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認明師學藝招賢館 查惡棍私訪霸王莊
且說李氏一見了蓮花,睹物傷情,複又大哭起來。倪繼祖與倪忠商議,就要接李氏一同上莊。李氏連忙止悲,說道:"吾兒體生妄想!為娘的再也不染紅塵了。原想著你爹爹的冤仇,今生再世也不能報了。不料倪氏門中有你這根芽。隻要吾兒好好攻書,得了一官半職,能夠與你爹爹報仇雪恨,為娘的平生之願足矣。"倪繼祖見李氏不肯上莊,便哭倒跪下,道:"孩兒不知親娘,便罷。如今既已知道,也容孩兒略盡孝心。就是孩兒養身的父母不依時,自有孩兒懇求哀告。何況我那父母也是好善之家,如何不能容留親娘呢?"李氏道:"言雖如此。但我自知罪孽深重,一生懺悔不來。倘若再墮俗緣,惟恐不能消受,反要生出災殃。那時吾兒豈不後悔?"倪繼祖聽李氏之言,心堅如石,毫無回轉,便放聲大哭道:"母親既然如此,孩兒也不回去了,就在此處侍奉母親。"李氏道:"你既然知道,讀書要明理,俗言'順者為孝',為娘的雖未撫養於你,難道你不念劬勞之恩,竟敢違背麼?再者,你那父母哺乳三年,好容易養的你長大成人,你未能報答於萬一,又肯作此負心之人麼?"一席話說的倪繼祖一言不發,惟有低頭哭泣。
李氏心下為難,猛然想起一計來,須如此如此,這冤家方能回去。想罷,說道:"孩兒不要啼哭。我有三件事,你要依從,諸事辦妥,為娘的必隨你去如何?"倪繼祖連忙問道:"那三件?請母親說明。"李氏道:"第一件,你從今後須要好好攻書,務須要得了一官半職;第二件,你須將仇家拿獲,與你爹爹雪恨;第三件,這白玉蓮花乃祖上遺留,原是兩個合成一枝,如今你將此枝仍然帶去,須把那一枝找尋回來。三事齊備,為娘必隨兒去;三事之中,倘缺一件,為娘的再也不能隨你去的。"說罷,又囑咐倪忠道:"恩公一生全仗忠義,我也不用饒舌。全賴恩公始終如一,便是我倪氏門中不幸之大幸了。你們速速回去吧!省得你那父母在家盼望。"李氏將話說完,一摔手回後去了。
這裏倪繼祖如何肯去,還是倪忠連攙帶勸,真是一步幾回頭,好容易攙出院子門來。老尼後麵相送。倪繼祖又諄囑了一番,方離了白衣庵,竟奔倪家莊而來。主仆在路途之中,一個是短歎長籲,一個是婉言相勸。倪繼祖道:"方才聽母親吩咐三件事,仔細想來,作官不難,報仇容易,隻是那白玉蓮花卻往何處找尋?"倪忠道:"據老奴看來,物之隱現,自有定數,卻倒不難。還是作官難。總要官人以後好好攻書要緊。"倪繼祖道:"我有海洋深的仇,焉有自己不上進呢。老人家體要憂慮。倪忠道:"官人如何這等呼喚?惟恐折了老奴的草料。"倪繼祖道:"你甘屈人下,全是為我而起。你的恩重如山,我如何以仆從相待。"倪忠道:"言雖如此。官人若當著外人,還要照常,不可露了形跡。"倪繼祖道:"逢場作戲,我是曉得的。還有一宗,今日之事,你我回去千萬莫要泄漏。待功成名就之後,大家再為言明,庶乎彼此有益。"倪忠道:"這不用官人囑咐。老奴十五年光景皆未泄漏,難道此時倒隱瞞不住麼?"二人說話之間,來到莊前。倪繼祖見了太公梁氏,俱各照常。
於是倪繼祖一心想著報仇,奮誌攻書。遲了二年,又舉於鄉,益發高興,每日裏討論研求。看看的又過了二年。明春是大比之年,倪繼祖與先生商議,打點行裝,一同上京考試。太公跟前俱已稟明。誰知到了臨期,程先生病倒,竟自"嗚呼哀哉"了。因此倪繼祖帶了倪忠,悄悄到白衣庵,別了親娘,又與老尼留下銀兩,主仆一同進京。這才有會仙樓遇見了歐陽春丁兆蘭一節。
自接濟了張老兒之後,在路行程非止一日,來到東京,租了寓所,靜等明春赴考。及至考試已畢,倪繼祖中了第九名進士,到了殿試,又欽點了榜眼,用為編修。可巧杭州太守出缺,奉旨又放了他。主仆二人,好生歡喜。又拜別包公。包公又囑咐了好些話。主仆衣錦還鄉,拜了父母,稟明認母之事。太公梁氏本是好善之家,聽了甚喜,一同來到白衣庵,欲接李氏在莊中同住。李氏因孩兒即刻赴任,一來莊中住著不便,二來自己心願不遂,決意不肯。因此仍在白衣庵與老尼同住。倪繼祖無法,隻得安置妥當,且去上任。等接任後,倘能二事如願,那時再來迎接,大的母親也就無可推托了。即叫倪忠束裝就道,來到杭州,剛一接任,就收了無數的詞狀。細細看來,全是告霸王莊馬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