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逆境心理承受力(1 / 3)

第6章 逆境心理承受力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強度的逆境時,會有不同的反應,在能否經受得起逆境打擊上表現出明顯的不同。這不僅因為各人經受逆境時的心理狀態不同,對逆境的認知,評價和理解不同,還在於他們對待逆境的態度和應付逆境的行為方法的差異。

逆境認知的作用

人的認識活動隻對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具有最高的調節作用。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也就在於人有意識而支物不具有意識能力,在對待逆境的問題上,人的意識的製約作用理是顯而易見的。前麵我們已經談到過,人在遭受逆境之後,是否會產生逆境心理與情屠反,以及逆境心理和情緒反應的強度如何,不隻在於逆境本身,而主要取決於人們對逆境及其意義的認褒、評價和理解,即對逆境心理的認知。外界刺激是通過認知而作用於情緒,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行為的。

由於人對逆境的認識不同;所以,在意識的調節下,同樣的挫折情境,對不同的人來說,就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逆境反應:有的人會感到自己遭遇了嚴重逆境,於是情緒反應強烈,身體也很快進入緊張狀態,憂鬱、焦慮、壓抑、憂心忡忡,或者憤怒、焦躁、坐臥不安,甚至采取攻擊行為等;有的人則可能並不認為這對自己造成了什麼逆境,沒有絲毫的逆境反應;也有的人可能隻感到輕微的逆境,因而也隻有輕微的反應。因此,調整人的意識過程,尤其是調整人的認知結構,改變認知過程,健全自我意識,就有助於增強人對挫折的適應能力,消除挫折對人的不良影響。

認知理論強調認知過程對行為的重要性,認為行為和情緒的產生,有賴於個體對情境所作出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又受個人的信念、判斷、想象、價值觀等認知因素的影響。

如果認知過程發生錯誤,就可能導致錯誤觀念,繼而產生不適應的行為與情緒。此外,規則如果不分時間、場合,刻板地加以運用,其行為與情緒也會是不適應的。在認知結權的諸因素中,其關係可能是協調的,也可能是不協調的。認知因素之間的失調會使人感受到矛盾和衝突,會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焦慮。於是,人們會想方設法去減輕或解除這種不協調狀態。而在人們的認知體係呈協調關係時,則會努力保持這種協調關係,避免與已有的認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

在逆境中的認知因素,則是人們想減輕或解除失調動機的強烈願望。

如果這種要求不能實現,就可能產生更強烈的挫折感,甚至出現心理障礙。經常性的嚴重的認知失調和挫折感,會產生一係列的緊張情緒的反應,從而損害人的個性結構的完整性和協調性,危害人的心理健康。例如,女兒找了一個男朋友,但是母親反對,這對女兒來說是一個挫折,是由於女兒和母親對男方的認知和評價不同而造成的。為了消除這種認知上的不協調。而女兒會努力試圖說服母親同意自己的意見。如果母親堅持自己的意見,拒不同意,女兒的努力失敗,那麼這時女兒將會產生更強烈的挫折感,並導致情緒、行為上的一係列消極反應。在母女間的認知達到協調,這一危機圓滿解決之前,女兒心理、行為可能都會常常處於不協調的狀態。

但是,人們如果能夠主動調整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認識、看法和態狀,如母親和女兒之間有一方退讓,或將雙方的認識折衷、融合成為一個新的看法,達成共識和一致,也就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解除自己的若惱、焦慮與鬱悶。

這也就是說,麵對逆境,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會有適當的,反應和行動,才可能化害為利,變消極為積極,達到良好的適應。否則在逆境之中,又缺乏正常的認識,就可能使逆境的感受更加沉重,情緒反應更加強烈,愈加陷於困境而不能自拔。通過改變人們的認識,而達到改變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這也就是逆境的認知理論要通過人的認知活動和意識過程,來改善其逆境境遇和精神麵貌的關鍵所在。

增強逆境承受力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緒中受到相等強度的逆境時,會有不同的反應,在能否經受得起逆境打擊上表現出明顯的不同。這不僅因為各人經受逆境時的心理狀態不同,對逆境的認知、評價和理解不同,還在於他們對待逆境的態度和應付逆境的行為方法的差異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和合適的方法對待逆境、克服障礙的人,其逆境的承受能力就強,就能更好地獲得對逆境的良好適應。

