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著名旅遊城市
第二十一章 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概況
法蘭克福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後,那時萊茵河和多瑙河是羅馬帝國的北方邊界,但兩河並不相連,其間無險可守,因此羅馬人修築了連接兩河的長城。這座長城固然不能與中國的長城同日而語,但也連綿數百裏,從法蘭克福附近經過。於是人們在這裏設置了駐軍營地,這一帶成為邊境要塞。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這時軍營圯毀,日漸荒蕪,幾乎被人遺忘,直到8世紀才再度興起。傳說,一天拂曉,漫天大霧,查理大帝打了敗仗,逃到美因河邊,找不到向導,無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見一隻母鹿,朝水邊走來,他注意看那鹿,果然,這隻鹿涉水過河了,大軍也隨之過河,轉危為安。為了紀念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當地建築一座城市,取名法蘭克福,意思是法蘭克人(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的渡口。公元794年法蘭克福作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載入史冊。此後法蘭克福一直是德意誌的重要政治舞台,目睹了多少大事件大慶典。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皇帝由勢力雄厚的諸侯即選帝侯選舉。1152年,選帝侯們首次在法蘭克福聚會,選聘書巴巴羅薩即紅胡子一世為帝。1356年卡爾四世頒布金牛詔書,正式規定,選皇帝在法蘭克福舉行。從1562年起,法蘭克福又取代亞琛,成為皇帝加冕大曲舉行地,前後有10位皇帝在這裏加冕,登上皇帝寶座。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正式告終,從1816年到1866年,法蘭克福又成為德意誌邦聯議會所在地。1848年在席卷歐洲大陸的革命風暴中,德意誌各邦組成德意誌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討論德意誌的統一問題,是為德國統一前奏。1866年法蘭克福並入普魯士,結束了從1372年以來的帝國自由市的自治地位。法蘭克福一直是一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德國統一後,這裏工業迅速發展,化學工業尤為突出。德國三大化學工業公司之一的赫希斯特(HoechstAG)公司就是在法蘭克福起家的。1914年法蘭克福又創辦了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大學(現已發展到3.7萬多學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33次大轟炸摧毀了法蘭克福80%的建築,留下1700萬噸垃圾。千年古城,變為一片廢墟。戰後法蘭克福迅速重建,發展驚人,令人咋舌,今天除化學、電子、機械工業外,第三產業如交通、金融、博覽事業更是蓬勃發展,市區一改舊觀,高樓林立,法蘭克福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的大都市。
法蘭克福市內交通
法蘭克福的公共交通由VGF(www.vgf-ffm.de)公司經營,有地鐵(U-Bahn)、有軌電車、公共汽車(Bus)和市郊列車(S-Bahn)。該公司還是萊茵美因茨交通公司RMV(www.rmv.de)的一部分,線路可以連通到周圍的城市。
其中長途汽車通往德國和歐洲的800多個城市,出發地點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的南麵(聯係電話:069/230735)。
在公路方麵,A3和A5高速公路(Autobahns)連接法蘭克福市,A3公路來自荷蘭,中間連接科隆,波恩,延伸到東部和南部的伍茨堡,紐倫堡和慕尼黑。A5高速公路來自德國北方(德國漢諾威),延伸到德國古南部的海德堡,曼海姆和瑞士的巴塞爾。
文化概況
法蘭克福國際音樂展覽會成為了又一個有趣的展覽會,包括了來自49個不同國家的展品。除了來自德國的觀眾外,還有27,000人來自其他國家,共有80,000人參加今年的活動。考慮到目前世界局勢,這可算是一個非常令人滿意的數字。
羅馬廣場
緬因河流經市區,將法蘭克福一分為二,古城區的羅馬廣場就在河的北邊;羅馬廣場旁有個羅馬廳,實際上就是舊的市政廳,裏麵的皇帝殿(Kaisersaal)是許多羅馬皇帝進行加冕的地方。羅馬廣場西側的三個山形牆的建築物,可以說是法蘭克福的象征。雖然遭遇數百年戰火的摧殘,但整修後仍保存完好。羅馬廣場的東側則有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半木造市民住宅。
施特德爾美術館
這是由法蘭克福的銀行家施特德爾捐資設立的繪畫館。廣泛地收集了自中世紀至現代的德國、意大利、荷蘭及法國繪畫。梯斯巴因所作的歌德肖像畫《堪帕涅的歌德(歌德在羅馬郊外的鄉村中)》是眾多歌德像中最有名的,歌德的崇拜者們可莫要錯過這件作品。除此此外,中世紀的德國佛朗多繪畫(揚凡愛克、杜拉、荷巴因、克拉納赫)14至18世紀的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弗拉安捷利克、拉斐爾、斐梅爾、普桑)、浪漫派與納紮雷派(福爾、排特烈、利希塔、施彼茨威格)、印象派(雷諾阿、莫奈、塔爾貝、柯林德)以及表現主義派(貝庫曼、基爾希納)等的作品都能欣賞到。
現代藝術美術館
