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外教育家論教學藝術(1 / 3)

第一卷 教學藝術範例與教學藝術風格 第三章 中外教育家論教學藝術

關於教學目的和意義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子曰:“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訓·為政》)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論語·先進》)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況:《勸學》)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學記》)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學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遊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矣。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師不能令於徒。(《呂氏春秋·誣徒》)

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蹠數千而後足,雖不足,猶若有趾。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董仲舒:《對賢良策》)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麵而冶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董仲舒:《對賢良策》)

或曰:“學無益也,如質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礱諸,有玉者錯諸。不礱不錯,焉攸用:礱而錯諸,質在其中矣;否則輟。”(揚雄:《學行》)

學者,所以修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則邪。

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揚雄:《學行》)

以今論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慮所能見也;不可知之事,不學不問不能知也。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雖無大難;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雖無小易。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王充:《實知》)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王充:《實知》)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王充《論衡》)

所謂神者,不學而知;所謂聖者,須學以聖。以聖人學,知其非聖。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王充:《實知》)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顏之推:《勉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爾。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淩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顏之推:《勉學》)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顏之推:《教子》)

曰:然則性之上下者,其終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製也;其品則孔子謂不移也。(韓愈:《原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矣,終不解矣。(韓愈:《師說》)

教者但能示以所進之善,而進之之功,在人之自悟。(王夫之:《四書訓義》卷五)

仆妄謂性命之理不可講也。雖講,人亦不能聽;雖聽,人亦不能醒也;雖醒,人亦不能行也。所可得而共講之、共醒之、共行之者,性命之作用,如《詩》、《書》、六藝而己。即《詩》、《書》、六藝,亦非徒列坐講聽,要惟一講即教習,習至難處來問,方再與講。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孔子惟與其弟子今日習禮,明日習射,間有可與言性命者,亦因其自吾已深,方與言。蓋性命,非可言傳也。不特不講而已;雖有問,如子路問鬼神、死生,南宮適問禹、稷、羿、者,皆不與答。蓋能理會者渠自理會,不能者雖講亦無益。(顏元:《總論諸儒講學》)

先生昭明書旨,備勞心力,然所明隻是書旨,未可謂得吾身之道也。蓋四書、諸經、群史、百氏之書所載者,原是窮理之文,處事之道。然但以讀經史、訂群書為窮理處事,以求道之功,則相隔千裏;以讀經史、訂群書為即窮理處事,曰道在是焉,則相隔萬裏矣。……譬之學琴然:詩書猶琴譜也,爛熟琴譜,講解分明,可謂學琴乎?故曰以講讀為求道之功,相隔千裏也。更有一人妄指琴譜曰:“是即琴也,辨音律、協聲韻、理性情、通神明,此物此事也。”譜果琴乎?故曰:以書為道,相隔萬裏也。千裏萬裏,何言之遠也!(顏元:《性理評》)

凡人之性成於習,聖人教以卒之、法以治之。天下古今之風以善為歸、以惡為禁久矣。(王廷相:《答薛君采論性書》)

所未知者而求覺焉,所未能者而求效焉,於是而有學。因所覺而涵泳之,知日進而不已也;於所效而服習之,能日熟而不息也。(王夫之:《船山遺書·四書訓義》)

夫學,以學夫所教,而學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學,而教必非學。(王夫之:《船山遺書·讀四書大全說》)

教者但能示以所進之善,而進之之功,在人之自悟。(王夫之:《船山遺書·四書訓義》)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麵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麵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陶行知:《教學合一》《陶行知教育文選》)

教什麼和怎樣教決不是淩空可以規定的。他多包含“人”的問題。這問題就是教誰?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後才能曉得要教他什麼和怎樣教他;曉得了要教他什麼和怎樣教他,然後才曉得如何去訓練那教他的先生。(陶行知:《中國師範教育建設論》,《陶行知教育文選》)

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教育科學出版社,第336頁)

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是進行教學工作的最終目的。(鹹仿吾:《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成仿吾教育文選》)

純從勞動中所得的知識,隻是常識。所謂教與學,就是要把常識轉化為初步的科學,即對立第一本質的認識、第一形態和第一運動的認識及不甚精確的數量認識,個別的分析與原始的綜合都是必要的。停止在原始的常識,就沒有教學的意義了。(徐特立:《教育講座》《徐特立教育文集》)