□正確認識逆境

要能夠正確地認識逆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自己處在旁觀者的地位,看到別人遭遇挫折時,或許有時還能做出一些較為正確的分析,而當挫折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時,要能做出正確而清醒的認識,則就很不容易了。在挫折情境中,許多不理智的反應,不正確的行動,都是與缺乏對挫折的正確認識有關的;因此,我們就應當有正確的逆境觀。這表現在:

逆境具有普遍性:可心說,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組成部分,每一個人都會遇到。不是遇到這種不幸,就是遇到那種厄運,不是遇到大坎坷,就是遇到小麻煩。雖然我們不歡迎逆境,不喜歡逆境,但又總是躲避不開它。從某種意認上說,生活就是喜、怒衣樂的總和。有喜有樂,自然就會有怒有哀。自然間、社會間的成事成物,無一不是在曲折中前進,螺旋式上升的。一切順利、直線發憎愛分明的事情幾乎是沒有的。所謂"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往往隻是人們的良好希冀而已:"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倒是司空見慣的。縱觀古今,許多著名的科學、文學家和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和坎坷中磨礪過來的,人類創造文明與進步的事業,無不經過挫折與失敗,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人類苦短,誰能可證在旅途的行進中沒有逆境的阻礙。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時,曾遭到當時朝延政治上的打擊,對他降職使用。別人也嘲笑他搞科學不是不務正務。但他不為功名利祿和嘲笑諷剌所動搖。世界著名科學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條電我纜的設計者威廉·湯姆遜教授(凱爾文勳爵)曾說過:"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50歲前的科學進步上的奮部,這就是,失敗......"失敗當然會產生憂慮的,可是,對於從事科學的人,天賦的才能常會帶來一種特別的興致1,借此使他不致十分失望,也許反會便他的日常生活格外快樂。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世家的傳說,發現有127人的生活中遭遇過生大的挫折。

逆境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認識它和對待它。如果對挫折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遇到逆境就會驚慌失措,痛苦絕望;如果有了正確的逆境觀,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認識到逆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發,並且敢於麵臨的逆境,不灰習,不低頭,不後退,堅韌不拔,敢於向逆境挑戰,就能把逆境當作進步的階石、成功的起點,從而不斷取得進步。

□挫折具有兩種性

挫折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從中得到鍛煉。挫折既有消極一麵,也有積極的一麵。大化學家漢弗萊·戴維在分解鉀、鈉等堿金屬時候,經過幾個月緊張的實驗,在最後一次實驗中,發生了意外的爆炸,他的臉被炸傷,左眼也失明了,但卻獲得了最後的成功。後來他說:"感謝上帝沒有把我造成一個靈巧的工匠,我的最重要的發現是由失敗給的我啟發。"

大文豪巴爾紮克也說:"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一才是一塊勢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太深淵。

確是如此。生活中的磨難,並不都是壞事。平靜、安逸、舒適的生活,往往使人安於現狀,於享受,而逆境和磨難,卻能使人受到磨煉和考驗、變得堅強起來。"自古雄政協委員多磨難,從來紈少偉男",道理大概就在這裏吧。痛苦和磨難,不僅會把我們磨練得更緊強,而且能擴大我們對生活的認識範圍和認識的深度,使自己更加成熟 。例如,別人的嫉妒和謠言中傷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但另一方 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人事關係的複雜性。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改進自己,幫助他人,可以使人產在調整和處理人際關係上學到更多的東西。再比如,進行某項改革,由於經驗不足失敗了,這是痛苦的。但是,"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所帶來的啟示常會把你們引向成功之路。隻要不泄氣,勇於繼續探索,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就一定能開辟出一條成功的道路來。

富蘭克林當年的電學論文曾被科學權威不屑一顧,皇家學會刊物也拒絕刊登;第二篇論文又遭到皇家學會的一陳嘲笑。他的論文被朋友們設法出版後,因論點與皇家學院校長的理論針鋒相對,遭到這位院長的人身攻擊。但富蘭克林沒有在逆境的漩渦中迷失自己。沒有放棄自己的科學信念,而是更積極地投入實驗,以實踐來證實自己的立論,這這是促使他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進行了風箏攫電的有名實驗。他終於獲得成功。於是了的著作被譯成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得到了全歐洲的公認。這正像常言所說的"水激石則鳴,人激誌則宏。"試想,如果沒有那些逆境,沒有那些曲折和苦澀,他也許還不會取得成功。