該美術館1991年開門迎客,其建築本身便是一件藝術品。不僅藏有沃荷爾、裏基滕施泰因等畫家的流行藝術,還有優秀的工藝傷口即著名的貝訥頓廣告豐富的繪畫、攝影、工藝作品肯定會讓您大飽眼福。館內還有咖啡屋、小餐廳等設施,可供您在充分休憩之後繼續玩賞。
法蘭克福動物園
這是歐洲最有吸引力和最受歡迎的動物園,總共占地10公頃。最值得一看的是GrzimekHaus,在人工營造的黑暗氛圍中觀光觀察動植物的活動。
棕櫚園
這是一個能夠觀發賞到多姿多彩的熱帶植物和異國情調鳥類的仙境,其中包括有300多種不同的棕櫚樹。夏節還會在此舉辦音樂會。
歌德舊居
由《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作品而聞名世界的約翰.沃夫更格.馮.歌德於1749年8月28日,伴隨著12時的鍾聲降生到法蘭克福。他的父親約翰·卡斯帕魯爾·歌德是皇帝顧問官,母親卡特麗努·伊麗沙白·歌德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因此歌德一家在18世紀的當時,是法蘭克福屈指可數的名流家庭。他們的舊居在第二交世界大戰的轟炸中被完全被壞,然而由於戰後精心的複元修整,如今可視作代表德國建築修複技術最高水平的傑作之一。室內的用具則因為戰時及時疏散而幸免於難。在法蘭克福凱撒大街後麵有一條叫格羅撒·希爾施格拉本(GrosserHirschgraben)通道,由此通道進門,右側有售票房。進入主建築,登上門口的樓梯,那裏便是博物館,陳列在其中的作品繪畫反映了歌德的整個生涯。人們把歌德離開父母的家庭之後直到他去世前的生活曆程,與他的交友情況及其他社會環境結合在一起展出。如果想參觀歌德的舊居,那麼不要上通向博物館的樓梯,而應沿走廊前行,在盡頭向左側拐,然後經過中庭便到了。在那裏,參觀者不能隨便在椅子上落坐或者觸摸家具的。並且照像也禁止使用閃光燈。一層--廚房,典型的18世紀的有錢人家的廚房,有私用井台。築在一角的灶台,同時又是隔壁房間及餐廳火爐的添柴口。烘製的蛋糕形狀也頗為有趣。餐廳--稱為"藍色廳",是全家團聚的場所。廳中的鏡子等物品體現著馬洛克風格。二層--洛可可風格沙龍,也稱作"北京廳",牆紙是中國式的。一般在平時不用,隻在特殊場合才使用。比如慶祝歌德的妹妹柯爾內莉亞的婚禮。北廳--陳列有歌德外祖父、外祖母的肖像。音樂廳--可看到當時的豎弦鋼琴。三層--路易十六風格走廊,精致的天文鍾依然在走動。它正確地顯示年月日甚至星期,而上麵那頭可愛的熊並不僅僅是裝飾,因為這頭熊的姿勢一旦傾斜,便是在告訴人們需要上發條了。歌德誕生的房間--裏麵可以看到宣告歌德出生時的報紙。母親的房間--展有其父母的肖像和歌德本人的肖像。還陳列著帶針線的縫紉箱,夜間外出時由使女提著的燈籠等。繪畫廳--能看到歌德父親收集的法蘭克福畫家們的作品。書房--父親的書房中滿是有關法律的書籍,歌德也從這些書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妹妹的房間--室內幾乎沒有家具,但展出著與其妹有關聯的物品。四層--詩人的房間,歌德在此渡過了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期的一段歲月。正是在這個房間,他寫下了著名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作品的初稿。在靠近走廊一則的門口左壁上掛著《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女主人公夏綠蒂的剪影像。放置木偶場的房間--據說歌德與妹妹經常在這裏自編自演木偶劇玩耍。
法蘭克福大教堂
法蘭克福大教堂是一座哥德式建築。由羅馬廣場東側穿過半木造市民住宅,可以看到法蘭克福大教堂,是13至15世紀的哥德式建物,又稱為"皇帝大教堂"(aiserdom),因為是德國皇帝加冕的教堂。從14世紀迄今,已有600年的曆史,雖幾經戰火,仍能幸免於難。在1562-1792年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加冕典禮即在此舉行,在教堂的寶庫內陳列有大主教們在加冕典禮時所穿的華麗衣袍。
尖塔開放給一般大眾,可登高俯瞰街景﹐不過要付門票錢。
古代雕塑品博物館
法蘭克福古代雕塑品博物館(Liebieghaus)在歐洲也算是比較重要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本身是一座建於1896年的別墅建築。該博物館的收藏品來自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還有中世紀的的歐洲和文藝複興時代的歐洲的雕塑品。其中最具價值的就是一座公元前800年的青銅馬和來自羅馬、希臘的無頭人體雕塑。除了有令人興奮的史前古器物,中世紀的物品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老歌劇院
老歌劇院(AlteOper)是法蘭克福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法國巴黎歌劇院的複製品,1880年建成,開演當年威廉一世皇帝觀看了首場演出之後,大為感動,宣布說唯有法蘭克福能繼承如此金碧輝煌,1945年戰爭以後它完全成為廢墟,七十年代末的修繕共花費了兩億四千萬馬克,新建采用新古典主義式。如今同時作為音樂廳和會議中心使用,一流的文化場所。
德國電影博物館
這是在德國最傑出的電影博物館。博物館的二樓以收藏和演示舊電影為主,樓下的展館是著重以物品編年史的手法向遊客展出電影的發展曆程,包括有埃米爾.雷諾1882年的"實用鏡"(Praxinoscope);發明家愛迪生1889年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盧米埃兄弟1895年發明的"電影機"(Cinematographe)的複製品等,同時還會有生動的展示會向遊客展示現代電影如何製作電影特效,如電影侏羅紀公園等。
