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修真之始(1 / 3)

千年之前,天下安定,國土的稱號還叫做大秦。此時天下享受安定已經很久了。可就在這一片的寧靜之中,西北道鳳馱山卻發生了一件奇聞。

鳳馱山其實也就是連綿不斷的小丘,當地有好事的文人騷客給起了這麼個文縐縐的名字。

臨著官道不遠有著一座道觀,蓋在山坡之上,有個禦賜的名字叫‘禮德觀’。當初先皇帝西征凱旋,回朝的路上為了彰顯軍功,遇山建觀遇水搭橋,到了鳳馱山就有了這麼一座道觀。

道觀傳了幾代人,因為臨近村鎮,香火錢還算不錯,所以道觀還未衰落。如今觀主俗家名字叫趙伯端,也不知是沒起道號還是怎地,十裏八鄉認識或不認識的都管他叫趙道士。在當地還小有名氣。

老一輩的鄉親知道這趙道士是個外鄉人,年輕時來禮德觀拜師,原來的老觀主升天以後繼承了這個觀宇。到了今日,觀裏住著趙道士本人和五個徒弟。平時開荒種地,偶爾下山給人家做做法事,太平年月過得還算平穩。

這一日,天將傍晚,先是天光大亮後是烏雲密布,看樣子要下大雨。

看護院門的小徒弟裴清風扶著門,探頭向山下瞅了瞅,估計這天氣也沒有人上山了,便想早些關門了事。

誰知門將將關上,就傳來輕輕的敲門聲。清風回身應了聲,拉開門一瞧。隻見來的人又像是乞丐又像是道士,怎麼說呢?這人穿著道袍卻踩著草鞋,花白的頭發披散著,兩手空空不拿拂塵也不拿趕狗的棒子。說是道士吧太寒酸,說是乞丐吧又太幹淨,讓人看了摸不著頭腦。

就在這一愣神的功夫,那老道士給清風作了個揖。清風忙還禮,開口詢問道:“道長有何貴幹?”老道士微微一笑說:“尋你師父。”

“恐怕是師父的熟人。”清風尋思著,便拉開了門讓老道士進來。

他抬頭剛想問兩句,發現這老道士盯著自己看,兩隻眼珠子軲轆軲轆轉,嘴角還帶著曖昧的笑容。

“這老頭好生無禮!”清風被看得有些惱怒,口裏也不客氣了,道了句:“你在這等著,我去稟報師父去。”轉身向後院裏走去。

來到師父趙道士門前,敲了門進去。稟告了師父,前麵來客人了,他剛想向師父說幾句那老道士壞話,就見那老道士已經站在門前了。合著人家壓根沒聽自己的話,跟著就過來了。

趙伯端也是一臉錯愕,來的人自己不認識,但看著樣子似乎也是三清弟子,估計是落難的遊方道人。他便起身讓徒弟搬來蒲團,上了茶水。然後他轉了頭對清風說:“天也不早了,估計還要下雨,你去後山叫你師兄們回來吧。順便去準備些飯食招待這位師伯。”清風應了聲,轉身退出門外,捎帶手把門給輕輕掩上...

趙伯端的幾個徒弟平日裏在後山開荒種地,打下來的糧食足夠自己吃的就行。裴清風就是要去那邊找他們。

出了後院門,清風抬頭一看這天比剛才越發的陰了,看樣子得趕在雨下之前找到他們。順著路小跑了一陣子,就見到迎麵有說有笑走來四個人,不用看就知道是自己的幾位師兄。

領頭的人雖然穿著一身農家的麻衣麻布,但麵色白淨不苟言笑沒有像其他幾人一般勾肩搭背,身形修長扛著鋤頭。

這人姓謝名良安,原來是城裏讀書人,少年時便廣有才名,但因對朝廷選賢納士任人唯親、任錢唯親甚是不滿,一氣之下幹脆上山當了道士避世修行。謝良安今年也才二十出頭,但還是比其他師兄弟大上幾歲,而且本身學問又好,所以大夥格外尊重他。師父趙伯端也聽過他的才名,所以雖然平日裏以師徒相稱,但更像是對待一位朋友。