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身後的光榮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藝術家並沒有如今日這般顯赫的社會地位,在那些傲慢的貴族老爺們看來,音樂家就和普通的工匠相差無幾。然而,巴赫卻堅持認為音樂家應該得到自己的尊嚴。他深知,從才能上來說,他比那些社會地位高於他的人不知要強多少倍。

巴赫的這種自尊常常惹怒那些把持著任命大權的教堂主持。

巴赫曾一度失去了工作,當他想謀到某個教堂的管風琴師之職時,這個教堂的主持表示他不想要巴赫這樣"傲慢無禮"的人在他管轄的教堂裏工作,這時,有人告訴他:"你不了解這個巴赫,他是個天才。"沒想到,這位愚蠢的主持蠻橫地回答道:"天才?我們不想雇用什麼天才。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規規矩矩地按照傳統方式演奏教堂音樂的人。"然而,天才畢竟是天才。無數規規矩矩的教堂音樂師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並沒能為後人留下什麼,而巴赫的不朽天才,在經過3個多世紀的考驗之後,仍然閃爍著光輝。1802年,德國出版了第一部巴赫傳記,1828年,門德爾鬆在萊比錫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揭開了音樂史上新的一頁,從此,越來越多的人把巴赫奉為音樂領域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