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克敵致勝(1 / 3)

第三卷 克敵致勝

第十二章 係統分析,行成於思

股票操作分析主要分為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所謂技術分析,指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過去的及現在的市場行為作出圖形描繪和描標計算,以推測未來的價格的變動趨勢,尋找買賣時機。市場行為包括價格的高低、價格的變化、發生這些變化所伴隨的成交量、以及完成這些變化所經過的時間。

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有以下區別:①側重點不同。技術分析側重於分析股票市價的運動規律;而基本分析側重於分析股票的內在投資價值。②方法不同。技術分析直接從股票市場入手,根據股票的供需,市場價格的交易數量等市場因素進行分析;基本分析方法則是從股票市場的外部決定因素入手,如從經濟、政治和其他因素入手,並從這些外部因素與股票市場相互關係的角度進行分析。③性質不同。技術與分析是短期性質,它所關心的隻是市場上股票價格的波動情況和如何獲得股票投資的短期收益,很少涉及對單個股票及股票市場以外的因素的分析;基本分析則屬於長期性質,它不僅研究整個股票市場的情況,而且研究單個股票的投資價值,它不僅關心股票的買賣差價,而且關心股票的股利收入。④目的不同。進行技術分析的目的主要是選擇買賣的時間,基本分析的目的主要是選擇買賣的對象。

◆技術分析的技巧

技術分析主要關注股指和具體股價的變化,並運用有關的技術分析理論、模型和方法來追尋這些變化,從而預測股市走勢,指導股市操作,這種方法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局限性。隻有首先了解這些局限性,才能正確運用這些技術分析。

①技術分析將分析者的眼界局限於有關技術分析的理論、模型和方法上,它隻關心股指和股價的變化,並以此預測日後動態,忽視了影響股市運行和發展的眾多基本因素,因此,常常難以正確地把握股市的實際情況和真實走勢。

②技術分析對日後股指股價的預測,常常根據所設定的""慣性""指標展開,而技術分析已運用的數據都是過去的數據,但股市的影響因素事實上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因此,技術分析可能給分析者造成某些誤導。

③技術分析強調及時的短期性跟蹤和分析,雖然對進行短期投資運作方麵有著長處,但運用到長期投資運作中,則很難有效發揮作用。

④技術分析要求有比較規範、嚴格的市場條件,但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股市的發育、成長時間不長,規範化建設還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簡單運用技術分析,可能因假定條件的不完備,而給分析者帶來分析的困難和投資誤導。

為了克服技術分析的局限性,提高操作的成效,以下方法是較為行之有效的:

①技術分析同基本分析相結合。基本分析主要用於提供投資的方向,而技術分析主要提供買賣的時機。在運用技術分析的同時,應注意基本分析,即參考和利用基本分析所得出的預測性信息和數據,調整和修改技術分析的結論。

②注重對大勢的研究判斷,不要為短期的波動所困擾。順勢者昌,隻有順勢而為,才能獲得良好的操作成果。而對""勢""的判斷往往出自投資者的直覺,因此,投資者不能完全陷入技術分析的理論中而不能自拔,有時,憑借自己的直覺更為有效。

③作好技術分析的準備工作。""三軍欲動、糧草先行"",技術分析結果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是人雲亦雲。進行技術分析時,應做好以下幾項最基本的準備工作。

首先,搜集利多與利空因素變動的詳細資料,將各種資料保存下來,並分門別類,從這些資料中可找出某些個股未來股價變動的蛛絲馬跡,預先采取行動買進或賣出,同時再配合技術分析法則,將大大提高投資的成功率。

其次切勿一意孤行,單純從一種技術分析方法研究判斷行情,這樣最易誤入技術""陷阱"",受騙上當。在采用多種分析手段和方法時,如果殊途而不能同歸,投資者最好是保持觀望,以減少誤操作。

再次若K線係統、移動平均線係統與成交量係統三大指標顯示未來股價變動不一致時,應以成交量值變動情形作為預測行情的主要依據,量在價先,量逐價的情況下股價穩定上升,基礎紮實。以成交量為主要評判標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波浪""分析的操作要領

