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李嘉誠(1 / 3)

第九章李嘉誠

李嘉誠先在一家茶館跑堂,"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後來,又到了一家五金製造廠和塑膠褲帶製造公司幹推銷員。在這裏,他每天工作16個小時,風裏來,雨裏去,吃了不少苦,重要的是學會了吃苦。

磨難,是成功者的最好基石。

每個成功者在回想他創業的過程中,無不認為當初的苦難經曆是上帝賜給他的第一筆財富,有了這筆財富做本,才有了他輝煌燦爛的人生。

磨難是人人都要經曆的,重要的是用什麼來承受磨難,將苦難變成人生的經驗。

李嘉誠,這位華人世界的首富,即從苦難中一步步登上了成功的殿堂。

1957年,他最早在香港推出塑膠花,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稱。

他在1986年首次登上香港首席財閥寶座;1988年,又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世界華人首富。他連續6年榮鷹世界華人首富,香港首席財閥的地位迄今穩如泰山。

命運之神從來都沒有給過他多少眷顧,也沒有祖輩殷實的財富給他墊底,他依靠的是麵對命運、麵對艱難的堅韌毅力,勤奮刻苦,遠見卓識和誠實。

其實,上帝一旦給了一個人這些要素,他的人生就是輝煌的、燦爛的。

山河破碎家難存

1928年7月29日(農曆6月13日),李嘉誠出生在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書香世家。

對李嘉誠一生影響至深的是父親李元經。李元經象祖輩一樣,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他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因為家境貧寒,無資供他升讀大學,便在蓮陽懋德學校當了一名教師,幾年後,辭去教師職務,遠渡重洋,到爪畦國的一間公司做店員,後改到銀莊任司庫和出納,銀莊倒閉後又返回家鄉做了教師。

如果不是時局動蕩,如果不是帝國主義的槍炮和軍閥混戰的影響,這位老先生也許會象他的祖先一樣流連於潮州風景如畫的青山秀水之間,遨遊於世間的爭名奪利之外。雖然他也曾涉足商海,但隻是為貧寒的家境和時局所迫,從骨子裏認為孔孟之道才是人生的至要。因此,李雲經對兒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學有所成,光宗耀祖,報效祖國。李嘉誠不負乃父厚望,在父親的指導下,他3歲就能背誦《三字經》、《千家詩》,接受著傳統中國文化的熏陶。浩瀚如煙的五千年燦爛文化給了李嘉誠最初的知識營養和品性素質。使他在性格的肌理嵌入中國人的義氣、誠實、守信、自尊和不屈。但他沒有繼承傳統文人的那種脫離現實,自命清高,一旦遇到強敵就忍氣吞聲的缺點。相反,他更貼近現實,更善於把握現實,從逆境中尋找突破的路徑。

父親李雲經在教授他傳統文化時,也將自己做人的原則和稟性無聲地傳遞給了他,如父親的憂國憂民意識。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現實引得老先生感慨萬千,借屈原之詞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向兒子傳達了傳統文人具備的愛國熱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先生的這些言傳身教影響了李嘉誠的一生。無論他的事業處於哪一個輝煌的高度,他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同胞姐妹和赤子之心。他獨資捐建汕頭大學,資助各種福利事業,熱衷中國內地的教育事業,他的善舉盛譽,不僅在香港家喻戶嘵,亦蜚聲中國內地。

雖然幼小的李嘉誠對父親的憂國憂民似懂非懂,但有一個理念卻分外清晰: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

