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漢文化(1 / 3)

第一章漢文化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國土麵積為960萬平方公裏,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麵積的三分之二,盆地和平原約占三分之一。中國的氣候複雜多樣,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帶等氣候帶。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和亞熱帶,屬東亞季風氣候。

中國有13億人口,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約占人口總數的93.3%,善良而又富有智慧的漢民族,祖祖輩輩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璀璨輝煌的五千年華夏文明。

漢民族在這個世界上是獨具特色的民族。它的形成和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結果。漢民族的形成應分為三個階段: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時期;秦、兩漢。第一時期為夏至周。這時生息活動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各部落或部落聯盟先後解體,在階級和國家出現的曆史條件下,夏、商、周、楚等民族相繼崛起。第二時期為春秋至秦。春秋時華夏民族初步鑄成,戰國時華夏民族已發展成秦、楚、齊、燕、趙五大支係,到秦始皇統-六國時華夏民族走向統一。第三時期為秦至西漢,這時華夏民族發展、轉化成了漢民族。

漢民族的發展也分為三個時期,即封建社會時期、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隨著外國資本主義開始侵入,漢民族從一個封建製民族淪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民族。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民族發展成為了一個社會主義民族。

漢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漢民族的語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漢字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音、形、義。構成漢字的方法有三種:象形法、會意法和形聲法。

崇尚平等與博愛的漢民族

"在這個幾乎有無數人員的無限幅員的國家,而各種物產又極為豐富,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在這方麵,他們和歐洲人不同,歐洲人常常不滿足於自己的政府,拚命貪求別人的東西。"

中國是有著50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十分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千百年積澱下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之不懈奮鬥的理想和信念。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明確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說的就是人們之間應沒有等級差別,沒有剝削壓迫,平等和睦相處,各有所得所樂。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也曾設計了一幅沒有欺壓,人人平等,人人勞動,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藍圖。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社會綱領。中國近代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政治家、思想家孫中山,明確指出中國五大種族擴充自由、平等、博愛於全人類,大同盛世則不難到來。中華民族不僅是胸懷遠大理想的民族,而且是一個執著理想、為理想獻身的民族。他們把貴賤平等、上下同一當作自己的旗幟,並為大同理想的實現進行不掘不撓的鬥爭。浸潤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大同"思想中的全人類之間那種不分貧富貴賤,充滿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崇高理念和精神,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必然歸宿,是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

"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的優秀傳統倫理美德。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友好相處、互助平等的精神,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處理人際關係和民族關係的基本價值取向,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原則。老子說:"大者宜為下","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這就是說大國尤其應謙下。大國象居於江河的下流那樣謙下,天下就容易交融、雌順,人類就容易和平相處。這是最早反對大國主義的思想胚芽。戰國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交鄰國以道"、"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則體現了他的"仁政"理論。西漢唯心主義哲學家董仲舒主張的"洽四國";唐高祖李淵主張的"盡撫育之方"、"宏仁恕之道";明代左丞相李善長提出"凡日月所照,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清末政治家、鴉片戰爭中傑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在抗敵禁煙的同時,仍然主張對洋人"分別良莠,區別對待";中國近代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政治家、思想家孫中山先生則更明確主張"持和平主義"。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就是這樣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的。互相之間即使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爭端,也總是首先采用平等協商的和平辦法去解決,"化幹戈為玉帛"。

正因為中華民族不僅刻苦耐勞、酷愛自由,而更追求和諧、崇尚和平,所以,早在13世紀末葉,客居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由衷地讚歎中華民族的和平主義精神。16世紀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自己的著作《十六世紀的中國》中感佩地指出:"在這個幾乎有無數人員的無限幅員的國家,而各種物產又極為豐富,雖然他們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和海軍,很容易征服鄰近的國家,他們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發動侵略戰爭。他們很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征服的野心。在這方麵,他們和歐洲人不同,歐洲人常常不滿足於自己的政府,拚命貪求別人的東西。"

實行"開戶牖、互學習、兼收並蓄,攜手共進",是漢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孫中山先生早就指出:"開放主義,我中國古時已行之。"在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總是以博大開放的胸襟,采擷異域的文明之果;同時也把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早在公元前2世紀,被譽為東方哥倫布的張騫便開通了經西域通往中東、歐洲的"絲綢之路",建立了中國與西方諸國經濟文化的聯係。之後,唐時玄奘印度取經、鑒真東渡日本,明時鄭和七下西洋,中華民族的友好使者走向世界;與此同時,唐宋之時,意大利、土爾其、波斯、日本等國遣派數萬留學生到中國求學,中國與世界各國掀起一次又一次經濟文化交流的熱潮。明末以後,西方文化較多地傳入中國。為吸收西方文化的先進成果與合理因素,中華民族的許多有識之士,紛紛開展學習、介紹、傳播西方文化的工作。18世紀後,西方的商品、科技、思想、文化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滲透擴張,特別是隨著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湧進來。此時有人主張"嚴海禁,閉關自守";有人卻極力美化西方文化,主張全盤照搬。但很多人都主張"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以中學,輔以西學"。孫中山則更明確主張"對歐洲文明采取開放態度",但絕不是"全盤搬過來",應以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為基礎,學習歐美的先進科學技術,用以自衛、自強和建設。