用波浪理論分析股價形態的跨度是可以隨意而不受限製的,大到可以覆蓋從有股票交易以來的全部時間跨度,小到可以隻涉及數小時、數分鍾的股價走勢。

然而,人們在實際運用波浪理論時往往難以得心應手,原因在於波浪理論原理簡單而內蘊豐富,浪的構造不是千篇一律的。人們在數浪時極易發生偏差;同時,不同的人對浪的劃分往往莫衷一是。

為了減少操作失誤,提高運用成效,投資者有必要掌握數浪的原則及要領,波浪理論有兩大基本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交替原則。

交替原則是指調整浪的形態,以交替的方式出現,即單式與複式輪流出現。

第二個原則是波幅相等原則。

它是指在幾個推動浪中,其中最多隻有一個浪會出現延伸浪,而其他兩個推動浪則大致相等,即使不等長,仍會以0618的黃金分割比例出現互相對等的關係。

可以說波浪理論是最難以準確把握的一項分析技術,在運用過程中,要掌握其精神內涵,須注意以下要領:

①一個完整的價格波動周期,包括八浪,其中五浪上升,三浪下降。

②調整浪劃分為三浪。

③波浪可以細分和結合。

④通常隻有一個推動浪會出現延伸浪,其他兩個推動浪的時間與幅度則相等。

⑤波浪理論主要應用於大盤,對於個股尚須考慮人為因素。

⑥波浪理論依其重要順序,以形態為最重要,其次為比例與時間。

掌握了波浪理論的原則及要領,對股價的未來走勢加以分析和判斷是非常有利的。

◆道氏理論分析

道氏理論是由於一個叫查爾士·道爾受海浪拍打陸地受到的啟發而產生的。

當我們站在海邊,看著起伏不停的海浪,實在看不出當時是漲潮還是退潮。查理士·道爾(Charles H·Dow)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一塊木片放在海浪達到陸地上的最遠的地方,然後觀察波浪的進展情形。

不久,有一個大浪打上來,把那塊木板帶走了,於是他再把另一塊木片放在第二個大浪達到的陸地上最遠的地方繼續觀察。不久,又來了一個大浪帶走了第二個木片,他接著在第三個大浪達到的陸地上最遠的地方放了第三個木片。不久,又一個大浪帶走了第三個木片......。這麼一直做下去,最後終於有波浪打不著木片的時候了。

接著,他又跟著退下去的海潮,把木片向海浪退下去的方向移動......。一段時間後,退潮結束了,海浪又開始能衝擊到木片了。這時,道爾的觀察告一段落,他從這次觀察中得到了一個結論:當漲潮時,打上來的海浪會一浪比一浪離海更遠,而退下去的海浪也一浪比一浪離陸地更遠。而退潮時恰恰相反。這看起來似乎十分簡單,但這個""簡單""的理論後來卻成為有關股價的技術分析的奠基石。

道氏理論主要是利用道爾自己所編的工業指數和鐵路指數,根據前麵所述的原理進行分析、解釋,來預測工商業活動的變化,因工業指數代表商品的生產情況,鐵路指數則代表商品運輸情況,如兩者朝同一方向上升,則股市上升;如同為下跌,則股市下跌。而證券市場又是工商業變動的""晴雨表"",道氏理論即借此分析過去股票價格的循環波動,以推測工商業市場的循環演化情形。

道氏理論的基本前提是在任何時刻上,證券市場必定存在三種互相協調的移動:

(1)原始移動

(2)次級移動

(3)日常移動

道爾描述證券市場的移動就好象海水漲落潮時一樣:原始移動像潮流,次級移動像波浪,日常移動像波紋。

原始移動又稱主要趨向或原始趨向,或者表現為長時期的上漲趨勢;或者表現為長時期的下跌趨勢。其特點是處於上漲期間時,股價平均數屢創新高點;處於下跌期間時,股價平均數屢創新低點。根據漢彌爾敦的計算,最長的上漲期間約為40個月,最短的也達到15個月,至於下跌趨勢的最長期間約為24個月,最短的也有11個月。