時局動蕩,生活清貧,未能建功立業的李雲經,把厚望寄於兒子身上。李嘉誠優異的學業,是鬱鬱不得誌的父親最大的慰藉。如果不是風雲突變,李嘉誠會沿著求學治學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他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然而,上帝讓世間少了一名教書育人的先生,卻為中華曆史成就了一位超級富豪。其實,細細想來,也是曆史的必然。當時之中國正是滿目瘡痍,哀鴻遍野,僅靠讀書人柔弱的雙肩是扛不起救國救民的重任的,隻有走實業救國這條路才是更現實、更實際的辦法。李雲經也許一輩子都不明白,他與兒子之間的差距就是把握現實。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麵爆發。大半個中國都是生靈塗炭、哀鴻遍野。不久,潮州淪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至此,李嘉誠的求學夢想破滅,"家事、國事、天下事"已破壞了"風聲、雨聲、讀書聲"的畫卷,剩下的是炮火的追趕和為生計的奔走。

李雲經已失業一載,仍未找到教職。他不會體力勞動,亦不會做小生意,唯有感歎"百無一用是書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雲經不忍心受其接濟。執教多年攢下的積蓄漸罄,李雲經心灼如焚。麵對現實,李雲經與妻子莊碧琴商議,決定前往香港投靠李嘉誠的舅父莊靜庵。

父親當初的這一無奈之舉,沒想到是為兒子日後的輝煌成就邁出了最初一步。

1940年冬天,李嘉誠和弟弟李嘉和、妹妹李素娟,隨父母踏上艱難的旅程。李雲經一家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10多日,終於來到目的地香港。

香港,連接著亞洲和歐洲的貿易往來,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這片英國殖民主義統治之下的繁華之地將有一位貧窮的潮汕少年踏入。從此,改寫了他的人生之路。

莊靜庵隻是將姐姐一家收留下來,卻沒有為姐夫謀得一份差事。在他看來,香港市場競爭激烈,不能以私情影響自己創立的事業,絕不能把公司人事與親戚關係攪和在一起。

李雲經隻得出門找工作,但處處碰壁。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一個隻懂孔孟之道、吟詩作賦的教書先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頓。雖有舅父的接濟,但也是杯水車薪,物價飛漲的香港似乎很難有貧困人家的立足之地。

李嘉誠回首往事,如是描繪他少年時的心態:"小時候,我的家境雖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讀書人。抗日戰爭爆發後,我隨先父來到香港,舉目看到的都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就感到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因此在我的心裏產生很多感想,就這樣,童年時五彩繽紛的夢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13歲的少年,按理說應該是在父母的庇護下享受童年歡樂的時候,而李嘉誠體味的卻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李雲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工作,在一間潮商開的公司裏做小職員。同是潮汕人的李雲經在香港的處境與其他事業有成的潮汕人相比,窮困潦倒。並非他不具備潮汕人的商業頭腦,而是讀了太多的古人訓誡,太書生氣。從此他不再以古代聖賢的言行風範訓子,而是要求嘉誠"學做香港人"。李嘉誠對父親的教誨心領神悟。香港的華人流行廣州話,廣州話與潮汕話屬不同的語係,在香港不懂廣州話寸步難行。李嘉誠便把學廣州話當一門大事對待,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不輟。他年紀輕,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廣州話。

少年李嘉誠在香港遇到的第一個困難便是英語關。香港中學全部采用英語教學。他聽不懂英語,坐在課堂上象聽天書一般。不懂就得學呀!他就拚命學英語,課餘時間上學路上記單詞、背口語,晚上更是挑燈夜戰。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他的英語有了很大提高。在人生的最初困難中,李嘉誠表現出了他天賦中的不畏艱難、勤奮刻苦的品質。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麵對生活的困難和為一家生計到處奔波的父親,李嘉誠唯有以刻苦學習來回報父親。

全家苦雖苦點,但總算有了活路,照此下去,太太平平在香港撐下去,也知足了。然而,他們萬萬沒料到,僅一年時間,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就搶占香港,戰火燃及這塊土地。

1945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日軍全麵占領香港。

日本把大批物資作為敵產,裝船運往日本,造成香港市場物資奇缺。食米嚴重不足,日軍實行配給製,每人每天限定6兩4錢,匱乏時隻能供應3兩。黑市米價飛漲,最貴時每斤賣200多元。燃料也不足,電廠不能正常供電,停電成了家常便飯。1944年夏季,停電竟長達4個月。李嘉誠一家生活原本困難,現在愈加困難。幸得舅父莊靜庵的資助,一家人才免於餓死。