認為,要使所有的人都成為深奧的數學家,並無必要,隻認為研究數學一定會使人心獲得推理的方法;當他有機會時,就會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識的其他部分去。(洛克:《關於理解的指導》《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教育的事務,如已經注意到的,並不是使年輕人在任何一門科學上達到完善的程度,而是開放和安置他的心,使他在需要專心於某種科學的時候,能夠很好地學習它。(洛克:《關於理解的指導》,《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倘若你隻以教給兒童科學知識為目的,這將如乘舟於無底無邊布滿了暗礁的海洋中,你將一去不返。

你以為教給兒童知識的好時光是如此短促,轉瞬即逝,而要做的事情又是這樣多,所以妄想使你的兒童成為學者。不知道這個時期你的職分,不在於教給兒童以種種學問,而是要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當這種興趣已很成熟的時候,再教他以學習的方法。(盧梭:《受彌兒》,《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又想到數目、形狀和語言三者一起是教學的基本手段,因為任何特體的外部特性的總和包含著它的外形和數量,這是通過語言而達到自己的意識的。……很顯然,教學首先應致力於一切從感覺得到的事物的確切知識為基礎的計算、測量和說話的基本能力。(裴斯泰洛齊:《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子女》《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麵,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把人交給“自然”,甚至把人引向“自然”,並在“自然”中鍛煉隻是一種蠢事。……

從“自然”中,人通過經驗獲得知識,通過交際獲得同情。……所以,在小小的情感領域中為交際留下的空隙,與在較大的知識範圍中為經驗留下的空隙,對來說差不多是同樣巨大的;前者與後者一樣,都須同等地歡迎教學來補充。(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對教育的興趣隻是對於人類、對於世界整個興趣一部分的表現。教學把這種興趣的對象集中了年輕一代的心胸中,也即未來成人的心胸中。沒有這種興趣,教學確實是空泛而無意義的。(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教學的概念有一個顯著的標記,供給作研究的最簡單的起點。在教學中總有一個第三者的東西為師生同時專心注意的。相反地,在教育的其他任何職能中,學生是直接在教師的心目中。(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考慮和處理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本身,以及它內在的聯係和關係,成為教學主要性質和任務;所以,兒童期是教學居統治地位的時期。(福祿培爾:《人的教育》《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教學的目的在使學生徹底了解一切事物的統一性,洞悉一切事物都有上帝賦於的本性和生命;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學生應能按著這種認識來行動和生活。教學不過供應實現教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而已。

學校教學要在學生麵前提示外部世界和他的自身(作為外部世界的一部分)以及他和外部世界的種種關係。(福祿培爾:《人的教育》《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切勿忘記,學校的主要任務,不在於傳授各種各樣繁雜無比的事物的知識,而要對經常生活在一切事物中的統一性給予莫大的重視。(福祿培爾:《人的教育》《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繪畫配色的作業,並不是要培養一個未來的畫家;進行唱歌的教學,也不是有意地訓練一個未來的音樂家。設置這些功課的目的,隻是使年輕人獲得全麵的發展,並且揭示他的本性。(福祿培爾:《人的教育》,《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深信教學的最高目的,不是廣度的實質的目的,而是深度的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真正的教學把握住整個人。同一門學科從十個不同的方麵來研究,比十種不同的學科從一個方麵來教所得的益處要更大些。教養不在於知識的數量,而在於充分地理解和嫻熟地運用你所知道的一切。(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一定時代的教育理想也就是這個時代的教學目的。(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使認真上課成為兒童很有興趣的事情,這就是初步教學的任務。(烏申斯基:《〈祖國語言〉教學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可以學會怎樣學習,這一點在初步教學中比學習本身更為重要。(烏申斯基:《〈祖國語言〉教學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在初步教學時,兒童應該在課堂上在教師的監督和指導下來完成自己的全部功課,教師一開始就應該教會兒童學習,往後才能把事情交給他自己。(烏申斯基:《〈祖國語言〉教學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你拿出一本教科書,要他學習。暫時不會有什麼問題。兒童懂得如何解一個二次方程。但是教兒童解一個二次方程,目的何在呢?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傳統的回答。回答是這樣:心智是一個工具,你先要使它鋒利,然後才運用它;解二次方程能力的獲得,就是使心智鋒利的過程的一部分。這個回答恰好有著足夠的道理使它從古以來一直被人引用。這個回答雖有部分真理,但有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很可能窒息現代世界的才華。……心智決不是被動的;它是一種永不休止的活動,靈敏、富於接受性、對刺激反應快。你不可能推遲它的生命,到你使它鋒利了的時候才有生命。不管你的教材具有什麼興趣,這種興趣必須在此地此時引起;不管你在強化學生的什麼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此地此時予以練習;不管你的教學應該傳授什麼精神生活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必須在此地此時表現出來。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而且是一個很難遵循的規律。(懷特海:《教育的目的》《外國教育論著選》)