長期趨勢的上升通常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大多數投資人對企業業績雖然看好,但對股票仍有戒心,僅選擇投資報酬率較高的股票酌量買進,股價緩慢上升,交易量雖不大,也在緩慢上升中。第二階段,公司業績顯著好轉,股價日趨上升,交易量隨之增加,投資者信心加強。第三階段,股市受前兩階段影響,呈現一片沸騰,股價急速上升,成交量也劇增。但不久股價接近高峰,冷門雜股股價仍上升,一流的績優股反而停滯,這是多頭市場結束的先兆。

長期趨勢的下降通常也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敏感的投資人見到上述股市反常現象,同時感到企業收益已達高峰,就紛紛賣出所持有股票,從而使股價下跌,一股投資大眾以為回檔是買進機會,再加碼買進,使股價出現反彈,交易雖仍活潑,但交易量一般會減少,同時獲利程度也大大降低。第二階段,買氣減弱,賣方增強,股價急速下跌,交易量大減,投資大眾對股票信心動搖,形成一片傾售景象。第三階段,在恐慌下跌之後,公司業績惡化,但一流股票在低價位開始有人支撐,職業交易人士在判斷行情後來進場補進,股價下跌減緩,這是空頭市場結束的先兆。

次級移動,又稱為次級反應與回複。每個原始移動過後,必定有敏感的次級移動出現,使多頭市場價格跌落或使空頭市場市場價格回升達2周至2個月,這樣的反方向波動即為次級移動。

次級移動如在強勢市場中其回檔幅度約為原始移動的1/3,如在弱勢市場則為2/3,其成交量在上升趨勢的下跌回檔調整期中應""劇減"";而在下跌趨勢的上升反彈調整期中應""劇增""。

日常移動又稱為短期變動,是指市場內的每日股價波動,其延續快則數小時,慢則數日,但最多不超過6日。日常移動多係市場技術性形勢造成,與經濟性變動的關係較少。當技術性形勢強烈時,股價上升,技術性形勢軟弱時,股價下跌。每個日常移動的上下變動幅度約在15%以內。

根據上述三種移動的特性,道氏理論可對股市進行分期分段的分析,判斷股市所處階段,從而預示股市價格變動趨向,做為買賣的參考。

◆用趨勢線進行分析操作

用趨勢線進行分析股市行情的變化,首先是要知道什麼是趨勢,簡單地說,趨勢就是股票價格波動的方向,如果股價波動的方向一旦確定,即使出現小小的波折,股價也將大體沿著確定的趨勢運行。上升行情裏,股價雖然也有暫時的回落,但並不能阻止漲勢,新高價不斷出現;下跌行情裏,股價盡管也有偶爾的反彈,但跌勢仍然持續下去,新低價接連出現。

趨勢的方向有三個:上升、下降和水平。如果圖形中每個後麵的峰和穀都高於前麵的峰和穀,則趨勢就是上升方向;如果圖形中每個後麵的峰和穀都低於前麵的峰和穀,則趨勢就是下降方向;如果圖形中後麵的峰和穀與前麵的峰和穀,沒有明顯的高低差別,呈水平延伸,這時的趨勢就是水平方向。一般說來,水平趨勢在股市中占大部分時間,這種水平延伸的情況表明市場上多空雙方的力量達到某種程度的均衡,通常又把這種趨勢稱為""無趨勢""。

趨勢不僅有三種方向,同時還可以按其持續時間長短或重要程度劃分為三大類,即主要趨勢(或稱基本趨勢)、次要趨勢與短期趨勢。實際上,這幾種趨勢又是互相糾纏在一起的,需要股民綜合地加以掌握。

主要趨勢一般是指長達一年或超過一年的大趨勢,股民隻有了解了主要趨勢才能做到順勢而為。次要趨勢一般是指一個月左右的趨勢。至於短期趨勢在實踐中通常是指2~3個交易周或更短的趨勢。

每個趨勢都是更長期趨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由更短期的趨勢構成的。在股市中,可以從短線、中線、長線操作等不同投資策略的角度選擇主要、次要或短期趨勢做為自己買賣的依據。

了解了什麼是趨勢以後,那麼趨勢線也就不難理解了,將股價在上升趨勢中各次級波動所形成的低點連結起來,即得到上升趨勢線,將股價在下跌趨勢中各次級波動所形成的高點連接起來,便得到下降趨勢線。

