市的多批次總計17021架次空襲中,盟軍共投彈9000噸。"蘭開斯特"成為夜間轟炸的主力軍,7月25日的空襲使整個行動進入高潮,高達4千米的無比熾熱的熱氣氣柱在城市中形成,燃燒彈造成的"漢堡大火暴"使數萬民眾被燒死,具有750年曆史的名城實際上已不複存在,死亡總人數高達10萬。
同年11月,盟軍又出動20224架次轟炸機反複空襲法西斯老巢柏林。皇家空軍幾種重轟炸機在這個時期的戰損率雖一度高達5.2%,但仍低於白晝空襲的美軍轟炸機。"蘭開斯特"在戰爭最險惡的歲月裏,幾乎每夜都有一批機組冒著墜落於他鄉的危險毅然升空飛向敵占區......
1944年1月,盟軍空襲柏林達16次,有時一天投彈不下2000噸。至3月底,共投彈25000噸,柏林市街1/3已成廢墟,當時的推論是:每投下15000噸炸彈,將能在3至5個月內令德國工業年產量下降1%。
同年11月12日,第617中隊和第9中隊的31架"蘭開斯特"掛著5.4噸重的"雷神小子"特種炸彈從英淪三島出發,對挪威附近菲約爾德洋麵上的德國45000噸級戰艦"梯爾比茲"號實施輪番攻擊,終於一舉將其擊沉,整個行動耗時11小時,行程2800千米,成為大戰中一次著名的空對艦戰例。
1945年2月12至14日,盟軍出動"蘭開斯特"、B-17、B-24三種四發重轟炸機對德國文化名城德累斯頓實施了3次猛烈無比的空襲,共投彈3749噸(燃燒彈占3/4),燒毀全城35470所建築,令135000人無家可歸。這種集中優勢兵力進行的超飽和麵積轟炸竟取得了大戰中僅次於廣島核攻擊的空襲效果。
1944年之後,"蘭開斯特"多次使用過5443千克重的"高櫃子"和9980千克重的"大滿貫"超級炸彈。這些流線形炸彈下墜時速度可超過音速,並能深深鑽入地下,通過地震效應炸毀目標。1945年3月14日,炸斷比勒費爾德高架鐵橋就全靠了這類炸彈,所謂堅不可摧的德國潛艇塢也被砸了個粉碎,更具戰略意義的是"蘭開斯特"用這類炸彈炸毀了部分導彈發射陣地和半埋在地下的秘密的V-3巨型多管噴氣大炮。據統計,一共投擲過41枚超級炸彈,成為"恐怖的象征。"作為"蘭開斯特"最後一次勇敢的出擊,1945年4月25日有一支編隊於白晝飛臨貝爾赫迪斯嘎汀上空,向希特勒的一座山間別墅扔下了最後一批複仇的炸彈。
在戰爭行將結束前,皇家空軍用改型機"約克"組織了"約克部隊"投入空運行列;並用增程改型機組織"虎部隊"準備在遠東對日作戰,可惜沒有來得及趕上。海岸警備隊中的海上救護機"蘭開斯特"MR3則一直服務到1956年10月15日......
斯勃-2(A·H·TVCDYEB GJ-2)
作為二戰中皇家空軍轟炸機的主戰機種,"蘭開斯特"累計出擊156192架次,雄居全英之首!累計投彈608612噸,占皇家空軍戰時總投彈量的三分之二!