學習的確切含義究竟是什麼?這裏選擇的定義是:學習是一個人經曆過的任何部分或者方麵留存在學習者的身上以備在將來的經驗中相機再現的一種傾向。如果這種傾向建立了,學習就在那種程度上奏效了。(克伯屈:《學習的現代理論》《外國教育論著選》)

以特定的意義上講,學習就是用特殊的方法讀書。這裏,耽心的是,教材準備得好以致毫不費力便可記住,而卻沒有機會去學會怎樣學習。(斯金納:《教學工藝學》《外國教育論著選》)

任何學習行為的首要目的,在於它將來能為服務,而不在於它可能帶來的樂趣。學習不但應該把帶往某處,而且還應該讓日後再繼續前進時更為容易。(布魯納:《教育過程》《外國教育論著選》)

把這些學科教給一個人,不是要他把結果牢記心頭,確切地說,那就是要他參預知識建立起來的這一過程之中。教一門科目,不是建造有關這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室,而是使學生親自進行像一名數學家思考數學,像一名史學家思考史學那樣,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件產品。(布魯納:《論教學的若幹原則》《外國教育論著選》)

每個教師都應該成為培養學生才智的能手。這是一條規律,不遵循這條規律,學校就不成其為學校。學校生活中之所以出現許多不幸和困難,其根源就在於教師的教育不得法。他隻是傳授知識,把知識從自己的頭腦搬進學生的頭腦,但卻不知學生的頭腦裏在想些什麼。(蘇霍姆林斯基:《共產主義教育探索》)

“最優的”這一術語,是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的意思。……

教學過程效果最優化的第一個標準,是每個學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務,於該時期內在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麵,達到最高可能的水平(當然,不能低於及格水平)。第二個標準是學生和教師遵守學校衛生學和相應指示所規定的課堂教學和家庭作業的時間定額。教學最優化可能有另外一些標準,例如花費最少必須的教學經費標準等等。(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化》)

範例教學的基本思想是:所有範例方法的概念都以以下目標為前提,即學校或校外機構應幫助學習者獲得獨立能力、批判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行動能力以及自發的繼續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學不再被視為現有的知識和固定技巧的傳遞,而是對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輔助。(克拉夫基:《範例教學與學習》《外國教育論著選》)

關於教學的內容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

二三子有複於子墨子學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墨翟:《公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至矣。(荀況:《勸學》)

夫仁、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靈,德始於方外,延及群生也。(董仲舒:《對賢良策》)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對賢良策》)

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穀梁芪》,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博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古者天子諸侯,自國至於鄉黨,皆有學。博置教導之官而嚴其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皆在於學。士所觀而習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於學。(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方今州縣雖有學,取牆壁具而已。非有教導之官,長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學有教導之官,而亦未嚐嚴其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未嚐在於學,學者亦漠然。自以禮樂刑政為有司之事,而非已所當知也。學者之所教,講說章句而已。講說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近歲乃始教之以課試之文章。夫課試之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為天下國家之用。故雖白首於庠序,窮日之力,以帥上之教,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或曰:“法令告戒不足以為教乎?”曰:“法令告戒,文也;吾雲爾者,本也。失其本而求其文,吾不知其可也。”(王安石:《原教》)

學,固不在乎讀書。然而讀書,則理義無由明。要之,無事不要理會,無書不要讀。若不讀這一件書,便闕了這一件道理;不理會這一事,便闕了這一事道理。(朱熹:《語錄》)

人生八歲,則自王八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己治人之道。(朱熹:《大學章句序》)