第二十二章 柏林
柏林概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柏林分別被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蘇聯劃分為4個占領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1961年東德政府在東西柏林之間起「柏林圍牆」,分裂的柏林成為東西冷戰的中心。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共產政權也隨之一一垮台。柏林橫跨兩個不同世界的特殊地位更形突出,一夕之間成為東西雙方的門戶。東西柏林的統一,宣誓著新時代的來臨,但在統一的激情之後,柏林人仍然努力適應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事實上,這個這個適應的過程是困難重重的長期的不同生活型態造成心理上認同差異,而迅速的統一過程更使彼此的心結更形惡化。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狂飆的房租以及不斷重建的工程,在在挑戰著柏林人想重建自己城市為歐陸政治文化重鎮的熱情。雖然如此,統一後的柏林正慢慢地調整腳步,試圖重振當年的文化之都聲譽。柏林現有3座歌劇院、數個大型管弦樂團(包括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幾十座劇院和無數的世界級博物館、劇場活動鼎盛。工業方麵,由於德國東部工業的急遽變化,勞動市場出現了大規模的重新組合。
其實現在正是造訪柏林的大好時機,因為這裏的建築物反映出過去的滄桑與未來的渴望。現在所看到的柏林市容是有趣的大雜膾:東德時代的老公寓,和西歐精品名店並存;破落的戰前建和光鮮卻空湯的辦公大樓對映成趣。為了讓柏林重登首都寶座,柏林開始了許多大型計畫工程,試圖把全球獨一無二的合並城,改造成煥然一新的大都會。令人期待的是,希望重建後的柏林,能夠成為一個同時包含曆史與創新的都會。
雖說柏林都是德國最具包容力的城市,外國人在柏林旅行仍需注意安全,尤其是東西德統一後經濟動蕩,導致新納粹的興起,其中尤以柏林東區的外圍地帶為最,例如Lichtenberg車站就是有色人種要避免前往的地方。另外,深夜搭乘捷運(S-Bahn)時也要特別小心。但是並不是所有光頭族都對有色人種有敵意,他們可能隻是激進人士,或是要標榜團體認同感而已。
柏林市內交通
柏林的市內交通以市郊火車(S-Bahn)、地鐵(U-Bahn)及巴士(BUS)為主。地鐵(U-Bahn)覆蓋柏林市中心及某些郊區,由早晨4:00開至半夜12:30,星期五及星期六則開至半夜1:30。市郊火車(S-Bahn)覆蓋距離市中心比較遠的地區。主要在東柏林接駁地鐵(U-Bahn)去不到的區域。
同時整個交通係統的票價十分靈活,單程票2.1歐元,每程可於2小時內無限次乘搭地鐵、市郊火車及巴士;另有一種短程單程票,1.2歐元,但隻可乘搭3站"S"或"U"Bahn,又或6站巴士或電車;天票4.1歐元,有效時間至淩晨3:00;7日票(7TageKarte)22歐元。一般車票可在S-Bahn或地鐵站自動售票機購買。乘客若不能提供有效車票登車被視為逃票,會被罰款30歐元。
克裏斯朵夫大街遊行日
在今年6月28日舉行的第25屆克裏斯朵夫大街遊行日活動上,柏林市長克勞斯·沃維萊特親自為這一同性戀者的節日主持了揭幕儀式。60萬人參加了當天至深夜的狂歡活動。同性戀者的60輛花車穿過市區8公裏長的街道。整個柏林市中心區都沉浸在狂歡遊行節日般的氣氛當中。庫達姆大街及陶恩沁恩大街兩側的商店一直營業至午夜。國際著名的歌星及樂隊組織了各種各樣的狂歡活動。
柏林目前生活著30萬左右的同性戀者。克裏斯朵夫大街遊行日便是同性戀者們身著豔麗服裝,乘花車在市中心遊行、狂歡的節日。這一節日同時也具有著其政治色彩。1969年,在紐約的一條與節日同名的大街上,警察曾對同性戀者進行了一次大搜捕。同性戀者對這種刁難行為首次進行了群體反抗。由此,產生出了世界範圍內的同性戀者解放運動。1979年,在克裏斯朵夫大街遊行日誕生10周年之際,柏林首次舉行了有400人參加的遊行活動。
今年活動的主題為:"接受代替寬容"。活動提出了25條改善同性戀者社會環境的建議。其中包括廣泛的反歧視法及對因同性戀而受到追捕的外國人提供避難保護等建議。
6月28日,還第三次頒發了文明勇敢獎。該獎是用於獎勵那些在反對種族主義、反對歧視少數民族及外國人、反對狹隘主義方麵做出貢獻的柏林人。
柏林市長克勞斯·沃維萊特還將進一步履行城市對同性戀者所應履行的義務。他將為申請舉辦2010年的GayGames運動會做出努力。由此,柏林將成為德國首座申辦GayGames運動會的城市。GayGames運動會於1982年在美國誕生,運動會的原則是:所有的人,不分膚色、不分性別傾向及運動能力均可參加此項具有奧運會規模的體育賽事。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主要獎項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有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聯歡周
柏林聯歡周是柏林文化盛會的最高點,1951年開始至今,已有將近半個世紀曆史。它的規模,在各大城當中,也是其它地區少見的大手筆,給柏林帶來了國際性高質量的藝術表演,其中歌劇和交響樂是重頭戲。
柏林爵士音樂節
柏林爵士音樂節是每年一度的爵士音樂盛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爵士音樂愛好者參加。包括有精彩的爵士表演和創傳統爵士音樂和現代爵士音樂的比較等。
