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創新思維才能抓住商機
第30章 序
發現商機的"火眼金睛",就是具備明辨事物的獨到的眼光,而獨到的眼光來源於獨到的思維方式,因此,掌握獨特的思維方式對於培養發現商機的"火眼金睛"非常重要。
第31章 創新思維的條件
在人類的一切才華當中,創造性可能是最具價值的一種能力。因為它總能產生新的知識、新的方法以及其他的種種嶄新事物,這些東西往往超越了舊有事物,把人類的視野延伸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範圍,為社會的發展帶來更多更好的機遇和可能。
而對於人生的成功來說,創造性才華能使人更快地做出與眾不同的成績,因而在促人成才方麵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這一點,已為無數的事實所證實。
名人的成功啟示我們:隻知道或掌握別人已知的東西,最多使你成為一個優秀的普通人,而要使自己出類拔萃,有所成就,則必須在創新上下苦功。
創造是突破事業的停滯狀態的重要環節。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總有這樣一種現象:某項事業進行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呈現出徘徊不前、收效甚微的狀態,使一個人的發展陷入困頓。這說明,運用原來的思維、方法甚至是知識已無法適應新的形勢,解決實踐中的種種難題。這時,要想在事業方麵有所突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必須要依靠創造,依靠想象,運用新的思維、方法和知識。
創造會使你形成獨有的特色。沒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一個人是很難成名的。許多名人就是在"奇"字上下功夫,從而使自己脫穎而出。所謂的"特色",其實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發揮你的想象力,有所創造。
創新思維是人類所獨具的。千百年來,人類正是憑借著創新思維在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結果,都是創新思維的物化。古往今來,人們無限讚美創造,崇拜科學發明,敬仰策劃大師,但對人類這種創新思維的本質、物化及其發展等問題,卻了解甚少。
現代人都具有一般正常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形式,但一般的思維不一定能產生創造。創新思維與一般思維尤其是邏輯思維大不相同。
創新思維一般指的是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的一種思維,簡單地說,創新思維就是指有創見的思維。創新思維是人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從某些事實中更深一步地找出新點子,尋求新答案的思維。
創新思維是潛伏在你頭腦中的金礦,它絕不是什麼天才之類的獨特力量和神秘天賦。創新思維運用於你的頭腦,可以順利解決大到宏偉的計劃,小到日常糾紛中的難題。那麼,什麼是創新思維?舉一個例子,你就會明白,創新思維是9美元到30萬美元的差距。有一個藝人舉著一塊價值9美元的銅板叫賣:價值28萬美元。人們不了解,就問他怎麼回事。他解釋說:這塊價值9美元的銅塊,如果製成門柄,價值就增為21美元;如果製成工藝品,價值就變成300美元;如果製成紀念碑,價值就應該達到28萬美元。他的創意打動了華爾街一位金融家,結果那塊銅最終製成了一尊優美的胸像--一位成功人士的紀念像,最終價值為30萬美元。從9美元到30萬美元,這就是創新思維。
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接受的基本上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在現有知識、經驗之內的思維活動,雖然有時候它可以導致一些發現發明,但是,它們一般都不能離開已有的知識,多局限於知識的固有化,隻是在某個範圍內按照已知的規律進行判斷和推理,從中得出一些結論。
而創新思維與之相比,不同點主要在於它具有新穎性、獨創性及突破邏輯思維性。與邏輯思維不同,創新思維是要突破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的局限,常常是在看來不合邏輯的地方發現隱秘。創新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觀、猜測和想象為基礎而進行的一種思維活動,光憑邏輯思維是不能使一個人產生新思想的,正如光憑語法不能激起詩意、光憑和聲理論不能產生交響樂一樣。有人說:"對科學行動與積累進行邏輯分析實在是科學發展的一大障礙;科學家越推崇邏輯,他們推理的科學價值就越低,這樣說是絕對不過分的;邏輯學所關心的是正確性與確實性,與創新思維完全無關。"這些論述雖有一些局限性,但卻進一步說明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是不同的。