成就事業的過程往往就是戰勝逆境的過程。強者之所以為強者,不在於他們遇到逆境時根本沒有消沉和軟弱過,而恰恰在於他們善於克服自己的消沉和軟弱。魯迅彷徨過,哥白尼憂鬱過,伽利略屈服過,歌德、貝我芬還曾想自殺過。但他們通過鬥爭,最終都堅定 地走向了真理,更加磨練了自己的意誌和毅力。奧斯特洛夫斯基說得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到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不過,經受過逆境,嚐過苦果,也不一這都能產生積極極的作用。挫折的結果,可能導致一個人奮發圖強,,也可能導致一個人喪失鬥誌。利弊得失往往依一定的情境而轉移。如果對逆境漠然視之,若無其事,采取不認的方式;或是打腫臉充胖子,把錯誤當正確,或是灰心喪氣,自暴自棄 ,都不可能將壞事變好事,化消極為積極。隻有逆境,能夠正確地認識挫折。認真吸取逆境教訓的人,才能將"失敗"變為"成功之母",才不會因暫時的逆境而氣餒,才能使壞事變好事,並因此而增長知識和才幹,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使逆境向積極方向轉化。

逆境的積極作用,就在於它可能激發人的進取心,促使人為改變境遇0而奮鬥它能磨練人的性格和意誌,增強人的創造能力和智慧。使人對所麵臨的問題能有更清醒、理深刻的認識,增長人的知識和才幹。

□換相角度來看自己的逆境

例如照相,同一景物,從不同角度拍攝,就會得到不同的形象。對逆境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到,逆境是生活的組成部他,但它僅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們的整個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歡樂和幸福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去注意它們,而要對自己的一些創痛念念不忘呢?有的人在逆境襲來時,就我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人。其實,事情並不完全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黴"的,但你在其他方可能依然很幸運。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許還是一個 發幸運的人。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的確,如果我們以歡悅的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愉快。而我們如果總是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情緒注視生活,那麼生 的整個基調在我們心中也就會變得灰暗了。

我們還可以這樣認識順境和逆境:人們固然樂於接受順境,不歡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礪人生,增長人的才幹,使人通過破除障礙和不良情緒而得到新的空破與發展,心理達到更高層次的平衡;而順境,則也可能使人懷安喪誌,一事無成。中國古代有個故事,說的是公前657年,晉國君主晉獻公聽信夫人驪姬讒言,逼死太子申王,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誌回國繼位,振興家園。後為,他在齊國取了妻子,又接受了齊醒公饋贈的20輛馬車,很感滿足。其妻見狀,痛心疾首,勸勉他:"行也!安敗者!"意思是"您且行動吧,滿足現狀是會毀掉一個人的前途的!重耳從此振作起來,幾年後奪回了王位。根據這上故事,人們引申出"懷安喪誌"這個成誤,告誡人們:迷戀、苟安於享受,就會變成碌碌無為的庸人。

水可載舟,戀可覆舟。順境和逆境,在一琿條件下是會互相轉化的,而臨逆境時,我們如果能夠適當的變換 思維和角度和方式,多從其他方萬麵重新評價和審視所遭遇的逆境,也會有助於擺脫逆境的困境。

□別盯住逆境不放

逆境對人的刺激往往比較強烈,並伴隨著心理、生理活動不同程度的卷入,因而會給人心深刻的對被它所糾纏。然而,逆境如果已經發生,那就應當麵對它,尋找解決的辦法;如果已經過去,那就應當丟開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沼澤地,你越是不能很快從中脫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使你越陷越沉,直至不能自拔。唐後主李煜被俘後賦詞曰:"往事隻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薛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淨月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像這樣留戀近去的榮華,死盯住自己的遭遇不放,哪能不被沉重的痛苦情緒所壓倒呢?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心愛的兒子被狼叨走後,痛苦得心如刀剜,她逢人就訴說自己兒子的不幸。直初,人們對她還寄予同情。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講,周圍的人們就開始厭煩,她自己也更加痛苦,以致麻木了。經是向別人反複講自己的痛苦,就會使自己久久地不能忘記這些痛苦,更長久地受到痛苦的折磨。

當然,不要盯住逆境不放,並不是主張有了逆境和坎坷,可以完全不去看它,采取逃避的態度。而是說,一方麵,情感不要長久地停留在痛苦的事情上;另一方麵,我們的理智應當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尋找突破口。力爭克服它,解決它。例如,高考失敗了,終日以淚洗麵,那當然不好。但是,如果若無其事,心安理得,一點壓力也沒有,這也不是好的態度。落榜的痛苦我們當很快丟掉,但落榜這件事卻不能忘掉。落榜的痛苦我們應當很快丟掉,但落榜這件事卻不能忘掉。要通過這件事,看到自己學 還不是很紮實,要繼續努力,爭取明年再考。如果年齡大了,失去了再次高考的機會,那就更應該以此激勵自己,以更頑強的精神走自學之路,雷力攀登科學文化知識的高峰。好種遭受逆境和失敗後便放棄進取 做法,是不可取的。