勃蘭登堡大門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Tor)是柏林的標誌。此門始建於1788年,曆時三載完工。它以古然希臘雅典衛城的柱廊式山門為藍要築成,高26米,寬65米,進深11米。門內有五條通道,中間的一道最寬,原為皇室禦道。勃蘭登堡門通體用白色砂岩條石砌成,門兩旁各有六根巨柱,氣勢雄厚。門上在矗立著一座勝利女神的青銅像。她頭戴桂冠,背插雙翅,左手執轡,右手握杖,立在飛馳的兩輪四馬戰車上,英姿颯爽,形象生動。這座神像連同四馬戰車在1807年被拿破侖當作戰利品帶走,但七年後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柏林人對勃蘭登堡門懷有特殊的感情,稱它為"命運之門"。在過去的兩百年裏,勃蘭登堡門目睹了多少興衰榮辱:普魯士的軍隊曾從門下凱旋而歸;希特勒曾驅趕成千上萬的人充當炮灰,從門下出發"征服世界"。柏林牆建成後,勃蘭登堡門被隔在大牆以東幾十米,成為柏林牆的象征地段。1990年柏林牆倒塌時,這裏又成了欣喜若狂的柏林人的聚集之地,成了德國統一象征。
波茨坦廣場
每一個時代最雄偉的建築物都會采用最具體的形式。波茨坦廣場從來不是Piazza(意大利語,廣場),而是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一個高密度的交通樞紐,在這裏安裝了歐洲第一個紅綠燈。4000個工人正在建造一個巨大的服務中心。廣場和賓館出現了,俱樂部和音樂劇場、地下停車場、地鐵隧道和汽車隧道也相繼出現了。
帝國國會大廈
勃蘭登堡門以北的綠地上聳立著一座宏偉的深灰色大廈,這就是有名的國會大廈。它建於1894年,長137米,寬97米。這座豪華建築應該是德意誌帝國的強大的象征,因此德皇拒絕了1884年設計的銘文"德意誌民族",因為對他來說這段銘文太民主了。直到1916年,銘文才被加上。兩年後,就是在這裏魏瑪共和國宣告成立,魏瑪共和國的曆史到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後結束。1933年2月28日晚的國會大廈縱火案為納粹黨人贏得多數票作了準備,1945年4月30日,蘇聯戰士在此升起紅旗。1999年這裏成為聯邦議會的所在地。
柏德博物館
位於博物館島(Museuminsel)「蒙必友橋」(Monbijoubrücke)上以埃及古物和早期基督教-拜占庭藝術收藏世界聞名。其他值得看的還有中世紀至19世紀歐洲的雕像、中世紀至18世紀歐洲的油畫以及古錢幣。Bodemusenm同時位於佩爾加蒙博物館的旁邊,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建築十分惹眼。內部陳列有雕刻、繪畫作品、埃及美術、安期基督教美術等等。特別是一樓的古埃及展室,其中收藏著3萬件古埃及的紙莎草紙珍品,不可不看。
近衛騎兵露天市集
Gendamenmarkt在"權力基因"的遺傳下,在士兵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一世的統治下,這個廣場赫赫有名。在威廉一世時代,馬廄圍繞著軍隊的方陣。劇院(Schouspielhaus)是德國最重要的古典劇團的中心,1818年到1821年在卡爾·弗裏德裏希·申克爾設計下,建於被燒毀的朗漢設計的國家劇院基牆上,山牆壁的塑像由克裏斯蒂安·弗裏德裏·蒂克設計。通往前院的露天台階從前隻屬於國王的農吉庭院。1932年12月,古斯塔夫·格林德根斯登上舞台,扮演歌德的《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1934年他成了國家劇院的經理。國家劇院的房子後來毀於火中,1976年,社會民主黨的第六次全黨大會決定,根據申克爾白色、紅色和金色的典範重建,1984年作為音樂廳重機關報開放,在此期間,每年夏天它都是"古典露天音樂會"的演出場地。賴因霍爾德·貝加設計的席勒紀念碑建於1871年。1780年到1785年卡爾·封·根塔德設計的兩座尖頂教堂,采用了德意誌大教堂和法蘭西大教堂的名字。法蘭西大教堂是胡格諾派教會的教堂,裏麵現有一座博物館(星期三~星期六12:00~17:00,星期日13:00~17:00,門票2馬克)教堂大鍾每天12點、16點、19點整敲響,在德意誌大教堂裏有長年開放的展覽,在那裏可以找到"關於德國曆史的問題"的答案。
電視塔
位於中心亞曆山大廣場的柏林電視塔,是柏林最高的建築物,無論在柏林的什麼地方,都可能看到它的身影。柏林電視塔1965年8月動工,1969年10月完成。塔高365米,在全國首屈一指,比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還高出45米。遠遠望去,電視塔像一隻倒豎的巨型喇叭,底部粗,上端細,在兩百多米的高空有一個球型建築物,內設餐廳和觀光廳。塔底層的圓廳內裝有兩部高速電梯,瞬息之間能把遊客送到半空中的觀光廳。遊人在此鳥瞰四方,全市風光盡收眼底,據說在萬裏無雲的晴空,視線可遠及40公裏。觀光廳上方是一個可自行旋轉的餐廳。它的直徑為29米,可供200人同時用餐,餐廳自轉一周,約需一個小時。遊人可在此一邊從容進餐,一邊觀賞柏林風光。
柏林電影博物館
「電影博物館」,它位在波茲坦廣場(PotsdamerPlatz)的「電影之屋」裏,呈現世界電影文化的發展故事,雖然在德國影史上常常可見到以柏林為背景的電影或是成名於此的明星,但這座博物館確是柏林有史以來第一座以電影為主題的展覽館。
擁有1500m2展出麵積,16個展出空間的博物館,固定展出的有電影科技、藝術、神話有關的曆史文獻、2萬多本原版電影劇本及手稿、電影重鎮好萊塢演變曆史,特別有趣的是電影的前身:動畫的發展過程,還有德國60年代名藝人的遺物如:瑪麗漣迪特麗(MarleneDietrich)、夫列茲朗(FritzLang)、漢茲陸曼(HeinzRuhmann)等。定期展出的,則有多媒體室、電影圖書館、上網中心,用來呈現自電影、電視、其他多媒體影像工具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展覽品中還有最老少鹹宜的科幻片和特效片展喔!