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事,隻是教他依此規矩去做。(朱熹:《朱子語類》卷七)

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朱熹:《小學書題》)

鳥獸之類者,非聖人所欲說也。聖人所欲說,在於說仁義而理之。(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

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辭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詩歌,以發其誌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守仁:《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癮,次複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類,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於邪僻。教者知此,則知所施矣。(王守仁:《教約》)

自漢、晉泛濫於章句,不知章句所以傳聖賢之道,而非聖賢之道也;競尚乎清談,不知清談所以闡聖賢之學,而非聖賢之學也。因之虛浮日盛,而堯舜三事、六府之道,周公孔子六德、六行、六藝之學,所以實育天地、實育萬物者,幾不見於乾坤中矣。……某為此懼,著《存學》一編,申明堯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藝之道。大旨明道不在詩書章句,學不在穎悟誦讀。而期如孔門博文約禮,身實學之,身實習之,終身不懈者。(顏元:《上太倉陸桴亭先生書》)

凡為吾徒者,當立誌學禮、樂、射、禦、書、數及兵、農、錢、穀、水、火、工、虞。(顏元:《顏元集》,第743頁)

尋思之久,計於心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戴震:“與是仲明論學書》)

此種宇宙之自然現象,西人惡心研究,成為聲學、光學、電學之原理原則,應用於人間,是以西國日進文明,等亦須精心研究!(康有為:摘自《桂林文史資料》第二輯)

普通教育不能實行選科製,隻可采用選科精神。從前的學生有因一二種科學不及格而降班者,譬如甲長於國文而算術不好,因算術不好降入低年級,使他的國文也不能隨高年級聽講。這種辦法很不公平。遇了這種情形可用選科的精神,就是甲算術不好,乙國文不好,可令甲乙二人在低年級聽算術國文,其餘的科學仍隨高年級聽講。普通教育,選科的程度至此為止,普通師範學校當然也是這樣。(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選》)

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各國大學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醫學,非但研究學理,並且講求適用,都是術。純粹的科學與哲學,就是學。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兩者並進始可。(蔡元培:《在愛丁堡中國學生會及學術研究會歡迎會演說詞》《蔡元培教育文選》)

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例如數學,仿佛是枯燥不過的了;但是美術上的比例、節奏,全是術的關係,截金術是最顯的例。數學的遊戲,可以引起滑稽的美感。幾何的形式,是圖案術所應用的。……(蔡元培:《美育實施的方法》《蔡元培教育文選》)

讀經問題,是現在有些人主張:自小學起,凡學生都應在十三經中選出一部或一部以上作為讀本的問題。為大學國文係的學生講一點詩經,為曆史係的學生講一點書經與春秋,為哲學係的學生講一點論語、孟子、易傳與禮記,是可以讚成的。為中學生選幾篇經傳的文章,編入文言文讀本,也是可以讚成的。若要小學生也讀一點經,覺得不妥當,認為無益而有損。(蔡元培:《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蔡元培教育文選》)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知道的教給學生。文化鑰匙主要的有四把,即國文、數學、外國文、科學方法。(陶行知:《育才二周歲之前夜》《陶行知教育文選》)

所以提出少而精,是因為當時在教學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實際的矛盾,教學內容多,學習效果不好,學生負擔過重,消化不良。要解決這些矛盾,顯然是要貫徹少而精原則,“寧肯少些,但要好些”。(成仿吾:《教學中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成仿吾教育文選》)

如果不以教學為主,光搞科研、寫文章,的教學任務怎麼完成呢”這是不行的,所以要獎勵在教學方麵有成績的教師,當然在科研中做出重大成績的,也要獎勵,那是另外的問題。……要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主的思想,反對相反的思想。(成仿吾:《教學中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成仿吾教育文選》)

學習要抓住基本的知識:即不好高騖遠,而忽略基本的東西。喜瑪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為它是建立在西藏高原上,是基盤廣大的高原上的一個高峰;假如把喜瑪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或江淮平原上,八千公尺的孤峰是難於存在的,猶如無源之水是易於枯竭的。(徐特立:《怎樣學習》《徐特立教育文集》)

的口號是:不害怕科學難了解,而停止在常識上,也不離開常識,跳躍到科學領域;隻是緊靠著常識,利用常識,轉化為科學,反對一切無基本知識的跳躍。(徐特立:《教育講座》《徐特立教育文集》)