□正確歸因

逆境是成就一個人大智大勇的先決條件,沒有大的逆境,就無尖有大的收獲 ,或說大的奇跡。造成逆境的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外界客觀因素,一類是內在的主觀因素,按照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人對原因的歸結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外歸因和內歸因。傾向於外歸因的人,慣常於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是受外部力量控製的。這種外部力量可以是運氣、機會、命運,全人的權力、自然界的力量等於等等,無法預料和支配的因素,傾向於內歸因的人,則習慣了認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是受內部內量控製的,支配自己成功、失敗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

正確歸因,就是要對造成逆境的原因進行實事求是的認識和分析,弄清逆境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或是內外部兩種因素交織、共同起作用的。正確的分析和歸因,是應付和解決逆境情境的必要基礎。把成敗結果一概歸因於外部因素的人,因然不能對行為作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麵對逆境會感到無能為力和束手無策,從而不能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難和改變失敗的處境;但是,把失敗結果統統歸結於個人的努力不足,過多地責備自己,也是不現實的,同樣不能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起合理的責任,有效的改善逆境處境。

對於慣常於遭受逆境,不加分析,不問青紅皂白,便按照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作片麵歸因的人,尤其應當注意要作符合實情的、準確的歸因。隻有以積極的態度去準冷靜地分析,遭受逆境的主、客觀原因,及時找出失敗的症結所在,才能從本人的實際條件出發,用切實的行動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變。

□調節抱負水平

所謂抱負水平,就是人對自己追求目標的規定標準。規定的標準高,則抱負水平高,規定的標準低,則抱負水平低。這個自定的標準,僅僅是個人對自己所達到的成就的一種原望,與從事該活動後的實際成就不一定是符合的。

如果說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其行行的方向,那麼,換負水平則決定其行為達到什麼程度。每個人都在追求一定水平的目標,不然個人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關鍵在於目標的水平高低和他所確立的標準是否合適。假如一個人的抱負水平很低,他固然容易達到目標,但是那種成就並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滿足,對於增強他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自尊心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而且他的身心潛能實際上處於被埋沒的狀態,沒有機會充分發揮出來,從而產生由於空虛、苦悶、來滿足感所造成的逆境心理,反之,如果抱負水平過高,超過了自己的能力,他雖然會全力以真正赴,但是仍然力不從心,達不到自己希望的目標,這就會使自己產生失敗感,挫傷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形成人對活動的態度,以及形成動機--目標方麵,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個人的抱負水平具有 發重要的作用。成功會使人產生一種"有所成就"的感覺,即成功感、成就感,而使人受到鼓舞,使人提高信習,運達到新的目標;反之,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則會產生一種逆境心理、失敗感,從而引起焦慮和沮喪的情緒,降低抱負水平,喪失信心,甚至放棄作進一步努力的嚐試。

所以,確定適度的抱負水平,是避免逆境和失敗,獲得成功與自信,使自己得以順利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一個人要確定的抱負水平,就慶當把社會利益、自己的主觀條件、客觀環境條件等綜合起來加以考慮,從而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此外,逆境總是跟目標連在一起的。逆境就是行為受阻目標沒有實現。因此,當受到逆境後,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標是否訂得過高,是否符合主客條件。如果是由於目標不切實際而造成逆境,好就要重調整目標。對建立的遠大目標,分解成中期、近期和當前的各種子目標。對建立的遠大目標,應分解成中期,近期和當前的各種子目標。子目標的排列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形成一個層層升高、步步逼進的目標體係,這樣,經過努力不斷地實現一個個人具體目標,會使人接連獲得成功的喜悅而產生更大的心理動力;同時,又總有一個巨在的具有吸引力的總目標呈現在前方,而使人又長久地保持旺盛的進取熱情。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投環實驗:投擲距離由被度者自己確定,距離越遠,投中的得分越高。實驗結果表明,凡是抱負水平高的人,多選擇在中等距離投擲,而抱水平較低的人,則多選擇很近或很遠的距離投擲。即他們或者要求很低,或者孤注一擲。由此可見,真正具有高抱負水平的人,他自己定的目標總是很適度的,既要做到有足夠的把握,又要經過一定努力能夠達到目標。毫無把握地冒險,或不綜過努力就可輕易達到目標的事,他是不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