建議有意參觀電影博物館的朋友,結合波茲坦廣場附近的文藝活動、食客遊街或瞎拚采購行動規劃,不僅能節省時間、縮短路程,還一定是趟豐富之旅。
福斯汽車城
離柏林1.5小時車程、德國福爾斯堡的福斯汽車廠區內,由福斯汽車集團耗資7億馬克精心建造的汽車園區,自2000年6月起呈現給愛車人士一個圓夢的地方。園區裏沒有枯燥的汽車製造理論,漫步遊覽該廠的汽車博物館可以看到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解說設計,讓汽車從老生常談,分解成工業設計實驗室中的千萬種美麗模型,從汽車外裝、內飾,布料、皮套、噴漆到防衝撞測試、環保駕車測試等等......應有盡有,汽車博物館裏展示汽車發明、演變的曆史,展示的百年古董車很多是福斯公司費心向搜藏家搜購回來的自家車。360度環場電影劇場呈現福斯汽車求真求美的企業哲學,不僅是場知性之旅,也充滿複古的感覺。最好玩的要算是模擬開車室,人坐在裏麵像真的在車裏一樣,清清楚楚感受車子轉彎、顛簸、加速、煞車等,觀眾隨車子行經德南黑森林、義大利彎曲小巷、美國大峽穀......,風景奇險優美,頗有迪斯尼樂園的水準,卻又多了一份汽車文化下呈現出來的各國文化多元性,娛樂效果很高,記者極力推薦,看過一次就絕對難忘!此外,名牌之屋介紹福斯公司的各號名牌車,隻要你有興趣,當然可以免費上車去坐坐。兩個汽車塔內展示出廠的新車,看起來就像放大的樂高積木一樣,可愛而不真實,人和汽車間好像失去了價格的距離、馬路上的恐懼而變得親切。玩樂了,看夠了,別忘了嚐嚐餐飲部裏的「惠而不貴」的世界美食,德國菜當然是大宗,意大利冰淇淋看了就令人流口水,還有吧台、沙拉吧,配上室內室外幽雅的日本庭園設計,建築挑高全麵采光,真是高級享受,價位不高,20馬克就能令你大快朵頤,飽足而歸哦!汽車城除了為展示福斯的曆史、創業精神和企業成就外,在商言商,當然還是想賣車!不同的是,隻要事先預約,你將可以親自看到預訂的新車被檢裝完畢送到你手上噢!不論是奔馳、寶馬、奧迪、Bentley、Rolls-Royce和Lamborghini,都能「新車帶著走」。為了提供最好、令人難忘的「超級服務」,福斯汽車說服了享譽世界的豪華旅館連鎖企業:麗池-卡爾頓(Ritz-Carlton)到福爾斯堡來開設他們在德國的第一家旅館,就是極盡拉攏客戶,讓人如置身富貴夢境。進城來,買的是磁卡,像電話卡一樣是有額度的,沒有用完的話,下次來買票時還可再用,就連餐飲部也是用卡付帳,蠻新鮮的,好像置身未來世界的高科技太空船一樣哩!引人注目的還有整區的日本庭園,對熟悉亞洲文化的朋友也許不算噱頭,但是對正流行亞洲風的歐洲大陸來說,就是嚇嚇叫的了!好歹,搭配簡潔明朗的現代建築群,看來真有那麼一回事喔!福斯汽車城票價不貴,可以逛一整天。坐德國國鐵的火車到福爾斯堡,下車後就會看到一路掛滿蘋果的大盆栽紅咚咚的迎接訪客,延車蘋果樹圍成的小路再過一座玻璃橋就是有十幾公尺高的自動轉門的透明玻璃做的遊客服務中心了。
柏林牆
柏林牆的由來
柏林牆的正式名稱叫"反法西斯防衛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東西方冷戰關係的產物。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戰敗的德國不僅喪失了戰前和戰爭期間吞並的別國領土,而且根據1945年美、英、蘇三國克裏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東普魯士和奧得--尼斯河以東的約11.4萬平方公裏的德國領土分別割讓給了蘇聯和波蘭,其餘的德國領土和首都大柏林市則由美蘇英法4國分區占領,建立4個占領區,並由4國組成"盟國管製委員會",接管德國的最高權力。
盡管在戰後關於德國的國際文書中,有關各國都表示要保持德國的統一,使德國在清除納粹和軍國主義之後成為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但是,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不同,目的和利益迥異,對各項協議都作有利於自已的解釋。於是圍繞著實施波茨坦協定、恢複德國統一以及西柏林問題,4大國及其占領區內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尖銳複雜的鬥爭。
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加劇,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變為競爭對手,蘇聯占領區和西方占領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德國的分裂也一步步成為現實。
1947年至1949年期間,美、英、法先後將其在德國西部的占領區合並,召開西占區立憲議會,製定臨時憲法,實行貨幣改革,用西馬克取代原來的帝國馬克。1949年5月10日,西占區立憲議會決定以波恩為首都建立聯邦國家,5月23日通過《基本法》,即臨時憲法,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成立。
在蘇聯占領下的德國東部5個州,1946年4月舉行了鄉鎮、區州的選舉,建立了相應的各級議會和政府,由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並而成的德國統一社會黨在各級政權機構中居主導地位。
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的德國人民委員會宣布成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至此,在德國土地上形成了兩個德意誌國家。
分裂後的德國,處在東西方政治、軍事較量的漩渦之中,成為在歐洲相互對峙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前沿。1954年10月,聯邦德國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翌年該協定生效,西德結束被占領狀態,成為主權國家並加入了北約。幾天之後,5月14日,以蘇聯為盟主、包括民主德國在內的東方軍事集團--華沙條約組織也宣告成立。在此後的長時期中,德國的分裂被視為戰後歐洲秩序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此情況下,原德國首都柏林的東半部蘇占區和西半部美英法占區形成了兩套體製:兩個市政府,兩套警察體係,兩種貨幣。1948年12月又出現了兩個市議會。美、英、法管製下的西柏林得到馬歇爾計劃中的巨額援款,迅速得到恢複和發展,被建成西方世界的"櫥窗"。但它地處東德的腹地,象個孤島。