禍不單行,父親李雲經因長年勞累、貧困、憂憤,染上肺病,終於在家庭最困難時病倒了。家裏唯一的頂梁柱倒了,全家生活困頓不堪。1943年冬天,李雲經在病痛中走完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把一個窮困的家和重振家業的希望留給了年僅14歲的兒子李嘉誠。

他的臨終遺言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父親辭世,母親是家庭婦女,弟妹年幼,14歲的少年就要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擔負起全家的生活重擔。李嘉誠不得不中止學業,謀生賺錢,養活全家人。

長江不擇涓涓流

在李嘉誠一家陷入困境時,舅父莊靜庵並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在他看來,14歲,應該能夠獨立謀生。而他自己就是14歲背井離鄉,闖出今天的輝煌事業。道是無情卻有情,正是這種不庇護,才給了李嘉誠出去闖蕩的決心和勇氣,最終實現了父親"人窮誌不短"的臨終教誨。

找工作,是李嘉誠必須麵對的現實。一個14歲的孩子要找一份工作談何容易。衣衫單簿、腹中空空的李嘉誠,行走在1943年冬天的香港,到處碰壁。天氣的嚴寒和人們的冷言冷語,已教這個小小少年領教多多。母親心疼得直掉淚,撫摸著他凍得黑紫的手,遂跟他一塊去沿街挨門挨鋪找工作。但找了一天,人們並沒有因母親的加入給半點好臉色。第二天、第三天,李嘉誠心疼母親,讓母親留在家裏照顧弟妹,又獨自找了兩天。他深知現實的冷酷,找不到工作,全家就無米下炊,就得喝西北風。倔強的少年滿臉淚水,滿腳是泡,站在香港冰冷的街頭,他想起父親的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現在別說人上人,謀一口飯,也是多麼的不易啊!

母親想到了在香港有潮州親戚朋友和同鄉,讓兒子先去黃記雜貨店試一試。李嘉誠趕到黃記店鋪時,黃記店鋪已關門大吉,冷冷清清,沒有一個人。他又跑到另外幾個同鄉的小店,等待他的同樣是鐵鎖一把。

回到家裏,母親告訴他,舅父願意接收他到中南鍾表公司。其實,舅父在他找工作之前完全可以讓他到自己的公司謀得一份差事,但舅父沒有這樣做,而是讓他出去遍嚐找工作的辛苦之後才同意接收。"無情"的舅父是為了讓他體驗工作的來之不易,珍惜這份工作。然而李嘉誠不願進舅父的公司,不願接受舅父的庇護,他要自己找份工作,他不相信在香港就沒有他的立足之地。

老天不負有心人。後來,李嘉誠找到一份工作,是在春茗茶樓做茶工。舊時茶工就是茶館裏給客人沏茶倒水的小夥計。做茶工,要有察顏觀色的靈巧,就必須經受下等的苦力。辛苦雖辛苦,但畢竟有了一份工作,比起流落街頭要好得多。

廣東人習慣喝早晚茶。天剛蒙蒙亮,就有茶客上門。店夥計必須在茶客到來之前把茶水、茶點準備好,所以更需早早趕到茶樓上班。李嘉誠總是早早上班、打水、燒水、清掃,每件事都做得細致、利落。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勤快的小夥計。就這樣每日裏披星戴月,早出晚歸,為家人掙得糊口的飯錢。一雙孩子樣的手已粗糙不堪。小夥計由於是茶樓最低等的工作,別人有午休,可以歇息片刻,隻有小夥計隨時都得應著。

成功後的李嘉誠回憶這段時光說:"我那時最大的願望,就是美美的睡上三天三夜。"

