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民俗攝影的形成及其發展前景(1)(1 / 3)

第一卷 民俗攝影的形成及其發展前景

第一章 民俗攝影的形成

1、民俗攝影的內涵

民俗攝影,簡言之就是以民俗事象為題材的攝影。在我國,民俗攝影是攝影藝術與民俗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個新型攝影門類。它以拍攝紀錄,搜集整理和搶救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遺產為自己的曆史使命。

要真正認識民俗攝影,必須分別對民俗學和攝影有一定了解。關於攝影,是人所共知的,且《民俗攝影基礎》(上冊)已有介紹,這裏無需贅言。而對民俗學則需要稍費筆墨進行探討。

☆民俗學簡介:

民俗學作為一門科, 大致起源於歐州。 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於公元1846年時,將撒克遜語的"FOLK"(民眾)和"LORE"(知識)合而為一創造"FOLKLORE"("民俗知識"或"民眾學問"這個新名詞;1878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民俗學組織--英國民俗學會,並創辦了第一本民俗學雜誌:《民俗學刊》(《FOLKLORE RECORD》),"FOLK-LORE"一詞慢慢為國際上所承認和使用;並由開始時的"民眾知識"或"民眾學問",逐漸成為既指民俗事象,也指研究民俗事象的科學了,國際上主張民俗學運動發端於十九世紀的英國,至今民俗學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

我國民俗學運動,當以北京大學"五四運動"前夕,1918年2 月開始的征集歌謠活動為其發端。1927年後,民俗學又在我國南方崛起,以廣州中山大學為中心,辦起了《民俗》周刊,較係統地把西方民俗學理論介紹到中國。三十年代後,我國民俗學逐漸與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密切聯係起來,較為突出的是杭州的民俗學研究活動。三十年代中期,北方以北大學者為中心,在民俗學研究方麵再次活躍。四十年代以後,在解放區的革命文藝工作中,民歌和民間藝術被廣泛重視,並得到搜集和研究。

但是,從整體上說,在這二十多年中,尤其四十的代以前,民俗學調查搜集的雖然是中國的民俗,但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基本上卻是西方的。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來得及著力建立中國自己的民俗學體係。這不能不是一個很大的缺陷。

民俗學與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均有較密切的關係。但它發展到現在能從人類學與民族學中獨立出來的事實,就足以說明它具有不同於它們的研究對象。

人類學研究的重點是人類的史前時代與不開化民族,探求的是人類和文化的根源。而民俗學的研究卻既不局限於史前時代和不開化民族,也不是隻研究人類初期的一般文化現象。它研究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包括史前時代,有史時代以至現代的各曆史時期的民族民俗的傳承文化現象。

民族學的研究範圍要比民俗學廣闊得多。民族學可包括氏族、部落、部族、資本主義民族和社會主義民族五個模式或五個發展階段。民俗學的著眼點則放在研究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為主的傳承文化現象的性質、狀況、特點,揭示它的發生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這些傳承文化現象,對整個民族來說,隻是它的一個方麵。

社會學與民俗學也存在交叉關係。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結構、功能以及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其研究領域比民族學更為廣闊。社會學對社會組織、社會結構和社會功能、社會變遷的研究,為研究民俗事象產生的社會原因及其社會性提供了條件。但社會學的範圍隻限於文明社會的結構,它研究的重點不是文化傳承,而是社會各部間的關係。但它所研究範圍內的"物質生活"與"社會生活"與民俗學的聯係是較重要的。

☆民俗的概念及範圍

民俗,概括起來講就是民間風俗。它是人類悠久的曆史文化傳承,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普通現象,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

我國各民族的民俗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物質民俗 主要包括居住、服飾、飲食、生產(農、林、牧、副、漁)、交通(運輸、通訊)、交易等方麵的民俗;

--社會民俗 主要包括家族、親族、村落,各種社會職業集團,人生諸儀式(延生、成年、婚姻、喪葬),歲時民俗等等;

--口承語言民俗 主要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敘事詩、諺語、謎語,民間藝術、競技等民俗;

--精神民俗 主要包括巫術、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禮儀、遊藝等民俗。

民俗的內容就是民俗攝影需要反映拍攝的內容,因此,有必要對人們經常遇到的民俗類別稍加展開做一介紹。

信仰民俗具有信仰觀念且有崇拜的心理。它分為原始信仰和後世信仰。原始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後世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城隍土地神、門神、灶神、喜神、龍王、馬王、藥王、關帝、魯班、海神、窯神及後來傳入的天主教等。

信仰民俗屬於心理民俗,是以信仰為核心的反映在心理上的習俗。在崇拜中,出於敬仰,希求庇佑的占大多數,人們信仰它們,除了恐懼它們發怒會帶來災厄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崇拜,獲得庇佑和幫助,得到美好的結果,或使已經得到的結果,不再被破壞。