1945年到1961年間,每年約有數十萬民主德國公民通過柏林逃往聯邦德國,使民德蒙受巨大損失。
柏林牆的建立
1961年8月13日淩晨2時,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燈刺破夜空,宣告了柏林市28年東西分隔的開始。
星期天,當柏林人一覺醒來時,發現一道40公裏長的帶刺鐵絲網沿著蘇聯占領區界限被匆匆布下。民主德國人民議院發布命令,用鐵絲網封鎖西柏林,後改為混凝土牆,建成舉世矚目的"柏林牆",切斷了東西柏林間的自由往來。
柏林牆於1964年建成。1975年對柏林牆的最後一次工程竣工。柏林牆全長169.5公裏,其中包括水泥板牆104.5公裏、水泥牆10公裏、鐵絲網55公裏。牆高約3.6米。沿牆修建了253個了望塔、136個碉堡、270個警犬樁、108公裏長的防汽車和坦克的壕溝。此外,還有一接觸使會發出信號的鐵柵欄119.5公裏和供邊防軍士兵巡邏用的巡邏道119.5公裏。柏林牆設有7個過境站,供牆兩邊的人員來往之用。
總共有5千人越過柏林牆逃出,至少255人在越境時死亡,其中的171人是在試圖越過市中心的混凝土牆時喪生的。
柏林及其混凝土屏障也成了冷戰及東西德間諜戰的最前沿。克格勃和中央情報局在兩邊分別設有大規模的諜報機構相互對敵,蘇聯就在連接波茨坦與西柏林的格利尼克橋(Glienicke)上與西方交換被俘間諜。
1961年10月27到28日間,美蘇兩軍就美方進入蘇占區權力一事發生爭執,雙方坦克在弗裏德裏希大街的查利檢查哨正麵對峙了16小時之久,這可能是東西方關係中最敏感危險的一幕。
柏林牆的推倒
柏林牆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西方的強烈反對和指責,邊境事件層出不窮。西方常以"違反人權"為由,要求拆除柏林牆。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就此指出,他不反對拆除,但這必須是在導致建牆的因素消失之後。進入80年代後,隨著東西方關係的緩和及兩德關係的改善,柏林牆一帶的緊張氣氛大為緩解,埋在兩德邊界上的自動射擊裝置和地雷被拆除,往來人員明顯增多。
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刮起了"改革"和"自由化"的旋風,民主德國的萊比錫等地也爆發了要求"自由化"的群眾遊行。民德執政的統一社會黨內部鬥爭激烈,昂納克被迫辭職。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影響下,新上任的民德領導人克倫茨作出了突破性的決定-開放柏林牆關卡。
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牆的那個晚上,約10萬人象潮水一般從柏林牆的東邊湧向西邊,所有的護欄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為阻隔就這樣消失了。
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開始拆除全部柏林牆。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以德國分裂為基礎、蘇美分治為特征的"雅爾塔格局"徹底完結。
亞曆山大廣場
柏林人親昵地把亞曆山大廣場叫做"亞曆克斯"。從發音可以看出說話人的來曆:西部人說"Ahlex",東部人說"Allex"。它有輝煌的過去,而且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亞曆山大廣場最早是羊毛和牲口的交易市場。1805年,適逢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來訪並會見弗裏德裏希·威廉三世,亞曆山大一世曾在這裏檢閱部隊,因此它有了現在的名字。19世紀時,這裏曾是柏林工人階級的中心,也是醞釀社會動蕩的所在。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來自社會底層的非法之徒。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在1928年出了一部名叫《柏林:亞曆山大廣場》的小說。書中的主人公弗蘭·比伯科普夫是一個殺人犯,刑滿釋放後在廣場上賣報紙。二戰之後,亞曆山大廣場成了展示"全新的"共產主義建築成果的櫥窗。不言而喻,最後留下的是一片荒蕪。現在這裏隻剩下寒風呼嘯的一塊寶地和上麵零星散布的小吃店和貨攤。60年代的重建使它成為步行區。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築是廣場酒店。在它第三十七層的餐廳裏,客人可以俯瞰城市全景。1989年11月4日是亞曆山大廣場最熱鬧的日子。當時大約50萬東柏林人在這裏集會,抗議當時的社會製度(僅僅五天之後,東德解體)。廣場南部是由埃裏希·約翰設計的10米高"世界時標準鍾"。廣場最引人注目的是電視塔,高368米,是柏林最高的建築。電梯在40秒內把來電視塔的觀光客送上207.54米高的旋轉空中咖啡屋(全景層開放時間為:3月-10月的9-1點;空中咖啡屋開放時間為:3月-10月的10-1點;11月-2月,全景層和空中咖啡屋都在10-24點開放)。從這裏看出去,可以望見教堂、起重機和許多綠地。如果從上半個鍾頭,就能把所有的景色盡收眼底。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巍然聳立在菩提樹下大街東頭。它是新教的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念碑,在它的穹頂下長眠著霍亨索倫家族的90多名成員。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這裏原來有過一座教堂,在其原址上尤利烏斯·拉施多夫把它設計成文藝複興風格,於1905年落成開放。二戰期間,它受到炮火的嚴重損壞,修複工作至今仍在繼續。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堂內有老照片展,偶爾也有風琴演奏會。
