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目標教學與生物學素質教育(1 / 2)

第17章 目標教學與生物學素質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抓好生物學素質教育,提高學生(21世紀建設人才)的生物學素質,是擺在中學生物教育工作者麵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仍然存在的今天,要在生物學這樣一個""小科""中抓好素質教育,說說容易,實行起來會特別困難。

把生物學素質教育納入目標教學的軌道,依據生物教育目標分類的理論和方法,製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使生物教學朝著既定的目標推進,使師生對整個教學過程洞察明晰,心中有底。這樣,實現目標的強烈欲望將促進生物學素質教育步步到位。誠然,要達到這樣一個理想的境界,付出的艱辛是不言而喻的。

二、確立完整性的素質教育目標

完整性的素質教育目標,有兩層含義:一是讓學生全麵發展的目標;二是麵向全體學生的目標。

義務教育生物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為本學科製定了明確的教學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政治思想教育三個方麵。依據新大綱確立的教學目的要求,學生的全麵發展就能落到實處。

對於知識教育,既要摒棄單純傳授知識的傳統觀念,又要明確知識教育對學科教學來說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為沒有知識教育作為基礎,能力培養和政治思想教育都沒有依附,也無從談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教育要有所傾斜(就中學的整體教育來說,自然德育是首位)。

對於能力培養,既要知識能力培養必須以知識教育作為基礎,更要明白培養學生的能力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以漁"",新大綱提出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正是打開生物科學殿堂的四把金鎖匙。切實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必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對於政治思想教育,不能為了在學科教學中加強政治思想教育而喧賓奪主,更不能把生物教學異化為政治課教學,而應該是潛移默化、自然滲透。所謂的自然滲透不等於可以忽略思想教育內容,任何知識的傳授都是在一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支配下進行的,我們應該充分探討教材內在的思想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

確立麵向全體學生的目標,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如果說前一個目標是衡量教學內容及質量的尺度,那麼,這個目標則是教學的著眼點和歸宿。與應試教育麵向少數尖子學生相比,素質教育麵向全體學生的困難要大,而這種困難與應試教育下師生之間所形成的不正常交往不無關係。由於片麵追求升學率,教師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不同的態度:對優等生給予良好的激勵和較多的指導;對一般學生給予一般的指導;對差生給予的是鄙視或漠不關心。學生在與教師的這種交往中相應的態度是:優等生為了保持教師對自己的良好印象和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就加倍努力學習,力爭好成績;一般學生感到爭取優良無望,但又不甘心落到下等,因此隻付出一般的努力;差生則由於受到鄙視,認為自己再努力也是白費勁,結果心思根本不用在學習上。

為了實現麵向全體學生的目標,教師必須對每一個學生負責,教師不僅在口頭上,而且在思想上行動上真正樹立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生物的信念,並把幫助中差生的提高與培養尖子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滿腔熱情地幫助中差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促使他們的學習水平不斷地得到提高。

三、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應著力解決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