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歸鶴軒“的由來
沈心工先生是中國近代音樂的先驅,李叔同就稱他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從1927年沈心工先生57歲起直到1947年去世,這20 多年的時間他是在自己的書齋"歸鶴軒"裏度過的。說起"歸鶴軒"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其中還蘊含著一段頗為有趣的經曆。
沈心工早年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擅長演奏多種民族樂器,在他的樂器中,有一把家傳的璐琴。後來,他到日本學習,接觸到西洋音樂,一度疏遠了民族音樂,在這種情況下,那把家傳的璐琴被他賣了。後來,他逐漸意識到民族音樂的價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被重新喚醒。這時他開始悔恨賣掉了那把寶貴的琴,於是他四處打聽琴的下落。然而,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根失去多年的琴,希望又是多少渺茫!出人意料的是,這把琴竟被人完好地送回!這使沈心工大喜過望,他欣然命筆,寫了《歸鶴記》一文,將這把璐琴看成是飛回的仙鶴,並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歸鶴軒"。就是在這間"歸鶴軒"裏,沈心工寫作、整理出了《家庭曆史小說》、《皕琴琴譜》、《心工唱歌集》等著作。
從音樂家到和尚電影《城南舊事》裏有一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小學生們在風琴的伴奏下用淒惋感人的旋律唱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歌曲的作者就是我國近代史上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成就卓著的教育家、新音樂的啟蒙者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是中國最早學習西洋音樂的人,在1905~1910 年這段時間裏,他東渡日本,學習音樂和美術。作為一個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他還加入了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探索改變舊中國落後貧窮狀況的途徑,他認為,藝術和教育,這是從思想感情上啟發國人的有力手段。他不僅寫出了很多廣為傳唱的歌曲,而且培養了大批學生,其中有豐子愷、潘天壽等。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內心充滿了對藝術和人生的熱愛的音樂家,竟在38 歲時遁入空門,到杭州的虎跑定慧寺削發為僧,他的名字也由李叔同改為弘一法師。這就是在黑暗的舊中國一個有良心的藝術家所能找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