市政廳
市政廳在施普雷島以東,正麵為三層樓,寬約百米,中間聳起一座74米高的方形釧塔。市政廳始建於1861年,建成於1869年,全用紅磚砌成。因此又叫"紅色市政廳"。因建築顏色得名,而非指市議會議員的政治態度。柏林市政府設在這裏。市政廳由海因裏希·弗裏德裏希·魏澤曼設計,大致仿照意大利北部文藝複興時期的市政廳。柏林分裂後,紅色市政廳理所當然地成為東柏林市政廳,而西柏林選擇了舍訥貝格市政廳。現在紅色市政廳重新為東西兩個社區服務。有計劃在地下室開個餐館,這是德國市政廳的傳統。市政廳門前蓑著黑熊城徽(即州徽)。100米高的鍾塔是柏林居民明確的路標。鍾塔尖上高高飄揚著州旗,旗的上下方各0有一道紅邊,中間為白底黑熊。熊是柏林的象征性動物,據傳說柏林這個地名就是由德語"小熊"演化而來的。
凱撒·威廉紀念教堂
威廉二世1891年到1895年下令建造這座教堂,以紀念他的祖父。在二戰中被毀,現在它和埃貢·埃爾曼1961年新建的教堂一起,表現了威廉二世時代對排場院的需要、戰爭的痕跡、戰後替代被毀之物的決心這三者之間的衝突。新建的教堂是灰色的,不太起眼,隻有在夜晚才燈光映襯下變成藍色。燈光透過藍色的查爾特斯玻璃建築石射出來,教堂在燈光中顯得無比美麗。教堂的遺址被布置成紀念館。
菩提樹下大街
柏林菩提樹大街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長1475米,寬60米,從勃蘭登堡門向東,到稱做馬克思-恩格斯橋的宮橋,大街人行道兩旁和中央的安全島上,排排栗樹和四季常綠的菩提樹婆娑成行,微風吹來,婀娜多姿,一派浪漫風情,整條大道如詩如畫,菩提樹大街也因此而名。這裏一度是帝國主義柏林的心髒。普魯士士兵在此接受檢閱,樂隊在此演奏,人們在此散步,而旅遊者雲集於此,瞻仰大街末端科諾貝爾斯多夫與申克爾等人的一係列建築典範。這些建築大都毀於二戰,德國法西斯滅亡前在這裏與盟軍展開了血戰。現在的街道是戰後按舊貌重建的。菩提樹大街有8條行車線,兩旁是一幢幢各具特點的古建築。大街北麵的建築物有德國曆史博物館、新衛宮(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受害者紀念堂)、洪堡大學、老圖書館。南麵有國家歌劇院。路中間的騎像是德皇弗裏德裏希二世的騎像。
夏洛騰堡宮
最早,這個宮殿是1695-1699年弗裏德裏克三世請建築師約翰·阿諾德·奈林為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她是一位頗有素養的藝術家與哲學家的著名資助人)在柏林與波茨坦之間修建的一座樸素的避暑寓所。1701年弗裏德裏克三世選帝侯成為普魯士國王。宮殿在約翰·埃奧桑德·哥德主持下進行了擴建。在1713年又一次以巴羅克式花廳為中心進行擴建,配上圓頂。把城堡變成小型的凡爾賽宮是弗裏德裏克大帝(弗裏德裏克二世國王)的主意。他指示退役普魯士軍隊上尉、富有靈感的建築師喬治·溫策斯勞斯·馮·科諾貝爾斯多夫在1740-1746年修建了東邊全新的洛可可風格的廂房,裏麵有皇室套間。1788年到1791年,卡爾·朗漢斯在弗裏德裏克·威廉一世設計了柑橘園西頭的施洛斯劇院與院中現名觀景樓的茶室(1788年),這樣夏洛滕堡宮就有505米長了。最後在1810年,弗裏德裏克·威廉三世決定紀念他受人民愛戴的妻子路易莎皇後,委派卡爾·弗裏德裏希·申克爾為路易莎建一座陵墓。申克爾還參與設計了西廂房東頭的起居區。
在1943年一場轟炸之後,夏洛滕堡宮幾乎被完全燒毀,經過幾十年,重建工作才完成。
今天,可以參觀房子和浪漫主義美術館。原先的施洛斯劇院成了史前史和古代史博物館。庭院中心是安德烈亞斯·施呂特爾於1696-97所作勃蘭登堡選帝侯威廉騎馬像,表現了他一貫的軍人氣概。騎馬像在二戰以前一直立在柏林城堡外的長橋上,後來在用船運來的途中,和小船一起沉在了特格爾港口。直到1950年才被找到,兩年後重又豎起。
戈布林室風格優雅,有豪華的掛毯、精繪的羽鍵鋼琴與法國油畫,紅色編織室有令人眼花繚亂的錦緞與鍍金的拉毛粉飾;陶瓷宮有華麗的彩繪天棚,這一切都提醒人們普魯士帝王們不僅僅有軍事擴張的勃勃野心。
城堡東部的新廂房中最激動人心的洛可可式金色美術館與同樣奢華的白廳,它們都是為弗裏德裏克大帝設計的。人們很容易想象得出弗裏德裏克在這華美的環境中,在巴赫最有才華的兒子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的羽鍵琴伴奏下吹奏笛子的情景。申克爾設計的路易莎皇後的寢宮也在一層,有法國18世紀流派的油畫,包括華托的《前往基希拉島》及布歇與佩恩的作品。
城堡西側是大柑橘園,現用於展覽。靜謐的朗漢斯樓,現為史前史與古代史博物館。再後麵有一條兩側長滿雲杉的大道通向陵墓。這是若幹普魯士統治者及屬臣的墓地。威廉一世皇帝與路易莎皇後都埋葬於此。他們的墓地由克裏斯蒂安·丹尼爾·勞赫設計得無可挑剔。
景觀美化過的英國花園像公園似的向遠處鋪展。右邊遠處,在施普雷河畔的是結構緊湊的觀景樓,由朗漢斯設計。它現為柏林陶瓷發展史博物館,有來自韋格利、戈茨科夫斯基與皇家瓷器廠的高質量陶瓷器。布置整齊的法國花園在城堡的綠色鍾形屋頂後麵,有修整得象雕塑一樣的草坪、樹叢、湖與噴泉。東邊是浪漫派畫廊與申克爾館,內存布來興和格特訥的19世紀油畫與申克爾自己創作的油畫,城堡裏有出售飲料的地方,不過有些遊客更喜歡馬路對麵埃奧桑德咖啡館的涼爽環境。
聖母瑪麗亞教堂
建於13世紀,已有700年以上曆史,是柏林市第二個市民教堂,這座哥德式建築堪稱柏林建築中的傑作。在高聳的塔內有繪於15世紀的鑲嵌壁畫「死之舞」(Totentanz),極值得一看;另外,完成於18世紀初,由A.Schlutcr雕成的講壇,亦相當吸引人。
第二十三章 斯圖加特
斯圖加特概況
