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教學藝術範例與教學藝術風格 第一章 教學藝術範例
圖象直觀法
初中學生一開始學曆史,就要接觸到“公元”和“公元前”這兩個時間概念。按照常規講法介紹這兩個概念,效果不夠理想。隻好另想辦法。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數軸,學生立即認為是弄糊塗了。怎麼曆史課上到數學上麵去了呢?他的眼光一下子都投到數軸上。趁他注意力集中了的時候,就指著數軸講道:“利用數軸給大家介紹兩個時間概念。時間是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就象數軸上的數一樣。因此,數軸完全可以把時間這一特性表示出來。現在,假設數軸上的刻度都是表示年代的,以原點為界,原點右邊的‘1’表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順著往右數下去,數到2004年就是今年;原點左邊的‘-1’表示公元前1年,‘-2’表示公元前2年,正像負的絕對值越大,其值越小一樣,公元前2年比公元前1年離現在更遠,這段全可以直接從數軸上看出來。”邊講邊在數軸上截取線段,學生很快就理解了,接著,告訴他,秦是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讓他看著數軸計算秦的統一離今年有多少年。他很快就計算出來了。然後,就擦掉黑板上的數軸,讓他根據頭腦中的數軸來計算別的年代。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迅速而準確地得出答案。最後,才告訴他,公元元年是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事實證明,由於利用了學生的數學知識,加強了直觀性,學生接受很快,學習情緒也很高。
教學中間的“雙贏”
在這學期開學第一天,就把“表”這個教具放在講台旁,對學生說:“今天是9月1日,現在是8點鍾,開始了二年級的學習生活。”說著,把鍾撥到八點正。這時,幾十雙眼睛隨著教師的動作,看著鍾表。這是全班同學第一次對時間的注意和認識。這節課下課鈴響了,說:“一節課是40分鍾,現在是8點40分”。說著,把“表”一格一格地撥到8點40分。經過幾周的重複以後,讓學生在每節的上下課時自己來撥。隨著學生對鍾表的認識,有意地滲透一些具體的知識,讓他懂得秒針走一小格是1秒,轉一圈是1分鍾,等等,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來獲取知識。學生經過一段撥“表”的操作,積累了經驗,到講授到這部分知識時,他一聽就心領神會。學生就是這樣通過自己動手、動口、動腦,步步深入地掌握鍾表知識的。這樣教,既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又使學生理解深刻,記憶牢固: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在講解和板書過程中揭示文章的思路
講《東郭先生和狼》一文時,從揭示課題開始,讓學生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講一步要弄清楚他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讀完第一段課文後,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出這段的主要內容。學生答:“東郭先生上當受騙,救了狼。”簡要點說,“東郭先生救了狼。”用三個字概括,“救了狼。”用一個字“救”。
第二段,狼要吃東郭先生,概括為一個字,“吃”。
第三段,東郭先生打死了狼,概括為“打”。
板書隻用八個字,清晰地勾畫出課文的全貌。概括板書,學生很容易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很自然地概括出三段的主要內容,從而總結出課文的中心意思是:故事告訴狼是要吃人的,不能可憐它,對像狼一樣的惡人是不能同情和憐憫的。
語言選擇的藝術
學生小王因病請了三天假,今天剛來上課。你對他說的頭一句話是怎樣的呢?你可能會說:“小王,你已經脫了不少課,要加倍努力呀!”或者說:“有醫生證明嗎?那麼家長證明呢……沒帶?回去拿!”一下子把他轟出了教室。
有位女教師沒有這麼說。她微笑著迎了上去:“嗬,小王來了!你的病好了嗎?熱度退了吧?以後可要當心。天氣冷了要多穿衣服。”然後她轉向全班,“同學,小王恢複健康了。瞧!他今天來上課了,讓歡迎他!”說完帶頭鼓起掌來。在掌聲中,小王噙著眼淚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女教師的話是多麼溫暖,多麼富有情感!
——上課鈴響了,有兩個男孩正扭成一團,其他孩子則袖手旁觀。這時你會怎麼說?①“這裏是打架的地方嗎?要打出去打,打個痛快!”說完把兩個學生推出了教室。②“還不住手?難道你不怕處分?!”③你趕快插到他倆中間,非常遺憾地說:“好好的,怎麼突然鬧矛盾了?有話可以說,幹麼動手呢?”