創新思維本質上就是各種不同思維形式的對立統一,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辯證思維。簡單地說:創新思維的本質就是互補。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創新思維是非邏輯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補
邏輯思維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邏輯的思維(即形式邏輯),其基本內容是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如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等邏輯方法以及綜合於形式邏輯基本規律要求的確定性、無矛盾性、首尾一貫性和論證的根據性等。簡單說來,邏輯思維就是按照邏輯規律建立概念和命題之間推理關係的形式化思維。而非邏輯思維諸如直觀、聯想、幻想、猜想及靈感等則是不服從邏輯規律的思維,就好像人們常說的"偏方"。
如前所述,非邏輯思維亦即點子思維或說創新思維在創造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沒有它,創造便無法進行。但是在創造過程中,邏輯思維則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這是千萬不可忽視的。我們知道,一個問題的發現與提出,主要是邏輯思維在起作用;對現象的觀察、描述、概括主要也靠邏輯思維;即使是非邏輯思維的結果,最後也必定被補充、解釋成符合邏輯的概念,才能成為科學的理論,進而被物化成某種有用的東西。
因此,我們在提倡創新思維的同時,並不排斥或貶低邏輯思維在創造中的作用。事實上,整個創新思維的發展都是在邏輯與非邏輯思維的交叉狀態下不斷進行的。
2.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互補
有人認為,創新思維隻包含發散思維,這是很不完全的。如果隻有發散,那麼結果從何而來?發散思維可以使人思路活躍,思維敏捷,辦法多,想法廣,考慮問題周密,能提出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方案和辦法,特別是能提出別出心裁的、出乎人們意料的創見。然而,如果僅僅停留在發散思維階段,那麼就會使人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不易抓住問題的實質和關鍵,達不到創造的效果,這時就必需要有集中思維。因此,創新思維應該是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互補。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隻有集中了才能發散,由於問題的產生大多是集中思維的產物,所以集中是為了更好地發散;第二,隻有發散了才能進一步集中,要集中,首先要有可集中的東西,隻有發散了,才能在每次集中後產生新質,向最佳方案接近,這樣才有意義。
3.創新思維是潛意識與顯意識過程的互補
弗洛伊德曾指出:"我們至今所認識的隻是腦的功能的一小部分,就像冰山的一角,我們人腦的其他大部分功能,就像潛藏在海麵下的龐大冰山一樣,潛藏著許多非意識、無意識的更多功能。這種無意識功能中的大部分被稱為潛意識。潛意識是我們人類智慧的倉庫,在潛意識中潛藏的智慧,不分晝夜,不停地工作著,可以轉變為情感或創造的靈感。"所謂潛意識是指人們長期積累起來的,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和方法,在此,潛意識與顯意識是相對而言的。一般認為,顯意識的控製體係是一個邏輯係統,而潛意識的控製體係則是一個情感本能係統。所以在顯意識中不能組合的信息,能在潛意識中形成組合塊。潛意識的內容是在顯意識狀態下長期積累而成的,因而潛意識成果一旦閃現,即會表現為顯意識,並為顯意識所同化和變形。
顯然創造性思維是在顯意識--潛意識的反複交替作用下最後達到創造目標的。靈感思維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潛意識的結果(真正說來,是顯意識與潛意識反複多次的結果)。它一旦出現,就要馬上用顯意識加以識別、提煉、強化,直到真正解決創造問題。
4.創新思維的精華是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同中求異也稱"求異思維",就是對熟悉的事物,有意識地把它看成是陌生的,並按照新的理論加以研究,即善於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間看出不同之處。
異中求同(也稱求同思維)則是對陌生事物要持熟悉它的態度,采用對熟悉事物的態度衡量比較,即善於在不同事物之間發現相似的地方。
一門學科或技術的產生,一般都是求異和求同的產物。物理學是研究了多種物理現象後總結出來的學問;化學是考察各種化學現象後抽象出來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總結和繼承了全人類文化遺產的結論。凡此種種,均為異中求同之結果。而某些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如物理化學、地質力學、科學哲學等,則是在那些最基本學科基礎上求異而得。