前麵講過,股價的走勢除了主要趨勢以外,還有次要趨勢,因而也就相應地存在基本趨勢線和次級趨勢線。

在股市中,股價變化為大小波浪環環相套,因而不同低點(或高點)的級別並不一樣,以最近兩個低點(或高點)相連,僅是一種暫時的確定,最有意義的是同級別波浪的低點(或高點)相連。以次級波動的低點(或高點)構造的趨勢線為基本趨勢線,可用來觀察股價中長期趨勢變化,而以小行情的低點(或高點)連成的趨勢線為次級趨勢線,適合對短期趨勢的預測,兩者不可混淆。

一條正確而可靠的趨勢線會對投資者的決策起到有益的參考作用;相反,一條不可靠甚至錯誤的趨勢線則會誤導投資者,給股民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如何判斷一條趨勢線的有效性,有以下兩個標準:

第一,落在趨勢上的同級波動的低點(或高點)越多,趨勢線就越有效。通常,隻有當第三個低點(或高點)落在趨勢線上並試探成功才可確認趨勢線有效。

第二,趨勢線過陡或過平坦,都缺乏有效性。接近45°的趨勢線最可靠。

一條有效的趨勢線一經認可,股民就可以利用這條趨勢線來對股價進行預測和指導股票操作。

其一,趨勢一旦顯現後,結合支撐壓力分析,可尋找到階段性合適的買點與賣點,即在支撐位買入,阻力位賣出。隻要確定上升趨勢,每一次回落的支撐位都可視為最佳買點;隻要確立下跌趨勢,每一次反彈阻力位均是最佳出貨機會。如股價進入橫向盤整階段,則可在支撐阻力的箱體內作短線買賣。

其二,趨勢線一旦被有效突破後,就預示著股價下一步的走勢將要反轉方向。越重要越有效的趨勢線被突破,其轉勢的信號越強烈。被突破的趨勢線原來所起的支撐和壓力作用,現在將相互交換角色。即原來是支撐線的,現在將起壓力作用,原來是壓力線的現在將起支撐作用。

◆量價理論進行分析

在股市操作過程中,用量價理論進行技術分析正越來越受到重視。

量價理論的內容也就是成交量與股價趨勢的關係。在量價理論裏,成交量與股價趨勢的關係可歸納為以下9種:

①股價隨著成交量遞增而上漲,為市場行情的正常特性,此種量增價漲的關係表示股價將繼續上升。

②在一段時期的漲勢中,股價隨遞增的成交量而上漲,突破前一段漲勢的高峰,創下新高價後繼續上漲,然而後來這段漲勢中的成交量卻沒有突破前一段漲勢中成交量水準,則此時股價漲勢較可疑,股價趨勢中存在潛在的反轉信號。

③股價隨成交量遞減而回升,即股價上漲而成交量卻逐漸萎縮,顯示出股價趨勢存在潛在的反轉信號。因為成交量是股價上漲的原動力,原動力不足,股價自然會放慢上漲速度甚至回跌。

④有時股價隨著緩慢遞增的成交量而逐漸上漲,然後走勢突然成為垂直上升的噴出狀態,成交量劇增,股價暴漲,緊隨著此波走勢而來的卻是成交量大幅萎縮,股價急速下跌,這表明漲勢已到末期,上升乏力,趨勢即將反轉。反轉的意義將視前一波股價上漲幅度的大小及成交量擴增的程度而定。

⑤股價走勢因成交量遞增而上漲的行情持續數日之久後,如出現急劇增加的成交量而股價卻上漲乏力,在高檔盤旋,無法再向上大幅上漲,顯示股價在高檔賣壓沉重,此為股價下跌的先兆。股價連續下跌後,在低檔出現大成交量,股價卻沒有進一步下跌、價格僅小幅度變動,則表示行情即將反轉,是買進的機會。

⑥在一段長期下跌、形成穀底後,股價回升,成交量並沒因股價上升而遞增,股價上漲行情欲振無力,然後再度跌落至先前穀底附近,或高於穀底時,如第二穀底的成交量低於第一穀底,則表示股價即將上漲。