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鄉土教材。那怕是一個小村子,抬頭看,就有天;低頭看,就有地。這雖然是局部的天地,而把它作為教學上研究的出發點,是已經足夠的了。

教學最好是從實地實物的觀察入手,這就要把鄉土和學校周圍的事物補充到一般的教科書裏去,使這教科書與學者生活聯係起來,使學者能夠進行對教科書的批判,給以刪削與補充。(徐特立:《教育講座》《徐特立教育文集》)

在這裏要說的,不是反對對每種知識均去淺嚐一下,為了陶冶人心,淺嚐每一種知識肯定是有用的與必須的,隻是要用不同的方式,達到不同的目的。(洛克:《關於理解的指導》《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不論哪一種學問所發表的符號,人如不具有哪符號所表示的事物的觀念,僅僅學習符號是沒有價值的。現在的兒童教育,仍然隻把符號教給兒童,沒有人能夠有效地使兒童了解符號所表示的事物。(盧梭:《愛彌兒》《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世界以外無書籍,事實以外無教材。兒童讀書不加思考,隻是在念書罷了。這些兒童隻學得些字句,並未獲得知識。(盧梭:《愛彌兒》《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學校教學要引導兒童獲得這三方麵(雖然本身是一體的)的知識:一是關於他自己及與人交接的知識和關於整個人類的知識;二是關於上帝、關於人類和一切事物的永恒條件及其由來的知識;三是關於基於永恒精神和依附於它的自然界和外部世界的知識。(福祿培爾:《人的教育》《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不要教給學生對他當時還不需要的東西,也不要教給學生以後對他不再需要的東西!這兩個極端重要的規則,他太易經常被人違反,顯然地,也太少為人所知道。(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盡可能地少教些!這個規則和以上所述的有如此密切的聯係,所以把它列到這裏。

舊式的教師遵循的是相反的一條原則:他盡可能地多教些,盡可能地多講些,把他的教科書堆滿了材料,拉丁文法就是一例。他希望盡可能地做得堅實可靠些,並且抱定這樣的意見:這樣做不會有害處:但又不能預料,所教的東西對學生能有何用處;他以為教給學生的東西不會是一種負擔。

可歎的是,類似這樣錯誤的、有害的想法在實踐中還是時常可以遇到的。……

凡是目前不適用的,對進一步學習並非必須的東西,就不必教它。盡可能地少教些!(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教學內容必須符合現代科學的水平!

不言而喻,必須認為教育應給予學生以最有用的和成熟的知識。

的原則要求把學生提高到現代科學的高度水平,當然要按照教學方法的指示和學生自己的能力。(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精神的追求如同身體的追求一樣,裝飾每先於實用。不僅過去如此,即在現世,知識之有益於人生者,每不如投時取寵的知識更為重視。在古希臘的學校中,當蘇格拉底從事教學以前,音樂、詩文、修辭和哲學都為重要的科目,但卻與人的行動無關;至於那種有益於生活技術的知識,反居於無足輕重的地位。這種倒置的現象,就在現在的大學和普通學校中,亦在所難免。

人都是依照流行的習尚來裝飾兒童的心靈,如同裝飾他的身體一樣。(斯賓塞:《教育論》《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追求知識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之有限,不僅因為生命短促,而且更是因為人事紛繁。因之,應該審之又審,把時間利用於最大效果的地方。當你受習尚或幻想所暗示,而要致力學習某種學科以前,最好要仔細衡量其可取得結果的價值;若花費同樣時間,學習他科,其結果是否相稱呢。(斯賓塞:《教育論》《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

什麼是最有價值的知識,總的答案就是科學。這是考慮各方麵以後的決斷。為了直接維持自己生存,即生命和健康的維護,其最重要的知識是科學。為了間接維持自己生存,即所謂謀生,其最有價值的知識,亦是科學。為了父母職責的執行,其適當的指導,隻有求之於科學。為了了解過去和現在國家的生活,以便善於處理公民的行為,其不可缺少的鑰匙,就是科學。同樣,為了各種藝術的最優良的產品和最高度的欣賞,其必須的準備,仍是科學。以至為了在智慧上、道德上、宗教上的訓練目的,其最有效的學習,再一次說,仍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