"蘭開斯特"憑借它所使用的性能優異的"梅林"發動機和相當實用的大彈艙以及豐富多樣的作戰模式,博得了軍事行家的好評,不愧為戰時全英三大名機("噴火"、"蚊"式等)中的一員。作為戰時英國最大的戰略轟炸機,以夜間空襲為主要作戰手段,幾乎包攬了全部重要的戰役、戰鬥任務,以意外少的損失,贏得了巨大戰果,為反法西斯事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作為蘇聯第一種全金屬承力蒙皮構造的近代化軍用飛機,作為世界最早出現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斯勃-2(CJ-2,西方也稱SB-2)於1933年開始在蘇聯的圖波烈夫飛機設計集團內,由A.A.阿爾漢格利斯基主持進入全麵設計。1934年4月工藝準備就緒,10月7日原型一號機首飛成功。二號機則在年底試飛中達到時速400千米的好成績,獲軍方訂貨。1935年7月部隊完成鑒定試飛後轉入批生產,1936年春交付使用,同年夏季日產量已達12架之多。
斯勃(CJ)乃俄語中"高速轟炸"的縮寫,斯勃-2於設計中突出了"高速"二字,設計大綱要求具備與大多數戰鬥機相似的飛行速度,通過高空高速進入目標上空,力爭在敵機攔截前完成投彈並返航。
斯勃-2的設計參考原準是安特-29(AHT-29),安特又是著名設計大師A.H.圖波烈夫姓名的縮寫。斯勃-2原型機的內部代號是安特-40,它在圖波烈夫設計集團戰前型號研製中占有特殊地位。
無論是在30年代後期的幾次局部戰爭衝突中還是在大戰初期,斯勃-2均以其較優異的飛行性能,特別是高空高速性能贏得了飛行人員的好評,並最終成為大戰全期蘇聯空軍主要的中型轟炸機之一。
與其他蘇聯軍用機一樣,斯勃-2同樣創造過多項令人矚目的世界飛行記錄。如1937年9月2日曾載重1噸飛到12246米高度......
斯勃-2有一個迎風麵積較小的細長圓柱體機身,其前端為投彈手兼前射手的半球形全透明機頭座艙,內裝DCJ-1轟炸瞄準具及2挺可上下轉動的並列機槍。梯形懸臂中單翼的麵積相當大,翼根舷長也特別長。兩台"庫裏莫夫"液冷活塞發動機的短艙對稱安裝在左右機翼上,但由於冷卻器前端配備了環狀三段式百葉窗節氣柵,所以外觀上給人以裝了空冷發動機的錯覺。斯勃-2改型之後,又因冷卻器下移,才恢複了水冷發動機應有的流線形短艙外觀。該機采用埋頭鉚釘,全機外表光潔平滑,減少了摩擦阻力。斯勃-2機背縱向配置駕駛員和後射手座艙艙蓋。後射手艙及機身後下方各配備活動機槍一挺。各機槍口徑均為7.6毫米。炸彈則掛在機腹彈艙中。半收放後三點起落架在冬季也可改裝成雪橇。
斯勃-2的主要改型有:斯勃-1(安特-40) 原型機,共兩架,分別裝730馬力M25空冷和750馬力M100型水冷發動機,於1934年10月7日和12月30日先後試飛成功。經對比,後者在速度和載油量(多80%)兩方麵略勝一籌而獲定型,命名斯勃-2並轉入批生產。
斯勃-2 1936年投產的第一種成批生產型,裝860馬力M100A發動機,最高時速423千米,雖爬升性能不及原型機,但載彈量從500千克增至600千克。機腹可掛6枚100千克或2枚250千克或一枚500千克的炸彈。
斯勃-2比斯(cJ-2JFc) 在1938到1941年間生產的主要發展型,機體稍有放大並改裝990馬力M103發動機,發動機艙艙前的槳轂罩改為尖削流線形。各部構造也有所改良,後期型將後射擊艙改為高高隆起的鳥籠形或半球形射擊塔,並將後下方槍座改為突出形狀,改善了後方射界,成為1943年前蘇聯空軍中型轟炸機主力。
斯勃-2阿爾克 俯衝轟炸機改型,為此結構作了補強並改裝1100馬力M105R型發動機,發動機艙進一步流線形化。透明機頭框架也重新設計,翼下還可掛6枚空對地火箭彈,但該機產量甚微,後曾按設計師姓名改稱"阿爾-2"。
烏斯勃-2 教練機改型,撤去機頭透明部件,並在原駕駛員座艙前增設一個敞式學員座,用於飛行員培訓或安東諾夫A-7型運兵滑翔機作牽引。1942至44年間用於蘇聯、芬蘭等國。