其實,就任何一門學科而言,如果不經常異中求同,就不能吸取新養料,豐富充實其內容;如果不能同中求異,則不能突破舊的規範,使其向前發展。
人們在實踐中,一般習慣於先是求同,隻是到了不得已才求異。因此,對創新思維的學習,就能幫助我們盡可能擺脫習慣思維,以更快的方法來解決我們麵臨的問題。
5.創新思維的主要特點
創造性思維有以下六個主要特點:
(1)積極的求異性
創新思維是一種求異思維,尤其是在創造活動的初期,其特征更為明顯。所謂求異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特別關注客觀事物間的不同性與特殊性,特別關注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之間的不一致性。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懷疑的心理,即它常常表現為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和已有的權威結論持懷疑的、批判的態度,而不是盲從和輕信。創新思維的求異性,主要是以發散性思維方式來表現的。所謂發散性思維其特點是從某一點開始,向四麵八方作盡可能多地發散,即從所給的已知信息中產生新的信息,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式各樣為數眾多的輸出。
因此,發散性思維不拘泥於常規,它充分發揮想象的能力,從多方麵探求問題的答案。比如,對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時,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目標而設想出所有的或是盡可能多的可能性來進行思考。
發散性思維所追求的目標,是獲得盡可能多的,盡可能前所未有的和盡可能沒有遺漏的設想、辦法、方案、思路、解法和可能性等。另一方麵,發散性思維可以從某個事物發散出去,得到與該事物有關聯的所有東西,如"電",到目前已有了電燈、電話、電視、電動機、電腦......所有這些,"電"是它們的發源地。由於發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表現形式(或者是核心部分),因此有人將發散性思維特指為創新思維,這當然是不全麵的。
另外,創新思維的求異性,還可以通過側向思維、平行思維及逆向思維等體現出來。總之創新思維要求我們擺脫習慣性思維,擺脫大家容易遵守的群體思維。
(2)暫時的潛在性
創新思維的潛在性,往往表現為一種不自覺的、沒有進入意識領域內的思維。這是與一般思維的不同之處,也是常常為人們所忽略的一個特點。事實上,潛在的創新思維(或潛意識)往往在解決許多複雜問題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觀察表明,暫時潛在性的創新思維,需要一定的鬆弛才容易貫通和發生,因而娛樂與消遣常常是它的觸發器。
(3)敏銳的洞察力
創新思維需要以敏銳的洞察力去觀察和接觸客觀事實,並不斷地將事實與已知的知識(或假說)聯係起來,予以思考,科學地把事物之間的相似性、重複性及特異性加以比較,以盡量求得為以後的創造過程提供完全真實可靠的論據。因此,創新思維還特別留心意外的現象,通過意外現象的觀察來探索未知領域的新線索,以導致創造發明或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4)創造性想象
想象是創新性思維的重要特征,是一般思維(尤其是邏輯思維)所難以相比的。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卻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愛因斯坦本人即是從"如果一個人以光速追隨一條光線運動"這一想象出發,最後建立了轟動世界的相對論。想象是人類去探索自然,認識自然的重要思維形式。可以說,沒有想象就不會有創造。
(5)活躍的靈感
靈感是一種綜合性的突發心理現象,是在創新思維與其他心理因素的協同活動中表露出的最佳心理狀態。處於靈感狀態之中的創新思維,反映了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的驟然活躍、思維的特別敏銳和情緒的異常激昂。靈感是創新思維的重要一步,往往也是創造成功的關鍵一環,因而有人甚至把靈感的產生視為狹義的創造,這充分說明了靈感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與標誌。
(6)新穎的表達
這是由創新思維的本質所決定的。創造的本質既然在於新穎,那麼創新思維的表達也應該有這個特點,表達的新穎性可以反過來更好地反映創新思維的內容,從而加強新觀點、新設想、新規劃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妨礙創新思維發揮的最大敵人是墨守成規、思維僵化。心理學的實驗表明:人在5歲的時候,創造力達90%;在17歲的時候,創造力達10%;20-45歲之間,創造力隻有5%。這說明創造性在成長的過程中被逐漸壓抑了。最關鍵的問題是你的心態及觀察問題的方法。當你消極不振時,你就會懷疑一切,從而武斷地認為自己與創造性無關,從而把自己的思維封閉了起來。從自我壓抑的陰影中走出來,是開拓你的創新思維的關鍵。而開拓創新思維正是培養超常發現力的關鍵。