茶樓是個小社會,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都有。李嘉誠喜歡聽茶客談古論今,說東道西,他從中了解了社會和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也由此養成了觀察人的習慣,這對他日後從事推銷工作十分有益。

在茶樓幹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一次,李嘉誠就差點打了飯碗。那天,他聽茶客談天,聽得入迷,忘了給客人斟茶,大夥計便喊他快點。心下一急,慌慌張張拎著茶壺為客人衝開水,一滴開水灑到了茶客的褲腳上。將水灑在客人的衣服上,擱到現在,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頂多向客人賠個不是,道個歉什麼的就了事了。可在舊時,就是闖下了大禍。茶樓生意不好做,茶客是大爺,惹了茶客,老板必甩你耳光子。

李嘉誠嚇得呆若木雞。老板忙給茶客賠禮道歉。李嘉誠嚇壞了,心想老板一定要他滾蛋。可沒想到茶客向老板解釋:"別怪小夥計,是我碰了他,別責怪他。"不僅沒有怪罪他,還為他向老板求情。多年以後,李嘉誠成為巨富後,仍十分感謝那位茶客。他說,正是因為茶客的寬宏大量,才使他沒有丟掉生平的第一份工作。

在茶樓幹了一年後,十五歲的李嘉誠已熬成了堂倌。不僅加了工錢,而且有了一定的資曆。可在茶樓當夥計不是他追求的人生目標,他是讀過許多書的人,他有更高的人生目標。雖然他還不知道自己的宏大理想,僅在生計的迫使下辛勤勞作,但他希望有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來鍛煉自己。這時舅父莊靜庵也希望他去自己的公司。而李嘉誠渴望從事新的職業,於是李嘉誠以小學徒的身份進入了中南公司。

小學徒還沒有資格直接跟師傅學藝,隻是幹些清掃、端茶、送水的活兒。李嘉誠經過茶樓的嚴格培訓,幹起來得心應手,再加上勤快、誠實的本性,很快博得了眾人的喜受。可人們並不知道,他是莊靜庵的外甥。聰明伶俐、辦事勤快的小學徒在打雜的空隙,悄悄跟師傅學藝。一點一點地暗記在心,一點一點地觀察。不到半年,就學會了各種型號的鍾表的裝配和修理。憑著他的聰明才智和對鍾表裝配的嫻熟技藝,很快被調往高升街鍾表店當了店員。

憑著在茶樓學到的與人打交道的經驗和學到的技藝,他把鍾表銷售工作做得紅紅火火,讓人刮目相看。誰都不會想到,僅學了半年的一個小店員,就對鍾表熟悉到了象幹了許多年一樣,大家都預言他將來會象舅舅一樣成為一個出色的鍾表商,然而李嘉誠卻走了另外一條路。

17歲的李嘉誠已具備相當的商業頭腦,開始醞釀自己將來的創業藍圖;然而藍圖僅是一個夢想,要想實現它,一貧如洗的李嘉誠在攢足金錢之前還需儲備足夠的才智和技能。他經常獨自一人在海灣徘徊,迷霧籠罩下的維多利亞海灣美麗宜人。1946年的香港經濟已恢複到戰前的最好水平,百業複興,市景繁榮,正是男兒創業的好時機。他苦苦思索著自己的前途。"我不能做一輩子打工仔。"他暗下決心,想自己開店,但一無資金,二無經驗,顯然不行,當前最要緊的是學習。先學什麼呢?他結合自己在鍾表店當店員的經驗,深知推銷這門技術的重要性,一個好的推銷員會是企業存活的重要元素。那時的企業還沒有自己成熟的銷售網絡,甚至有的企業沒有自己的銷售店,產品全靠推銷員出門向大眾推銷。如果沒有成熟的推銷技術,產品就賣不出去。為了學到推銷技術,李嘉誠從人人羨慕的中南公司跳到一家小小的五金廠當了推銷員。李嘉誠在後來回憶自己的創業生涯時說:"我一生中最好的鍛煉,就是做推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