——一個學生作文沒交,他告訴你,忘在家裏了。對此你會怎麼說?①“真的忘在家裏了?那就回去拿來讓證實一下。”②“怎麼搞的?這已經第三次了,明天補交!”③“是啊,為了寫好這篇作文,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你的作業了。”
一個教師的語言,對一個班級,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它能使集體變成火爐,也能使集體變成冰窟;它能使學生感到這個教師可親可愛,也能使學生感到這個教師可恨可厭。可見教師的語言不僅反映了他的業務修養,而且更反映了他的道德修養。
用形象的言語啟發學生想象
例如在講述日全食時,有的教師是這樣描述的:“在日全食開始時,人看到太陽圓麵的西緣有個黑影逐漸擋住了它,黑影逐漸擴大,太陽變成了月牙形,暗淡的光輝好似黃昏來臨一樣,接著,太陽全部被遮黑了,日全食發生了。天色突然變黑,猶如夜幕降臨,天空中出現了星星,氣溫逐漸下降,鳥雀紛紛歸巢,雞鴨匆忙回窩……過了幾分鍾,太陽的西邊緣開始露出一絲亮光,好似清晨來臨,同時雞鳴雀叫,直到太陽逐漸複明,整個大地再次成為歡騰的世界。”通過這段描述可以使學生想像出日全食的全過程,如同身臨其境一樣。為了啟發學生想象,除了運用生動的描述還可以運用比喻、形容等修辭方法。例如,“銀河係的形狀就像運動員投擲的鐵餅一樣,中間厚,周圍薄。”“地球的構造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就像雞蛋分為蛋殼、蛋白、蛋黃一樣。”“人之所以感覺不到地球的運動,是因為人隨地球一起運動,如同人坐在行駛的汽車內,隻覺得車外的物體運動,卻看不到汽車運動一樣。”為了切實發揮語言的直觀作用,啟發學生的想象,教師在設計語言時要注意:在形容時,一定要運用學生聽得懂的詞彙;在比喻時,要聯係學生熟悉的事物,並且力求比喻恰當。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點撥的藝術技巧
一位教師教“晴”和“睛”兩字時,怕學生區別不開,一再強調“晴天”的“晴”是“日”字旁,“眼睛”的“睛”是“目”字旁。盡管她反複強調了幾遍,結果不少學生還是分不清。另一位教師教這兩個字時,巧妙地問學生,你說晴天與太陽有關呀?還是與眼睛有關啊?“太陽。”學生搶著回答。教師說:“晴天與太陽有關,所以‘晴’字要加‘日’字旁;眼睛的‘睛’字與眼睛有關,所以加‘目’字旁。”學生茅塞頓開,就連一些差生,也經久不忘。
有位教師教了一輩子書,他的學生總好把“染”字上角的“九”字寫成“丸”字,她不知糾正了多少次,效果總不理想。這個問題到了前邊提到的那位善於捅破窗戶紙的老師手裏,又使問題迎刃而解了。“染”字中的“木”,指染料(來源),“氵”表示,染東西要加水,“九”表示染東西要經過多次。造這個字的時候,染東西還不能一次完成。她風趣地對同學說:“染東西絕不能染料加水、加肉丸,決不能把表示多數的“九”寫成“丸”,學生就打趣地說,你看他染東西又加肉丸了。
激疑
有位教師教魯迅的《呐喊自序》時,當講到魯迅在年輕做的“許多夢”,破滅後感到“無聊”“寂寞”“悲哀”時,一個學生提出:“魯迅是堅強不屈的戰士,怎麼會產生寂寞苦悶的感情呢?”這個問題一經提出,不少學生表示也有同感。對學生的疑竇,教者沒有立即予以解釋,而是開拓學生的思路,給學生提供了綜合思考的材料,他聯係學生已學過的課文,指出《故鄉》一文中農民的悲慘遭遇,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之間的隔膜是魯迅“親曆”的事;《藥》一文中革命者夏瑜犧牲後不被民眾理解的事實也是魯迅“旁觀過的事”。然後,他故意提出一個錯誤的論斷:“有人說,魯迅生活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特別是辛亥革命的失敗,使他感到失望、無聊,因而魯迅便消沉下去了。”這斷語一下,就激發起學生紛紛質疑。有些學生提出:“魯訊的寂寞和悲哀能不能叫做消沉?”這一疑問提得很好,引起了大家的深思,經過爭議,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看法;魯迅感到“無聊”“寂寞”“悲哀”是因為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感到懷疑和失望,這隻是一時找不到新的戰友和戰鬥武器的悲哀和寂寞,決不是真正的消沉”。還有學生提出:“有什麼根據證明魯迅不是真正的消沉下去了?”經過討論,大家認為課文中所用的“居然”“暗暗”“消去”等詞語說明魯迅當時的心境雖然寂寞,但又是不甘寂寞的,由此證明他是不會“消沉下去”的。經過學生的質疑爭議,教師這才轉回話題,開始回答學生最初提出的疑問。教師向學生明確指出:“好夢”——“寂寞”——“呐喊”是魯迅的戰鬥曆程,也是他思想變化的過程。“好夢”後的“寂寞”是因為救國救民的思想一時無法實現的緣故,“寂寞”之後的“呐喊”說明魯迅沒有消沉,而是轉向腳踏實地的“韌的戰鬥”了。經過剖析最先提出疑問的那個學生說:“懂了,魯迅的寂寞和苦悶與他堅強不屈的性格表示是不矛盾的。”至此,其他有過同感的學生的疑問也消除了。