服飾民俗有實用價值,多為生活必需,但也有觀賞、美化生活的作用。

服飾民俗與人生儀禮密切而有關,婚、冠、壽、喪除本身的儀禮風俗外,大多在服飾上有所表現。因此,觀服可以知俗。衣服樣式的變化,最能表現出時代的風尚。即時代之簡樸、奢靡、保守、開放及物質追求心理傾向,無不見於服飾。服飾民俗有曆史的變革,也有民族間的影響與融合。服裝樣式變化最為頻繁,變化均以遮體護身為基本原則。在其發展改革與變化中,遮體護身的要緊處很少變化,而多在領、襟、扣、兜、肩、袖、褲腳,及長短肥瘦上變化。這就基本上保證了它的適用性。服裝裝飾以物質,經濟條件為基礎,也服從於個性與喜好。對質料、色彩、樣式的選擇,在同一生活水平的人群中也各有不同,唯有官服、軍服有統一的樣式和規定。

在服飾民俗中,除日常服飾外,還有特殊的服飾,即婚服與喪服。婚服為結婚的新人在喜慶佳期所穿的服裝(主要是新娘服裝),它服從於婚俗的要求,具有更廣闊的民俗意義。喪服,一是服喪送葬人的服裝;一是死者的壽衣。前者為孝服,後者為壽服。孝服的近親、遠親及一般鄰舍朋友之分,有重孝和輕孝之分:有帽衫俱全的全孝服,有有帽無衫的半孝服。孝帽,姑娘與媳婦也有不同,孝帶的長短、掛左還是掛右,也有講究。白布包鞋,有全包的,有後跟有一段紅的,有隻包鞋尖一段的。喪服中的五服,以親族關係的近蹴而定。壽服也有男女長幼之分,北方無論死者死於暑夏還是嚴冬,壽服都是棉衣,以便使死者能在陰司過冬。一般在人生的兩重要時刻裏,都要裏外換新,一是結婚,一是臨終。窮者也要設法做到這一點。

飲食民俗包括飲和食兩個方麵的習慣,中國飲食的特點向來有主食、副食之分,而且與歲時節日結合非常密切。

飲食的民族性表現在各個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慣上。我國北方,包括西北、東北等地,一些民族由於狩獵發達,畜牧經濟比重較大,且居住於寒帶,往往以肉食為主,或肉食的比重較大。如西北地區的藏族牧民,以牛、羊肉的奶類製品為主要食物。除宰殺活畜、烤煮鮮肉外,還製成幹肉,供一年食用。奶製品有酥油、酸奶、奶渣、奶酪等。藏族農民則以青稞小麥為主糧,還有玉米、豌豆等。日常食物是炒熟的青稞麥加上豌豆粉做成的"糌粑",並加酥油茶一起食用。蒙族牧民也以牛羊肉為主食,並有炒米奶茶等。鄂倫春、達斡爾等族,主要食用獵物、野獸和魚類。他們食用熊、野豬、鹿、麅等,且出售獸類的皮張,如鹿皮、猞猁皮、水獺皮、狐狸皮、灰鼠皮以及鹿角、鹿茸、鹿筋、鹿鞭等為經濟來源。赫哲族則主要以魚和獸肉為主食,有烤魚幹、魚條子、魚片條幹等。廣西苗族則以稻米為主食,最高級的是糯米。他們喜歡吃酸魚、酸肉。重要節日,有外邊的客人時,均食用糯米飯,以酸魚、酸肉為佳肴。姑娘們趕會,趕節日歌圩,常煮糯米飯,用荷葉包好裝在竹盒裏,帶給要好的小夥子(小夥子趕會不備午飯)。壯族主食有大米、玉米、木薯、紅薯等,過年過節則吃糍粑、粽子和米粉,米粉是米加工而成,形似北方的麵條,但所澆鹵湯與北方麵條有區別,別有風味。南方漢族以大米為主食,雜以玉米、紅薯等等,比較講究菜的烹調。川菜、蘇菜、揚菜都很有特色。北方漢族則以麵食為主,白麵、蕎麵、玉米麵等,以麵條、烙餅、餃子等為喜愛的食物。內蒙地區喜吃蓧麵,用炒、燙、蒸等三熟的作法,做貓耳朵等,澆鹵食用。此外,新疆的烤饢、抓飯、手扒肉、烤羊肉串等也都十分有名,頗具特色。

歲時節日飲食最為豐富多彩,從年飯開始,直到次年年底,每遇歲時節日,必有特殊之食品,如春餅、元宵、粽子、月餅、雄黃酒、臘八粥等幾乎成為全國通行的食品。再有寒食節的冷食,二月二吃豬頭,嚐新節之吃新穀,在除夕晚上多吃魚等也是。在結婚嘉慶中還有子孫餑餑、交杯酒、喜麵等。壽宴上有壽桃、壽麵、壽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