斯勃-3 教練機型。
潑斯-40、-41(Cc-40、-41) 運輸機改型,分別從斯勃-2和-2比斯改裝而來,1938年後有少量用於蘇聯民航。
B-71: 捷克仿製型,1938年,捷克以"斯柯特"山炮作為交換條件,引進了斯勃-2製造權並在阿埃羅工廠仿製成功,成為蘇聯第一種輸出製造專利的機型。B-71改裝阿比亞公司"伊斯帕諾·斯托紮"12YARS型發動機。戰爭中期部分流入德軍和保加利亞軍隊,小改後用於教練或空中牽引。
各型斯勃-2在蘇聯境內共生產6656架,成為蘇聯戰時十種主要轟炸機中產量雄居第二的機種,僅次於別-2。
1936年春,斯勃-2開始在紅軍中服役,同年秋季為支援西班牙政府平息以佛郎哥長槍黨為首的共和軍挑起的內亂,蘇聯政府派出一支包括空、地勤人員和備件供應隊伍在內的龐大的誌願空軍前往參戰。10月,斯勃-2、伊-15、伊-16等蘇聯當時較好的轟炸機和戰鬥機開始在卡爾塔赫那港和阿裏堪第港卸貨。
12月24日,塗著黃漆的蘇聯誌願航空隊的斯勃-2首次襲擊共和軍目標。在戰鬥中,人們把這種飛機昵稱為"喀秋莎"。由德、意二國空軍人員拚湊的共和軍航空隊在一開始的對抗中幾乎不堪一擊,他們的相對老舊的CR.32、He51和Me109B型戰鬥機不借助於俯衝是無法追上全油門飛行中的斯勃-2的。斯勃-2常常超低空投彈後迅速爬升到5000米以上高度,憑借優良的高空機動性能與前來糾纏的敵機邊周旋邊撤退。前誌願人員、飛行員B.霍裏祖諾夫和k·沙赫特回憶中說:每當返航時,隻須推足油門,便可甩掉前來攔截的敵戰鬥機......在這場持續到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中,共有210架斯勃-2在異國他鄉大展身手,其中還包括對城市的空襲行動。實際證明,斯勃-2的總體性能及火力配備都不亞於當時的SM79、SM87、Ju88和He111等德、意製造的轟炸機的一些早期改型。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12月28日,斯勃-2編隊還曾擊沉一艘巡洋艦,給遊弋於紮哥薩海灣、以袖珍戰列艦"德意誌"(A59)號為首的德國海軍編隊以沉重打擊。
軍事評論家曾有趣地注意到,蘇聯空軍這種由優秀的伊-16單翼戰鬥機和高速單翼轟炸機斯勃-2構成的空中威懾力量組合。實際上,這類組合在以後出現的米格-15/伊爾-28和米格21/圖-16......等新一輪組合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並成為各個曆史時期具有良好效費比的型號搭配方式。西班牙內戰後期,有18架斯勃-2流入佛朗哥之手,被編成20W大隊,並一直使用到1950年,這已是後話。
幾乎是在同一年代,斯勃-2又在另一個國度為驅逐入侵者而戰。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支援中國的抗戰事業。同年10月,第一批42架斯勃-2由基達林斯基轟炸機部隊隊長指揮,從阿拉木圖飛抵蘭州,開始投入對日作戰。不久便成為當時中國軍隊轟炸機主力機種。這些飛機和隨後進入大陸的許多斯勃-2在中、蘇空勤人員的操縱下,曾參加過轟炸長江中下遊地區日軍目標以及駐台灣日軍基地等許多次軍事行動,甚至配合陳納德的"飛虎隊"連袂出擊過北越境內的日軍。1939年10月3日,斯勃-2在一場對漢口機場日軍航空部隊的空襲中,一舉殲滅敵機200架左右,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威風。斯勃-2連同後來繼續引進的斯勃-3和斯勃-2比斯,一直在中原大地轉戰到1942年以後,為中國抗戰事業作出了貢獻。