反對侵略戰爭,維護祖國統一,是民族繁榮、實現大同的前題條件和根本保證。世界大同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歸宿,但卻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曆史過程。在這一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隻要有階級壓迫和根本利益衝突的存在,戰爭就不會消失。中國古語雲:"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災難也。"中華民族在充分認識戰爭是人類深重災難的同時,又把戰爭分為"不義"和"義"兩種戰爭。"不義"之戰即侵略戰爭,為漢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所不齒。"義"戰即反侵略戰爭,漢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則堅決支持,並認為正義戰爭對人類社會起著積極作用,所以主張積極做好義戰準備,"安國之道,先戒為寶"。漢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深諳戰與不戰的辯證法:"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在長期曆史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崇尚平等與博愛的漢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都引以為豪的,並且會曆代繼承和發揚下去。

奇風異俗

對於漢族人民來說,最盛大也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春節。

春節前夕,背井離鄉的遊子,都紛紛往家裏趕,盼望與自己的親人團聚。這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有區別的。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就像是打在每個人身上與生俱來的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海內外中國人的心頭都已紮下了深深的根脈。祭灶、掃塵、貼春聯、掛年畫、倒貼"福"字、除夕夜年夜飯(團圓飯)、祭祖、守歲迎春、紅包(壓歲錢)、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財神、回娘家等等一係列的習俗活動,讓人們其樂融融,不知疲倦。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守歲又稱"熬年",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夜,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

神秘麵紗背後的入幕之賓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漢民族向來是中國的主體民族。而琴、棋、書、畫,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因此,揭開古老漢文化的神秘麵紗,琴、棋、書、畫可以說是漢民族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

琴,亦稱古琴,是漢民族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最初見於周代,主要用於宮廷之中為當時王公貴族表演樂舞時使用。漢代時基本定型,到魏晉以後,其形製就與現在的基本相同了。因為它有七根弦,所以又叫七弦琴。古琴的琴身是木質的,呈狹長形,麵板呈瓦圓形,由桐木或杉木製成,底板開有兩個大小不同的出音孔,稱為"鳳沼"、"龍池"。琴麵上有7根弦,外側有13個小圓點,均用螺細金銀等物製成,稱為"徽"。7根弦的每一個徽上都能彈撥出圓潤純靜的泛音,泛音多達90多個,在中外樂器中是屈指一數的。

古琴音質純淨,音色鬆透、明亮、清脆,演奏起來,琴聲似空穀回聲、蓬蓬鬆鬆;又象金石交響、錚錚鏗鏗;時而鶯燕絮語,珠落玉盤;時而風回曲水,碧影搖金......真是餘音縹紗,繞梁不絕,使人讚不絕口。漢、魏、晉三代(公元前206-公元前420),古琴音樂有了重大發展,出現了嵇康、阮籍等著名古琴演奏家。著名古琴曲《廣陵散》,就是由晉代嵇康演奏的。古代亦有伯牙摔琴謝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堪稱千古絕唱。

棋,在這裏主要指圍棋。相傳,圍棋是帝堯創造出來的。他想通過下圍棋這種活動,陶冶兒子丹朱那傲慢、暴躁又遊手好閑的性格。故《世本·作篇》雲:"堯造圍棋,丹朱善之。"自古以來,下圍棋被人們看作是一種文化教育活動,認為它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增長聰明才智。所以,曆來都很受教育家們的重視。孔子就說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巳。"意思是,若整天什麼也不學,就知道吃喝,那還不如下圍棋,這樣多少還可以增長一點兒才幹。

春秋戰國時,圍棋就發展到了一定的水準。圍棋的出現應該說與古代戰爭有密切的關係,《左傳》中雲:"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有人認為圍棋很可能是古代軍事家創造的,這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的曆史背景是相吻合的。在對弈過程中,雙方自始至終充滿著矛盾鬥爭,棋勢變化無窮,攻守兼備,妙趣橫生,驚險迭起。對局者必須高瞻遠矚,全局在胸,勇敢機智,善於思維,辯證地處理全局與局部、攻和守、虛和實、棄和得等關係,在短兵相接的搏鬥中,運用高超的技藝奪取全局的勝利。由此可見,圍棋著子的戰略戰術,最後計算勝負的方法,都符合古代的作戰方略。

圍棋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基礎,主要是因為它既有教育作用,又有軍事謀略,到唐代已臻於完善,並盛極一時。唐代圍棋第一國手王積薪創造"一子解雙征"的奇妙著法就是一例。據說在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時,王積薪跟隨唐玄宗逃往四川。有一天晚上,他在一位老婦人和她的媳婦家裏借宿,突然聽見隔壁有對話的聲音。側耳一聽,原來是老婦人和她的媳婦睡不著在下圍棋。屋內沒有燈,兩人隻口述棋著。"起東五南九放一子。"媳婦說。"東五南十二放一子。"老婦人說。"起西八南十放一子。""西九南十放一子。"......兩人這樣你一句我一句,總共才走了36著棋,就聽老婦人說:"你輸了,我勝了9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