⑦股價下跌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會出現""恐慌賣出"",隨著日益擴大的成交量,股價大幅度下跌。繼恐慌賣出之後,預期股價可能上漲,同時恐慌賣出所創的低價將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突破,故隨著恐慌賣出之後,往往是(但並非一定是)空頭市場的結束。

在股市操作過程中,仔細把握上述成交量與股價趨勢的幾種關係,預測股市變化趨勢,從而更好地操作。

第十三章 沉穩冷靜

在股市操作過程中,有的人能夠沉穩冷靜,審視股市的發展變化,適時采取行動;而有的人則魯莽盲動,不計後果,最終沉沒股海,可見,沉穩與否,結果大不一樣。

◆以靜製動巧賺錢

投資股票的利益,並非以所獲利益數字的多寡,來比較操作實績的優劣,而是以投入本金所獲利益的幅度,也就是投資報酬率的高低來作比較。

很多投資專家研究後發現,""以靜製動""者賺的最多,而以靜製動的觀念,則是因行情動得太快,如果采以動製動,很容易就被行情摔脫了。

即使自認為有高超的操作技術,往往也會在行情的直線竄動過程中,出利益""斷層""的現象,也就是賣出之後再追高,其中賣出之後與再買進之間的猶豫,使利益出現了斷層空間。

在市場中不難聽到,很多投資人懊喪於自己的魯莽,過早地獲利了結,而喪失了獲致更大利益的機會,也才會覺得以靜製動是個極佳的應對方法。

其實,投資人在發現自己的進出,已跟不上行情變動的速度時,就應盡早覺醒,找出一個更有效的方法,來改正自己操作的失誤。

以靜製動是針對短多的一個中長線應對操作方法,運用的觀點,強調在對大前景趨勢的認定,如果大前景趨勢有所轉變時,再以靜製動,就會白搞一場了。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以靜製動並不是不采取任何行動,而是在適當的時候,果斷采取措施,從而取得最佳效果。

在一般盤麵變動正常的時候,真想要買進的投資人,即使不能買到希望的價格,也不會在臨收前猛敲,多半會等到隔天,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

所以,一檔股票如果經常在臨收前出現三級跳,這就是值得投資人注意的現象。因為這種經常性跳法,代表有人為操作,而其意義,不外乎是讓持股者更具信心,讓空手而蠢蠢欲動者,更確信這是一檔會漲升的股票。

臨收墜低,可能是主力故布疑陣,而達到順利進貨的目的。而相對地,臨收攔高,主力則是表明姿態,告訴大家""此股有主力""。

因為,臨收盤前急速拉升價位,主力的目的是""升高價位"",所以,必須積極地買進,而比較不容易在短時間,也作到""拉高出貨""的步驟,因此,臨收拉高的目的,並不在於是一種""行動"",而代表的是一種""訊號""。

這種訊號的散播,得看此檔股票主力進行的階段而定,有的時候是主力已完成了""醞釀期"",開步邁向漲勢之路,而為降低盤中高價買進的成本負荷,在盤中盡量以中低檔價格吸進,並利用臨收拉高來墊高漲幅,以穩定跟進者的信心及吸引投資人隔日跟進。

另一種狀況,則是主力開始進入出貨期,在交易盤中大賣之下,難免會造成籌碼供過於求,走勢趨弱的現象,而在臨收前,再將股價作高,使收盤價看起來小跌或不跌,甚至維持漲升,讓隻看收盤價的投資人,會覺得很安心,不易察覺主力已在出貨了。

如果投資人知悉主力開始出貨,必定搶賣。由於主力所持籌碼多,散戶個人所持籌碼少,但多數的個人籌碼,累積起來就聚沙成塔了,一旦集中殺出,再又缺乏接手的時候,主力想要脫身就相當不易了。所以,主力所持籌碼,尚未出光前,通常會利用臨收拉升價格的伎倆,來穩定一般散戶持股的信心,而不致跟他搶賣。

過去在未實施電腦交易前,臨收作價一直是主力調升股價的重要步驟,主力間也常流行""四兩撥千斤""的術語,意思是花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