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巴赫的童年
從前,有個德國人叫維特·巴赫( 1685-1750)。他是個快活的磨坊主,也是個音樂家。他一邊碾麵粉,一邊彈撥齊特拉琴。興許,還唱唱歡樂的歌曲。
維特有個兒子,叫做漢斯,是個織地毯的。漢斯酷似其父,天性快活,也是個音樂家。漢斯拉小提琴,父親彈撥齊特拉琴,琴聲和諧優美,父子倆還不時搞搞二重奏。
漢斯也有個兒子,叫克利斯朵夫,做過宮廷樂長。他有兩個男孩,是一對雙胞胎。弟兄倆長得像極了,有趣的是:父親竟把他倆都取名約翰,兩兄弟在學校上學時經常叫人分辨不清,特別是在穿著相同時,更難分辨。他們的全名不同,一個叫約翰·克利斯朵夫·巴赫,另一個叫約翰·安勃魯士·巴赫。兄弟倆都是優秀的提琴手,也會演奏其他樂器。
約翰·安勃魯士有兩個兒子,都成了著名的風琴師兼作曲家,小兒子尤其聰敏。他就是約翰·塞巴斯蒂恩·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恩·巴赫十歲時,父母相繼去世,他不得不靠哥哥過活,那時,他已經會拉小提琴,是爸爸在世時教的。哥哥送他入學,學習一般課程,哥哥還親自教他學習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這孩子記性好,一學便會,並鑽研更深的課程。
哥哥有一本手抄的樂譜,包括了當時所有大作曲家的代表作。哥哥常以此書炫耀於人。
哥哥從不讓塞巴斯蒂恩涉獵此書,也許是出於妒嫉,怕弟弟技藝超過自己,也許是太愛惜樂譜,擔心小弟弟手指髒髒的、粘粘的。無論如何,哥哥總把那珍本書鎖在櫥子裏。但小弟弟下決心要學會那本書裏的樂曲,於是他在夜裏設法從櫥子的格子門裏把那本書卷起來拽出來,然後借助月光抄下這些佳作。
有天晚上,不巧給他哥哥碰上,抄本給拿走,六個月的心血付之東流。但也不能說一無所獲,因為在抄寫過程中他也學到了有關音樂和作曲的知識。
此後不久,巴赫赴呂內堡就學。那兒有優秀的風琴師,巴赫去聽他們演奏,從中學到很多東西。而在幾哩外的漢堡,還有更傑出的風琴師--一個著名的老荷蘭人,名叫瑞恩肯。每逢假日來臨,巴赫總是背著幹糧,帶著平時省下的每一個銅板,徒步出發,去聽大風琴師的演奏。
一天,他聽完演奏,遠道歸來,身邊幾乎不名一文。他來到小飯店門口,但不敢入內,隻好坐在外麵,聞到陣陣食物香味,隻能"望梅止渴"罷了。
這時窗子突然打開,兩個鯡魚頭扔在他的腳邊。他把魚頭撿起來,發現每個魚頭裏都有一枚銀幣。有了錢,他不僅飽了肚子還可重回漢堡再次去欣賞美妙的音樂。
究竟是誰扔的銀幣?他一直沒找到,後人也無從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