在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間發生在滿蒙邊界地區的"諾蒙坎事件"中,蘇聯空軍部隊在朱可夫將軍統帥下曾派出伊-153、伊-16戰鬥機和斯勃-2轟炸機參戰,這些飛機通常5000米中空,於日軍高炮射高之上進行編隊水平轟炸,與當時日軍動用的97式一型轟炸機相比,斯勃-2在中、高空性能方麵棋高一著。
在同一年,德軍從其"保護國"捷克那裏獲得一些斯勃-2,用作教練及拖靶飛行。一部分則提供給芬蘭,用於海上偵察巡邏。其中一架於1941年曾在蘇芬戰爭中擊沉過4艘潛艇。
1941年,斯勃-2大量配備蘇聯空軍前線部隊,與蘇-2、德勃-3一起成為當時蘇軍轟炸機主體力量。同年6月,德寇大舉進犯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終於爆發,斯勃-2第一次為捍衛自己的祖國而戰。在開戰首日遭德軍閃電襲擊之後僅7個半小時(即上午11∶00),斯勃-2和德勃-3迅速組成混合編隊,在已無法獲得戰鬥機掩護的險惡條件下,勇敢地投入第一波反擊,空襲了位於華沙以北的德空軍基地。在繼續五個波次的空襲中,蘇聯飛行員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發揚了革命大無畏精神,雖有20架慘遭擊落,但卻極大震撼了侵略者的意誌。
到1942年前後,由於該機相對老舊,逐漸轉入夜間轟炸和對地支援等作戰任務,同年夏季停止生產並開始逐步從第一線退出。
斯勃-2是大戰中蘇聯空軍的驕傲,蘇聯軍民心中的"空中喀秋莎"。
畢-2(B·M·CEWTGDK Ce-2)畢-2(Ce-2,又譯彼-2)俯衝轟炸機,是大戰中蘇聯最優秀的軍用機之一,也是生產和使用最多的轟炸機。它是由B.M.別特良科夫主持研製的。
1937年,畢特良科夫設計集團開發了一種叫愛夫依100的雙發高空活塞試驗型戰鬥機,設有三座增壓座艙,在當時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它在國家試飛中達到623千米/時的高速度,但不久決定改製成高空水平轟炸機,後因高空性能欠佳,遂又改為俯衝轟炸機,以取代木結構的雙發戰鬥轟炸機雅克-4。改裝後的原型機於1939年試飛,1940年6月投產,定名畢-2。當年,試生產出2架,1941年上半年生產了458架,下半年由於衛國戰爭爆發,工廠遷往莫斯科以東700千米外的卡讚地區,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還是生產了1405架,成為當時產量最高的軍用機。1942年1月12日,畢特良科夫在先後榮獲兩枚列寧勳章、一枚紅星勳章和國家獎金後不幸死於畢-2的一次飛行事故中。飛機的改進由B.M.米亞西西喬夫進行。
畢-2是一種後尾式正常布局的低單翼雙發三座輕型近程活塞轟炸機。硬鋁全金屬結構,具有相當完美的流線形氣動外形。並以相對尺寸較小,飛行阻力較低而著稱。上反的梯形機翼內裝著滑油和水冷卻器,一對水冷發動機對稱安裝在機翼上,為延長俯衝投彈中的瞄準時間,翼下裝有格柵形減速板。機身前上方縱列座艙視界良好,配備有駕駛員和投彈兼通信士二人。投彈時通信士從駕駛員身下爬進透明機頭內,以臥姿通過CJC-4瞄準具投彈。座艙之後是機身油箱和炸彈艙,最後是後部射手座艙,當使用機尾下部槍座時,射手也采用臥姿通過視角120度的瞄準器進行瞄準。畢-2在機頭上方固定安裝2至4門槍炮,在機身後部或兩側安裝可轉動機槍2~4挺。標準掛彈方案是:機腹彈艙掛6枚100千克炸彈,機翼下另掛4枚,總載彈量可達1000千克。作為該機的先進之處,是首次大量采用電氣伺服機構,用18套電動泵分別控製減速板、衿翼、補翼、槳距和增壓器壓速比等等。機尾一對橢圓形雙立尾,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構成了當時同類飛機的外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