斯圖加特是德國西南重鎮,巴符州首府。它坐落在內卡河穀地,麵積207平方公裏,人口58.4萬。斯圖加特這個地名源自於德語馬場(StuteGarter)二字,古時這裏曾是王公貴族的養馬場。可是這昔日的馬場,今天竟是歐洲經濟最發達、人均產值最高的大城市之一,譽滿全球的"奔馳"汽車就是在這裏離開生產線。看到城徽上金底黑色駿馬,想到斯圖加特戰後的殘破,今日的繁盛,使人不由得讚歎,斯圖加特-奔馳的駿馬!斯圖加特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公元950年左右,一位公爵看中這裏青山環繞,水草豐美,於是把這裏辟為養馬場。13世紀這裏發展成一座要塞。14世紀符騰堡伯爵遷來府邸。此後,符騰堡伯國國勢日隆,升為公國、王國,都城斯圖加特的地位也步步提升,市區逐漸擴大。1871年德意誌帝國宣告成立,符騰堡王國作為一邦加入,斯圖加特遂成為帝國西南重鎮。從19世紀中葉起,斯圖加特開始工業化,各類工廠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市區所在的盆地顯得過於窄小,於是工廠企業逐漸向坡地發展,向郊區發展,形成大斯圖加特工業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圖加特飽經戰火,13世紀以來逐漸發展形成的市中心,皆成廢墟。現在市中心許多建築物都是50年代期間重建的。戰後,斯圖加特的經濟發展更是蒸蒸日上。它已成為德國人均收入最高、失業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斯圖加特感恩節
斯圖加特感恩節又稱人民節,是僅次於慕尼黑10月啤酒節的又一較大的節日。每年都有500多萬人到斯圖加特市參加這一盛大的節日,時間大致在每年的9月底、10月初。
這一節日確立的最早時間是1818年。10月金秋,農業豐收,農民們把豐收的果實擺放在一起,載歌載舞,慶祝豐收,並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如今,這一節日在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之後,已發展成為一個集商業、娛樂、旅遊、飲食為一體的群眾性的歡慶活動。在節日開幕的第一天要舉行熱鬧的節日大遊行,由彩車、各種舞蹈隊伍組成的遊行隊伍,吹吹打打穿過鬧市區,以此宣告這一歡樂節日的開始。同我國節日廟會相同,斯圖加特感恩節也有它節日的中心地。這個中心地設在斯圖加特市巴德-堪恩施塔特區的一片開闊地上,被稱為"堪恩施塔特草地",碧藍的內卡河水從旁邊緩緩流過。走進節日的彩門,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攤,既有日用雜品、服裝鞋帽、工藝禮品,也有兒童玩具、食品調料,甚至中國產的小工藝品、清涼油等在此也可看到。
穿過這條小商品街,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彩票出售點。銷售者的吆喝聲與購買者的喊聲交織在一起,場麵十分熱鬧。不時可以看到幸運的中獎者懷抱中彩得到的毛絨絨的動物玩具興高采烈地離去。當然節日廣場最熱鬧的還是各種娛樂場所。高高的大轉盤、嚇人的充滿妖魔鬼怪和毒蛇猛獸的迷宮、"瘋狂的小老鼠"等等。這些規模很大、構造複雜的超豪華型娛樂設施被人們塗得花花綠綠,它們與無數的彩燈交織在一起,再配上立體音響和煙霧,真是又驚險又刺激。當然也有專為兒童設計的娛樂設施,如碰碰車、小火車、小飛機等。
節日的標誌聳立在廣場的中心,那是一個圓塔狀的建築,在寬大的底座上堆積著新鮮的玉米、麥穗、南瓜等農產品,底座的周圍是斯圖加特所管轄的各市縣的徽標圖案。新鮮的農副產品向人們充分展示著這個節日是一個喜慶豐收的節日。除了購物、娛樂之外、節日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喝啤酒。節日廣場上的啤酒屋有大禮堂那麼大,屋裏擺滿了一排排的座椅,人坐得滿滿的,不時還有樂隊助興。人們手捧巨大的酒杯,就是各種點心開懷暢飲。斯圖加特感恩節是通宵進行的,大批的遊客往往在天黑之後才來到節日廣場,據說最熱鬧的時候是在夜裏11時以後。
斯圖加特啤酒節
曆史悠久的大型節日
到慶典日,廣場中心將豎起一座高24米用各種果實裝飾
精美的豐收杆作為節日的象征.民俗節源於1818年的豐收
慶典,豐收杆追溯到皇後卡塔琳娜和國王威海姆一世在
1818年大災荒後贈送給市民的豐收禮物.
此慶典很快成為傳統節日.如今更成為世界最大最美的
啤酒節之一,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甚至德國南部
的眾多人士都前來斯圖加特參加此民俗節的開日慶典.
大啤酒蓬
啤酒節設有三座大型啤酒蓬.節日間桌位在數月前就已經
預定.大蓬內可容納4500人.傳統的節日現場樂隊演出令
客人情緒激昂,更有下酒的史威比地方菜如乳酪蛋黃麵,
烤牛肉,搓麵疙瘩加酸菜,烤雞或香脆烤豬腿等令您回味無窮.
啤酒蓬桌位預定(隻為團組定位)
斯圖加特不論大型或小型啤酒蓬的桌位預定均由各蓬的
蓬主負責.有關詳細預定信息請您通過下列號碼以傳真
或電話形式與我們聯係:+49(0)711/2228-269
最開心遊樂場
飄揚的彩帶,魔鬼車,白色木筏及世界上最大的空中巨輪令
啤酒節趣味無窮.更勇敢的客人,節日間設有恐怖,高速又
令人興奮的大型轉車,喜歡浪漫的客人可享受不同的遊樂
車和浪船.
節日間重要活動一覽
正式開幕及開啤酒桶儀式
啤酒節以斯圖加特市市長沃夫綱?舒斯特博士打開豐收杆
旁的第一座啤酒桶為正式開幕標誌.穿著節日盛裝的民間
樂隊演奏將在場的觀眾及客人們帶入真正的節日氛圍.
節日盛裝遊行
節日期間來自巴登符藤州各地的啤酒釀造者,將由樂隊及
興奮不已的參觀者陪同自坎施達特闊薩至瓦森舉行盛裝
遊行.
兒童日
對孩子們來說去坎施達特民俗節就如同過聖誕節.各種
轉車,碰碰車,騎小馬等都是孩子們喜歡的遊戲.另外兒童
日為使孩子及父母過得開心,各種遊戲車及食飲將優惠
出售.
熱氣球賽
屆時約45個熱氣球將參加比賽.
大型煙花
斯圖加特啤酒節的上空將被五彩繽紛的煙花籠罩.
獨特的節日氣氛將令老老少少興奮不已.
法國村
坎施達特節的巴黎色彩!香檳酒,牡蠣,清湯,紅
葡萄酒或香甜的齊樂林甜點等將令來訪的客人
大飽口福.諾特丹,艾菲爾鐵塔,薩克磊科教堂,
及莫林柔夜總會使整個啤酒節充滿浪漫的法國
色彩.
車輛停放
坎施達特節附近設有停車場.盡管如此我們還是
建議客人們乘坐公用交通車輛.如您不是本市客人,
請將車輛停放在設有P+R標誌的停車場.
公共交通
U11啤酒節專線將從中心火車站(阿諾夫-克萊特廣場)
經柏林廣場,露特步廣場和莎洛特廣場直接往返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