集體討論引發創造性思維的產生
集體討論可使學生集思廣益,開拓思路,引發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小學生知識貧乏,創造性思維不易展開,集體討論尤為重要。例如,教謎語:沒有腳,沒有手,隻會跳,不會走,落到水裏會浮起,它是小朋友的好朋友。
學生:謎底是籃球、排球、乒乓球。(設想)
學生甲:什麼球都成。(設想)
學生乙:不對:鉛球、鐵球落到水裏就浮不起來。(評價)
學生丙:鉛球、鐵球也不會跳呀!(評價)
學生甲修正:說的是充了氣的球。(設想)
學生丁:充了氫氣就會飛走呀!(評價)
學生甲再修正:說的是充了空氣的球呀!(設想)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到:以“排球、籃球、乒乓球”為謎底,對小學生來說,應當說是一個正確的思想,但通過集體討論,得到“充了空氣的球”這樣一個新思想。這個思想具有普遍性品格,表現了明顯的創造性。而且嚴格地說,每一個設想和評價都是一個思想。可見彼此交流思想就能啟發創造性思維。
激情
古人雲:“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語文教材凝聚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不少作品具有震撼心靈的感染力。如果善於把作者蘊含在課文中的思想感情發掘出來,移情給學生,滲透到他心田裏,就能使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含的意思,激起感情上的共鳴,表達起來也有情感。
《小珊迪》一文。在不同的班級執教過多次。這篇課文,內容不難理解,語言文字也不難懂,可以說沒有什麼生字新詞。在教學中,抓住一些看來似乎平常的詞語,采用“以讀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下麵以第一段為例,簡介教學過程。
上課前,有意識要學生唱《的生活多麼幸福》這首歌,唱畢即上課。從歌名導入課文,喚起學生對《小珊迪》一課的學習興趣。接著,要學生讀三遍書:讀第一遍前,要學生邊讀邊想,課文寫了小珊迪哪些事;讀第二遍時,要求學生懷著同情心輕聲讀;第三遍就開始分節讀議,主要讀議小珊迪說的四句話。
讀議第一句“先生,請買盒火柴吧”時,引導學生從天冷、衣薄、臉青、腳紫、肚餓這幾點去體會句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讀出顫抖、低沉、請求的語氣。通過讀議,學生開始進入意境,感情油然而生。
讀議第二句“一盒火柴隻要一個便士呀”時,抓住兩個“一”,讓學生體會小珊迪想賣掉火柴的急切心情。當學生認識到一便士買一盒火柴是再便宜不過的,對“先生”來說是不在乎的,可是對小珊迪來說,有了一便士就能解決一點眼前的困難時,在感情上和小珊迪產生了共鳴。
讀議第三句“小珊迪想了一會說:‘可以一便士賣給你兩盒’”時,通過對“一”“兩”和“想了一會兒”的讀議,學生又進一步體會到小珊迪忍痛降價出售火柴的迫切心情。此時,感情上完全和小珊迪一致,想小珊迪所想,急小珊迪所急了。因而讀議第四句“啊!請您現在就買吧!先生,餓極了!”時,不少學生竟情不自禁地哭起來了。噙著淚水上課,更激化了學生的情緒,就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激趣
從數十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隻有當一個人對所學的東西有了興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才會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學。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什麼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呢?做法有兩個:一是把語文課上成基本功訓練課,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智能得到發展和培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感覺器官,尤其是思維器官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二是充分發掘課文中的語言因素。如教《火燒雲》時,一開始,是這樣啟發的:
1.問學生,什麼叫“火燒雲”?要求默讀課文,找出一句話來回答。
學生讀了課文後,都隻會照書念: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啟發大家想一想,這樣的回答是否完整?學生思考後這樣回答,天空的雲……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種雲叫火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