6.創新思維的基本要素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從事創新活動總會有一定的基礎,即所謂的要素。這些要素構成創新能力的基石,若缺乏它們,創新無異於空中樓閣;但僅有它們,也不能保證個人擁有高超的創新能力。概括而言,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各項:創造性素質、個性風格和正確思維。
(1)創造性素質
除了心態與知識基礎外,我們的創新能力還建立在一定的素質上,可以將它們統一地稱為創新素質,主要有下列內容:
①敏銳的觀察力
創新總需要觀察,對象包括傳統事物的優點及其缺陷、人們過去及現存需求、時代的發展變化等等。世間萬物紛繁複雜,有的是眾物一相,有的是一物眾相,並不是輕易就能看清楚的。人們應該培養起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洞悉事物的本質,才能抓住創新的核心,因為,大多數時候,僅僅看到外圍的變動是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的,而高強觀察力的培養,需要我們養成留心的好習慣,對生活中的細節認真分析或勤加思考,經常問幾個為什麼,不要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實踐表明,創新的靈感常常來源於平淡的生活。
②持續的思考力
蜻蜓點水式的思考不足以解決問題。當我們麵臨一個難題時,要解決它,離不開辛苦的思考。堅持不懈、目標專一的思考,會使我們的注意力聚焦在一個問題上,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注意力和思考力集中有利於產生成功的創新,投機取巧的想法隻會害了我們自己。當然,持續思考也並不是說,一天到晚就"鑽"進問題裏,其實,這樣反而容易鑽進死胡同,路越走越窄,給思考造成巨大的阻礙。
③善於把握時機
凡事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時機恰當,做事便事半功倍。創新更是如此。如果創新基礎不夠,比如說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創新極難成功。好比在沒有發達的電學、機械設計及材料說明的情況下,想製造出飛機,把人送上天,豈不是天方夜譚?因此,我們心裏要常有個"欲速則不達"的警戒線,不能全憑自己的意願去打算,創新成功與否要看客觀條件的限製,我們總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上天,對時機的估量、判斷和把握就成為成功創新的重要條件。
(2)個性風格
大凡富有創造力的人,總會體現出一定的特殊個性或風格,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特性是創新力的基石之一。簡單地說,它們主要指的是:
①善於思考、勤於思考
思考是創造的前提,不能正確地思考、不能認真地思考,點子、思想會憑空而降?思考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我們許多人都有創造的良好基礎,但是並沒有成為此中高手,能否進行思考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其實,懶惰不僅指身體,而且也指精神。想想看,有多少人曾為過打電話的時候一不留神就超出了許多時間而煩過,可是沒有一個人像那位發明新式沙漏計時的日本商人一樣,認真思考是否有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或許有人想過,但是沒能深入下去,或者沒能將它推廣,喪失了大好的機會。心理學家把精神上的懶惰視為人類最大的疾病,曾有一本非常流行的暢銷通俗心理學書《你的誤區》,專門討論了精神懶惰對人進步與發展的阻礙力。的確,太多的時候,太多的人,總是說,一切照舊吧,雖然不是很好,但湊合著也能過,於是,許多原本可以做出創新的時機白白溜過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思想的懶惰比身體的懶惰更加可怕,因為,它使人類限於保守和固執,喪失了創新的激情與時機。
②敏於觀察、勇於實踐
創新總是起源於一定的機緣,或許來自於生活的細枝末節,或許來自於某個點子的啟示,如果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又怎能抓住這些產生靈感的時機,迸發火花的瞬間呢?敏銳的觀察力是與思想上的勤奮以及良好的思考習慣密切相連的。就像中國有名的"譚木匠"梳子一樣,如果創始人沒有意識到追求健康時代的到來,同時沒有注意黃楊木梳的優點,又怎麼能化腐朽為神奇,創造出如此驕人的成績呢?當然,除此之外,實踐力的強弱與創新的關係同樣密切,一個整日空想的人,所作出的創新往往經不起生活的風吹雨打,而在實踐中敗北。所有的成功創新者都不是空想家,不管當時他們的想法有多離奇或者古怪,他們總不會呆在實驗室或者屋子裏發愣,而是會進行實踐。最簡單的例子便是一些實用性的發明創造。像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時,人們都以為他們發了瘋,他們勇敢地進行實踐,在無數次的失敗後,終於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